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变模糊为具体,让教师的指导有力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A教师:教师出示阅读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读书。结果学生不约而同齐读起来,课堂上书声琅琅,甚是热闹,教师见状,提醒学生:“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要注意读书的效果!”学生还是集体高声朗读。教师尴尬无奈,只好顺其自然。

B教师: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并让学生读要求,明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许多学生高声齐读。这时,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独个儿边读边画生字词,教师因势利导:“瞧,这位同学一边读书,一边画出生字词。这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像他一样读书吗?”顿时,课堂不再因齐读而喧闹了。许多同学独个儿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反思:我们知道,面对同样的文本,通过初读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扫除的字词障碍是不一样的。而齐读背后不乏滥竽充数者,势必淹没学生的字词盲点。面对学生的齐读,A教师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避“齐读”,但仅是提醒:“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要注意读书的效果!”这样模糊的指导,学生缺乏明确的任务驱动,使得初读课文如同蜻蜓点水,在齐读中晃过,缺乏实效。而B教师先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在学生“齐读”过程中,不是笼统地提醒学生,而是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发现并树立读书典型,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从肤浅的齐声读走向深刻的个体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变放任为跟进,让教师的指导有厚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生字词的音、形、义,扫除阅读障碍。

A教师:用课件出示了本课中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并请学生纠正一些读错的字音(轰隆隆的“隆”、露出的“露”、燃烧的“燃”),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这几个生字、词语读一读。

B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说:“把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字词给大家提个醒,好吗?”学生积极举手,提出了轰隆隆的“隆”、露出的“露”、燃烧的“燃”几个字。教师在学生提出这些字的同时,用课件出示了这几个字,并做了相应的指导:1?郾轰隆隆的“隆”,ABB式的迭词,后面两个字一般读第一声。2?郾燃烧的“燃”,同学说得对,翘舌音是很难读。3?郾露出的“露”,露是个多音字,这里读lù。接着,教师让大家一起看老师示范书写“露”字,然后当堂练习书写“露”。

反思: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所以两位教师都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生字词教学。由于对开放教学尺度的把握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一。A教师把自己置于旁观者角色,放任学生形式化地自学,仅囿于“让学生教学生”进行字词读记活动。学生的字词学习因失去了教师的必要点拨而缺乏针对性,显得浅表、单薄。而B教师采取先生后师、适时跟进策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本课字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辨读音、借助多媒体识字形,当堂书写习汉字,这样将教师的指导纳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学生课中的生成活动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并举,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扎实,训练到位。

三、变粗放为精致,让教师的指导有深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A教师:让学生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然后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教师:1?郾重点指导,学习概括段落大意。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女娲补天原因的词语;交流所画出的词语,分析重点词语;根据重点词语说说第一自然段的段意。而后小结:刚才,我们是通过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重点词语)、三概括(用重点词语说段意)的方法,读懂了第一自然段。2?郾学法迁移,练习概括段落大意。让学生运用“读—画—概括”的方法,学习其他四个自然段。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随机板书重点词语。3?郾串段成意,学习概括课文内容。教师让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连起来说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后小结:把每个大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经常用这种方法读书。

反思:有效的教学指导离不开学生的经验背景,特别不能忽视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本课的“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A教师忽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直接让学生读文说段意,进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指导欲速则不达,吃力不见效。B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精致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先通过“扶”,重点探究第一自然段,提炼出“一读、二画、三概括”的学习方法,再通过“放”,学以致用,尝试概括其他段的段落大意,进而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教师深入细致的指导,着力于“点”,着眼于“面”,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指导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引导”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教学艺术。同为“引导”,效果不同。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善导。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经验水平,做到具体指导,学之有法;有“的”指导,学之有向;精致指导,学之有成。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的务实、厚实、扎实。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开天辟地》片段一:

师:读了课文,大家产生了哪些想法呢?

生1:老师,宇宙应该是无限的,怎么会是一个大鸡蛋呢?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是一种想象。

生2:那醒来身边怎么就会有一把斧头呢?斧头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才有的工具,怎么会在天地未开的时候就会有呢?

生3:还有那亮光从哪里来的?既然日月都没有形成,地球上怎么会有光呢?

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学生纷纷争论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具有科学精神。今天的科学研究让人类从蒙昧走向了文明,所以你们才知道天地间真正的奥秘。但是远古的人类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了想象,由于他们的无知和愚昧。才根据想象产生了神话,神话和科学是两回事,所以无法解释科学的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下课了,我问一位男生这堂课明白了什么,学生的回答真是让我骇然,他说他明白了神话就是无知原始人的胡言乱语。这样的结论真是怪哉!)

《开天辟地》教学片段二: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生1:老师,怎么会比宇宙存在还早呢?是后有人类的啊。

生2:还有斧头呢,怎么可能?

生3:天和地就是宇宙了,可是天和地还没有形成之前,那个大鸡蛋究竟在什么里面呢?

生4:究竟从哪里来的?

生5:还有那个亮光是哪个星球发出的?

学生纷纷攘攘地问,老师微笑着静静地倾听,等待学生安静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呢?

生1:我读过《女娲补天》。

生2:《夸父追日》。

生3:《后羿射日》。

师:你喜欢这些神话吗?

生:喜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感觉很神奇。

生2:里面的人很有力量,都是英雄。

生3:还很有道理,比如说《精卫填海》。

师:你们站在今天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上看宇宙,是科学而冷静的。但是科学的源头是神话。远古的人类用浪漫的想象解释我们的宇宙和生命,赋予他们惊心动魄的力量之美,这种美激励着人们一代代去探索,产生了科学。所以,神话是科学肥沃的土壤。今天科学成果日新月异,而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最美的浪漫故事和科学比肩而立,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神话世界里人类的想象得到了最美最充分的发挥,只是为了突出人的伟大力量!看,醒来了……老师播放多媒体视频,进入动漫神话世界,让学生进入课堂语境。

辨析: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多了许多科学的理性,少了几多想象的浪漫。当科学和神话的命题同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的感知内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由于这样的碰撞对学生而言是个新的命题,学生没有足够丰富的解读能力,在心中形成了一个“惑”。惑而不能解,矛盾突兀在课堂伊始,课堂充满张力。在这两个课堂片段中,学生不约而同地运用现代科学观点提出了质疑,这是由现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决定的。

片段一中的老师强调多元质疑,但对文本的解读违背了文本的正向价值。首先,老师肯定了学生知识丰富、富有质疑的精神,学生逆行于文本的情绪被点燃,还顺便讨论了宇宙中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之后才引导学生进入神话的文化背景,这样的“导”产生了南辕北辙的后果。接着强调了原始社会的落后和先民的愚昧无知才产生了神话。导致学生得出“神话就是无知的先民胡言乱语”的荒谬结论。之所以说这个结论荒谬是因为教者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违背了文本的审美价值,而且违背了神话的审美主旨,丧失了文本的内涵,这样的解读与教者的文化修养有密切的关系,是盲目解读社会文化语境的恶果。

片段二中的老师面对学生个性化多样的解读首先保持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展开讨论。学生在现代科学理解的语境中越走越深,眼看就要造成文本审美价值的丧失。这个时候老师就打起了“太极”――“你读过哪些神话?”貌似转移课堂话题,其实是以退为进的预设,给学生留下了思维转向的新空间。太极一出,学生就拓宽了感悟的空间。补白的机会让学生回顾了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体会到神话的魅力,接着就被领进了动漫神话的享受盛筵中去了。这样的留白既不动声色地调和了学生的情绪,软化了神话和科学的矛盾,又充分运用了学生阅读储备发挥“导”的作用,引导他们走近文本。在学生用既有感知充分证明了神话的审美价值之后,老师简洁而富有情感地阐述了神话的价值和美,和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课堂具有浓郁的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尊重了社会文化语境的价值。

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活跃交流-催化转型-共鸣激赏”的三个环节,在被欣赏的同时也欣赏着神话。这样的活动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神话的美,而且知道了任何语言作品都离不开他特定的文化背景,经常捕捉这样的感受契机。他们就学会运用社会文化语境学习法去解读文章,进入到阅读的新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内涵 特质 优势

在字典中,“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科学”应包括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学等,而“人文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最具综合性、基础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文本,即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作品,而正是这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显著的特质蕴含了人类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评情感人生、体验闲适人生、浇铸道德人生、创造审美人生从而实现价值人生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转化,将人类社会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人格、气质和修养,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为他们的幸福美好人生和他们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追求。

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构成当代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具有优势。

一、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广泛包容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教材所选内容几乎能涉及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能够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只是大学语文更突出和重视涵盖人文社科知识。大学语文课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历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大学语文课能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审美与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魅力的人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就是体现这一特质的最好一例。品读《红楼梦》,除了吸纳其中无所不包的各色人物、医药、文学、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知识以外,更有意义的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现实和人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生,同时感受、体验中国文明的博大、丰富和深邃,领悟真、善、美,获得无可比拟的审美收获和享受,从而在思想道德 、知识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得到浸润、滋养,修炼。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语文课的这一特性,在担当此重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特质

这一特质表现为,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蕴涵的人文都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它是具体、灵动、可感的,且这其中多以塑造人或物的具体形象来体现,因而它也容易引发学习者对它体味和吸收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场。例如,对于勇敢,苏轼在《留侯论》中写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对勇敢便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像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才是真正的勇敢。又如,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上古神话中,能让人具体感知和体验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英雄崇拜的精神内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远古时期人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和执着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附着、融透在夸父这个艺术形象中,就栩栩如生起来;而“事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哲学思想,又通过“弃其杖,化为邓林”得到通俗而灵动的表现。

三、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多元互渗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叙写着人间世事,展现着现实世界,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渗透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学、宗教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元的知识和义理,而且这些常常以交汇、融合、相互渗透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同一个作品、或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形象中可以获得多种知识,品味多个事理,体验不同精神品格的影响和感召,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和收获,且这些东西之间彼此影响,以它现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因为在现实中的人文往往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

以诗经《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个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为大家所喜爱,就因为它既有文学美又有艺术美,更有思想情感美。这多元的美相互交汇、融合、渗透着,以一个充满美丽、朦胧、神秘的现实环境,和一个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企慕者形象带给读者深刻而长久的震撼和影响,本诗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又如,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也反映了文学、史学、哲学是紧密联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哲学内涵,鲜活地反映着历史,且在现实世界中,这三者也几乎是不可割裂并相辅相成的。

如何把人文内涵较为有效地内化为人文素质,这是目前我们教育教学的难题,但依据“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特质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是让大学生拥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最佳学科,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使他们“精神成人”的最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曹来义.高职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构成分析.中国教育创新,2007,(9).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摘 要] 动画是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动画剧作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成功先例。这既有利于重振中国动画事业,迎接和抗衡全球化冲击,创建自我身份,又能够传承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提振民族软实力。我们应通过转变创作观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突破陈旧文字叙事模式困境,用现代的语言展现传统的文化等方式予以实现。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动画剧作;民族化

制作动画是从创作动画剧本开始的,动画剧本的好坏直接决定一部动画作品质量的高低。纵观各国动画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之一均是极力在动画剧作中挖掘民族文化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地将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动画剧作中,无疑可为中国动画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取之不尽的宝藏资源,同时还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一)动画是最合适表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

动画艺术具备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民族传统文化历来就是各国动画作品的热门题材,美国著名动画影片《花木兰》剧本就是以我国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写就的。这与两者之间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民间艺人多年的艺术加工使得作品本身具备了一种张力,其夸张的内容、散文的形式与动画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十分接近。民间传统文化的表述通常会结合一定的意境,采用夸张的手法,而动画作品由于往往是对虚拟空间的主观展现,经常要用变形、夸张等特殊的表现方式来加以描绘,这为二者的良好契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境内流传着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其中典型的有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牛郎织女传说、木兰传说等。德国学者卡尔•施米茨认为,“每个民族必须借助神话解答三个基本的问题,即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世界?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人类?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文化?”①由此可见,中国丰富的神话传说是我国人民保存最初记忆的原始材料,也是解开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繁衍至今的密码。

中华武术文化驰名中外,武术种类繁多,仅以河南为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少林武术和陈家沟太极拳。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技术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近些年来少林功夫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功夫的代名词。陈家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是各派太极拳的母体。直至今日,陈家沟太极拳还仍然独自保持着震足发力、窜蹦跳跃、刚柔相济、蓄发相变的传统风貌。

我国民间工艺也极为丰富,泥塑、剪纸、皮影、陶瓷、民间画等都在民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民间戏曲美术以京剧、豫剧、曲剧、黄梅戏、秦腔等为代表,也获得了良好的传承。它们多数已经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动画剧本创作中的文化元素而存在。

(三)动画剧作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成功先例可循

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关键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时,时任厂长的特伟先生就正式提出中国动画要“走民族风格之路”。能够代表“中国学派”荣誉的动画作品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1961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以它鲜明的中国风格震动国际动画界,历经4年完成的鸿篇巨制《大闹天宫》(1961―1964)则将民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美日等动画强国也有成功先例。美国动画影片《功夫熊猫》(2008)大量借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该片的故事发生地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犹如曾名耀世界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透着一股朦胧的迷人气息。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具有中国国宝的身份。日本动画《创龙传》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故事为素材,以当代日本为时代背景,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一部东方少年的冒险传奇故事。这些动画作品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动画剧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完全是大有可为的。

二、我国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重振中国动画电影的客观需要

如前文所述,中国动画曾因“走民族风格之路”获得“中国学派”的世界性赞誉,虽然当前我国动画事业因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重视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美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动画作品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和体现民族密码的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长远的生命力的。在2009年,拥有500集电视动画片人缘基础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创下了近亿元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奇迹;上海美影厂“十年磨一剑”的动画巨制《马兰花》透露出优雅、和谐的中国式唯美主义,也赢得阵阵喝彩……中国动画通过持续不断地向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是重振中国动画电影的不二选择。

(二)是中国动画迎接和抗衡全球化冲击、创建自我身份的需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动画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代表作品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这些与中国动画风格迥异的作品令当时的观众眼界大开。面对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国外动画,尤其是美日商业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简直毫无招架之力,一度陷入低谷。从经济层面看,外国商业动画在中国电视播放网络中得到推崇,全面进军中国的动漫市场及其衍生领域,已经培养起部分中国观众对其品牌的依赖性;从文化层面来看,美日等动画强国的产品也在潜移默化中输送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威胁我国民族文化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中国动画面对外国动画的大举进入,如果不能以“强势文化”姿态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创建自身身份,则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患上所谓的“失语症”。

(三)是传承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提振民族软实力的需要

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可以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媒介,进而达到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在中国妇孺皆知,花木兰也成为中国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美国迪斯尼公司1998、1999年连续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1~2)让花木兰这个人物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最受认可的标志之一。但美国《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已经被西化,在保留花木兰这个中国文化符号的同时嵌入了大量美国的文化因素。美国人能够用花木兰的故事制造一部广受欢迎的电影,为何中国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动画作品还原花木兰一颗中国心呢?当然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花木兰》刮起的观影飓风告诉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动画完全可以担当传承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未来的一部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优秀动画作品同样可以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动画剧本创造性地借鉴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

(一)转变创作观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往往只限于低幼儿童,广大青少年以及成人观众却很少。而日本动画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作品能满足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的需求,尤其对最热衷于动画的青少年观众甚至专门有少女动画和少男动画的界分。如曾经风靡中国的《灌篮高手》就是少男动画中的体育题材,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等则属于少女动画中的成长题材。另一方面中国动画过于注重作品的教育功能,往往将动画演绎为对受众的教化,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宣教方式上简单直接,缺乏开放式的探讨,与国外优秀动画相比,在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动画中还非常缺乏像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龙猫》那样对人类与自然的共存进行哲理性思考的作品,也缺乏大友克洋的《记忆三部曲》《蒸汽男孩》那样对人与机器、人与文明进行反思性的作品。沃尔特•迪斯尼曾经说过:“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童真(不管他是6岁还是60岁)制作电影……在我的工作中,我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让它显示出生活的趣味和欢乐,显示笑声的健康,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谬可笑,但仍要竭力追求。”这对于中国动画剧作者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二)突破陈旧叙事模式困境,构建中国动画叙事新景观

动画作为电影形态之一,应该遵循电影的影像叙事规律,即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对白、文字、音乐等来叙述故事或陈述理念。中国动画剧作习惯沿用文字叙事逻辑。过于依赖动画语言的作用,倾向于通过对白而非画面来推动剧情发展,导致动画语言缺少潜台词,难以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动画往往被演绎成了图解故事,观众想象力被压制,忽视了动画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叙事能量。

“动画片首先要做成影视精品,而不仅仅是美术精品。”②中国动画叙事偏重于美术媒介传统。片面强调动画材料的重要性。虽然动画材料是动画作品的物质基础,又是动画作品的艺术形式表现,但只能影响风格,绝不应该代替叙事。中国动画片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创作了多种形式的动画片,包括木偶片、绘画动画、剪纸片、折纸片、水墨动画等,特别是水墨动画片的诞生彰显了中国民族风格,但也一度陷入了对动画材料形式的迷恋。时至今日仅仅依靠动画材料本身已不能吸引观众。许多偏重媒介传统的动画人转而陷入了电脑三维技术的崇拜。但号称我国首部三维动画大片的《魔比斯环》(2006)票房惨淡,几可忽略不计,表明相对于所采用的媒介而言,采取适当的叙事方式对于动画的成功更加重要。

(三)用现代的语言展现传统的文化

我们在动画剧本创作题材选择上要注意把握当前的流行文化,用现代的语言展现传统的文化。以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为例,粗手粗脚不习惯细活的花木兰一出场就搞砸了媒婆的面试的情节设置极具现代气息,而在电影中类似的设置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表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不俗票房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流行趋势,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流行源头可有以下形式:影视片、畅销书籍、时尚杂志、卡通形象和故事、网络内容、重大的事件和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电视节目、时装、流行领导者所在地的新动向等等。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对待流行文化上,漫画先行的做法应当给我们很好的成功启示。把握流行趋势是与动画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极的思考分不开的,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耐心观察,这就要求动画艺术创作者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艺术源于生活,这一真理永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当代动画精品。

注释:

①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

② 周艺文:《对动画现状的三点认识》,《株洲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薛峰,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刘磊,张元龙.经典动画影片赏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荆楚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