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美学教育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审美鉴赏力 审美感受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最近几年青少年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我在多年的儿童文学的教学中也充分的感受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的审美教育取得了成功,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儿童文学教学中审美心灵的培养

在长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于学生审美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分辨善恶是非,才能让学生在审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如此才能更好的教育儿童,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情趣当中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儿童文学的作品都是由成年人创作的,而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却是儿童。这样就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更多的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故事,他们更需要的是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欢愉美。在这种充满着欢愉的氛围之中感受都一种心灵的提升。比如《小马过河》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讲述了小马过河的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当遇到小松鼠的时候说河水很深,当遇到老牛伯伯的时候河水很浅,最后小马犹豫不决只好去找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只有亲自去试一试才知道河水的深浅,结果小马的结论是河水既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样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浅。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种用于尝试的精神。在这样的作品中就是充满着欢快的色彩的,同时学完之后学生还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提升。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具有一种审美的心灵。曹文轩先生认为:“要解决孩子情感弱化的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儿童文学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比较早地自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北京的青年作家曹文轩,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这种认识,作为儿童文学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读一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精神追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作品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美善,感受的精神的欢愉和内心的陶冶。比如:《皇帝的新装》这部童话作品中,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向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像,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能以天真、质朴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关联特性;培养措施

儿童群体普遍保留较为强烈的猎奇心态,如若教师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能够借助各类技术辅助设施,为他们创设意想不到的情感意境,涉及作品主人公探险精神、失败成功境遇、嬉戏娱乐氛围就会被深刻细致地感知体验,避免儿童在课堂之上重复产生不必要的疲倦懈怠反应。尤其是保留滑稽幽默风格的文学作品,普遍获得儿童青睐。如《皇帝的新装》中集中反映的是对统治者愚蠢行径的批判理念,在直接性矛盾冲突场景作用下,即便是智力水平较低的儿童,也能够获得审美心理需求上的适当满足成就,令他们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可以在今后日渐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愈挫愈勇。

一、开展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培养工作的必要性论述

(一)迎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则的必要途径

所谓儿童文学,实质上就是凭借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令儿童逐渐自觉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指导媒介。如今儿童文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占据8成以上的比例空间,可以说已经转化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充营养品,关于其在现代素质化教育中的价值地位也得到更多人员的认可。实际上,儿童文学总是悄无声息地陪伴青少年成长,作为合格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温暖的阅读情境。

(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现代社会和谐文化体系构建指标

想要切实地推动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革新发展进程,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创建文学艺术专业化工作团队,尽量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出心系祖国人民、艺术道德素质同步修缮的人才。归根结底,儿童文学集中映射出现实生活中自然、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社会成员生存竞争理念,旨在激活儿童对复杂世界的体验欲望,能够在任何状况之下维持个人的标准道德底线。儿童本身猎奇心理和接受能力强,希望透过不同路径观察掌握世界,相比之下,儿童文学便利用更加美丽纯真的语言吸纳该类特殊群体的注意力,确保他们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快速抵达不同遥远国度。

二、新时代下提升儿童文学审美技能的全新指导策略内容解析

如今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许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多看书,但是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严重情况下会激发儿童强烈的逆反心理。虽然目前各类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生活在长辈们的溺爱庇护环境之下,身心难免空虚,主观上还是希望读好的文学作品,令个人情感获得有机升华成就的。因此,笔者便决定联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日后我国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综合化培养策略解析,至于细化内容将主要如下所示:

(一)学校方面

1.鼓励教师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活动,改善个人审美教育质量

儿童审美意识的激活改善,需要教师在专业教育上提供大力支持,如若教师自身审美概念机理紊乱,就必然会令教学措施出现诸多漏洞,影响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或网络途径,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再就是多和儿童进行心灵情感交流,确保日后审美教学语言的幽默、生动、科学性得以系统化舒展,为今后儿童标准情感、价值观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2.制定妥善的儿童文学审美培养方案

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流途径进行儿童文学审美知识全面化灌输儿童获取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课堂,为了令他们审美潜能发挥到极致,教师就必须时刻依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进行专业化儿童文学审美教育内容分层次的传授,必要情况下直接开设法制课程,透过不同实践训练进行审美教育最新知识渗透,令小学生审美意识获得本质性的改变。

另外,有必要在学校楼道、教室橱窗之上进行审美教育宣传,定期组织儿童参与儿歌、绘画等文艺竞赛活动,令其自然地认定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再就是设置审美专栏,将学生集中关注的基础性审美常识记录表现出来,为今后师生文学阅读审美心得交流提供更多空间。

(二)家庭方面

家长实际上就是儿童审美教育的启蒙导师,孩子自身行为、性格等大部分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衍生的,虽然目前许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素质教育,但基本上都是将注意力锁定在智力开发层面上。同时,因为社会经济竞争和家庭生活压力骤然提升,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都日夜在外奔波,因此儿童审美启蒙教育的职责便落在母亲身上,他们传统教育理念和指导模式等,都会对孩子审美素质造成决定性作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地位是无法被超越的,因此父亲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升也不可小觑,就是说他们应该在百忙之中抽空关心孩子,避免其因为缺乏父爱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缺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工作,是一类极为深刻的历史使命,不管是作为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真正地用心和儿童交流,掌握其内心真正审美需求。同时,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实践竞赛活动,建立起应有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为他们为今后各类学习和生活工作挑战系统化应对,提供较为稳固的支撑引导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12(03):120-125.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7-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进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走在时代前沿,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创造力,死读书的方法早已不适用,我国对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重视,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育方面,就是希望尽快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带领中华民族继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人的认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能为大脑的开发打好基础,而对于培养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很多学者已经对此作出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学龄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套理论是否合理,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出严密的理论分析。

一、人脑结构理论

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 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儿童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再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年时间。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儿童发展的大脑,在早期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早期儿童保健培训空间,智(艺术),对孩子的成长是好的,而且没有伤害。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

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是如此,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创造力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内在创造性的表现。吉尔福特等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有六个特征,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它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工作的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抽象思维的倾向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丰富的幽默感、卓越的文艺天赋;出众的意志力。

三、 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

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力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的,如果没有客观世界的作用,就无法形成创造力的借鉴资料,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它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成就。由此看出,如果要以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或艺术,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谈不上新颖独特作品的创造。没有凭空而来的绝对天才,所以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的,都需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对艾斯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趣味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在进行实践设计时,可以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一周安排两节课,一节进行欣赏,一节进行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的安排科学合理,对于幼儿感知、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积累大量审美形象,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充分表现,进而实现幼儿视觉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4篇

一、经验无意是有意

音乐经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到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声音,如:小鸟的叫声、树叶的沙沙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夏天蝉鸣声和小朋友游戏时的嬉笑声……这些都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记忆,它们伴随着孩子们成长,让他们有了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日积月累中沉淀在记忆深处,奠定了他们的音乐经验。

而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审美素养,首先就要帮助他们积累并丰富音乐审美经验。也就是要拥有良好的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孩子们的小脑袋中积累着美好的音乐印象。

1、再现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可以被唤醒的,当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他们会对节奏、旋律特别敏感,在头脑中会留有痕迹,并在特殊的条件下会以审美的形式再次出现。这种记忆就是孩子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经验,是他们在多次聆听中感悟出来的,如果能够经过不断地音乐审美实践,就会逐步形成审美经验。而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够引领孩子们开启通往音乐的大门。

2、把握音乐特性。作曲家之所以可以谱写出那么优美动听的音乐,也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审美经验、情感体验以别出心裁的形式转化为音乐作品,并用音乐的形式传达给听者欣赏,使人在欣赏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与享受。然而听者是否能感悟作曲家的意图,是否能把握作品的内涵,这取决于听者对音乐的审美经验。这些经验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特性:

(1)丰富性。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由多姿多彩的事物构成。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多数都是与事物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孩子们在聆听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时,可以想象到绿油油地草地、小河边开放的紫罗兰、正在欢快歌唱着的布谷鸟、还有在草地上做游戏的孩子们……这些想象是因为他们听到的音乐与他们已经拥有的审美经验是相似的,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画面。

(2)差异性。在欣赏音乐时,由于每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同,那么,就会导致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他们对于音乐美的记忆和想象也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

(3)早慧性。这种特殊的经验是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感受和记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敏感,是一个特殊时期,表现为早慧性。如果错过这个时期,他们对于音乐的记忆和音乐的感悟能力就会逐渐消退,甚至消失。

(4)缄默性。缄默性是指这种经验潜藏在孩子们的意识、情感和心灵的深处。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情境去呼唤它们,它们就不会主动地跳跃出来。如,在欣赏管弦乐《打字机之歌》时,孩子们只有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击键声音的位置,就像是在打字,他们也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就在繁忙的办公环境之中。

(5)内生性。内生性经验是乐感的基础,它会在反复进行的音乐活动中从实践经验上升拓展到更深层次的新的经验。比如,孩子们凭借已有经验去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他们很快就能从主题的重复入手,听辨、把握出现的次数,变化的特点和情绪的特征,用他们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作品的意境。

二、教学无为先有为

无为才是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指我们通过某种方式激活孩子们的音乐经验,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敏感力,让他们在充满审美的音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最为愉悦的旅程。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着审美这个核心,基于儿童经验的成长去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把孩子们带入到音乐学习中,让他们在享受中学到最喜欢的音乐。

1、变模糊为清晰。如果在教学时,我们播放相同的音乐,能够唤起孩子们的音乐记忆,那么,他们的审美经验就被成功激发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孩子们欣赏音乐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去听,慢慢地感知乐曲的变化。在反复听的基础上,要记忆主题。当主题被记住之后,作品的结构很快就会从模糊变得清晰可感。

2、变听到为看到。音符有组织地串联形成乐句或小段的旋律,这些音符在此时就变成了句子,它也就具备了表达意思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读懂这样的乐句,对于他们理解音乐作品会有很大的作用。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音乐变成舞蹈、变成可模仿的动作,让孩子们在反复的体验活动中,熟悉音乐的结构,获得音乐审美,把欣赏旋律变为可以观赏的舞蹈,这样他们的头脑中因为形象再现,而使得音乐记忆更加容易。

儿童美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儿童智力的开发;儿童抽象思维;美术教学方式

儿童启蒙教育既是在儿童阶段对予进行智力、体育、美术、音乐以及其他基本的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儿童处于懵懂未知阶段,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决定,儿童在这阶段对各种教育都非常爱好,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积极性、脑力、智力、体力都会相对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一、不同阶段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

在启蒙阶段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以下各种变化: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二、美术对开发学生智力的突出作用

科学表明: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在此,儿童的绘画心理也相应的发展。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级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三、美术不同教学方式及对智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育方法方式上有以下几种: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速写: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默写:默写是指把曾经看到的形象回忆起来,并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这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绘画是不可能的。而在绘画中,最重要的记忆就是形象思维的记忆。事实上,绝大多数儿童画画都是靠记忆来进行的,哪怕对静物进行面对面的线描写生,也不能排除对对象的瞬间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记忆能力。四、结论现代基础教育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的教育,引导并激发人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儿童绘画是儿童情趣、思想、内在潜能的自由表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想象和创意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独立自主性,拓展儿童的内在潜能,已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可见美术学科在儿童启蒙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是值得大力重视的一个学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