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冷链物流协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鲜活农产品包括五大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仅指活的、新鲜的),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本文探讨的是北京市农贸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所以根据上述《目录》中对鲜活农产品的表述,将本文研究中的鲜活农产品也定为国家所定义的五类农产品。
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农超对接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供应的发展趋势,农贸市场的货源得到了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对于如何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真正让商家、农民、消费者得到实惠,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具体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对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供应的分析应将农产品物流与生活生产的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仅就农产品冷链供应的批发销售环节进行浅析。
3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运营现状
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农贸批发市场上的表现,我们从存储(包括二次加工)和运输两方面来考察,而且,这是在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来进行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运营模式图
3.1批发市场中冷库的使用情况
就在北京所调查的八个农贸批发市场(八里桥、顺鑫石门、昌平水屯、大洋路、回龙观、新发地、岳各庄、锦绣大地)来看,市场里都有冷库等制冷设施来储存商户的鲜活农产品:有冷冻库,用于储存肉类产品或水产品;有水果库,用于存储、加工水果;有蔬菜库,用于易腐类蔬菜的保鲜。有些市场的制冷设施种类比较完善,以顺鑫石门农贸市场为例,用于冷冻肉类、水产品的冷冻库有82个,总容量达到1500余吨,用于存储加工香蕉的冷库有45个,总存储量3500平方米。总之,对于不同种类的鲜活农产品都有相应的冷藏方式,公共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但对于眼前的市场需求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有些商户在考虑自建冷库。自建小型冷库商户在所调查的几个批发市场中比重不大,一般在20%~50%;用于存储肉类、水产品的商户自建小型冷冻设施较多,而用于存储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商户冷冻设施建设相对较少,在顺鑫石门农贸市场,在近50家有经营店铺的蔬菜销售商中,自建冷库的商户只有5家。在我国蔬菜瓜果商品化达到60%以上的市场环境下,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水果比重仅占20%,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比重。
对于批发类的市场,蔬菜、水果类供应商对冷库的使用并不多,他们都是尽可能在1~3天内就将所进的蔬菜销售(批发)出去。即便是在夏季,稍微保护后的蔬菜在三两天内不会变质,那么对制冷设施需求就不会很迫切,除非是由南方运来的易变质产品,有较高的恒温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销售商不愿意增加成本来自建冷库或使用公共冷库,如大洋路批发市场,租用公共冷库的开销是300平方米每天1200元,对于销售剩下的尾货,宁可任其腐烂,这对于个别商户来说减少了租用公共制冷设施的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却是资源的浪费。
3.2冷藏运输情况
在运输方式上看,大多数商户采用的是普通运输,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农产品,采用冷藏运输的商户占10%~20%,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牛奶、蛋类和豆制品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在销售环节少、运输里程少的情况下,蔬菜瓜果的新鲜程度用普通运输的方式尚且可以满足市场要求。而实际上,在所考察的北京的几个农贸市场里,外地农产品的供应能达到75.6%,其中不乏来自海南、四川、云南的供应,像这些长途运输的鲜活农产品,质保是没有保障的。在北京,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较高,全国的损失率平均为25%~30%,发达国家一般在5%以下,美国仅为1%~2%。
批发市场中的商户销售量比较大,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下,损耗就经常发生,若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使经销环节时间拖延,浪费就更加严重。运输商或批发环节上的销售商往往只关注本环节的经营成本,不愿意采用冷藏运输,因为蔬菜不会很快腐败,至少在他们所在的环节不会因蔬菜变质而卖不出去。超长的流通链条、有效冷链应用率不足导致冷链在目前流通环节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4从农贸批发市场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尽管冷链物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情况是很多的,肉、蛋、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在市民抱怨菜价上涨的同时,还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发生,农民也没有赚到钱,原因是多方面的。
4.1宏观引导不到位
没有部门深入研究、指导、推动全市场的冷链物流工作,从政府层面上缺乏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民间层面上也没有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完全依靠企业自行盲目经营、发展,难免造成体系建设上的不到位或者局部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
4.2冷链物流系统观念的缺失
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没有系统的观念,各环节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冷链的概念,但在操作上大多都是个体行为,不能对整个冷链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全程的监控,更无法实现对整个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在农贸批发市场的上下游企业中,冷链实施的系统集成管理能力还很弱。
4.3冷链物流整体规划欠缺
规划工作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性建设繁多,资源浪费严重。对于企业个体来讲,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全程供应链的冷链系统建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他们只在自己所在的环节中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自行组织生产,没有整体观念。现实中的冷链物流很 多情况是脱离冷链的,“断链”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形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整体效益。
4.4冷链系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
这里所说的冷链信息化系统应囊括冷链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产生整体效益。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造成冷链食品生产、流通的盲目性。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还会大大影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仓储运输系统的效能比较低。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或库存管理的软件,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平台的支持,在大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下势必造成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不仅会阻碍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更会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
5改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对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冷链运营模式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发展冷链物流的问题。
5.1加强冷链物流工作中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扶持力度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来共同构建。政府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鼓励冷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支持行业协会的建立,倡导企业对冷链设施的使用,以此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出台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优惠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5.2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问题需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冷链物流系统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加强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尤其是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训手册,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实用人才。
5.3用全局的观念进行冷链物流网络规划
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宗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从产区到消费区的冷链物流规范模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集团企业,建成集鲜活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展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拥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冷链物流中心。注重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划,便于全过程的管理。
5.4加强行业及大型供应商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冷链物流行业中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对冷链鲜活农产品和流通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先进技术可以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对产品的上下游信息及各种冷藏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产品供应及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信息,确保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
6结论
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宏观环境,包括:增加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冷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全程冷链的监督;对涉及民生的重要鲜活农产品冷链企业给予支持等。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各主管部门协力合作,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各个实体的积极性,采取适宜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锦.现代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郑.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冷链物流 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适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药品等领域。
冷链物流遵循“3T原则”即: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该原则指明了冷藏食品对不同产品品种和不同品质要求都有相应控制和储藏时间的经济指标,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四大特点: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和监控困难。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食品安全卫生政策的推出,我国冷链物流有了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产品已经稳步走进了食品制造业、食品商贸业。目前我国汽车保温车辆大约有3万辆,冷库2万多个,铁路冷藏车约7000辆,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总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基本上形成了全国范围流通网络。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迈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大体上形成低温食品多样化、冷链温度多层化、流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物流业具有跨行业、跨产业性质的服务功能,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大。但是由于冷链物流技术高成本和管理上的复杂性,导致其滞后于市场需求速度。然而如何使冷链物流能力和水平紧跟市场发展需求,主要取决于对市场作出的客观估计和预测。据统计,在我国城市超级市场销售额中,冷冻冷藏商品占到20%-25%,而西方国家则约为35%。
三、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越来越复杂。
虽然冷产品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着人们对冷产品种类及特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其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长、产品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产品流通渠道也越来越复杂。
(二)冷链物流标准不完善。
冷链物流比常温物流建设投资大得多。易腐食品要求冷链各个环节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引导,而所有这些都对冷链物流标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冷链物流运输成本高。
冷链装备和冷藏设施不足,老设备陈旧,购置新设备成本高,且分布和发展不协调,又不能为易腐食品流通提供冷藏保障。我国冷链物流技术需要提高,有效的控温设施投入不够,冷藏物流链操作和管理人员急缺,全程冷藏控温运行制度尚未完善。
(四)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第三方冷链尚未形成体系,还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冷产品包装、储存到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体系。目前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的主要是冷藏、冷冻等单一服务。由于第三方企业难以保证对整个流通环节温度的控制,使得多数企业只能自行经营,而其自身在物流领域技术的欠缺导致冷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四、冷链物流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整套冷链物流体系。
建立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跨行业、多部门的冷链物流体系,最终形成从农场到餐桌包括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二)加大政府监督,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
相关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将能够规范冷链物流产品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在冷链物流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食品添加剂、品质等级和污染物等方面给出具体的标准和规定。同时,有必要出台相关冷链物流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此外,在专业认证度和市场准入度上也应严格要求。
(三)加大政府投入。
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庞大,但我国冷藏运输设施和冷库资源一直紧缺,政府有必要应需采取相关措施,如建立国家级自动化冷藏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投资冷藏集装箱,建设国家范围铁路冷链运输网络,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缓解第三方物流企业高额成本推动冷链物流业整体发展。
(四)发展、实现科技创新。
发展科技,加快我国冷藏设备的更新研发,达到食品合理成本低温运输,形成不同冷链产品各自质量标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将研发成果推广到商品领域,形成规模,被广大企业认同、接受。
(五)加速技术改造,使企业冷链物流系统透明化。
冷链物流对产品的全过程低温保存有着严格的要求。从食品采购、加工、存储、运输、进驻商场到销售全过程都应当保持在适当的环境中,而目前企业自身的低温运输系统及低温储存系统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食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低温管理条件亟需改善,即加速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由于技术改造需要更高的成本,进行技术改造的前提是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透明状态,因此,政府可建立低温物流的透明化管理平台,以便接受群众监督。
(六)提高行业标准,完善行业法规,加强行业协会规范管理。
我国冷链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国家标准并未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规范冷链物流,需要从根本上加快完善法规建设步伐,提高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层层监督,从而规范冷链物流业市场。
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作用。提高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违规操作人员的惩罚,同时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建议和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本文概述了冷链物流的特征,分析了陕西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陕西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应用先进的冷链技术装备;发挥配送中心的集散作用,缩短货物运达期限;推进企业间联盟,实现共同配送;注重冷链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结合。
【关键词】
冷链;物流;陕西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潜力巨大。现今,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感觉到低温技术的存在。特别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农副产品、水产品、肉食品、饮料等行业,都与低温技术紧紧相关,且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低温冷链。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冷链物流的特征
冷链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操作过程中的要求也与一般物流不同,无论从产品特点、装备技术还是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都与一般物流存在区别,其主要特征如下:
1、高水平
冷链的关键在于货物的保质,冷链运作技术含量高,对不同品类的货物采取对应的温控措施,因此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对于服务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和温度控制及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基础。冷链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
2、高效率
冷链运输货物生命周期短,因此货物从生产到用户的时间决定了货物本身的质量和企业的收入水平,运送时间的延误而将造成销售上的损失。由于货物的特殊性,到达销售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高效率的运作管理,如路线规划等对于降低运输企业的营运成本和提高销售商的服务水准都有重要意义。
3、高成本
冷链物流企业因要保证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均要处于低温环境下, 在初始建设和后续的运营管理阶段其投资都是巨大的,如冷库建设、温控设施、冷藏车、信息系统等, 其建设和购置成本都大于一般物流设施设备。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5倍。电费和油费是维持冷链的必要投入。
二、陕西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陕西省作为资源大省,近年来随着经济、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冷链物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基础设施不足,装备技术薄弱
表现在原有设备陈旧,性能不稳定,能耗大,缺乏相宜的技术设备与手段,冷链运作过程损耗巨大,冷链物流发展和分布不均衡,造成冷链中断。
2、市场化运作水平不足,效率低
陕西省目前冷链物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特征比较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及管理水平的落后使得冷藏运输率很低,货物腐坏严重,成本巨大。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不足
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准确性、时效性差。能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控的一体化的冷链服务提供商很少。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拥有一定功能规模且布局合理的自有冷库、有较先进的冷链管理系统和管理理念的第三方低温物流仍处于参差不齐的发展阶段。
三、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从80 年代初起步, 发展迅速。1987年上海冷藏库协会(SARW)成立,1995年经国家外交部批准加入国际冷藏库协会与世界食品物流组织。1999年国家启动了“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三绿工程,在全国形成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流通网络。2001年,在烟台第三届果蔬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要大力改进运输方式,提倡冷链运输方式。2003年中国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10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地方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
1、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快速发展
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奶类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生鲜产品的消费比例逐年增大;水果的运量以及以新鲜状态进行运输的蔬菜量也在增大。冷冻冷藏品种的不断增加,冻结和新鲜状态进行跨区、跨境运输的水产品大大提高。
2、销售渠道趋向多元化
目前冷冻冷藏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于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这些商业业态需要较高的进入和维护费用,因而企业将会把餐饮业作为进军的要点,主动涉足餐饮业,与快餐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3、冷冻冷藏产品的配送将更加注重第三方物流
由于冷链运输货物的特性,对于物流配送的要求很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通路配送服务则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四、陕西省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
1、应用先进的冷链技术装备
冷藏装备的水平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当前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冷藏运输应积极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货源运送的需求。冷链物流要注重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实现对在途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能达到实时了解产品状况。
2、发挥配送中心的集散作用,缩短货物运达期限
为达到保质,要求冷链货运快速、及时,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而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性又使得产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运输速度,冷藏配送中心应能发挥物流中心节点的作用,协调铁路、公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综合联运体系。配送管理应注重及时、经济、安全、准确的原则,按按时把货物送到指定地点。科学地进行运输方式和线路选择、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teractive coordina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 cold-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elps to solve the logistics bottleneck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erge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problems within cold-chain logistics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building synergetic model,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llaborative paths with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llaborative paths; mechanism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居民对生鲜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和品质上的新鲜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近年来接连曝光的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使人们早已心有余悸。此外,我国各地屡次出现农产品“卖难买贵”、增产不增收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沉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冷链物流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而且作为供需方之间的“蓄水池”,能有效调节农产品供需平衡,冷链物流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冷链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节点衔接不畅以及“断链”等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农产品冷链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远逊于市场需求,但由于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冷链物流设备设施使用率并不高。因此,从系统协同视角下探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协同路径和实现机制,推动相关企业在互动协调中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实现冷链物流节点无缝衔接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综合化、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体系也较为全面和深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障碍研究颇多。著名的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2010)以及朱仕兄(2012)、王家旭(2013)等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基本类似,主要问题有:①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且技术落后,冷库结构城乡布局不合理,80%以上果蔬类、70%以上肉禽类产品仍然在常温物流下流通;②冷链物流节点衔接不畅,存在较为严重“断链”;③第三方冷链物流数量众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服务质量差,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的企业屈指可数;④冷链物流标准尚不健全,执行力度差,强制性标准缺位下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冷链物流模式、系统优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与冷链产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知名物流专家邬跃(2010)、商务部特聘专家洪涛(2013)以及张明玉(2010)、杨钧(2013)等多位学者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正向多元化发展,并比较分析了批发市场、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物流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杨芳,谢如鹤(2012)、张明玉(2010)、周伟(2013)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物流系统论、第三方物流、交易成本与效率角度进行了研讨,并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冷链物流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可知,尽管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不少问题,但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非常广阔,关键是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瓶颈”。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产品安全高效的“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既需要冷链物流技术的充分应用,更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合作普遍较为松散,互动协调、同步运作的意识与能力急需提高。因此,探究冷链物流节点的协同路径和实现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模型的构建
德国知名科学家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揭示了开放复杂系统的相变,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演变,是由系统的序参量交替主宰和支配的一般规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是由多个非特定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自组织形成的一个“虚拟企业”,冷链物流主体要素(节点企业)、客体要素(农产品和信息)与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要素共同构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该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结构,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表现为“有序”,而且该系统自组织方式远比自然系统更为复杂。
由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受到系统内外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量化求解序参量过程异常繁杂。本文借助于徐绪松教授探索图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了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的多重因素及其互动、层次关系,最终确定了该系统的序参量(见图1)。政府政策的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冷链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消费需求提升等系统外因素以控制参量的形式影响系统自组织过程,并自发地推进冷链物流协同的产生和发展。系统内三大主要因素包括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要素α、冷链第三方物流规模与运营能力β及冷链标准体系的完备与执行γ,是支配冷链物流系统协同的序参量,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深刻地影响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进程。
通过分析系统内三大因素的关联性以及对系统协同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序参量α和β阻碍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进程,序参量γ对系统协同的影响好坏参半。由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抑制社会对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需求。因此,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应合理把握一个宽严相济的“度”,而不是一味的松弛。针对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进程的序参量,可采取适当的被组织策略调节或改变相应控制参量,有意识增强良性序参量和抑制不良序参量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减少系统内耗的时间和程度,促使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向更高层次演化。
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路径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既可推行相同或不同行业主体横向协同,又可在同一产业内实行产供销企业纵向协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冷链物流节点企业横向协同,还是纵向协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计划与决策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与EDI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及时传递与实时分享。为了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将原先分布在冷链物流节点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销计划、物流储配计划,重组整合成以满足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中心的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并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以此为基础整合冷链物流节点企业的IT系统,使其与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逐步对接、融合,最终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见图2)。
借助于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与执行冷链物流协同计划,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联动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迅速、准确地做出有利于冷链物流系统的最优选择与规划。协同计划始于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方的销售计划共享,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方首先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历年销售数据生成农产品物流需求计划,并上传到冷链物流协同计划平台。第三方冷链物流查阅冷链物流需求计划,并对自身冷链物流储配能力进行评估后,制定并上传冷链物流储配计划。冷链物流需求方按照事先确定的指标体系评估物流计划,并根据评估的结果直接通过EDI向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出物流需求订单。更进一步,引入具有交互性和智能性的多智能体(Agent)技术,协同平台可构建基于Agent的冷链物流协同决策模型,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协商支持节点企业自动参与冷链物流协同决策,实现冷链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我国绝大多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仅能提供冷链物流环节中若干项业务,并不能够提供一体化、综合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从某种程度上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由彼此独立、相互依存的多个“点”串联而成。针对我国尚不成熟的冷链物流市场,如何制定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与指导“点”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首先完善冷链物流标准,通过标准指导与约束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和业务操作。为了尽可能降低生鲜农产品安全质量风险,冷链物流企业应严格执行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冷链标准(包括推荐性标准),并积极推动跨区域、跨企业的协同监管,形成贯穿整个冷链物流的全程透明并可控的质量追溯体系。在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和复杂的情形下,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应逐步加大检查和监督相关企业冷链标准执行情况,企业一旦触碰红线,将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营造规范有序、公正公平的市场经营环境。
3.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要素协同。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不仅初期投入巨大,后期的使用维护成本高,而且此类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如果投入使用后冷冻冷藏货源量不足,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与负担。冷链物流要素协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方冷链物流、分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方在冷链物流资源要素的投资、使用与维护达成某种共识,共同兴建冷库及附属配套设施,联合投资购买冷链物流设备,形成冷链物流资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冷链物流资源利用的协同化以及冷链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拓宽冷链物流资源投入资金来源,降低单个企业资金压力与风险。另一方面,整合社会现有冷链物流资源,建立以城市或区域为核心的冷链物流虚拟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互用、共享,弥补第三方冷链物流储配功能上的不足,同时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来快速反馈客户需求,减少供需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社会冷链物流资源供应相对不足或过剩的情形。
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机制
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分销企业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位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不同节点,存在着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冷链物流协同能有效整合冷链资源要素,优化冷链物流管理,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冷链物流无缝衔接,确保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安全性和实效性。然而,由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节点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而且第三方冷链物流作为物流服务的人,客观上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导向必然触发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极有可能形成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系统整体利益受损的“双边际效应”,与协同目标背道而驰。
利益预期是系统协同的最为强烈的内生驱动力,促使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协同的产生和发展,而风险则是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制动力,科学合理地均衡冷链节点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是系统协同的关键。因此,应优先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自发地调控企业的决策动机和行为,促使冷链物流系统绩效达到最优。利益与风险协同机制的设计原理并不复杂,按照冷链物流节点企业投入的资源要素的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并采用Shapley值法模型等方法对合作方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补偿原则对原有的收益分配方案做出适当调整。
然而,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也并不总是有效。尽管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收益是节点企业共同创造,但大部分协同收益被主导企业获取,协同收益是否公平合理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智慧。此外,冷链物流协同既要受到系统内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致使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又由于委托―关系的客观原因导致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冷链物流节点企业可能滋生投机违约行为。当节点企业所获得的风险补偿难以弥补未来预期的收益降低时,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将戛然而止。因此,在利益―风险机制的基础上,还须广泛地建立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沟通机制以及冲突解决等机制,弥补利益―风险机制的不足与缺陷。
5 结束语
冷链物流系统协同能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中亟待突破的物流“瓶颈”,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效益的获得并不能一蹴而就,相关主体应有意识、逐步地采取被组织的策略和手段,促使自组织协同向更高阶段演化。作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冷链物流核心企业应在充分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互动协调发展,提升冷链物流系统的效益。为了推进农产品冷链进一步持续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冷链物流市场环境,鼓励与扶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张明玉. 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战略・模式・机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洪涛.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J]. 中国农村科技,2013(8):43-45.
[5] 兰洪杰. 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9(2):20-23.
[6] 王志国. 博弈视角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38-40.
【关键词】高职 冷链物流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82-02
沐林英、朱鼎勋在《高职教育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探析》中表示,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能实现校企“双赢”。梁金萍在《物流实训基地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认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科学谋划,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双赢作用并进一步开发课堂实训等。刘广海在《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指出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问题,认为今后仍需从加强教材建设、提倡实践教学和增加生产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当前的研究文献表明:不管在本科还是高职,针对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研究较少。因此,对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冷链物流的作用
(一)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提高冷链食品安全
现阶段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物流成本较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目前中国大约有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果蔬、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分别达到 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发达国家果蔬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控制在 5%以内。我国冷链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不仅给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带来大量损耗,也使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将对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产生质量的影响,从长远来说,将会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冷链食品安全。
(二)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 1:5 左右,我国的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 1:0.8,我国蔬菜水果采摘后加工比例不到 10%。由于农产品在采摘、预冷、运输、加工、储存、销售等流通过程中,缺乏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和有效的监管力度和科技手段,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若是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对接农产品冷链物流,则会更加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冷链物流管理水平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对信息化的配置和运营人员的管理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仍然缺乏,控制技术有待提高,操作相应设施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信息流通不畅,冷链全过程的运行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通过培训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也能提高冷链物流的管理水平。
(四)培养冷链物流急需人才
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 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对于冷链物流业来说,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因此,加快我国高校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冷链物流急需人才。
二、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思路
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优化冷链物流技能实训项目,配置适用、实用的冷链实训软件、硬件设备,培养冷链物流管理实践能力。
引入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
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信息处理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冷链物流信息操作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管理能力。
根据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中国―东盟国际物流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施校企联动、建设具有广职院特点品牌的冷链物流实训基地。
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本着“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可追溯性、系统性”的原则,按“优化实训资源配置,营造工作氛围,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情境,改革训练模式,创新评价体系”的要求,将拟建的实训基地和已建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创建硬件先进合理、软件领先,代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趋势,具有工作过程典型、工作内容饱满、职业氛围强、功能齐全实用、产学结合密切、管理规范、使用效率高的职业技能训练基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设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创建广西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品牌。
三、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契合国家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
2009年国家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指出将在未来5年内打造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并指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要求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因此,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要求。
(二)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开发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
实训基地建设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培养一流技能型紧缺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予以支撑。剖析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并与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合理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是构建具有冷链物流特色的职业院校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具有示范效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研究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为我院及其他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促进我院及其他高职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会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高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物流效益。
(四)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具有可操作性
不管是实训设备的购买,还是实训课程的教授,都需要冷链物流实训基地要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地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
(五)冷链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争取达到行业需要什么人,高职冷链物流基地就要培养什么人。若是条件允许可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可以成为企业上岗人员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吴砚峰,李建春.基于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训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2] 吴砚峰.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物流技术,2012(5)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项课题(12g11),2012年广西教育厅课题(2012JGZ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