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思政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24-05
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是,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进行科学评价,2015年9月在对新疆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进行省级验收时,我们设计了“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借此调查了解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对教师现代职教理念形成、专业课程变化、师资培训情况和对学校未来发展信心等领域的建设成效。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新疆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其中新疆林业学校收回有效问卷28份,新疆工业经济学校31份,阜康中等职业学校33份,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5份,喀什卫生学校38份,新疆铁路高级技工学校43份,哈密职业技术学校29份,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36份,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38份,共计311份。
二、调研情况的分析
(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最大收获
对“参加培训提高了职业教育理念”这一选项认可度最高的是新疆林业学校和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对“进行了课程开发、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选项认可程度最高的是喀什卫生学校和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对“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选项认可程度最高的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和阜康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进行了课程开发,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与“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
(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形式
对“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过程”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和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对“企业为学校提供好的实训教学条件”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和阜康中等职业学校;对“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好的就业岗位”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对“企业参与学校质量评定工作”选项选择比例较高的学校是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和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领域做的较差的方面普遍认为是企业参与学校质量评定的参与程度低。
(三)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业和课程变化
对“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对“建立了新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阜康中等职业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对“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考核”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喀什卫生学校;对“丰富了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学时数明显增加”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各校普遍认为变化最大的是“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考核”,普遍认为变化不大的是“建立了新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和“丰富了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学时数明显增加”。
(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最大成果
从图3可以看出,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在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教师企业挂职培训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领域效果并不明显。
(五)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主要成果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校企合作主要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和参与专业建设,但在参与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程度不高,企业参与课程实训实验教学程度最高的学校为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占比24.1%;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程度最高的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占比32.3%。
(六)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各校最不满意环节
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培训理念多、案例少、效果差和建设时缺乏科学的调研与研讨,说明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并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1],造成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建,建设什么,影响到示范校建设的成果。
(七)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学生能力变化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变化最显著的是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除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外变化不明显,而企业比较关注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变化不大,说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八)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教师累计到企业实践的天数
教师下企业基本处于3~6月和2个月以下,教师下企业不足,偏低的学校是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
(九)后示范校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教师普遍关注职称评聘、考核办法改革及校企合作执行制度体系建设。位于省会城市的学校更关注于校企合作执行制度体系建设,而地州级学校更关注于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办法的改革,说明地州级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难,对政策和信息把握处于劣势。
(十)教师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满意程度和未来发展信心程度
采用5级评定办法,即5分为最满意、最有信心。通过分析,教师对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平均满意度达到4.40,对通过两级验收、学校发展信心和自身发展信心的认可程度都很高,说明示范校建设对学校未来深化内涵建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三、基本结论
一是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虽然促进了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力度并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但在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上稍显不足,说明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培养培训理念多、案例少、效果差的反很强烈,说明只重视了教师培训的形式,而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和手段。
二是校企合作的4个领域在9所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说明校企合作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也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协同机制,这也反映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机制不稳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即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和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对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9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模式建设不足,新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不足。这也反映了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历程短,教师刚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时,项目已经结束。
四是9所学校在校企合作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自身教师梯队建设和教师企业培训机制上明显不足,反映出学校虽然都确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但他们在示范校建设中作用发挥不明显,说明师资梯队培养机制并没有形成。没有建立刚性的教师定期轮岗下企业顶岗机制,影响到教师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指导实训教学的质量。
五是学生在示范校建设中变化最大的是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但企业最为关注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证实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不足,改革力度不大;校企合作并没有渗入到课程教学层面。
六是9所学校对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的满意程度、通过两级验收信心、学校发展信心和自身发展的信心的认可程度都很高。这反映学校对于国家示范校建设目标、建设内涵、建设标准理解的不深,建设重在表面、重在形式,忽视了建设的内涵和建设的质量,忽视了对人的建设。
四、后示范发展的对策
2年的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间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显然是不够的,许多改革试验只是刚刚开始,有些成效也只是初步的,没有能够提炼、总结成经验和模式,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示范校验收并非示范校建设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起点[2]。
(一)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应该有自身行业企业的特色,应该把追求质量上高标准、能源消耗上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行业论理教育完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各职业院校应该依据自身服务行业的特点,建立“思政教育+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教育内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业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师要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引入学校,设计成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任务型学习方案,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做中学”的平台,成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平台。评价方式也就会发生变化,新的以学生学习行为和产品制作质量为基准的评价方案也就随之产生。
(三)建立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首先要注重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重点是界定清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各自的职责和考核评价的标准,实施针对性的培养培训方案。在与企业合作中要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依据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规律,进行合理定期轮岗,保障在企业设置的教师“工作室”始终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发挥好教研室在教师业务培训中的作用,利用教研室进行“任务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的在岗实践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
(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
示范校在内涵发展“后示范”建设的重要阶段,尤其应注意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带动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要清晰界定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背景,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问题解决的成效,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方案,不断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应成立区域性的职业院校研究联盟,依据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协同研究,争取取得较为一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在制度执行中进行效果验证与分析,不断完善运行制度,最终形成在区域职业院校中可以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体系,提高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和程度。
(六)建立国家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项目定期指导、交流、督查公示和评审标准等机制
在今后的职业教育项目建设中,要发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职教集团在定期指导、交流和督查中的作用,从重视申报转向重视建设过程的监查,从重视培训转向定期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通过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这个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者和项目运行管理者,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建立可测量的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质量评审标准,督促职业院校重视建设质量和建设内涵,发挥好职业教育项目的引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汪长明,魏海滨.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的瓶颈因素分析――基于新疆首批4所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69-71.
[2]曹希盛子强.从贵州省四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谈中职示范校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9-43.
[3]胡进雨.对中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33-34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Results of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l Schools
――The Case of 9 National Mod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Xinjiang
Wang Changming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National Mod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nstruction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owever, through the survey of 9 national mod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Xinjiang, the paper found the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training,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ode of teaching, the validity of assessment,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o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series of systems of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as well as the building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论文摘要:通过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强势专业、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革新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工学结合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对职业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办专业,坚持走工学结合的路子,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经过30多年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工学结合,育双高人才,办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摸索出了“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既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途径上既注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走进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愿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一、专业设置紧紧依托行业、地域经济背景,突出拳头专业群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大量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企业落户,其中有不少企业位列世界500强。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省实施的新型工业化“双百工程”中,全省重点建设的112个项目有28个是机械装备业。
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至2007年,我院现有3年制高职专业20个,其中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14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70%,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82%,“机电”专业特色已经形成。
二、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量体现“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特征
1 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就业导向
根据学院制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的规定,各专业均建立了以企业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45名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专家的首要任务是和学院专业带头人共同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合理定位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并据此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指委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上。我院的课程结构以“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一体”是指无论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还是综合专业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与实际的生产任务相结合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体;学生专业协会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两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3 在学生中强调社会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力度
为适应社会就业准入制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把取得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7年来,经各部门批准的鉴定站和培训点增加到9个,可鉴定的职业工种增加到有21个,其中数控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11个工种具有高级职业资格鉴定资格。近3年通过我所鉴定的人数达5864人,学生在校期间获证率超过了90%。
4 构建了“三课堂结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无论是岗位专门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训练,还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采取了“三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场(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的课程外,我们把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指派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教务处牵头,学保处、招就处、系部参与,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进行布置和考核。使第二、三课堂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能力为本位,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践行工学结合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知识传授可以教师为主体,而能力训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坚持教学做合一,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知识、理论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或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们首先抓了骨干层的学习培训,解决教学改革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我们通过教师培训、职业教育专题论坛、学术年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全校教师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
第二,政策引导。我们根据“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组织教学,重新定义了一堂好课、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再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从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我们从课酬计算、教研教改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大力向课程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来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学院强化资源配置与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按真实的生产环境建起了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按仿真环境建起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中心、化工实训中心、财经与旅游实训中心。
“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将来在企业要用的”。为此,我们从企业聘请了大量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其中,为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真正践行工学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搭建了较好的校外平台。至2007年7月份,我院各专业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已有45家。校外实习基地承担了我院部分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绝大部分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环节,学校特别加强了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的组织程序与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纪律、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关严格考核。
四、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的养成既要与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又要通过日常行为的规范去潜移默化;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渗透进专业教育课堂;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也是所有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职责;素质教育还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除了把素质教育渗透进理论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教学外,还把校园内学生专业协会和文艺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学分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了“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1 素质教育贯穿于第一课堂的始终
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除了开设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课课程外,还开设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时事热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与礼仪》、《WTO基础知识》等选修课。同时将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纳入到“思政课”体系,并定期举行时事报告会,以丰富“思政课”课程体系。
二是开设必要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和必修课。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除了将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外,我们把以口才和应用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实用语言艺术》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开设,着力培养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必修课,有针对性开展讲座、咨询与辅导;《哲学漫谈》、《音乐欣赏》、《朗诵与主持》等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是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进所有专业课程,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课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还必须担负起培育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职责。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教案时,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时,把教师是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三统一,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2 规范管理,全面支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是将学生参加专业协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作为选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可以视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协会指导教师可以按规定取得课酬。
二是从活动场地、经费、时间等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协会、社团活动,并加强对协会、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给每个协会都配备了指导教师,配备了单独使用或共同使用的活动场所,划拨了活动经费,为协会、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开辟教育教学第三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对接
我们将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暑假,教务处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进行布置,下发问卷调查表和实践报告本。下学期开学时,学生凭调查表和报告本办理报到手续;思政课教研室组织教师批阅学生实践报告,给出成绩,报教务处给予学分。
为了配合“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我们开展了“三课堂结合”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制定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测评不仅看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还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参加协会社团活动情况、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情况按权重量化打分。综合素质测评鼓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