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1篇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这个物质泛滥的社会中,年轻一辈人的生活与工作也越来越忙,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便很少有时间能顾及到年迈的父母,加之还有很多没有子女照看的老人,所以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内心孤独,晚年生活不如意的老人,这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他们需要这个社会的关爱,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的一份子,更应该发扬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精神。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走近老人,关爱老人。继续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多多关注那些无助的角落,关爱孤寡老人,用我们的双手为他们送去温暖,抚慰他们孤苦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他们的爱和关怀。虽然,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至少我们的介入会给他们往日平淡的生活添加一抹色彩,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份阴霾,多一份笑靥,也会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校园大学生暑假活动策划书汇总(共8篇))

在结束大学第一年的生活后,借进行暑期实践之机,我们人文晨晖实践队来到了金华市****敬老院中,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我们将与院中的老人们共同渡过。我队共8人,将在此期间开展各种活动,并进行各项调查。

二、活动主题:志愿服务敬老院

三、活动目的

1、对敬老院

①希望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暑期愉快;

②我们的实践人员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能排解内心的孤独寂寞,让他们感受到的我们温暖和关爱;

③得出一定的数据和信息,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的话,将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2、对实践人员

①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与任务

②帮助关心老人,养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习惯

③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调研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和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完善自我;

④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社会上那些无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不同的群体接触,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社会,让同学们更加关爱弱势群体,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服务群众的思想。

3对晨晖社

①弘扬晨晖精神,体现晨晖社团的爱心助人的精神;

②宣传晨晖社。

4、对社会

①在宣传活动中呼吁社会更加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激起社会上有心人士的爱心,更多的关注敬老院;

②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③加大宣传,希望在社会上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④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大学生的优秀的品质与较好的精神面貌,让市民看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能够真正的唤起各界对老年人的关爱。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敬老院

六、活动对象

敬老院院内老人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策划准备

1、活动会议的开展

(1)安排人员,负责人、联系人员(潘萍、李安)、策划(罗媛、杨凤)、记录(马新颖)、财务(朱飞凤)、宣传(车彩霞、蔡蕊、何秀琴)、调查(黄春苗)等。

(2)6月23日 初步调查 联系敬老院,提前一步,考察敬老院的情况,如食宿状况、网络状况、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工作人员等。

(3)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物品的购买等。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安排

6月24日 初步交流

(1)到达敬老院,与敬老院的老人们聊天,帮助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扫卫生等,大家相互认识,了解老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状况等;

(2)充分了解敬老院的环境并教导如何和老人沟通等关于敬老院的培训知识。

1、日常活动

(1)早上锻炼或与老人散步;

(2)老人没事的时候或晚上,与老人聊天,聊天内容可以涉及我们所要调查的内容,采用谈心的方式,轻松进行;

(3)每日的活动记录;

(4)晚上睡前开一次集体会议,每日进行总结,和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

(5)协助工作人员,帮助照顾老人。

2、实践中的小活动

6月25日-6月29日 才艺大比拼

(备注 (1)队员五人共分五组,将老人们分为五组,其余一人与两位老人作为评委,剩下一人做为主持,一人做记录,活动包含一定幕后工作人员;

(2)每队组成后自行商议小队名称,设计小队logo,作为小队代表标志;

(3)每一轮的失败组要得到惩罚,具体要求由胜出组商量决定;

(4)每一轮的胜出者加一分,失败者减一分,其他组不扣分,每组有五分的基础分,最后胜出的一组有奖励。)

①折纸小游戏

以组为单位,派出两名代表,在规定的时间(15分钟内),进行折纸,时间到后立刻停止,有评委评比,哪一组的折纸最精致,花样最多,哪一组就胜出。

②“你出我猜”

五组中每一组出十道谜底,形式不限,可以是脑筋急转弯,也可以使一般谜题,标注每队标志,最后仍旧以两人为代表的方式。答题的一组在其他组的答题箱中抽取六道题回答,前三十题以轮流回答的方式,最后二十道题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每题答题时间1分钟。答对加一分,答错减一分,不答不扣分。

③一句话故事接龙

五组抽签,抽中的第一组以一句话叙述一个故事,第二组以一句话延续这个故事,循环向下,限时一分钟,组内可任意商议,时间到达或进度受阻,停下来的那一组将受到惩罚,具体要求有其他四组商议。

④“定向运动”

原地摆放八个纸箱,分别写上八个方位,一人站在其中,蒙住双眼,按照主持人的口令做动作(事先写好的纸条),停下来后,根据自己的印象,猜测自己正前方的纸箱是那一方向。进行两轮。才对可获的箱中的小礼品,猜错受到相应惩罚。

⑤其他小活动等

6月30日 心愿大实现

让老人们写下说出自己的心愿,在合理范围里,实践队员分组进行,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3、调查实践

(1)养老院内的调查

问卷调查:

①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原因

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

③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条件

专项采访:

①老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感想

②老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看法

(2)养老院外的调查

①人们关于如何选择老人的养老以及原因;

②人们对于老人的养老有何看法;

③社会对于老人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等。

八、任务分配

1、活动前:采购人员2名(朱飞凤等)、布置人员2名李安、组织人员2名、指挥人员1名、记录人员1名(马新颖)。

2、活动中:分队带领人员5名,评委1名、主持人1名、记录人员1名(马新颖)。

九、经费预算

1、彩纸五叠,共10元;

2、奖品和小礼物,共50元。

(经费来源:晨晖社社费、申请经费、进行义卖等方式筹集的一定资金。)

十、活动要求

1、整个活动中:

(1)不要太热心,考虑到老人的自尊;老人的行动或许慢,但不代表让你帮助。

(2)注意穿着虑到老人的审美观念,不要引起老人从内心中排斥我们。

(3)要有耐心,懂得倾听。

(4)个人物品照管好。

(5)礼貌,敬语、尊称不能忘。

(6)一些过于私人的问题,尽量不要涉及。

(7)询问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

(8)我们去,不一定是教什么,有可能是学什么。降低自己的身份,态度谦恭有礼。老人若有什么特长,可以试着让老人教我们。

(9)注意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10)老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2、活动过程前

(1)采购及布置应该尽量快速并且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注意安静;

(3)注意礼貌;

(4)安全第一。

3、活动过程中

(1)活动中要遵守规则,没有擅离职守的情况;

(2)随时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注意休息;

(3)活动时间与内容安排恰当。

4、活动过程后

(1)询问老人们对于活动的感受与建议,随时反馈,进行调整与完善;

(2)进行小结

①每位队员将自己每天全身心投入在活动后的感悟与认知及时在活动心得上反应,在活动结束后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②开展小会,活动当天策划人员与记录人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讨论第二天的具体活动事宜,做好分配;

③调查人员负责当天调查问卷的整理与总结;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三大特征,分析了理论中与大学生就业观相关的理论,并结合这些理论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观的合理性,高校应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属于国家的高等教育,大学生自然就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大学生就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和促进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合理,过分注重个人的利益,反而忽视了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中许多重要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观主要特点

(一)主观主义严重。主观主义是现阶段大学就业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学校,而校园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大学生总体上都比较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受到教学影响,带有较强的主观认识。因此,大学生一旦面临就业问题时,通常很难对自身的职业观、岗位观和个人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教师或者社会舆论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突出表现就是“考公务员热”,由于公务员制度的明确和完善,公务员成为许多大学生争相竞争的岗位。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的职位有11729,招录的人数是19538,但是报考人数就上百万,最终参考人数也有99万,最终比例是51:1,其中大学生报考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是根据一些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并不是因为职业理想,也不了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具体就业问题,比如工作的方式、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以及发展前景等,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在这种岗位下工作,而是盲目的听从教师或者家长的意见,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没有客观的认识,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

(二)功利主义趋势。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具有严重功利主义性质。一些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收入的问题,只要应聘单位无法提供预期的薪资就会选择放弃该职业。由于过分注重功利因素,致使大学生忽视了自身的职业兴趣、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的大学生宁愿待业只为了从事高薪职业。正是由于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许多大学生出现就业的盲目和从众的现象,使社会上人才分配严重不平衡,也不利于大学生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主义明显。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和自由,个人利益的获取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表现就是个人主义严重,以个人为中心,很多大学生待人接物时多数情况是以其自身为出发点。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只考虑自身的需求,即单位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价值,而不是考虑自己能为给单位创造哪些价值,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能得到什么水平的薪资等。大学生明显的个人主义就业观,不只束缚了其就业的方向和选择,也导致其无法拥有长远的职业发展。

二、中大学生就业观相关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根据马克思著作《1844经济哲学手稿》对劳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劳动就是生命”,并将劳动作为人本质的特征,即“劳动是人的真正的本质特性”。但是就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的分工问题依然有待完善,目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还是以劳动为主。大学的参与社会劳动的形式主要就是就业,故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研究者应结合中与劳动价值有关的理论,以引导大学生能树立科学长远的就业观。

(二)社会价值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道德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5]。根据马克思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经历较长的历史考验,并牺牲个人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主要研究的内容也是通过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究个人发展的方向,进而总结出个人与社会发展相互统一的办法。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观中明显的个人主义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就业问题与社会整体结合,将就业视为个人的发展前途,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大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与社会的发展问题脱节,甚至形成对立的局面。因此,中有关社会价值的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于纠正大学生就业观中个人主义,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三)实践理论。实践理论是哲学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世界,而实践就是两者的纽带,起着联系作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自身的认识是否正确和科学,即“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下大学生就业观中普遍存在主观主义,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没有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的就业观是否合理和符合各方面发展的要求,过分看重自身的主观认识,并以此作为职业选择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就成为必然趋势。

三、用相关就业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是将人作为发展的重点,而不是将物质或者经济作为发展的本质。而在价值理论中,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价值理论还指出,人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性。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能仅考虑物质和经济层面的价值,应充分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既要从自身的特长、兴趣和能力出发,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将马克思就业理论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人们的认识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学生就业观的树立应以实践为基础,从自身实践出发,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能力,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除了大学生的实践之外,高校也应通过一些就业的实践指导活动正确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树立。比如学校可以设置安排行之有效的就业课程,指导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情况有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招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条件。

(三)以就业理论的引导鼓励大学生重视劳动,敢于创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明确指出了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理论在当下同样适用。目前世界发展处于全球化状态下,竞争和合作可以实现瞬间转换,而劳动则是其中恒定不变的因素,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存。因此,大学生就业观应重视自主创业的观念,通过个人的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和需求的满足。同时,学校也应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提高有用创业信息和创业办法,以此避免大学生创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

结束语:

是世界范围公认的重要哲学思想,根据其劳动价值论、社会价值论和实践理论,大学生就业观中应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根据个人就业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择业。此外,大学生应具备创业意识,能通过自己劳动和努力创造更多的个人和社会财富。

(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映梅.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2] 王贺.马克思就业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

[3] 尹慧.哲学思想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8).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7-4;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前言

在1998年,我国各高校就已经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培养大学的德智体美劳、进而进行全面发展。虽然专业的成立时间较晚,但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发展的速度却是飞快,并且现如今我国上百所大学都已经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培养出很多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生源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快速的发展,此专I的毕业生也在逐年的增加,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一)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对于激烈、残酷的就业环境,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认识,致使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实际的就业结果严重不符。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就业是只考虑“我想干什么”,完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能干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还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却又不愿放低眼光,深入基层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想得到大企业、大城市、大机关中的高工资,但却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屡次碰壁[1]。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悬殊,并且城市的二元结构也在不断扩大,导致基层单位、农村都得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也不会在基层或不发达的农村工作。

(二)父母的大学生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的家庭都增加了教育的投资,这都源于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过高[2]。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毕业后完全可以到基层单位或者农村进行发展,并且还能加强基层社会与农村的保障制度,但是由于父母的期望过高以及大量的教育投资,父母们都希望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一份体面一点的工作。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富裕,父母舍不得孩子到基层单位或农村受苦,并不断给孩子输入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的思想[3]。父母的宠溺也导致大学生丧失了紧迫的工作渴望,宁愿待在家里等待机遇垂青,也不愿通过不断努力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非自愿性失业

(一)劳动力总供需量矛盾

1.有效的总需求供应不足

在我国的发展中,社会保障一直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历程,虽然社会保障支出一直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只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2%,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都是一些兼职人员,而在国外的发展中,不但在政府机构中有大量的劳动社会保障人员,在企业中也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体系[4]。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确实这样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是兼职人员、分企业工管理混乱、以及为了自身利益瞒报、少报社会保险。

2.不断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首先,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因此,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逐年增加。其次,我国正不断的加速城市化,大多数的劳动力都投身于其他行业,致使人们的就业率不断增加,虽然农村的劳动力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与大学生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农村的劳动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接受恶劣的环境进行长期的工作,还可以忍受低福利、低工资的工作,这些都是大学生比不了的。与此同时,我国延长了劳动力的退休年龄,致使劳动力的劳动周期延长,劳动力替换缓慢,进而加剧了就业的难题[5]。

(二)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1.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无法有效流通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主要的求职资源仍是学校的招聘会与人力资源市场,虽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可以获得一些招聘信息,但是鱼龙混杂,无法辨认真伪。大学生能得不到全面的招聘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题,与此同时,学校招聘会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信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加剧。

2.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歧视与分割现象

对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而言,理科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文科生的就业率,并且理科的科研项目所使用的的经费高于文科的科研项目经费,致使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局限。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机关单位与私人企业在人才的选择生更偏向于男性,而当下的二胎政策更加影响到女性的就业,但是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几乎都是女大学生,进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6]。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1.专业研究内容过多,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有很多的研究内容,包括很多门课程如统计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以及管理学等,并且在各门课程中,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又具有重复性与交叉性,致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此同时,有些课程的开设又没有针对性与专业性,虽然学的内容多但实际掌握的内容却非常少,致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连专科生都比不上,而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学历能力又远不及研究生。

2.大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综合素质不高

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到,我国大学生在上课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玩手机上,而真正在学习的大学生却没有几个,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内,宽松的管理体制无法对学生实现有效的约束力度,而大学生又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其中60%的大学生从来都不会主动学习,30%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学习,只有10%的大学生会专心与学习中,并且80%的大学生表示不想考研,只有5%的大学生有考研的意愿[7]。因此,毕业的大学生在参加面试时,无法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回答出面试官所提出的问题,致使面试失败,进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供给侧改革”方法

(一)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若想在本质上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各高校可以参考国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经验,并深入分析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或者课外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并完善教学团队,以此制定更科学的培养目标[8]。

(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若想在本质上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要不断的调整自我,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发展的有用之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积累有效的资源、适当的进行自我投资、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审时度势、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不但是公共管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还是现代社会文明中最重要的标志,更是政府机构为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政策之一。希望可以改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相关的教育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法,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以及提高大学和生能的就业水平,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蔚姝,博昭,王玉君.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4,06(03):74-78.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2(07):72-75.

[3]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4(08):35-44.

[4]李佳,张媛,陈林元.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4(09):24-28.

[5]赵继颖,王尧.SWOT分析法在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4(04):30-33.

[6]高岳涵.西北少得褡宕笱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06):118-123.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4篇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逐年加剧,女大学生尤其是新疆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刻不容缓的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同全国就业形势一样,新疆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尤其是女性就业难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2005-2006: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专题报告《2005-2006年新疆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形势分析与展望》中,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作为2005年新疆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之一,并强调“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及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因此,从性别视角出发,研究新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有助于深化就业问题研究的内涵,厘清新疆男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影响因素,对实现两性就业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高校在校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程度低,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从实际情况来看,她们在性别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不知道该如何认识、评价和实现女性的价值,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同时,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机制和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教育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部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且呈现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本地区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女性人才工程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影响。由于社会转型和体制的转换、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大学生供大于求等背景因素,女性面临就业难题充分显现。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可以看到:劳动市场分为初级劳动市场和次级劳动市场,两者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特别是工作要求上都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每个风格的市场同样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运行,所以导致教育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男性大量被选入工资待遇较好的初级劳动市场,而女性则更多的拥挤在次级劳动市场。从互动理论的角度看:从日常生活的互动交往出发,把性别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认为受性别刻板化的影响,两性之间形成制度化的不平等,而造成和维持不平等的原因是社会现有的体制。

2.传统文化中性别差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女性处于附属地位”、“女性是弱势群体”等思想长期存在,在少数民族中尤为明显。因此,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往往也处于弱势。同样,女性主义理论也对此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说明,把女性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归结为传统性别规范、就业的性别角色分工以及制度上的性别歧视等。市场体制下男女两性的不同角色期待影响到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行为,还决定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选择。

3.用人单位基于利润考虑的影响。用人单位通常会认为女性除参加生产劳动外,还要从事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承担生育与养育责任,这就造成用人单位或雇主出于工作效率、利润的考虑在选择雇员时自然会偏重于男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男女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男女人力资本投资量的差异,雇主会更愿意选择男性劳动者以节省成本。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在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既定思维中处于就业竞争的相对弱势。4.女性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大学生由于在成就动机以及实践能力上都表现出整体劣势,以至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也有学者对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智力因素方面男女无优劣之分,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则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涯自我效能理论就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青年期的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像男性那样自信,对自己个人效能缺乏强烈的期许,不能配合自己的能力来行事,此外女性也少有机会去表现成功的事业行为。在生涯过程中,所得到的鼓励比男性得到的鼓励要少得多。女性对生涯和工作的重视与否,取决于她们对解放的性别角色的价值观。

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培养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因此,从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实问题。尤其是高校,应要求学生工作部以女大学生就业成才为目标,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女性与职业、形势与政策等教育,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技能等方面教育和引导,突出实效、注重实践,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

2.以“四自”教育为核心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意识薄弱等问题,邀请妇女问题专家、优秀女学者、企业家和其他成功人士,到学校为女大学生们讲授女性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女性角色的认识和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女性成功人士以她们的成功体会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做报告,增强她们的成就意识。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听取和了解女专家、女大学生对女性成长成才的看法;通过女性心理及求职等讲座,突出解决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和职业观念等各方面的问题。要求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除了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简称“四自”),更要学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实现。

3.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知识素质、专业素质,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应鼓励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到基层,到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区情”,发现自己的不足,缩短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了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要求,让自己的认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正确把握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规律。尤其是,通过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参与社会一线的实际工作,让她们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在社会各行业就业或创业的信心。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她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4.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针对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遇到的困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要采取集中讲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以系统教学与开展有益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等课程,辅之以“立志成才,走向成功”为主题的各类讲座,讲清女性成才的路径、入职后转换角色及环境适应等问题。通过组织“走进成功女性”学习活动等专题教育,让女大学生亲身感受女性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和魅力,引导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鼓励她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就业招聘会、“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从女性视角理解就业对于女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从而实现自我职业的主动规划,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重点围绕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将其固化到人的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修养。

2.职业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将来在职场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它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它包含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品味,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3)专业素质。它包含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大学生应做到在工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尽快熟悉职业岗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4)身心素质。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然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缺乏诚信,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另据有关学者对某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8%的同学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而有约36%的同学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人文素质欠缺

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功利理性一时盛极,大大削弱甚至取代价值理性,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现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关心社会,渴望成才,但缺乏相对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少主人公的参与与责任精神。追求美,崇尚美,但相对缺乏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匮乏、文学艺术修养不足的缺陷。许多学生职业技能高,动手能力强,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心理较脆弱,遇到人际交往或自身心理问题时,沟通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为淡漠。

3.职业技能欠缺

通过在大学期间三、四年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业生的技能掌握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认同程度低,认为他们工作经验缺乏,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胜任工作。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现阶段只有10%的毕业生具备直接在公司工作的技能。

4.创新精神不足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欠缺。大学生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真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素质要求,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和锻炼。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劳动者的身心负荷,劳动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要。同时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人本生产力,所以企业愿意聘用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毕业生。高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认识身心健康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确立保持身心健康的观念。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自觉实践,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2 刘 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11~13

3 平 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代商贸工业,2007.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