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1篇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一是,课程量大,课时不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况且每一个选修模块都有其独立的课程内容。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加以巩固消化。

二是,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对于老师来说,选修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抓住一本教参、两本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学习,熟悉教材,开发教材,积累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等。总之,备课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这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长期学习一门选修课,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问题。选修课某种程度上,是把必修的一个专题章节的内容拓展开来,变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于是教学中就不得不面对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带来的厌倦、懈怠和疲软。山珍海味虽好,可是天天吃,也难免会倒胃口;《史记》很好,读一两篇学生兴味盎然,可作为课程来学就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

四是,难易度的把握和怎样评价的问题。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课后对学科难易度的感觉丧失了。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对学科教学难易的失控与未来这门选修课评价方式的不确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焦虑,导致教学中求深求难、逐点过关等应试倾向,从而背离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

选修课程的问题出在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变味”成必选课,加之许多老师在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实际,导致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着思想上和做法上的误区。他们认为选修课就是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上要么采取大学选修课的模式,要么把选修课当成复习课,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

选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特色部分,如何开展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积极稳妥有效地开展好选修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学生在必修的共同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的多样选择学习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以促进自身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面,《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也就是说选修课程是学生“选”而后“修”,学生选课的同时也选择老师而后才去修习这课程。妥善处理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是开展好选修课教学的前提。

(2)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上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而通过选修课教学,应该做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可以是对这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也可以是对另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教师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3)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因而不同的模块系列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自读品味、合作交流、探究提升、读写结合等学习方法可以各有侧重。比如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①预习导学(提前发学案)②初读感受(把握触动心弦之处)③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④论辩争鸣(引导对诗文的深入解读)⑤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 拓展升华(动笔实践)。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

(4)选修课的难易度及其评价要体现选择性。

在教学的难易度把握上要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在教学上要适度选择教授难易及其评价标准。一切从学情需要出发,对选修内容作出合理适度的取舍。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选修课固然要拓展和探究,但应“适当”,要讲究拓展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切忌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求“深”求“难”,否则无法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也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学生自进入校园起,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接触到阅读,但是高中生的阅读却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阅读能力也不高,学生之间的阅读能力差异大等。学生的阅读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足,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应该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教会学生阅读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深意,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带动写作水平的提升。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一、以高中生语文阅读水平标准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进行阅读课程设计与施教的依据是阅读水平标准,阅读水平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好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仅凭单纯的教学经验、考试标准等,一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制定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目标做出新的规定,传统的教学目标已近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新的阅读水平标准为依据进行施教,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思考与问题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优美的句子或词语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发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汇,作者为什么能够将如此美妙的词汇运用于写作之中,而自己的应用能力却达不到。关键语句与关键段落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关键词汇与关键语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师要对文章进行必要提问,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与难点的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教师的问题之上,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与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相关的文章数不胜数,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章都一一对学生进行讲解,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正确阅读方法的引导下去扩充知识面,才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因此,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传统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材阅读文章的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将阅读技巧有效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进行有效阅读的理论知识。但是教材上的阅读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教材阅读,那么眼界很难变得开阔,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必要指导,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对不同文章的欣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阅读中外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汲取营养。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的知识涵养得到增强,对于有一定深意的文章也能抓住主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既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一箭双雕。

五、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精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作用呢?有效运用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对教材引起足够重视。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将教材作为最根本出发点,因此,对教材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不可偏离教材而施教,学生不可偏离教材而学习。第二,通过教材,有效进行知识传递。教材上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精讲,在向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与阅读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该如何有效进行运用。第三,不可拘泥于教材。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毕竟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也不可局限于教材。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阅读是人们提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该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人文教育;现状;建议

1.人文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在很久就被提出来了,在我国古代这样解释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人之道也”。在古代对于人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本身的价值作为中心,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体系。在国外,“人文”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初强调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使得“人文”含义更加深刻,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创造,强调人性。“人文教育”的概念就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使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大提升,同时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素养得到升华。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发现自我,寻找自我价值。它的教育思路是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对科学、知识、创新、真理的追求,也包括对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既强调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

2.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2.1高中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中政治教师作为人文教育的先行者,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自身的人文素质必须过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人文教育顺利开展。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有部分的政治教师的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养不够,很多政治教师在平常只针对自己的学科进行研究教学,仅仅掌握了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很好地掌握人文教育相关的知识,也很少对其他知识如历史、地理等进行掌握。政治教师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的后果就是高中人文教育开展的不顺利。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空洞而没有深度和内涵。最后,政治教师的艺术修养不够。对学生艺术的培养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环,但是我国传统教育中认为只有艺术生才可以学习艺术,这就导致普通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的缺乏,缺乏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高中政治教师艺术素养的缺乏,使其不能在人文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2.2高中政治教师人文意识的淡薄。高中政治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将人文教育加入到日常的政治教学工作当中的意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陈旧,只是为了教授政治知识而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情感、思想、道德得不到指引,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相应的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2.3高中政治教师教学方法与人文教育不相匹配。现在高中政治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传统,只重视政治成绩的提高,采取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简单的以教材为主,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这样的方法比较落后,会压制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不符合人文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下,政治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轻易的去尝试其他的教学方法,只能采取最保险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断的记忆、不断的考试,使得教学模式机械化。

3.对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建议

3.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中政治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包括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与人文相关领域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注意总结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人文观念。政治教师要多接触与人文相关的书籍,挑选其中的精品进行阅读研究,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然后,政治教师还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获取人文知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经验。最后,政治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对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要略懂,通过艺术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2高中政治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人文意识。政治教师要将自己现有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摒弃以前那种为教学而教学,树立起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教学。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教育的地位,以自身的人文素质去感召学生,让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在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多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的情感,建立起师生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3.3改变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变现在以成绩为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形成自我意识。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将人文教育与政治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无形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总结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高中政治教师付出的努力很多,同时也需要学校、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大家都了解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了,人文教育的开展才会顺利。

作者:李凤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梅.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J].教育界,2014,(10):28-28.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职教育;缺失;回归

随着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过分强调应用学科的研究,淡化人文精神的教育短视行为日益突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和日常学习中更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甚至无视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缺失了灵魂的教育不仅不能称其为百年树人的教育,可能沦为穷途末路的短视性职业培训。这种现状必须加以警惕和纠正。

人类对人文伦理的认识穿越几千年的历史苍桑,其精髓部分已积淀成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个体对人生态度和价值的取向。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是构成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维度。

西方对于人文精神的提出,一般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主要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本文探论的人文精神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尊严的理解,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倡导精神的力量。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理念是片面的观念

所谓的“定单式培养”,就是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甚至从学生刚入校开始就把其当成某个工作岗位上的机器或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来培养,使学生沦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被机械的职业技能所支配。学生个体往往也意识不到自己将来的劳动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学生就业后,日复一日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不需要思想,更谈不上工作创新、社会责任之类的思考,社会责任意识日渐减少。这样的高职教育将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缺乏正确教育观、人生观的指导和指引,急功近利的恶果显现

当前的高职教育往往不重视学生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单纯以毕业学生工资的高低来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为了技能性的考工、考证、考级,随意武断地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明文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至少考取两个本专业的等级证书,否则不发毕业证。也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但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将使学生在校时期疲于应付各类考证,无暇思考作为“人”的个体专属的使命、责任和快乐。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难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更谈不上打通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先天的残疾。

3.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给人文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屡次扩招再扩招,使得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生源质量急剧下滑,与扩招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处公布的数据为例:2009年54.6万人报名高考,比2008年增加3.8万人,但是由于扩招政策的影响,录取率仍然保持在70%以上。其中大部分的扩招生源又集中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水平、接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非常令人堪忧。表现在课堂上的纪律松散,厌学倦思现象十分严重,自私自利、游戏人生的处世态度也给人文教育带来了难度,只有加速加强人文精神的回归才能使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改观。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

目前,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由中专、技工学校改制升级或并购的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队伍随学校升级,但是,人文知识素养并未有实质性的提高,达不到高职院校的师资要求水平,造成缺乏具有隽永人文魅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教师是教育传播的主要力量,人文精神的宣扬渗透在课堂内外,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其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投入,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师队伍。

二、人文精神与职业教育有着历史的渊源,密不可分

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国内外的教育机构都对它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民国时期就提出,职业教育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谋生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不仅将民族精神的大义明确化,也体现了劳动者“乐业”的人文关怀。德国教育家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1.职业教育与人文精神在我国的演进

1935年教育部颁布、1947年修订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和《修正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为实施生产教育之场所,实施下列各项训练:锻炼强健体格;陶冶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能;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纵向比较,发展到今天的职业教育绝不能仅仅成为培养职业技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否则,将是职业教育的历史倒退和对人性的漠视。

2.国际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指导和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指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和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美国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有三种素质五种能力的要求,其中三种基本素质是: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人品质。在个人品质上要求学生要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立,能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可见美国的职业教育差不多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横向比较,中国高职教育过分追求实用技能操作与技术训练,而忽视基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趋向,将对国家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人文精神回归高职教育的措施

1.高职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应从认识和理念上将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关系重新定位

高职教育肩负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职责,主要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来实现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等非功利价值。因此,在高等院校培育人文精神,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不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单一的目标,教育的理念应是独立的,要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终点。人文精神应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的进程之中,高职教育本身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若再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考工、训练、操作,轻视专属“人”的特征和审美的话,职业教育将会陷入机器化的泥沼,迷失于高等教育的责任之外。

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会批判功能。高职教育要勇于发扬高等教育传统的社会批判精神,以人自主的幸福感为追求,不以精确的机器化为目标。这种功能体现在每一门学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学科。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必不可少,重视交叉学科、潜学科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前沿问题,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大有益裨。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精神力量,这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的实现。

2.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精神意识培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弘扬人文精神

“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也是终极追求。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道德作了规范。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人文修养,成为人文精神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对人、对学生要有仁厚的爱心和耐心,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要怀有崇高的责任心,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群体,需要教师有更宽广的胸襟、更高超的教育技能、更完善的知识结构、更隽永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完教育的使命。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兴趣;课外;

中国与韩国的交往历史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从古到今,中国与韩国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韩国位于朝鲜半岛上,和很多其它亚洲国家一样深受汉语圈的影响。随着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开始,注重国际局势强调和平发展,也开始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为两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中韩的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最大,据我调查在韩国的高中里学习第二外语为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学习日语的人数。这也可以说明对韩国的影响发展来说,中国也远远超过日本。还有个最简单的现象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在韩国地铁上除了韩语报站之外很多线路都有汉语报站。而且汉语只在韩语和英语之后,这也说明了汉语的重要性。近两年,中国也陆续派遣出了大量志愿者前往韩国中小学,与当地的韩国汉语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把汉语以及中华文化传播到韩国的各个角落。

一、对韩国高中生教学要语言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也可以用来对文化的表达、记载和传承。所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进步。所以对韩国高中生进行语言的教学,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两者需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而且,韩国的高中生因为渠道的关系实际上对中国的了解很少,但是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很希望更多的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这就更加突显了中国志愿者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志愿者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汉语,更要把中国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播给韩国学生甚至是更多对中国感兴趣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韩国人,从而加强了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汉语学习。

二、对韩国高中生进行文化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广泛伸展到课外。

1.以指定教材的文化教学内容为基点,再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力为支撑对文化教学进行展开。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认为课本上可以看到学习到就不爱跟着老师就学习,会产生倦怠的情绪。

2.可以把教学大纲上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生的感兴趣的内容相互结合。不能产生只顾完成教学目标而脱离学生的兴趣需求的现象,那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会使学生对汉语及其中国文化产生厌恶的心理。这就需要中国志愿者和韩国当地的汉语老师进行协商确定其文化的教学内容。

根据我作为志愿者以及通过了解其他志愿者在韩国高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文化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概况。

这个概况应包括中国的地理概况,人口数量,民族,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国花等。大致了解中国各个省市的名称、地理位置以及代表建筑和旅游胜地。如果代表建筑或旅游胜地有历史背景或是传说的话,可以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用简单的汉语句子讲给学生们,这样会使他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2)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茶的种类、功效、茶的历史、发展、中国名茶的介绍,茶的生产和发展,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茶具的简单介绍以及冲泡的过程及方法还有喝茶时经常配餐的点心。

(3)中国的风景。

在介绍中国的概况的时候简单的提及了旅游胜地,并且说到中国,外国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有位韩国当地的汉语老师曾去过中国四川的九寨沟,她说:“那里的景色太美了,令她一生难忘。”我的韩国搭档老师就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北京、大连、青岛、深圳、香港、澳门,她告诉我她很喜欢中国。

(4)中国的传统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地区有其代表的传统美食,这也是韩国高中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此内容教学中就需要选择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小吃进行介绍。

三、对韩国高中生的文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韩国高中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水平有限。这就需要汉语老师在文化的教学中注意用词,对讲解的词语进行甄别,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词语。不然学生很难听懂老师在讲些什么,严重的话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2)在对韩国高中生的文化教学中可遵循渐进与急用先学原则。上文提及韩国高中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所以在文化内容上需要进行由易到难的排序。但如遇到特殊情况,如假期中有些学生要到中国旅游,那样的话可以优先安排中国风景以及中国人民币的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