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德光.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分析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应首先对源于西方、对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型教育方式和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基本认知和了解。
(一)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的重点在于“建构”二字。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对象是新学到的知识内容及学习者本身已掌握的知识储备。这种建构工作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新吸收的知识引起已有知识中某部分的共鸣,且两者产生互相作用,加深学习者对二者的认识,甚至形成新认识。就英语口语教学来说,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应注意结合先前英语口语的学习内容,注重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在产生伊始就表现出极其突出的特征和优势。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这一点符合当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将人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对新接受知识的消化,新旧知识之间的重新整合和感悟两个过程。根据这一科学性划分,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制定不同教学方式。最后,建构主义理论清晰解答了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即学习过程是什么和怎样去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具体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即借助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目的出发,制定更加实际可用的口语练习话题,且在每个口语练习话题中设置潜在联系,帮助学生对不同口语话题进行联系回忆,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大学英语口语练习的三个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对人的学习过程、人在获得知识后内部所经历的知识加工过程等进行了清晰说明和科学解释。这种说明和解释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十分珍贵,不仅为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更对确立我国大学英语口语练习的三个基本原则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正确认识知识的本质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同时也为人们了解和认识知识的本质提供了启迪。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知识不仅是某个学科的科学发展和理论成果,更是借助某次特定的学习过程,学习者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自身也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反观和回忆,并在新知识引导下获取对先前知识的重新理解。而这种重新理解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最为看重和强调的。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而言,这种知识的本质观影响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积极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内部时,即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接受到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储备进行联系和思考,并在思考中获得新认识,学到新知识。当这种积极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之外时,则是学生个体为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和把握,在接收到新知识后,积极主动地查找、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这种积极主动性如何体现,都要求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应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保证整个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三)团队协作与联系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在解决什么是知识问题后,又揭破和分析了学习过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对人学习过程的解剖,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种自主性学习的具体开展方式是小组协商学习。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互相融合和重新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本质,所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树立协作意识,各自根据学到的内容搜集相关知识资料。这种搜集过程就是学生联系性思维的锻炼和养成过程。比如,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各个英语口语练习课题之间的联系,并提前对班内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小组范围内尽量坚持全英文交流。这种协作学习的气氛,有助于提升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保证小组成员获得足够的知识资源和精神养料。
三、强化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应坚持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及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学科特征。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背景,但不能直接作为英语口语教学理念。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树立符合学科特征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掘和培养,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两种素质是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整合的基础,十分关键。另外,还应将合作课堂的理念引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恰当进行教学方式设计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后,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方式设计。比如,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集体阅读ChinaDaily,Economist等原文报纸和期刊,并进行读后感的口语交流;为保证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学习的过程中有充足时间进行知识的自我消化,可以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初步导学后,留给学生5~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分析和消化新英语口语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强化英语口语知识之间的协调性和联系性,可以设计专门的口语练习课题,围绕职业、家庭、学校、休闲、运动等日常生活主题建立相关的口语交流话题矩阵,通过主题的建设和规划囊括常用口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建构英语口语能力评价新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下,英语口语学习注重口语知识与整体英语能力和素养之间的对应性和联系性,因此,当前单一的、过度重视学生口语单方面能力的评价方式和体系急需更新。一方面,可以采用进行多次评价的方式,然后计算平均成绩甚至是选取最高分为最终成绩。另一方面,可以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除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对西方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感受能力,以及进行口语表述时表现出的眼界和认识等基本素质的评价,从而实现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育专业 专项学习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O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以来,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但其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的研究涉猎很少甚至没有,本课题致力于本方向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示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示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那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即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本课题致力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影响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理念相符合,是偶然也是必然,相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与实践中。
二、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一)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体育专业专项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专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交流,将外界各种所得信息与自己已有感性认识相结合,把专项知识并入主体的认知结构。浓厚的兴趣来源于社会环境刺激,使学生潜意识中受到影响,真正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精华,使专项学习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增强课程的综合化;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在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每个体育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心理与运动智能。并且通过刻苦的训练,完成对专项的学习。其学习特点是需要记住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记住专项动作,是连续的记忆——回忆——记忆的学习过程,在大脑中完成对动作的条件反射记忆,这也许就是体育专项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之间的区别,只有把握住体育学习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专项的学习。
每个专项都有其学习特点。例如篮球专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重心,自我锻炼为主线”的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有特长,熟练、准确而实用,在战术上则要求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等;其次,在体能训练中强调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再次,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广泛的视野。同时注意培养高度的“创造性’,又如健美操专项:与基本体操相比,健美操对人体的各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更加突出,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在练习中需教师的指正纠错,同时需要自身刻苦的训练,同时也可通过碟片等学习新的技术动作[{]。
(二)增强体育专项学习效果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因此在当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大环境下,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启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语言与行为只是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行为。任何的知识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同化”乃至“顺应”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学生被动的复制教师的学习。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根据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中,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和情景设置才能起到作用;其次是教师的大力“催化”作用及同伴的交流,在专项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并且在有些特殊专项中(如武术),教师的作用体现的更为重要,教师指导完成后,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学生相互交流才知道怎样更好地消化知识;再次是情景的设置,在专项学习中,好的学习环境能带来巨大作用,例如篮球运动的电视转播。以及在学生生活环境中浓厚的篮球氛围对专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学生的以往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为提高体育专项学习的效果,结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提出了新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再定义(由教学主体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学环境下的情境设置,学习过程的“协作”即师生合作,同伴学习的交流以及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两种模式,或者两者结合哪种模式更适合专项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如何;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或学习理念等等一系列问题赋予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专项学习影响更新的意义。本课题正是致力于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的影响(启示)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及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120份,女生108份。调查专项涉及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个专项:其中篮球66份,健美操66份,武术6O份,足球36份。并运用访谈法,走访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和体育专业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现状调查。通过表1得知,对建构主义理论深入了解的人占1.3,而结合到“了解”的人群比例则达到35.5,有64.5的同学对建构主义是陌生的,原因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不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种新理论出现时,体育专业学生没有及时的去发现并且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中,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在四大主研专项中.篮球专项学生“了解”情况稍好些,武术及健美操分列二、三位。专项之问的“了解情况”不同没有特殊原因.部分同学在其专项学习中想通过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专项水平,所以其了解其它知识的情况就好,当然这也与其专项的自身特点有关,需要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
由表2可看出,在“不了解”人群中,如果对受调查者释义建构主义理论,有44.9的同学能够感觉到,8.2%的同学从未感觉到建构理论情景;同时.有46.9的同学表示可能有过。但没有刻意去感受。由此,“感觉到”人群与“未刻意感觉”人群是发展建构主义学习里理论的理想人群,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使之运用与学生专项学习;在四大主研专项中,健美操专项在不了解情况下对建构主义感觉最深,占其总人数的68.8%,篮球其次;同时在“从未感觉”项中,篮球专项占较大比重。为15.4,健美操和足球其次,而武术没有,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专项之间的学习特点,如健美操在学习过程中需不断的记忆动作,并且需要教师演练和观看碟片加深印象,由此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由表3可看出,在“了解”及“深人了解”人群中。曾主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占(“了解”及“深入了解”总人数)的7O.4,不主动利用者占29.6;同时,在主动利用项中,感觉效果好的占42.1,一般占31.2,效果不好的占26.3,比例差距不明显。通过调查,效果好的原因是自己建构的知识能够理解。而一般和不好的原因是:首先是建构所需已有经验不足,还需教师大部分灌输;其次是学生性格及学习习惯使然。
2.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
用与专项学习现状。由表4可看出,如果利用建构主义,大多数同学在专项学习中,教师传授是主要途径,占60.5,其次分别是“模仿”和“伙伴交流”,在“其它”中仅占少数,原因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主体,即使已经认识到学生践,并且学生以养成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辅导仍是重要因素;同时可看出各专项之间有些微弱差别:例如健美操和武术类“教师”比重较其他专项要大,而篮球的模仿性要高于其它项,原因:(1)各专项学习特点有关,如篮球中电视传播对于篮球技术的引进与提高有重要影响;(2)与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需时间和实专项接触的不同情境环境有关。
表5则反应,在教师为主大环境下“教师传输”与“自主建构”重要性,其中希望两者结合的比例最大,占60.5%;表现出学生在有意识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学习专项的方法。
表6则显示,大部分同学会有意识尝试新理论,并且愿意运用新理论更好的学习专项。同时在词查中同学们表现处对新学习理论的渴望,认为情境对其专项学习起着相当大作用,希望在教师多做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意义建构知识,更好的完成专项的学习,使专项学习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引申,引入到见习实践以及以后的教学中,这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了解程度不高,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但通过对其予以建构主义理论释义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思想中曾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情境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许多同学主动运用过。效果也比较明显。
2.学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较大兴趣。大部分同学希望在教师予以指导的情况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利用.同时也反映学生并不希望教师作为全部教学的主体,接受的教师的知识能够大部分理解,小部分需要自己创新;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与体制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与思考。
3.不同专项之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况不一,需明确并且根据各专项特点制定学习设计。本次研究对象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专项学习理论已有较多见解,并且学习途径众多,但整理调查表后发现,学习环境对其影响“相当大”,并且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最主要解决途径是与人交流.而不是个人思考,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运用“协作”、“会话”,这对建构主义的推广有重大意义。
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中还存有一定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原因是长时间师从同人,并且整个教学环境影响学生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5.学习情境设置存在较大困难,因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出教学设施需改进。教师水平及教学理念需要提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以推广利用等问题。可见同学们认识到所处学习环境对其影响以及对提升专项学习新层次提出迫切要求。
(二)建议
1.在现代教学大环境下,建议体育教师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会话”、“协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2.在情境设置中,教育机构应该更好地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改进:包括硬件的加强,师资的配备等等。只有在情境达到足够刺激时,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功率才能提高。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高职生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知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人的活动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人类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吸纳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扩充,是量的变化;顺应是指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质的变化。随着同化和顺应的循环,知识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教学观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新知识,而不是依赖外界的输入和灌输形成新知识。个体的认知发展与主动学习密切相关。
2.创设有效的实际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学生对真实的学习情境或类似真实学习情境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新知识。
3.注重协作与互动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主动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随机进入(通达)式(random-access instruction)学习。
源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或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在不同环境与时间的条件下,针对不同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它的优点是不再简单重复同一内容,而是力争对某一问题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学习。
源于维果茨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维果茨基以他的辅助学习(assisted-learning)理论为基础,借用“脚手架”的概念,逐步建构起整体知识的概念,达到全面、深刻的认知后,撤走“脚手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包括预热(etudes)、探讨(exploration)和独立探索(excursion)三个环节。它的优点是化繁为简,易于理解和掌握。
3.情景式(或抛锚式)(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像轮船被锚固定”,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锚”),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相互关系,建构认知图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通过合理的表扬和奖励让学生感受深刻,从而更有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再认知,锻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自上而下式(Top-down)。
这种教学模式是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完成总任务所需要的子任务。它的优点是促进学生主动理解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状知识结构。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是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学习主动性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高职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掌握学生具体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尽管同是高职生,具有相同的学习基础和大致相当的学习特点,但是学生之间仍然具有差异性和成绩的悬殊性。知识的建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通过测试和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主观经验、信念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况,并关注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讲授新课、确保学生有效构建新知识的前提。
2.巩固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构建过程。因此,不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Warm-up环节要复习原有基础知识,更要通过辅导课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以巩固基础知识。
3.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Jonassen,1992)。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须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
意义建构指比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合作和会话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合作和会话,让每一位学习者在活动中得到有效学习和提高。
(1)游戏教学法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处于真实的情境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主动与周围沟通,获得自己的理解,有效地建构知识。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积极有效的构建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组织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有趣的快乐城堡,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玩中主动构建新知识,通过反复的趣味操练(如唱、演、玩、画等形式)来巩固所学新知识。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学生们乐于参与,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2)感知生活法
设计高职英语教学时,把语言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结合课程内容,将时事热点、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将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为学生创设可感知的语言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完成有效地知识建构。
(3)情景再现法
根据教学内容,将单元所学知识点融合在预设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编写对话或根据情景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观看、点评和打分,类似的情景再现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情景的参与活动使学生完成有效的意义建构。
4.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和互动学习,学习过程是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同伴之间通过协作与互动发生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关键。互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真实或者类似真实的情景,在协作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情景进行语言表达,这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协作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机会,也为学生建构语言新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Jonassen.Marra.R.& D Jonassen.Whither Constructivism[M].Englewood: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2.
[2]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3]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