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汉字 越南语言 传承研究
1.引言
越南语主要分布在越南,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语言如孟高棉语、台语、汉语有着密切且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判断其语系归属问题上有不少困难。伴随着中越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汉语成语被大量的传入越南并被越南语“吸收、消化”。其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内涵。
2.传统社会传承模式
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礼制和。由于中国地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学对越南主流思想、社会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国家通过教育将思想赋予人民,人民在生活中以礼制将其体现。同时,道教、佛教的传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既是儒学的内涵之一,也是汉字文化传承的机制。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就被中国封建势力所统治。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如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对越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汉字也称为越南两千多年一直沿用的官方文字,并用来撰写了大量的哲学、宗教、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著作[1]。随着越南确立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使得汉字成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学习、掌握的文字。
道德礼制化的承传对越南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化而走向庙堂,二是民俗化而走向民间[2]。意识形态被政治家所把握,以各种方式在社会中确立其正统,而民间则变成“家道”被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可以说,没有礼制,汉字就不会融入社会生活获得更高更丰富的内涵,也不会使得汉字文化传承得以巩固。
由于两国交流的历史,越南的几大宗教受中国宗教的影响非常深刻。汉字佛经在越南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此外,老子的学说演化为宗教之后,很快被传到越南,并与越南的本土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越南特点的道教。其清雅逍遥的思想也随着宗教对越南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现代传承的变迁与危机
3.1 传承模式的变迁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封建社会解体,西方的殖民体制度在全球扫略,严重地打击着东方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对传承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变迁趋势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及传承方式上。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受到了严重的怀疑和打击,儒学也因此失去了国家的支持,社会中文人由此被边缘化,文人的知识和儒学也被提出主流之列。儒家,私塾先生变成社会舆论的焦点,在人们眼里,他们就象“不合季节结下的果子”,又是“辉煌时代的余音”[3]。由此一来,文化传承的责任被私塾先生抗下来,而不是受教育的大众。
儒学教育体系瓦解,法越殖民教育强行和新学教育兴起,新国文的建设与学校汉字教学开始改变[4]。翻译书籍与转码文字成了近代社会汉字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越南喃字出现并成熟后,书籍翻译也从此开始,喃文(国音)主要用来翻译中国古籍以及越南人的汉文创作。
3.2 现行传承模式所面临的危机
随着传承主体及传承方式的变迁,现行的传承方式因此面临着潜在的危机。这主要体现在汉字文化变迁的压力和传承模式变迁自身的挑战上。
越南语中汉越词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可它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生活中人们对其的使用经常会被误解,误用的情况也很常见。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权威的汉越词工具书经过考察,也存在着词素意义和词意解释的问题。
就古籍的整理工作而言,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比较偏爱于古籍的翻译。但古籍的白话文翻译要比注释困难的多,它不仅要全面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更需要相似风格的语言来对其进行表达。而诗歌的翻译就更加困难了,流传千古的诗歌也不是轻易可以模仿转述的。再加上目前精通古代文学的人越来越少,翻译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4.总结
汉字在越南语言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其教育、礼制及宗教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强盛的时候,汉字伴随着儒学、道教等占据着其得天独厚的社会地位。可随着封建社会瓦解、西方科技富强的威慑,儒学失去了它在越南的地位,汉字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变迁。传承的重要任务落到了私塾先生身上,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危机也随之体现,生活当中汉越词被频频误解、误用,工具书也存在部分问题。整理工作集中在翻译,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越]陶维英.越南一占代史[M].商务印书馆,1970. 141.
[2]孙衍.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变异「J].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4)
论文摘要:语言文字除了需要规范、标准之外,还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没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规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滞的条条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无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服务,因此,任何规范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科学在发展,文字语言就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对规范标准应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就是文字规范、丰富和发展的记辩证关系:规范是发展的基础,丰富是发展的渠道,发展是规范的前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1我国文字规范的形成及现状
汉字产生之前“上古结绳而治”,自然是没有规范的。后世从图画和契刻受到启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规范。
汉字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范。旧中国长期以繁体字为正体,那么,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正体字也就成了当时的规范字。虽然当时以繁体字作为规范,但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已经开始流行。这便是对汉字的丰富和发展。
两表的调整表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需要从语言文字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成为积极引导规范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研究了目前作为字形规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认为此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把我们的意见提出来。
1.1笔形的变化规律不够统一
①末笔是横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横变成提,“车”和“牛”作左偏旁时改变笔顺把横变成了提,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革”字作左偏旁时也应改变笔顺把横变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时末笔不是横,四点上面部件的横不应该就提。
②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竖变成撇,如:翔、邦、等,按照这种变化规律,韩、郸、韧等字也可以变,特别是“”变“艳”字,左边部件与“邦”相同,理应变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时撇变成竖,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却没变。
④“木”字做底时,如果上部是撇捺对称且覆盖“木”字的部件,要把捺变成点,如:条、茶等。如果上部不与撇捺对称的部件为邻,则不必改变捺的笔形,如:桌、梁、棠等。可是“杂、亲、杀”三个字本属后种情况,却按前者的规律把捺变成了点。考查这三个字的来历,原来它们在繁体字时代只是该字的左边部件,简化时把右边简掉,却没有把作为整字时“木”字该有的捺恢复过来。与此相反本应根据避重捺的原则把其中的“米”字的捺变成点,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却设计为两个捺。
1.2笔顺的规则也不够统一
汉字的笔顺基本上是按人体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点和视觉审美要求约定俗成的,这叫作自然笔顺;规范笔顺是在自然笔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制订出来的。规范的笔顺主要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外到内和先外后内再封口等几条,除此之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但一般都应该符合人的臂、腕、指的运动生理特性。
汉字的历史太久远,形成的因素太复杂,要想通过几条规律把它们统一起来,简直是办不到的。不过,作为汉字的规范标准,是文字继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有规律、越容易掌握,推广起来就越有效率。我们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现状得到改善,使汉字构形及组合时的变化规律趋于统一,为语文教学、社会应用和对外汉语教学开创新局面。
2文字规范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汉字喜逢盛世,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适应世界汉语热的需要、中国加人WTO后因交际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速度。
2.1调动国家与民间两个个积极性,加大汉字研究的力度
国家“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民间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汉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如果只有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而没有民间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盯着民间用字出现混乱现象的消极因素,而忽视人民群众使用和创造文字的积极因素。语言文字的政策应该适当放宽,鼓励民间建立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并积极征求汉字使用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意见,吸收民间汉字研究的成果,使语言文字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
2.2制定对内汉语汉字考试等级制度
一、数字习语
习语是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其意思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简单地叠加或者翻译其构成成分的表面意义,具有整体性。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数字被历史和人文赋予了除去它计数以外的含义,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如,汉语中信手拈来几个数字习语:“七上八下”“九霄云外”和“十全十美”。 英语中也是很常见:one in a thousand (千里挑一),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on all fours (匍匐着)等等。
二、文化差异性
1.历史渊源
古代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支配作用,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佛教影响的习语比比皆是,如三生有幸,四大皆空,七情六欲,九九归一。英语国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如西方人认为“七”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一个星期也是七天, 《圣经》中羔羊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连我们爱喝的碳酸饮料都是“七喜”(seven up)。在《圣经》中所用的“七”,多表示完全或完全成功的意思。
2.民族心理
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有阴阳两极,只有当阴阳调和才能滋生万物。婚丧嫁娶,抑或是升学开业,中国人都倾向偶数。有偶数构成的习语都有吉祥平安的寓意,如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英语数字习语中体现出的则是相反的情况,英语国家的人们多视单数为吉利(13除外),如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 (千恩万谢),all goods things go by three(好事成三),in ones’ seventh heaven (在无限幸福和快乐中)等。
3.文化背景
数字习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两种文化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路线,自然因为出处不同、典故不同,各自的习语就具有不同的特色。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 nine days’ wonder (昙花一现) 等都体现出中外国家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数字习语有着清冽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特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渊源、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文化在数字习语方面都赋予了语言和文化不同的灵魂和意义,使其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能传递更深远的情感和意义,体现了文化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数字习语的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语言的精华,还有助于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歧义和误解。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跻身于世界性的文化进程之中,在国家飞速发展的同时,企业需要借助其网站、软件等产品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适应以便更好地走出国门,作为民族符号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途径。世界范围的汉语学习热潮由来已久,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在各地得到普及,本文便是以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开发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自测系统网站的界面改良设计过程为例,探讨跨文化语境下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用户研究
“文化是一个无法简单描述的复杂概念,它必须被诠释。”[2]设计的跨文化性,可理解为是联结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民族人种之间的文化,越过物理距离的界限来完成情感交流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与交互设计本身的意义是十分契合的。
(一)Hofstede文化维度模型
Hofstede教授主持的文化因素对职场工作影响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全面的文化比较研究之一,他也是国际公认的第一个创造出国家文化维度实证模型的人。从1967年开始,Hofstede基于IBM公司在多个国家收集的员工调查数据,建立了Hofstede文化模型,并先后将六个维度加入其中:
1.权力差距(PDI):代表社会的权利低层阶级对权利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与预期值。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DV):这个维度代表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衡量,系数偏高称为个人主义。
3.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MAS):偏向男权主义的社会普遍表现出对于成就、英雄主义、名誉的追求,社会竞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偏向女权主义的社会更有共识取向。
4.不确定规避(UAI):不确定规避维度表示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及模糊性的不适程度。
5.长期趋向(LTO):长期趋向维度可以理解为社会对价值、精神美德的追求,并不要求即时的回报。
6.放任与约束(IVR):放任程度较高代表一个社会能够允许相对自由地满足人们享受生活及乐趣的追求,约束程度较高代表社会对需求满足的抑制,并往往通过严格的社会规范来进行调节。
Hofstede文化维度模型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与社会、商业、教育及研究领域,随着近年来交互设计的飞速发展,它也成为了世界各地设计师们的跨文化研究范例。
(二)基于文化因素模型的交互设计研究
Hofstede文化模型给了跨文化语境下交互设计的探索诸多启示,是跨文化用户研究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推移,许多设计师与研究人员在交互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通过对已有概念的反思与改良,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果。
英国德比大学设计研究中心的Paula和Stephen对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用户共享的系统设计进行讨论得出了目前针对用户文化差异的界面设计的局限性,对文化决定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究[3];Jagne等人通过创建适合本土用户使用情境的文化模型探讨了整合界面设计中文化和社会因素隐喻的新兴需求,提出了整合本领域问题的调查策略模型[4];Andy Smith等提出了通用跨文化网站的开发过程模型,侧重于研究本地网站吸引力审核如何影响设计过程、通过本地用户的文化需求进行网站对比的文化指纹概念、用户评价的相关问题和跨文化团队的发展[5]。
二、汉语水平自测系统交互界面改良设计
(一)任务提出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与江苏大学合作开发的汉语水平等级评估测试网站是为了让用户能在HSK备考期间掌握自己的汉语水平所在等级而推出的HSK辅助测试系统。本文以这个系统网站的交互界面改良设计为案例,首先以问卷形式对使用过本网站的海外留学生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1-15题主要就对本系统的整体反应(1-3)、显示(4.字符、5.组织6.屏幕序列)、系统信息(7.提示、8.信息提示)、系统性能(9.速度、10.可靠性)、可用性及用户界面(11.色彩、12.反馈、13.对错误的回应、14.系统消息和报告、15.系统数据库及界面)这五个大类进行用户体验调查,答案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第二部分的第16题为用户对系统的建议。调查最终收得有效问卷62份,由问卷第一部分五个大类的平均得分情况可知,系统性能类别的得分最高,达到了8.4分。但用户对这个自测网站的整体印象评分、界面色彩和错误提示的评分分别是5.4、5.4、5.3,只略微超出了平均分值,说明这三个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埃及的圣书字及我国的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都属于表意文字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楔形字和圣书字逐渐演变成表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只有我们的汉字仍然保留表意文字(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在甲骨文阶段也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和假借字,已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由于这种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的发展趋向,部分学者认为,汉字太过复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已然落伍了。我国学者武占坤、马国凡认为,“放眼世界,人类文字早已发展到表音阶段,而我们汉字,却仍旧停留在几千年形成的表意制阶段,与世界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相比,汉字无疑是落后了。表音文字,特别是音素文字,它比任何一种表意文字都简单的多,高效的多,先进得多。数以千计的笔画繁多的表意汉字,和笔画极其简易、为数只有几十的音素文字相比,不知繁难多少倍”。而笔者认为,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汉字输入法获得的成功,说明汉字、汉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完美结合,汉字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步的最先进的文字之一,对与汉字研究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二、汉字的发展与特征
汉字造字基础是“象形”,东汉许慎认为“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最初文字是前人根据自然界存在客观事物的具体形状创造出来的,如(龟)、(目)、(人)、(日)等字。象形造字十分有限,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抽象事物无法摹画,又产生“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转注”“假借”等用字法,这就是“六书”,对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详细的解释。
通过“六书”的造字方法,古人创造出汉字,汉字多是因形见意,后来古汉字经过隶变成为了现代汉字,即古汉字中的线条变为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钩(亅)等笔画,隶化后的汉字趋于简,更具有科学性,虽不能直观表示事物形象,因其源于象形符号仍然有着表意性质。
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意符两部分组成的字,它含有表意的形符,还是表意文字。如三点水旁的诸多字,均与水有联系。看到这些字的形体,人们马上就能理解它们的词义。这种造字的方法可谓匠心独运,让许多中外学者赞叹不已。如日本学者山木宪在比较了汉字与欧美文字后得出:“中国文字至便至利;欧美文字至不便至不利也。中国文字,他日必遍布于宇内”,他还认为“中国文字,虽其音屡讹而其形不变,即千百年之后,无不可复读之忧。凡同文之国,不论其语音如何悬异,皆可借文字以通意思,毫无障碍,较之欧美文字,孰为便利,不待智者而知已”。山木所说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读古代书籍,并不需要按照当时的语音。恰如熙先生所说:“要是孔夫子当时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今天读他的《论语》,恐怕连一句也不懂”,这也从反面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独特优势。
三、汉字研究的重要意义
1.信息时代下汉字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汉字的改革也从未停止,从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就提出用意大利文字的字母,拼写汉字读音(近似音),即用意大利语,音译汉字的读音。1840年,西方列强的入侵让“天朝上过”的迷梦破碎,中国文人错误的把落后归咎于汉字的笔画繁杂,企图用罗马字母组成“汉语拼音文字”来替换汉字楷体系统。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把它称为“切音新字”,希望能够“字话一律”,从而“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物理)、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1913年,“读音统一会”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以及“注音字母”的确定。一直到建国初期,汉字拉丁化几成定论。可见汉字的研究与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之后完成的汉字简化改革也存在一定争议,但其在知识文化大众化以及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信息时代汉字作为记载和传递信息工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古籍电子化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汉字简化以及规范化等问题。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推广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了。如果要把语言与文字进行比较的话,应该说文字的规范更紧迫些。由于汉字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通用语言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通用程度,通用文字起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作用。
2.为便于汉字文化圈的交流需要对汉字进行沟通和研究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汉字简化后造成海峡两岸以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内产生繁简和计算机编码等差异,这使海峡两岸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内的信息交流受到影响和阻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多年中,海峡两岸的交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几乎停止,而这一时期大陆进行了积极的汉字简化改革,而台湾仍然使用繁体字,这就加大了两岸在汉字使用上的差异,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政治分歧。信息时代下双方使用的汉字编码不同,大陆使用GB码,台湾使用BIG5码,不同的汉字编码也影响了两岸的交流。汉字文化圈内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也较多使用了汉字,并且与中国的汉字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信息时代下的各国交流质量和速度受到影响。
3.汉字研究有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和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华文化也得到推崇,汉语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汉语由于本身存在的一些原因,还无法充当国际语言。如汉字的笔画多、异体字多等,不仅外国人学起来极为困难,中国人在学习时也较为吃力。研究汉字,为汉字定音定形,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汉字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四、小结
对于汉字的研究在汉字发展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汉字研究意义更为重大,不仅关系到汉字的发展和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段瑾瑜.汉字研究的现实意义[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43-44.
[2]赵学清.信息时代汉字研究的重要性[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124-126.
[3]山木宪.中国文字之将来.东方,1911,(1).
[4]熙.关于汉字的优点和缺点.汉字文化,1989,(Z1).
[5]卢戆章.切音新字序.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