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传统教育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和运筹学的学科特点,探索了适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方式,从运筹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与专业相结合等方面对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和尝试,并对改革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
一、引言
运筹学是20 世纪新兴的学科之一,近年来,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发展很快。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的信管专业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运筹学一直被定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有多年的教学历史。我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应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想法并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二、信管专业和运筹学的特点及关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校的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复合人才。
运筹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性、应用性、最优性和多分支。
(1)多学科交叉性。运筹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应用。
(2)应用性。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军事问题,二战以后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
(3)最优性。运筹学强调最优决策。运筹学则提供了以数量化为基础的方法,寻求各种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水平,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4)多分支。运筹学包括各个分支,主要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分析、存贮论、排队论、对策论等。
结合本校的信管专业特点及上述运筹学特点,我认为信管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利用运筹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建模,掌握一定的算法,并能运用计算机工具对问题进行求解,以达到使生活、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各类问题获得最优解决。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筹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有效支持。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水平,下面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想法。
1.教学目的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筹学的各类算法。结果是过分偏重数学,而不是应用,加上信管专业学生本身数学功底不深,致使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学习。
我认为运筹学的教学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算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筹学思想的精髓,完全放弃算法学习不可取,完全将运筹学变成算法课也不可取,应该使学生在熟悉运筹学各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根据问题类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能用一些经典算法求解简单问题,并能用运筹学的软件求解复杂问题。用经典算法的思想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用运筹学软件的使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筹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改进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以典型问题为依据来引出运筹学的各类问题的模型,并着重分析数学模型的形式,算法和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基础,对于本身数学基础不佳的我校信管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时间一长会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根据上面教学目的的改进措施,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建模中。在讲解算法时,我也突出讲解算法的设计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来改进经典算法。在理论学习之余,我校的运筹学课程还安排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运筹学软件的使用,例如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winqsb、lingo,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运筹学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筹学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改进
运筹学以数学为主要工具,一些理论和算法比较复杂,讲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运筹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加强了加强案例教学。给出大量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3)在实践教学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完成问题的数据收集,问题的详细描述,以及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模型,并用运筹学软件来求解问题。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筹学在实际中应用的完整过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建立运筹学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余学习环境,以及丰富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外交流渠道。在课程网站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设置专门的学生在线答疑功能,老师或其他同学都可以回答。通过课程网站的使用还可以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在线批改,丰富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途径。
4.与相关专业课的结合
国内院校在设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拼合统计、运筹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现实情况就是许多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紧密配合,运筹学的教学也经常会与相关专业课脱节。
所以应注意在教学内容上使运筹学与相关专业课的有效衔接,将运筹学的教学自然地融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如运筹学中图论的教学,要和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中的有关章节相结合;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线法,对后继课程项目管理有很大的价值;网络计划的优化部分讨论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一思想在生产管理课程中也有所体现;存贮论直接指导erp中库存订货点的管理。总之要把运筹学和各相关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运筹学的教学和信管专业的建设。
四、改革效果分析和总结
经过近一年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也有所改进,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都有所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组织以及学生竞赛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运筹学在信管专业的学生中成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欧阳瑞,陈春华.在运筹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建模思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关键词:要素主义;高职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113-02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代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30年代它产生于美国,对美国乃至全球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获得对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要素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诞生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及欧洲的教育,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但是,实用主义否定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东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导致了美国教育秩序混乱和质量下降。此时,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应运而生。
鼎盛阶段。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美国的担忧。要素主认为美国教育对优秀智力及心智问题的漠不关心导致了美国在科技等方面的实力落后于苏联。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促使要素主义达到鼎盛并占据统治地位,并扩大了其对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回归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系列调查表明美国教育质量再次下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要素主义与行为主义结合起来,发展了行为要素主义,倡导“回到基础学科中去”、改进教育质量、实施核心课程教学,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期,要素主义者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在哈佛大学开展一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扩大了其影响。
继续发展阶段。要素主义影响深远,当代要素主义教育家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了其教育思想。贝内特(Bennett)、黛安・莱维奇(Diane Raviteh)、彻斯特・芬(Chest Finn)为等为要素主义主张奔走,对当代美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要素主义的主要观点
要素主义是新传统教育的一个派别,它针对于实用主义“进步教育理论”而诞生,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一)视传递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为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叵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要素主义即得名于此。要素主义教育家要求学生学习人类的“要素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般原理,受到科学规律的基本训练和“永恒真理”的熏陶。所以,传递文化要素是教育的核心。他们主张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有次序地传授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应重视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国语及古典语等基础学科。60年代以后,他们的又特别强调所谓的“新三艺”――数学、科学、外语。
(二)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要素主义认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智力资源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该被浪费,这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的根本目标所在;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力的严格训练。一些要求严格控制和对学生心智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
要索主义教育家尤其是科南特从发展科学技术和充实国防实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学校的社会责任是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上,他们强调坚持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而不只是职业训练或集中注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要素主义反对兴趣主义,主张教学过程的严肃性和计划性,认为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获取零星琐碎的知识,是不能跨人文化宝库的。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学习。如果学生对基本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手段,而应该看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四)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从强调系统的学习和智慧的训练出发,要素主义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主张充分发挥教师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威信。在他们看来,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控制是绝对不行的。为了使教师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人物,要素主义还认为,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科目的逻辑体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把知识、事实、理论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懂得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的基础,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由于要素主义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及能力水平,片面重视灌输书本知识和强调传统教育方法的结果,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未解决美国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育质量也未能显著提高。然而,要素主义在与进步主义的论争中既反击了他们对传统教育的全面否定,也吸收了他们的一些合理见解,并坚持和捍卫了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还注意到了传统教育的缺陷和合理成分,对美国当时的教育主张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看似保守实际上却稳健、平衡的教育思想,并且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教育具有“自我保存功能”之外,也不可避免地传递着传统的价值准则和统治集团需要的价值准则,还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符合教育的规律。缘于以上种种,在要素主义统治地位日衰时,70年代后兴起的“回复基础运动”在综合各家教育学说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传统,具有要素主义的性质。因此我们不得不认可: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美国经久流行、颇受欢迎的教育思想。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针对高职教育的各种改革和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结合要素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观点,笔者认为可以获得以下两点重要启示。
(一)重视核心课程的构建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更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要素主义强调传递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因此,当前的高职教育不仅应该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心智的训练,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和长远发展。构建人文核心课程,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素养与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对传统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解构的同时也注重系统知识的重构,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教改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计算机教学实用性以及操作性非常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理论传授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计算机实际发展情况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整体水平。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现实想脱离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非常乐氐慕滩睦匣问题,这就使得计算机教学内容、社会现实相脱离。计算机技术革新步伐逐渐加快促使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计算机教材案例以及教学内容更新工作,促使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技术保持一致,有效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需求。从目前来看,在选择计算机教材过程中,教材内容往往是选取之前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计算机教材内容存在着更新不及时问题。此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虽然计算机教师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发展,但是却无法将新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变化促使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教师工作队伍,再加上计算机教师自身缺乏软件工程工作经验以及实际的操作经验,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学生缺乏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高职院校开始工作,但是自身缺乏丰富实践经验,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也并没有做到重组教材,实际的教学中缺乏精品工作意识,往往只是注重实际工作进度,但是却并没有考量到实际的教学结果,教师缺乏交流能力、互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在进行上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教材小例子中进行教学,缺乏综合性以及系统性,这就使得学生缺乏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就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胜任未来工作,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缺乏科学课程结构
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性现象,同时计算机教材内容过于落后无法满足时展潮流,这就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时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中仍然涵盖着非常多的陈旧计算机知识点,不利于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首先,学生缺乏创造热情。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改对策分析
(一)树立先进计算机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直接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计算机岗位实际需求来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实用性,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还需要重视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作用,有效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岗位需求,同时还需要对计算机教学资源、计算机教学环境等进行有效改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更新传统课程教学结构
为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师需要重视计算机教材内容革新工作,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课程教学架构。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促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有效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等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结合时展特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岗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角度着手来优化课程发展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有效调整计算机课程结构,利用多样化课程教学方式来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课程结构,提升计算机教学课程实用性。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人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缺口。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科学教育理念,构建更加完善教育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来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重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菲菲.信息化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通讯世界,2016(20).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60―03
引言
建构主义最初起源于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后来在教育学领域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学者就开始关注建构主义,近年来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育的普遍模式,而建构主义正好与此相反,它强调学生为中心,尤其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全国已经有数百所学校进行了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普遍很理想。但是我们知道,正如文化冲突一样,建构主义作为一个新的“舶来的”思想理论,在传播到我国并与我国传统教育理论接触的时候,势必会产生竞争、对抗,甚至引发争议。所以这一理论必须进行深入的实践检验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并为我们的教育理论所吸收,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所用。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解读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可称为结构主义,它是认知理论的分支之一,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非常具有辩证性,他在利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在一定情境下,儿童可以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主动地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促使自身认知结构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认为,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创设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石,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合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核心。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在教师创建的课堂情境下或社会情境下,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填鸭式传授而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构建者的主体作用:(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加以综合分析,对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且努力进行验证。(2)学生要积极探索和发现所学知识在社会文化中呈现的意义。(3)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并加以认真的思考。同时要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相结合,协商的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包括“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两种,即自我讨论和小组讨论。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主要靠自己的主动构建,教师只是作为引导、激励的角色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的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进步,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建出“真实场景”。课堂元素较之以前变得多元化,传统的课堂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部分构成,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课堂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等要素;其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上,还可以在社会上的各个环境中进行,而且重点强调教学的人文化和社会化,这就大大拓宽了教学环境和视野;再次,课堂教学情境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相类似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知识主要是靠教师的讲解传授。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与此完全相反,教师不再是以前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而应当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以一个协助者的定位来帮助学生学习,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进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批判与反思
多年来,我国的各级教育部门一直都在大力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当前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思想。其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数百所学校都围绕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对本校的教学活动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成果显著。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冲突和不良的倾向:第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它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二,过分偏重教学过程,忽视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第三,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忽视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我们必须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行充分的再思考,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服务。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1.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大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是以传统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的,他们在学生时代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所以一时很难适应或转换原有的教学思想,有时候即使能够转换也不是纯粹的、真正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教师们运用他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固有的传统思想去指导他们课堂中的教学,形成他们的思路并制订教学计划。代代相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的教和学,仍然存于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人们普遍认为教室越安静、越有秩序就越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室里,教师是权威,学生做着相同的学习技能任务,由此来保证学习活动的同一化,而且,标准的条条框框存在于这一环境的每一个地方。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最终也会形成严重的依赖性,缺乏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从根本上说,这些是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根本要求相违背的。
2.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首先,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上。一般来说,学生理解一个教学主题有很多方式,所以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探讨理解这些主题的各种方式,而从当前很多学校进行的教学实验上看,很多教师缺乏这一能力。另外,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表现在教学技巧方面。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建构知识,而非简单地从教师或书本处吸收知识。教师的教学技巧应该应用于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努力配合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支配和控制学生的思维。最后,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冲突表现在对教学情境的监控上。由于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个人建构知识,并提倡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有了很大的自由性。因此,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要有较强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3.建构主义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冲突:由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理论相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传统的教育理论就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到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首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可以把几门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教学活动的时间是灵活的,有时候甚至有兴趣的几个老师可以安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新型的做法不仅提高了课程的关联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学习的效率。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用的上课时间会超过规定的课堂时间,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教师帮助指导学习的时间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所用的时间明显要多出很多。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人员进行协商解决这个问题,重新调整和整合课程,重新合理安排授课计划和授课时间,这样必然给原有的教学管理和授课带来很大的不便和麻烦。另外,在教学评估方面很多东西都很难具有操作性,因为教学形式和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实践中新的评价方法和传统的评价标准很多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
本文以上所描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长期存在的传统教学理论的挑战或者冲突仅仅是一部分而已,由于该理论在我国引进和实践的时间不长,所以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暂时还没有认识到的更深层的冲突,但是熟悉和了解这些冲突对帮助教育者实践有效的教学探索非常有必要。
三、辩证认识“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西方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中心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西方的建构主义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人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和主体相结合”,既不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否则会导致片面理解和实践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从而对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一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理论整理,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存在的各种夸大抑或悖论,然而本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反思和提醒。在本人看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理论的确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建构主义的理想无法完全实现。当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一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因为任何一个教育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建构主义也是如此,它只是解决和克服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的弊端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而已。如果我们能把建构主义和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换言之,我们应该提倡一种“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新型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Duffy, T. M. &D. H. Jonassen. 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1(05).
[2]Driver, R. Theory into Practice: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In P. Fensham(ed.).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C].London: Falmer Press,1998.
[3]Hatano, G. Time to Merge Vygotskian and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 In Forman, E. A., Minick, N. &Stone C. A.(eds.).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alcultural Dynamics in Chidren’s Development(pp.153-166)[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Jonassen, D. et al.. Constructivism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J].TheAmerican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02).
[5]范琳.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外语教学, 2002(02).
[6]范琳.Internet与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 (04).
[7]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比较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1(01).
[8]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 (03).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课堂;教师角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24-01
一、 什么是“翻转课堂”?
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的高中化学教师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帮缺课学生补课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演示文稿并播放和讲解声音,再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缺课的学生在家里学习。结果这种视频和学习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并广泛传播开来。由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诞生,并迅速从科罗拉多州的山区传播到全美国并蔓延到全球。
二、“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1、翻转了教师角色
“翻转课堂”首先要翻转的是教师的观念和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圣人”而只是学习和课堂的组织者和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培养正确的学生观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并努力营造和强化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不断学习并熟练运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主持活动,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2、翻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改变了被动的接受者这一角色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责任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责任是调动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3、翻转了师生互动方式
“翻转课堂”丰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和内容。课前老师和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课堂上,没有了知识传授环节,有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听取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和老师辩论。
4、翻转了教师的备课内容
“翻转课堂”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首先,每一节课教师要分两次备课并且备课的内容和形式与传统的完全不同。对于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准备教学视频,还要给学生准备学案。对于课堂的教学,由于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更多的预设。
5、翻转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翻转课堂”需要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教师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掌握扎实而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
三、 怎么翻转课堂?
1、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曾说过:翻转课堂模式并不是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采用任然是为教师们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后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
2、“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探索
“翻转课堂”是舶来品但中国的学校和教师要翻转课堂还得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毕竟国情、校情、学情不同。不照搬照抄而是应该深刻理解其理论基础,抓住其本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尝试。
3、引导课前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分两个学习阶段:课前自主学习感知新知;课堂交流运用,巩固迁移。在第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教师一要为学生准备教学视频;二要给学生导学案,导学案中应该有学习内容和目标、学习方法和要点指导、学习结果判断和检测;三是给学生提供在线的或者其他方式的实时帮助,帮助学习困难和学习中有疑问的学生的学习。
4、把握课内交流互动
第二阶段的目的是让学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议一议甚至辩一辩,让观点碰撞,去伪存真;理一理,总结、归纳、梳理,理顺知识的逻辑,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练一练或做一做,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转化为能力。
5、制作教学视频――微课
教学视频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学视频就是现在逐渐流行的微课,微课就是源于“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制作教学视频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术。“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应该是模块化的,每一模块都应该“短小精悍”。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传统课堂大家都比较了解,如果厌恶了传统课堂,如果想提高课堂效率,何不翻转一下课堂?尝试有益!
参考文献:
[1] 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