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文化教育

汉字文化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字文化教育

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教育节目;发展趋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是一档本土原创节目,在2013年8月2日首期节目播出后六小时,与节目相关的微博话题登顶新浪微博电视栏目话题排行榜榜首。第四期节目播出后,共有超过35000条微博提到该节目,关注程度超过了《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快乐男生》等多档娱乐节目,超高的关注度也帮助《听写大会》迅速登陆中央一套。《听写大会》的成功背后也透视出文化教育类节目想要逆袭的有效途径。

一、发掘市场空白 带来文化教育类节目的春天

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一直都是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也是各家电视台比拼的焦点,竞争激烈程度已经呈现出红海的态势。而一向被大家认为是曲高和寡的文化教育类节目便鲜有人触碰,这也就造成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听写大会》正是找准了被市场忽视的地方,通过差异化的节目内容取得了收视的蓝海。

《听写大会》选择以传承汉字文化为宗旨、以汉字书写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定位,带领大家一起关注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弥补了文化教育类节目空缺。这也就使得《听写大会》在2013年的夏天从一片选秀的歌声中突围出来,成功逆袭,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收视神话。

二、内容切合时代需求 引发观众思考

在栏目受众的定位上,《听写大会》锁定了青少年学生群体。所有的省市参赛队员都是从中学生中选的,而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又是这些学生日常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训练内容。参赛者与内容的紧密契合,使得节目在第一时间拉近了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兼顾到了相关收视群体――家长和教师以及爱好中华汉字文化的成年观众的喜好,在寓教于乐中既放松了身心,又获得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同时,《听写大会》还掀起了一股汉字学习热潮,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在微博上留言,其中有很多包含“感叹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真的要好好学习一下汉字了”之意,还有一些网友更是发出了“在娱乐至上的时代里,这真是一个低调淡定的扫盲节目”的感叹。在现代技术日趋发达,电脑输入逐渐替代手写的今天,提笔忘字几乎是每个现代人的通病,可以说《听写大会》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了自身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严重性,直接刺激了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汉字水平,唤起了人们重视汉字水平的意识,从而掀起了一股汉字文化的热潮。

三、娱乐化手法的运用 让文化教育类节目更具活力

文化教育类栏目以往总是给人一种距离感,阳春白雪的感觉也让很多文化教育类栏目很难走进人们的视野。相比之下《听写大会》则很好地遵循了传播规律,在坚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对节目进行娱乐化的包装,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听写大会》采取的是竞赛+真人秀的模式。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2支代表队分八组进行对决,获胜方进入复赛、决赛。观众在观看比赛的时候,都会有为各自地区队伍加油助威的心理,这场“汉字文化运动会”无疑激发了观众的收视热情。为了避免内容过于单调,《听写大会》在比赛现场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嘉宾点评环节,在点评选手表现的同时介绍字词的含义,起源等知识,增加了节目的信息量,同时将候场区里辅导教师和家长或紧张或欢呼的镜头与比赛现场的镜头穿插编辑,增强了节目的紧张感和可视性;选手在比赛中犹豫的时候,加入后期采访,最大程度上还原选手现场的想法,大大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对于一些特殊参赛选手,如一些少数民族选手、汉字书写天才少年等,节目组还会到其家中进行采访,在选手上场时穿插播放。这些都是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一改文化教育类节目严肃沉闷的面孔,增添了不少娱乐元素的《听写大会》也自然获得了与其他类型节目一较高下的资本。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逆袭为电视从业者指引了文化教育节目的发展方向。在契合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打差异化牌,占领空白领域;在坚守文化内涵的同时,打造娱乐外壳,最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在充满趣味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才能将文化教育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到极致,有效承担起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汉字文化的保护、中华文化的传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文化教育类节目越走越远,必须要在本土创新方面多下功夫,结合国情组织参赛团队、吸引海外华人等群体参与、尝试直播重要比赛场次以提升注意力和参与度都可能是节目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官网.http://tingxie.entv/cn/

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 文化 对外汉语 对外汉字教学

The match of Chinese character with the culture

——a new sear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foreigners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foreign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match principle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ul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one can introduce som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that it ma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uses grapheme as a center and it rejuvenate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foreigners by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the form of regular script,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s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to foreigners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经达到4000万,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汉语课程。”[1]这对于汉语的国际化推广是一个有利契机,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广汉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途径。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外汉字教学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普遍障碍。如何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文化语言学的兴盛,使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学界已经达成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的共识。反映在对外汉字教学领域,已经有一些学者认识到应将汉字文化引入到教学之中。柯彼德①、张德鑫②、李宏梅③、谭海涛④等学者撰文指出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应该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揭示,加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提升学生对汉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但综观目前的对外汉字教学,汉字与文化的配对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一些教师认为文化方面的内容应该由专门的文化课教授,在课堂上基本不涉及汉字的相关文化知识;有些教师只是选择个别容易讲授的零散的汉字文化知识,往往忽视了汉字的系统性;还有些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解读没有本着科学合理的态度,对汉字形体任意曲解——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尚处于一种随意、混乱、无序的状态。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目前的相关探讨尚显不足。笔者认为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形成一个体系,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即导入汉字文化的原因、导入汉字文化内容的界限和导入汉字文化的方法。

二.导入汉字文化的原因

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不仅仅只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很多汉语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都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

文化从大的范围来说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2]两种,汉字文化属于知识文化的范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双方或一方不会因为缺乏这种文化知识而

产生误解。[3]”知识文化的缺失虽然在交际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知识文化可以对学习者产生极强的兴趣诱导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生学习一种语言,对目的语及其目的语社团持有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汉字与文化配对的原则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讲解,把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生活的自然场景、他们的智慧与感情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就可以逐步了解古代中国人特有的衣服、食物、房子、工具、动物、植物等等。在这个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逐渐对汉字、汉语以及汉民族产生亲近感,并能够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其提高学习的效率。汉字文化的导入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兴趣诱导作用,是由于汉字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趣味性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然而,它却也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语文教学内容。原因在于它所包含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几乎全都是静态的知识点,很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了语文教学避不开的课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植师生共同的语言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已凝固化的语言,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运用语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

一、启发学生思维,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有些汉字,你可能不知其读音,却可借助它的结构关系推测出大致意思来。如“休”,左“人”右“木”,“人倚着树——休息”的意思便可推断出来。又如“炙”,上为“肉”下为“火”,“烤肉”之意也可自然得知。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一个汉字,常常就是有关人的一种智慧,一种情感智慧、生存智慧和伦理智慧。如“字”的本义为“生孩子”,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有关人的生命延续的故事,即在一家房子里,一个女子生养了一个孩子。因此,语言教学要抓住汉字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的词义的理解,又可以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可谓一石三鸟。

(一)形义联想,串联知识。

如“兵”,是会意字,上“斤”即斧子,甲骨文像斧子形状;下“廾”,像双手握物,会意双手握着斧子类的兵器。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拿兵器的人),进而又引申为军队(士兵的集体)、战争、战斗(军队的行为或职能)。这样,既知“兵”的本义,又了解了古代武器状况。“日”表示太阳,太阳是圆形的,又是实体,所以就在“日”圆圈之中加了一点,以区别于圆圈、圆环等其他圆形。古体的“山”字,是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的,山的形状多为上小下大,山又大多是连绵的,又是实体,所以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表示山。汉字构字本身,就呈现了处于农耕文明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再如会意字“休”,劳动之后人倚在树边是农业社会中最典型的休息方式;还有“男”字,由“田”和“力”组成,中国人传统的劳作方式就是男耕女织,所以在田地里劳动的劳力是“男”,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对比分析,深化认识。

对于一些形似字,若能对比分析其“成字原理”,不仅能区别立辨,更能深化认识,牢固记忆。如 “氽”和“汆”、“籴”和“粜”,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汆”字念cūa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 “汆黄瓜片”。

“籴”念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跟“籴”相对的“粜tiào”,上“出”下“米”,则是“卖出(粮食)”。

二、突显汉字之美,激发学生兴趣

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和形声构词方式,使得汉字天生具有形象性。朱光潜先生就认为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中国人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涓涓”是细流,“淼淼”必然水势浩大;“太”是在“大”字下加一点,指示比“大”还大之意。汉字作为艺术品主要有三点审美特质:

第一,高度的形象性。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内涵丰富化的“符号意象”,是“点线笔画”巧妙地构成的空灵画面。汉字结构最能展现形象美,如“三”“人”合为“众”,“三”“口”构成“品”,“二”“木”合为“林”。又如“探”字,从扌(手)罙(深)声,本义为“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东西的意思。再如“取”字从“又”从“耳”,像一只手抓住耳朵的形状(古代战争以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报功的依据),本为“捕获、俘获”。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画面的表达,生动而形象。

第二,形态的丰富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结合体,本身就具有了色彩美、声音美、结构美、哲理美,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美的建构体系。另一方面指,汉字有印刷体与手写体之别,有篆、隶、行、草、楷等不同的字体体系,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强大的组合功能。汉字与汉字之间的集合功能丰富,押韵、修辞、句式等是汉字之间相互吸引和调整的结果。对偶作为修辞格之一,是把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成双成对排列,形成非凡的表达效果。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对仗等诗词句法更是充分发挥了汉字音节的整体效应,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汉字上述三个审美特性,突显语言文字的美,将会收到时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开掘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数作为文字中的特殊形式,其概念古已有之。它源于大自然,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源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描述和总结。数字无疑是人类创造出来表述数目概念的符号,其基本功能是计算,却也是语言学科中的特殊领域。数字在民间语言与文学作品中往往表达一个概数,是一个泛化了的虚数,属于数的语义模糊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汉语与英语中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偏爱与习惯,表达了数字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若能抓住这样的特殊现象,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汉语、英语数字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汉语里,人们对“九”字历来十分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易经的乾卦代表天,在其卦爻中有“用九”一说。即凡与天或干有关的皆用数字“九”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九乃天尊之数,皇帝天子以九五之尊称呼由此可见一斑。又因“九”在一般个位数字的表达中是最大的,故“九”寓意无限、长久,“九九”相连与“久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用这一天来作为尊老敬老的日子是自然不过了。至于人们对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对“九”的偏爱,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愿望——对幸福长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西方人对十三和星期五这两数字也非常在意。十三,对于处在基督文化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一个说法是,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了,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成为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而星期五,是因为耶稣受难的日子为星期五,还因为亚当被诱惑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因此,星期五也成了忌讳。

(二)数字语义模糊功能在汉语英语中的运用。

汉语中,“八”常作虚指,表示“多”,且有一定的夸张、渲染、强调的意思。如“八辈子”、“八杆子”、“八面威风”“八方支援”“八段锦” “八面光”“八面玲珑”“唐宋家”“才高八斗”“七嘴八舌”“八荣八耻”等等。在一定的语境中,模糊数字的语义处延扩大延伸,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能够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唐.白居易)

英语中,数字语义模糊功能也较常见,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以下成语:

one in a thousand    少见的

seventh times seven   无数次

ten to one     十之八九

ten times as easy    容易十倍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英语中“ten,thousand”等较为常见;汉语“百、千、万”使用频率较高。常见词语还有“百里挑一”、“成百上千”、“ 百读不厌”、“ 百川归海”、“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 “千恩万谢” 、“千回万转” 、“千军万马” 、“千秋万代” 、“千变万化” 、“千真万确”、“千言万语”、 “千丝万缕” 、“千山万水” 、“千头万绪”、“千奇百怪” 等,数不胜数。

四、结合实际,不断整合学习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不外乎语音、词汇、语法等,接触到的就是音素、音节、语素、成分、层次等名词术语。如果纯就理论而讲理论,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全无;如果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区别,将会致使教学的失败。其实文学与语言是无法分离的,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应该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彼此融合,走出一条语文教学新路子。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韩少功《马桥词典》)来进行语言课的教学,甚至可以选用优秀影视作品的经典对白,如《阿甘正传》、《罗马假日》以及《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以对白见长的影视作品中经典对白,来组织语言教学。让学生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品味语言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

同时,讲词语部分时,尽可能地收集全国各地以及网络新词,如“与时俱进”、“酷”、“秀”、“超”、“霸”、“忽悠”、“pk”、“博客”、“——门”(后缀“门”如“虎照门”、“艳照门”)等时尚词语。力图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对一些新词的理解。这样,千方百计使语言的教学从“枯燥”、“陈旧”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到主动参与上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不断给教学注入新鲜感、时尚感,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陈明华:《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操作策略》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4期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李珂:《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3期.

【5】严寅贤  张付水:《关注现代汉语表达的劣化倾向》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7

【6】刘坤夫:《浅谈新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no.8.

【7】张建华  李英:《中西文化中数字的文化内涵探析》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1期.

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但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识字,有了图片的加入,学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也就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画面,所以记忆得就会更加牢固。

例如在教学“金秋”“枫叶”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初始,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认识这两个词,而是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请大家认真观察,说说你从这幅图画上都能看见什么内容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画面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纷纷开始仔细观察。学生们一起讨论起来,大家在讨论后,认识到这是一幅关于“秋天”的画面,这幅图画展示的是秋天的丰收景象,到处是金灿灿的稻田等。由此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金秋”这个词语,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于“金秋”一词的字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对词语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也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除了丰收的景象,秋天还有什么样的景象让你印象深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纷纷列举秋天的美景,而就在学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出示了枫叶的图片,让学生对于秋天的景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同时又使他们掌握了“枫叶”这个词语。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识字,图片教学既形象又生动,效果非常好。除了利用图片进行识字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引入到识字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枯燥的识字和具象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这种过程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二、构思故事,生动活泼

如何富有趣味地指导学生识字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通过反复书写强化记忆,这样的方式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如果教师采用编写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汉字,那么就能让学生在享受识字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休”这个汉字时,教师就采用了生动活泼地构思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强化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汉字,大家看黑板,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大家能够看出来这个汉字由几部分构成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们经过分析认识到这个汉字的右边是一个“木”字,而左边是一个单人旁。那么,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个汉字的音形义呢?教师就采用了构思故事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汉字中的‘木’就是树木,而一个人在树木旁靠着,就是‘休’。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靠在树上呢?”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大家说这个人一定是非常累了,看见了一棵树自然就靠在了树上。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他为什么累了呢?”学生们继续思考:“这个人一定是走了很多的路,非常疲劳,这时看见一棵挂满果子的树,就马上跑过来,一边吃着美味的果子,一边休息。”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构思故事。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这个汉字的音形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记忆更加牢固。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构思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是一种非常生动、有效的方法。小学生们特别喜欢故事,在教学中,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研究汉字。有故事的识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汉字,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丰富想象,加深记忆

在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展示字形演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展示汉字的各种字体,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了解汉字的由来以及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让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学“鱼”这个汉字时,教师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鱼”字写法古今变化很大,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个汉字的时候,教师找到了很多关于鱼的图片以及展示各种“鱼”字的写法的卡片,然后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鱼”这个汉字的结构,展示的是“鱼”最初的写法,也就是象形文字。在这个时候,“鱼”字的上面是鱼头的样子,而中间就是鱼的身体,并且身体上边还有鱼鳞,于是中间就写成了“田”字,下面是鱼的尾巴的形状。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们对于“鱼”这个字的构造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时教师进一步展示了现在的“鱼”的写法,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鱼”的尾巴——四点水简化成了一横,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写的“鱼”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象形字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想象“鱼”字的形象,使其产生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构字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汉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训练思维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这样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非常有效。在众多的游戏识字方法中,猜字谜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例如在教学“告”“明”这两个汉字时,教师就采用了猜字谜的方式进行汉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谜语——“一口咬断牛尾巴”“一边阴,一边阳,一边热,一边凉”。然后引导学生猜字谜:“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玩猜字谜的游戏,你能猜出来吗?”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大家积极开动脑筋,认识到第一个谜语的答案是“告”,而第二个谜语的答案就是“明”。如此学生们对这两个汉字的字形有了深刻的记忆,有效地掌握了汉字的字形。

游戏活动,让识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五、多元阅读,渐进积累

低年级学生所认识的汉字虽然不多,但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开展绘本阅读、注音阅读等多元阅读,让学生借助绘图、拼音对其中的汉字进行联想性、拼读性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努力去结合故事情节理解这些汉字的意思,另一方面独自享受自我阅读带来的幸福,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可以知道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这种认字方式将教师教学生认字变成学生自发认字、用字,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汉字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习作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等诸多方面。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对学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情、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呼吁欧洲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惭,三须模仿。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如,“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习作教学”“课文活动”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