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校外培训

关于校外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校外培训

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师资培训;青少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56-01

校外教育: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的团体教育培训结构队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场地去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进入20世纪之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府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国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例如:许多慈善基金的存在,希望工程为乡村建学校,至今为止,少年宫在每个城市都发展起来,到处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培训机构。这些校外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现阶段校外教育师资的实况

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国民都开始重视校外教育事业,校外教育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校外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存在一些地区校外活动场所利用率低;校外教育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师资困乏、来源广泛、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开展校外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校外教育师资队伍 的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二、关于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校外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等特性。因 此,校外教育教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这些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校外教育的独特性需要校外教育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

(1)作为校外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者 校外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活动大纲.也没有全国统一的、 固定的教材,这是校外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校外教育课程计划更 加灵活,可以使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校外教育教师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扬长避短,设计最符合青少 年学生的需要的校外课程、校外教材等。

(2)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实践,是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活动,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最重要特 征。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要 是教师讲和学生听;而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 与。强调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 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有利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个 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校外教育教师不能依照学校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校外 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达成校外教育 效果。

(3)作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培养的主力军 个性教育的措施主要是注意早期教育.加强全面发展,提倡因材施教, 这正是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校外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 万方数据 之间的小组活动,更多的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更强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 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促进者 校外教育课程、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渠道,在性 质、内容、形式和要求上都存在着差别。由于校外教育课程、活动具有自愿 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 变万化,因此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渴盼得到教师 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育形式决定了学生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活动 的主人。

三、开展校外教育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

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培训方式提出了要求: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实践,兴趣小 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没有纯粹脱离生活的教育,也没有纯粹无教育的生活。教 育的发展变化无不表现在生活的时空情境中,而生活的存在与延续历程中 又时时处处都表现着教育的力量,可以说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之所以能转化为教育,教育之所以能 给生活以积极的引导.就是因为二者原本就具有内在一致性,双方已经包 含着相互渗透、贯通的基本因素,即生命意义。

在培训中加强校外教育教师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 。在校外教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他们自身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该 能力:1)聘请教材、课程编写专家为校外教育教师详细讲懈校外课程、教 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校外教师了解开发课 程、自编教材的一般原理、操作方法.等等。2)在培训过程中,为校外教育教师提供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机 会。校外教育教师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所在校外活动场所的实际情 况、地方特色等,撰写课程、教材编写的思路.由专家给予指导.真正提高校 外教育教师开发校外课程、自编校外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立新《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9(6)

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第2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规范用人单位使用外地务工人员行为,简化外埠在校生来京培训实习手续,现就外埠在校生来京培训实习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02年9月1日起,凡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业、商业、服务业(仅限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及餐饮)的用人单位可以为外埠学校代培在校生实习,并应当分别到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认定手续:

(一)在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办理《北京市外来人员就业证》的用人单位,到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认定手续;

(二)其他用人单位到单位所在地的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认定手续。

二、外埠学校应当为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中等职业及以上学校、学院。

三、进京参加培训实习的外埠在校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满16周岁;

(二)身体健康;

(三)有身份证和学生证;

(四)在校已完成一年以上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用人单位使用外埠在校实习生进京实习应当分别向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使用外埠在校生进京培训实习申请书;

(二)用人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外埠学校所在地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或教育部门批准进京培训实习的证明;

(四)外埠学校的资质证明;

(五)用人单位与外埠学校签订的培训实习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

(六)培训实习计划;

(七)外埠在校实习生身份证、学生证及学籍证明;

(八)外埠在校实习生 花名册。

五、用人单位与外埠学校签订的《协议书》中应当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实习期限、实习内容、实习生的生活费、生病、工伤、死亡待遇等内容。

六、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自接到用工单位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条件的予以认定,发给加盖印章的《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认定证明》(样式附后)。

办理认定手续不收取费用。

七、外埠在校生进京实习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实习期满,用人单位及外埠学校应当安排学生返回原籍。

八、外埠在校生进京培训实习期间,不办理 《北京市外来人员就业证》。

九、本通知不适用本市学校、本市在校生及在本市学校就读的外埠学生。

十、凡未经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认定的用人单位,市、区县劳动保障局可以视同该单位使用外地务工人员。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责令清退使用的外地务工人员。

十一、原北京市劳动局印发的《关于用人单位接收外埠在校生来京培训实习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就发[1998]117号)同时废止。

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第3篇

关于双减政策的利与弊

双减,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面我来跟大家谈谈这个政策的利与弊。

放学时间延长一小时的利与弊

除个别学校外,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按照这个政策落实到位了。

就比如说我的学校,放学时间延长了一个小时。这个小时被我的同学俗称为“作业课”。在这一个小时内,会有一些任课老师站在讲台处维持班级的纪律,而且这个课就是写作业课。大家都会在这一个小时内写写回家作业,如有疑问也可以及时答疑。

像这种作业课,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因为在学校里做作业和在家庭里做作业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校里做作业,你就会随着气氛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写作业的效率会有所提高。而在家庭里做作业就不一样了,气氛并不会像学校那样。我想,大家应该写作业的时候会偷偷听音乐玩手机的吧?或者吃点小零食发呆之类的吧?这样写作业不仅效率不高,质量也不高。当然,如果你是自律的学生,在家里写作业也无妨了。

并且这样一来,你在学校里写了很多作业,回家便没有什么作业了。

当然,以上提到的都是好处了,接下来就是坏处了。

像我现在上的学校,并不是私立学校,所以功课并不紧张。但向那些私立学校的话,功课就会异常紧张了。

就算这个政策是国家的政策,这些私立学校也未必能够遵守。要么就是把它当耳旁风,要么就是利用这个政策,加大学生的负担。

有些学校就会把这个作业课当做普通上课,这样一来不仅延长了放学时间,而且对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一来还要多上那么一两节课,想想就觉得烦人;二来作业本就很多,学校还不让自己在学校花点时间做回家作业,那么回家作业就会跟往常一样多了。

停止校外培训的利与弊

这个政策也是差不多落实到位了吧,我附近的那些培训机构都已经不吱声了,该走的都走了,该退钱的都退钱了。

其实停止校外培训,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一来,你不用天天上补习班了,岂不快哉?

当然,这就对那些校外培训机构不太友好了。这个政策一下去,都得转行去了。

不过,依旧有些培训机构变相地进行培训或者暗地里培训。为了赚钱,他们也不得不这样去做了。

这样一来,停止校外培训必定会给校外培训的机构带来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过,我不知道那些网上的培训机构会不会也停运,我认为应该不太可能,因为我朋友还在上网课呢。

除此之外,其实在另一方面上,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有不好之处的,下文我会给大家揭晓。

关于减负的利与弊

这两个政策几乎落实到位之后,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好处便是,减少了学习之上的负担,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自由安排了。如果你有什么爱好或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都可以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去做。总之,学习上的担子除了小部分学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放下了很多沉重的担子,终于可以去快乐地玩去了。

但坏处便是,当你一旦放下了担子之后,你之后的路便不太好走了。

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高校环境条件 数据来源 调查分析

浙江高校在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历程中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在2000年底温州高校就开始酝酿大学生创业实践,2004年春由温州四所高校共同组建温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杭州、宁波等高校纷纷仿效,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实体,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创业研究等活动平台,为各地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创业环境起到榜样与示范的作用。十年过去了,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情况又是如何?能否保持领跑者的地位呢?为此,浙江高校组建了大学生创业指数研究课题组,根据GEM理论框架结合高校实际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评价大学生创业指标体系方案,通过对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现将数据加以分析、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方面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指标的来源渠道与项目说明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项目指标来源渠道

根据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项目指标设计,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设计了普通学生卷40道、自主创业学生卷90道、教师卷32道及学校卷88道共四套系列问卷,其中大学生创业高校环境条件相关的指标项目分别有7个、18个、6个及20个题目。项目数据采集来自于浙江省行政区域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为主,结合个别访谈、组织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取原始数据。从浙江省80所高校中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15所组成了调查单位样本,随机抽样高校教师192人、普通学生2870人、自主创业学生176人,为调研对象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项目说明

1、校园创业文化―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活动受校园创业文化导向、创业文化价值及创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情况。下设创业导向(问题1)、创业价值(问题2)、创业氛围(问题3)。

2、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高校在政策制定与规划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初或者新企业扶持状况。下设创业政策(问题1)、创业机构(问题2)、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创业经费(问题4)、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

3、创业教育与培训―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各个层次教育与培训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下设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

4、投入有形基础设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学校场地及基础设施支持情况。下设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

5、创业基金(资金)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所获得学校提供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基金或资金支持程度。下设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

6、相关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利用学校师生科研成果及通过学校得到各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下设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

7、创业产业关联度―高校大学生创业依存学生创办企业、校办企业及社会企业状况。下设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创业带动就业程度(问题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在参考了GEM项目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增加与改进部分指标项目及内容,在指标评分中按重要性原则设置不同的权数,使指标体系更适合于大学生创业观察比较。

(一)关于校园创业文化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导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导向程度很低,将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学生基本不认可;关于创业价值(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价值程度较低,创业的成功者应享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有一半以上学生不认可;关于创业氛围(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学校创业宣传次数与规格比例处于极高水平,充分显示全省高校创业氛围非常浓厚;校园创业文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校园创业文化处于中等水平。

(二)关于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政策(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政策程度很低,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关于创业机构(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较高,学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效能执行程度较好;关于创业专职人员(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专职人员程度较低,学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关于创业经费(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经费比例较低,学校创业指导经费投入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研究(问题5)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程度处于极低水平,学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层次或项数极少;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情况不容乐观,整体水平偏低。

(三)关于创业教育与培训

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普及教育(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普及教育大学生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提高教育(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机构程度极低,学校创业提高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少;关于创业精英教育(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精英教育(培训)大学生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关于创业指导师教育(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指导师自身教育(培训)人数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创业经费投入较多;创业教育与培训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与培训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有待提高。

(四)关于投入有形基础设施

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校内创业园区设备(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设备程度较低,学校投入校园创业工作室硬件配备资金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大投入力度;关于校外创业园区设备(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设备程度很高,学校投入校外创业工作室设备资金比例处于很高水平,情况良好;关于校内创业园区面积(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内创业园区面积较多,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关于校外创业园区面积(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校外创业园区面积程度很高,学校设在校外创业场地面积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投入有形基础设施综合调查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里投入有形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五)关于创业基础(资金)支持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者自筹资金(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自身资金投入金额(元)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大学生创业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关于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资金(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学校无偿支持资金比例水平高;关于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社会无偿支持资金比例处于极低水平,全省高校创业者获得社会无偿资金极少;关于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创业者通过学校获得有偿资金(元)支持与在校生人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者获得有偿资金较少;创业基金(资金)支持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金)支持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六)关于相关科研成果转化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较小,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非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学校非知识产权智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程度较低;关于学校科研手段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将科技研发手段、途径、方法或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关于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数(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通过学校引用社会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数偏少;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较差,整体处于很低水平,令人担忧。

(七)关于创业产业关联度

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创业专业相关度(问题1)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度(问题2)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同社会企业合作项目数及参与社会产业链活动紧密创业项目数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关于创业带动就业度(问题3)调查数据显示,说明全省高校大学生所创项目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就业数处于很高的水平;创业产业关联度综合数据显示,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产业关联度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三、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的建议

(一)提高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榜样示范教育,以创业成功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提升高校创业价值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创业宣传规格,增强高校创业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加大高校创业导向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完善学校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

迅速制定与完善高校创业政策,落实学校创业政策实施,从政策上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健全高校创业技术指导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逐步提高学校创业机构与执行效率。加快增加高校创业专职管理人数,提升创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比例。加大对高校创业指导经费的投入,尽量满足学校大学生创业指导经费的需求。迅速改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加强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专项研究,提升研究项目数量与层次等。

(三)加大对创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

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率,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投入。迅速提升高校创业专职人员数量及素质,投入更多的创业提高班教育经费,做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英培训与创业精英人才的培育。

(四)增加有形基础设施投入

配备硬件设施,增加校园创业工作室投入资金比例。添置校外创业园区设备,提高校外创业园区资金比例。进一步扩充校内创业园区面积,拓展高校校外创业基地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活动平台。

(五)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难题

在保持与提升高校无偿支持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或基金的基础上,动员自主创业者尽量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创业实践,通过学校争取政府和社会帮助,获得社会无偿或有偿的资金支持,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问题。

(六)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应尽快将高校科技研发手段和设备转化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的可用资源;进一步将自行研发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及其它智力成果转移给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率水平,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

(七)优化创业产业关联度

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开展创业项目选择,深化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度,积极参与社会企业产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相同或相近专业毕业学生与社会青年就业。

总之,本研究是以抽样方式确定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渠道获取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条件指标的一系列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浙江大学生的高校创业环境条件指标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结论。为改善浙江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士琴.浅谈大学生创业环境[J]. 科技信息,2012(01)

[2]陈谷纲,朱慧,马声. 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专家问卷数据分析的指标重构[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3]陈在余,陶应虎.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264.

[4]高建,程源,李习保.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5―258

关于校外培训范文第5篇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把握不清

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聘,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以及规律把握上存在欠缺。[2]尽管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和科研方面具有相当水平,但其主要侧重于理论。目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缺乏掌握,不清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何不同,只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实践要求,其他就按照学术型研究生来对待了。这种情况短期内如果得不到改变,必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校内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由于长期受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影响,许多校内导师缺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虽然在实践培养方面主要依靠校外导师,但是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势必影响其对研究生的指导,甚至有的导师依然按照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3]特别是新聘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年轻导师,他们虽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而这些都将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校外导师质量不高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刚刚起步,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目前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数量的校外导师达不到学校对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连校外导师的数量都严重不足。一些高校急于建设导师队伍,降低了对校外导师的评聘要求,有的甚至聘请一些企业的经理或者高管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他们虽善于管理企业,但大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方面所要求的实践经验,无法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以致于使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流于形式。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要求校内外导师具有各自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更要求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两者积极交流、共同培养。现实培养中,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缺乏沟通,造成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甚至存在校内外导师都互不认识的情况。显而易见,校内外导师工作上的交流缺失是做不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对研究生培养非常不利。

二、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校内外导师培训

校内导师特别是从广大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择优遴选来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部分导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务实且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或者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过程中所没有的各个方面,这既有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文件,也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其培养环节、培养方案等,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及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校外导师,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国家和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等的学习与培训。只有充分掌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提升校内导师实践经验

要改善校内导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境况,一方面,实践经验缺乏的导师要主动增强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实践能力,积极学习,加强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为需要的导师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自身不具备实践条件的,要鼓励导师积极联系具有条件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必要时高校要提供便利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内导师的整体能力,提高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3.严把校外导师质量关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校外导师业务水平要从过去的注重理论水平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实践能力上来。为此,校外导师的评聘环节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在评聘校外导师时,要改变以往的评聘条件,注重对遴选者实践能力的考察,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评选与聘任。另一方面,在评聘过程中,对于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或者不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予聘任。另外,对于已经聘任但不符合要求的校外导师,能通过培训或者学习达到要求的继续聘任,如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则要坚决予以解聘。

4.尽快落实校内外导师职责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相关制度。高校要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建立、完善关于校内外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职责的政策和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2)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缺乏对导师的监管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文件和协议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才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才能让校内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企业和学校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3)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除完善上述措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中积极利用校内导师来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难点,还要争取让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论文选题和实践培养环节等,以实现校外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研究生的优势,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