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39-0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地区,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与其他医药大省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不断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稳固其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广东具有“南药”资源发展的多种综合优势,中医药产业发展应采用以“南药”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战略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的思想、原则、方案及途径。
1战略思想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广东最具特色优势的南药资源为导向,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一规划,形成以广东特色南药资源为导向,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大产业链结构,以南药资源发展带动整个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南药资源基础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完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营造广东“南药”品牌,掌握优质南药资源的主动权;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在全省范围按照GAP规范建立南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广东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为中心,建立现代化南药产业中心和南药贸易中心;利用广东区位优势,建立“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并保持广东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南药学术文化资源,研发基于优势南药资源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增强广东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原则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突出南药,营造品牌;优化整合,发挥优势;科技带动,规范生产;开发有度,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统揽全局,科学制定南药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整合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合力,促进南药资源生产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南药资源生产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建设,推行南药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制定南药质量标准,开发南药新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濒危南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对特种野生南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方案
广东南药资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通过统一规划,周密部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推行南药资源的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南药文化战略。
3.1南药品牌战略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为人们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入世后中药产业成为唯一拥有知识产权,可以和国外抗衡的行业。南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影响力的中药, 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导向,其品牌地位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品牌效应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实施南药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和市场覆盖面较广的南药产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3.2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继物力、财力、人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经营资源”[1],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南药生产流通领域,充分利用专利、商标等手段,提高广东南药信誉度,树立广东南药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南药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南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及南药知识产权教育。南药产品在注册商标时应标明其地理标志、专利以及知名产品等。
3.3 标准化战略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2],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必须根据广东中药研发到生产的现状,结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在我国现有各项中药标准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符合广东南药优势特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及生产等标准规范体系,争取得到国际认可,并使之成为南药的最高标准,形成有效的质量标准壁垒,对内有效控制中药质量,对外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加速南药标准化的进程,对于确立广东南药资源的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区域化、国际化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3]。如何控制和发挥广东南药资源优势,以优势南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形成,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掌握南药产区南药资源的主导权,建立区域南药联盟,形成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以大兵团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与港澳台以及东盟间的地缘优势,以南药资源为导向,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市场,使广东成为世界中药资源贸易的枢纽和信息中心。
3.5 南药文化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护和挖掘岭南医药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历代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医院传统制剂,编辑出版南药文化系列著作。加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本草园”建设[4],丰富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文化建设,在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同时宣传南药文化。开辟基于南药文化,集南药生态观赏、传统南药加工、炮制、制药工艺、药膳、凉茶、保健品、礼品、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新产业。采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渠道,以与南药有关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的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势,大力弘扬南药文化,对于广东实施南药资源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社会环境。
4实施途径
4.1开展南药资源普查,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20世纪80年代,广东进行过全省范围的中药资源做了普查,也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的情况,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广东中药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广东南药资源进行普查。在南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南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机制,对影响南药资源发展的各种因素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及时全面掌控南药资源的各种信息,为南药的开发利用创造更为有利的信息服务。
4.2 实行集团化发展,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尽快培育若干家中医药产业集团,重点开发若干南药拳头产品和系列药品,拉动广东南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4.3 整合医药科研力量,加快南药新药研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合广东医药科研力量,提升广东南药的科研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南药产品科技含量,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南药,集中各方面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
4.4 发展南药规范化种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将南药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切实抓好南药资源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大力扶持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确保工业化生产对南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4.5 创新营销机制和方法,扩大南药产品市场份额
药品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营销机制和营销方法,建立强大的南药营销网络。同时,加大南药品牌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广东南药的品牌效应。
4.6 加强濒危南药资源保护,保证南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药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出现了中药资源不断匮乏、品种退化甚至枯竭的现象[5]。因此,建立南药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深化对南药资源的系统研究,对南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广东名优南药研发的质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指导南药资源生产、中医药产业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南药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既能够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又能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有效的保障体系,保证南药资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卫生产业,2007(1):93-95.
[2]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
[3]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年6月30日.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7)6号][Z].2007年2月1日.
关键词: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发展
一:陕西省中药资源现状: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在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联南通北,气候特征复杂多变,境内的秦巴山区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地,被誉为“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库”和“中药材之乡”。全省药用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中药资源共计4700多种,其中植物药3291种,占全国药材种类的30%以上。陕南现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达580多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40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多种。
二:陕西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据最近普查,全省药用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中药资源共计4700多种,其中植物药3291种,占全国药材种类的30%以上。野生药材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蕴藏量较大的有商洛地区(26%)、延安地区(16%)、榆林地区(15%)和宝鸡市(10%)。栽培药材以秦巴山区和渭河平原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汉中地区、安康地区、渭南地区和宝鸡市。
2.科技优势陕西具有雄厚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中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体系。拥有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几家培养医药人才和中医药研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多年来,他们取得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为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陕西现有中药制药企业30多家,取得国家批准药号的有300多种。这么多的企业将为中药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3.政策优势中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目前,关于中药产业扶持的全国性政策文件有:《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等,以及即将可能要出台的《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无疑为陕西乃至全国的中药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陕西省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汉中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批地方性文件。从这些陆续出台的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发展中药产业有多么大的政策优势。
4.市场优势市场是产品的试金石,服务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也是中药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兴起回归自然的浪潮,带动了中药产品(植物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中药在国际市场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在以l0%的速度增长。在我国,中成药在国家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占去80%以上。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中药产业的发展之中,无疑为重要产业提供了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陕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调整生产布局为了有利于发挥各地的生产优势,进一步改变中药材种植布局分散和药材生产“小而全”的状况。中药材生产要从全局着眼,从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来全面考虑。加强药材商品基地建设,扶持重点品种生产,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将我省中药才种植打造成为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种植基地。
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挥野生中药资源优势多年来,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不断地破坏,药用动、植物赖以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加之人们对保护野生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不力、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我省不少野生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有的品种濒于绝灭。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掠夺式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一定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尤其要加强对珍贵稀有品种或资源的重点保护。采取建立保护区或封山育草、育林等措施,使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利用。
3.充分发挥制药龙头企业作用,全面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医药行业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优势日益明显。应充分利用陕西省现有的雄厚中药科研力量,加强对中药产品的研发投入。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在西安等重点城市,可以建立国家级中药产业基地,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且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组建一批现代中药企业,提高陕西本土中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总结:
总体来说,陕西省的中药产业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要认清眼前的发展形势,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努力使我省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药产业大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白吉庆、魏征 关于促进陕西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 第08S期
[2] 陈晔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甘肃中医》 2007年第7期
[3]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作者简介:
1引言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形成的民族传统医药,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医药产业的主要发祥地,在种植栽培、生产炮制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产技术改造,蒙医药产业已经从传统的蒙药制造业发展到如今的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制药产业。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蒙医药产业起步晚、没有形成较大的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本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蒙医药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2蒙医药产业发展历程概况
蒙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了中医药、藏医药等各民族医药之精华,创造总结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根学说、腑脏理论和六基症理论[1]等较为完备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类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临床效果显著。内蒙古现有蒙药生产企业近二十家,拥有蒙药品种128种,药品以丸剂、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2种剂型为主,其中保利尔胶囊、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在研发方面,自治区内已有多家专注于蒙医药的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均设置了蒙医药学院,通过打造蒙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培养蒙医药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蒙医药已被纳入基本药物增补的目录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大对民族医药扶持力度,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自治区也先后出台了《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和《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蒙医药产业同时被列入自治区“七业同兴”发展战略,作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基于蒙古族传统医学特点,蒙医药是在蒙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蒙医学理论相对专业深奥,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民族医学特色理念。但目前蒙医药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对蒙医药药理药效、民族医药特色等缺乏有效地策划和宣传,产品不易被广大消费者普遍理解和接受,使得蒙医药的市场接受度不高,无法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古族主要聚集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蒙药生产销售企业群和高校科研机构,具备发展蒙医药产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蒙医药产业发展大环境,肩负着推广蒙医药产业,提高蒙药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重任[4]。
3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在目前内蒙古19所本科高校中,共有11所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其中2所高校设置市场营销专科(学制三年)。两所医科类院校均设置了医药营销方向,培养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了解医学、药学基础知识,能够在各类营利或非盈利性机构或各类医药企业、医药服务等机构从事从事营销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4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区高校应根据院校优势特色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医学院校肩负着发展蒙医药产业、推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长足进步的重任。近几年营销专业毕业生已服务于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大医药企业、医药服务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但专门为蒙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单位输送的人才较少,部门中或是蒙医药学专业但不懂营销的科研人才,或是无任何医学基础的营销人员,缺乏兼备蒙医药基础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究其原因是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培养存在一些局限。
(1)蒙医药课程设置不足。首先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开设时间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整合。其次医学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数目多,且在医药类课程中关于蒙医药课程设置数量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课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对于蒙医药基础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且对蒙医药了解少之又少,专业特色无法凸显。
(2)师资队伍研究背景单一。营销专业所有课程为一般由多个学院教师承担,属不同学院管理。不同学院教师在内容讲授、实践实训等各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衔接。如若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势必会加大管理难度。这就需要营销专业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即同时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和蒙医药类基础知识。但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同时下进行蒙医药学的系统学习并不现实。这就使得教师讲授的营销课程与其他综合类高校无异,缺乏结合蒙医药市场案例讲授营销理论,更无法引导学生利用营销思维解决实际蒙医药行业问题。
(3)实践教学力度不强。市场营销本身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般设置与部分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课程,如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但因所采购的软件具有普适性,课程案例、市场实操等模拟情景不具有专业特色,虽然可以针对某个营销理论进行拓展应用,但将模拟情景牵引到蒙医药企业或医药市场,对学生和教师来讲就又是新的问题。目前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板块与当地蒙医药企业联系较少,学生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蒙医药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工作内容,无法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医药行业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5基于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人才培养意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明确不同高校发展定位,加强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增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治区所属医学高校背景优势,着眼蒙医药特色产业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加强对民族医药的重视程度,强化蒙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意识,从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师资流动化。
(2)了解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院校应与当地知名蒙医药企业建立联系,从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方面出发深入了解对蒙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同时与所在院校的蒙医药学院和其它医学院校加强沟通,共同从教育教学方面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将蒙医药类课程加入原有的医学医药类课程并适当调整比例,将课程循序渐进的融入不同年级,贯穿营销核心课程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通识教学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医药市场思考问题。优化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视消费者行为学、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课堂上开展营销案例教学、营销方案设计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蒙医药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管理、蒙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等。
(3)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对于培养蒙医药营销人才来说,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复合”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依托所属医学院校的优势,与校内的蒙医药学院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研讨、听课和交流会等方式提升营销专业教师的蒙医药理论水平。重视对外交流,与区内区外的医学院校的营销专业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民族医药营销领域的理念和经验,为实际教学和科研提供多元化视角。强化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前往知名蒙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实践学习,聘请蒙医药领域专家、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在了解蒙医药市场当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广泛建立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在校内范围内,与蒙医药学院共同组织有关蒙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观摩、讲座等形式的交流活动。联合其他高校的营销、蒙医药、旅游和艺术等相关专业举办针对蒙医药产品的营销策划大赛,包括对于蒙医药产品和的商标、包装等创意设计,以及从蒙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等角度开展广告策划和品牌策划,发散学生创新思维,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名蒙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参与蒙医药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一整套流程,充分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健康旅游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格局逐渐形成,涌现出一批健康旅游集聚区和特色品牌,如美国的重症医疗、日本的健康体检与癌症及心血管治疗、印度的心脏手术以及韩国的医疗美容等。据斯坦福研究机构数据,全球医疗旅游增速是旅游业增速的两倍。世界卫生组织(WHO)�t预测,至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最大产业,观光休闲旅游相关服务则位列第二,两者相结合将占全球GDP的22%。
问题及分析
我国国家政策层面,健康旅游正引来推进发展的空前利好时机:1.2017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健康旅游服务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转化,提高我国健康旅游机构在国际相关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等;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日深,沿线国家往来交流也日益频繁,将大大促进国际医疗合作、加速国际保险对接、刺激健康旅游的增长;3.国家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以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4.中国政府正力促消费转型升级,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引导消费从海外回流至国内。上海具有得天独厚发展健康旅游的基础和优势:都市娱乐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实力雄厚、中医药领域有特色等。早在2010年,当“医疗旅游”在绝大多数国内城市还只是个新名词的时候,上海由世博会产业促发,已经将之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上海现已建设了上海国际医学园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大核心平台。
但目前,上海扮演更多的还是健康旅游输出地,从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来看,健康旅游产业现仍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产业能级还有待提升,发展面临障碍和瓶颈。
建议
综上所述,现提出促进上海高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1.明确战略定位,制订上海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尽快明确上海发展健康旅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总体部署和实施路径,制订上海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把原有规划中涉及健康医疗旅游的内容进一步做实做细。建议上海可以大型知名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发展大病、重病综合治疗类医疗旅游为主,以知名中医和大型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发展慢性、疑难病中医医疗服务为辅,吸引境外商旅客人为主,境内高端游客为辅,力争在若干年内成为国际健康旅游中心城市,行业发展的标杆。
2.整合既有资源,打造上海高端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厘清健康旅游发展脉络与趋势,趋利避险,充分发挥资源与优势,实现既有资源的协作互补。建议上海结合健康旅游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配合上海总体的战略布局,利用好上海迪士尼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张江科学城、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充分利用好崇明生态岛、郊野公园等上海自然资源等既有优质资源,借鉴国内外特色旅游品牌综合配套服务的开发模式,建设高端健康旅游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集聚示范作用,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聚焦产业体系,构建上海健康旅游服务链和监管机制。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发展项目,需要考虑医疗资源、旅游资源、交通通信条件、环境因素等。建议上海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构建健康旅游完整服务链,强化顶层设计,从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制定健康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有关政策之间的衔接联动。
4.结合上海优势,树立具有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发挥优势,构建具有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休闲观光等多元化、有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积极开拓高端市场,树立上海的品牌特色。建议可采用三步走方针:第一步,首先着力推动中医药和牙科等临床科室向外拓展;第二步,利用上海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特长,开展面向境内外游客的相应诊断和治疗;第三步,发展国际尖端医疗技术,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的全新药物,展现“人无我有”的终极优势,吸引全球健康旅游高端优质客源。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中,中医中药是人们养生治病的主要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也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人均寿命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覆盖率达到85%。其中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调查了解,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信赖中医,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国号称是中药、茶叶大国;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也的确雄居世界榜首,可是15世纪之后,印度和英国逐渐蚕食了中国的份额,到目前中国茶在国际上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中药目前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仅3%-5%,而日本、德国造的“中药”,每年进口到中国的数量却远大于这个数字。面对同样的现状,中药业该怎么办?中药是否会重蹈茶叶覆辙?
作家柏扬说过:“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弃儿,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中国这一支优秀的文化结晶,恐怕要从地球上扫地出门。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损失。”中医药如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亡,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和国内中医药日趋衰落相比,日韩美德等国家都争先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国内被认为老土落后的中医药产业正成为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未来的投资热点,中药产业代表着绿色治疗的方向。我国是传统中药发源地,但目前的世界植物药市场却被日本、韩国等瓜分。市场上热销的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中国人反要吃进口中药已经开始成为国人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为何我国中药出口打不开局面?一些管理者和专家认为,国家中药市场准入的关键问题是目前中药很难通过各国的药品管理而作为药物进入国际市场,只能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形式销售,因而销售价值低廉。而标准化问题是中药走向国际主流药品市场的障碍之一,已成制约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是中药出口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反观中医药
中医的长处不在于治急病、重病,《黄帝内经》有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养生调理让人不生病,或小病即愈不成大患,这才是医者正道。然而,中医药的这一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和利用,反而是与西医西药比治病的快慢、效果,或照搬照抄西医西药模式,实是弃长取短。其实,不论是西方的健康管理,还是中华养生文化,都强调未病先防,而不是有病才治,或病危重才求神医。但现代医院无不以治大病重病而自居,一方面治大病重病才显得有水平,另一方面大病重病才有经济效益可言,而这样实际上已经背离了防病养生的本源,舍本而逐末。
中药安全性高的特点为世人所知,故此,对于中医药曾有一种“废医存药”的思想,人为割裂中医理论和中药,想废除中医理论,而让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优势理论无从发挥,只保留中药使用,从而使中药这一安全有效的治疗工具也大打折扣,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毒副作用增加,甚至多次出现不良反应,根源就在于片面机械地使用中药,以西药观念使用和衡量中药,外行指挥点内行。
中医药在治疗花费上也独具优势。在2003年的“SARS”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引起世界关注,不但治疗效果明显,而且费用低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花费最高的一例SARS病人仅用了5000元,而西医治疗一位SARS病人花费3-100万元不等。
综上所述,中医应该以养生防病,慢病调理为主,而不是大病重病的入住或治疗率,才能既突出中医药特色,又发挥中医药优势,也真正能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突出贡献,甚至改变人们忽视养生调理,病非危重不治,现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
养生茶将成为中医药产业的突破口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突破口可能在中药。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07年3月21日表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有望成为我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既然养生调理是中医药的长处所在,那么养生调理型产品也应该是中医药的优势产品,也有价值的产业方向。其中,养生茶作为养生调理型产品的代表,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有健身、疗疾之功效,又可陶冶情操。而草本茶则更是中国独有的特色之一。在我国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茶疗”的说法。
近些年来,王老吉、黄振龙、老茶医等凉茶品牌的崛起也说明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巨大。
以养生草本茶为突破口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规避以药品进入西方市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选择了比药品更为广阔的养生保健市场。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元素将大行其道,养生草本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东风可乘,潜力巨大。
中医药产业的关键点
有名老中医戏称,搞中医的总有一天会被搞中药的消灭掉。这句话道出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储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材源头上存在的问题,如:药材不地道,有效成分含量不高,等外品、代用品药材入药等等,势必会影响中药疗效。因此,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科学加工、炮制、储藏是确保中药产品疗效的前提条件。只有疗效确切才能有市场,安全、有效是药品存在的基础。
其次是中药产品的制作工艺,大部分中药制剂以中药材粗提物和中药粉末入药,纯度不高,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够,所以中药“粗大黑”的形象没有质的改观,中药起效慢、治疗指数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现在的凉茶,颗粒剂型居多,含有大量的糖分,糖会引起体重超标,不利用养生防病,本身就与凉茶的初衷相违背,并且药材投量不足,还要添加防腐剂、香精、糊精等化工成分,导致效果不明显,养生价值下降,使用上也有局限。虽然现在还有一定的销售,但主要还是依靠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维持,但长此以往,恐怕会淡出市场。
可喜的是,有一些明智的厂家和科研单位正在朝中医中药养生防病的方向努力,并开发出一些创新型的产品,既继承发扬了中医药优势,又符合现代人养生和时尚的潮流。如“老茶医”牌系列草本袋泡茶,采用原生草本提取,不添加糖、糊精、防腐剂、色素、矫味剂等化学成分,天然纯粹,既提高了效果,口感又好,容易形成长期饮用的习惯,便于产业化和推广,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等都是中医中药能否打入国际市场,开拓一片蓝海的关键所在。
拯救传统中医中药,政府企业双管齐下。
我国中药企业整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整体水平不高,重复建设严重,通过搞GMP改造投入大,后续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导致中药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大型化药、原料药企业及外资企业抗衡,这是中药产业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
中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投入少,总体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5%,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搞不了原创性药物,只能以仿制药及简四类(新注册分类9)药品为主,产品上市后由于同类药品多,在营销上只能依靠低价格、大折扣、大流通、广告战,其结果是赢利水平低、营销费用大、企业疲于奔命、后续发展乏力、竞争力被削弱。
中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流失严重,一度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通过对我国的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洋中药”的品牌分食国内市场“大蛋糕”。国产中医药面临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多达1000多项。
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有相应的对策。中药企业小、散、乱的布局有待进一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形成旗舰企业而加以改观,增强其抗市场风险能力。中药企业如果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集群,并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采购成本、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以此可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资本运作和公司上市,中药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被拓宽。
在知识产权领域,中药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处方、制剂工艺以及药物有效成分,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中药秘方的保护。专家呼吁,政府和企业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企业,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在政策方面,应该让懂中医中药的人来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中医中药的创新发展突破保驾护航。
现行法律对于中医师自制中成药也进行了严格限制,药厂也需达到GMP标准,并得到新药号后才能生产中成药。也就是说,中医师不能自行配制、销售中成药。我们调查后认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医的生命力。因为像云南白药等名药都是民间实践、总结的成果。如果不再允许中医选药、制药、治疗,而完全靠实验室动物实验来筛选中药新药,恐怕会扼杀中医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如洛阳有个魏氏祖传药物和方法,治疗断指(趾),不仅不需要截肢,还能让断指(趾)再生,对于这种已有数代临床实践经历,并且有多例临床案例证实的药物,能否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像云南白药一样,不用公布其药物组成,制成成药后,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样受益的将是广大群众。而且,还能在目前尚无有效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让其继承、推广开来。
再者,随着市场经济杠杆动作及体制的变革,许多乡村卫生院、室或个体经营者,以医疗服务为谋生手段,较多地使用西医西药诊疗方法,传统医学的简便、价廉疗法由于不赚钱已多不采用。要解决以上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是不可能办到的。
适当放宽政策,让真正行之有效的中药得以推广,并加大简便廉价中医药疗法在基层的利用程度,是让中医药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手段。
广东作为中医药强省应把握先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