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1-03
近年来,医疗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其规模增长迅速。面对医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中泰国、印度、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的医疗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有明确的国家战略。
我国拥有丰富的医疗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现就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一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医疗旅游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1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1.1 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医疗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朝阳产业,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当时是宗教、医疗中心和矿泉区;也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渊源可追溯到“spa”,即早期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地[1]。对“spa”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26年现比利时南部与德国交界的一处作为疗养地来治愈病痛的含铁温泉。可见,医疗旅游的起源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医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估计,目前全球医疗旅游规模每年已超过数百万人次。全球医疗旅游业产值增长迅速,2004年该产业全球产值为400亿美元,2006则增长到600亿美元,2012年医疗旅游产业全球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2]。由此可以推定,医疗旅游将是今后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越来越多具备医疗旅游发展潜质的国家逐渐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
1.2 中国未来文化旅游前景
我国许多省市在医疗旅游服务实践方面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上海出现国内首个医疗旅游平台,探索医疗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取得显著效果;北京早期已兴起“快乐人生健康游”,其开展的中医院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医疗旅游是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典范;杭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
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医院文化)项目(2010年)
四川以九寨沟等旅游景点为基础,积极推动健康旅游;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岛”品牌,成为开展医疗旅游的理想地区之一[3]。健康长寿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文化性动机是自古以来旅行游览活动的核心动机。医疗旅游作为以医疗、养生保健、体检、康复与护理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将健康理念和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活动中,将成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的趋势,并带来广泛的经济效应。
1.3 中医药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新兴内涵。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在医疗旅游产业中,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载体,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内在动力。
1.4 发展第三产业、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主要依赖“高能耗”的发展路线。为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医疗和旅游都属于服务业,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医疗旅游更突显“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并且,医疗旅游作为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包含医院、酒店、翻译、餐饮、保险、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4],覆盖范围广,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强。因此,发展医疗旅游是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 产业分析
2.1 国家政策为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2年的主题定为“欢乐健康游”,积极推动健康旅游的发展。医药经济与服务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医疗旅游将医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活动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其发展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旅游等大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服务产业发展中,医疗旅游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收益的新兴朝阳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因人而异的消费水平为医疗旅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消费者可通过采用医疗旅游的方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寻找相宜的医疗服务。
2.3 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中国医疗旅游
传统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更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医疗旅游正是顺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潮流而产生,将传统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展医疗旅游顺应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了更多人群特别是有医疗需求人群对旅游的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针对老年消费者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旅游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医疗旅游必将受到欢迎。
2.4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环境优势
中医药作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工艺和技术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疾病、骨科疾病、胃肠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疗效;并且,中医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中注重健康的观念,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温泉浴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保健旅游项目。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展医疗旅游的条件。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5]。此外,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疗养胜地,有著名的四大避暑疗养胜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还有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等滨海型疗养胜地等。
2.5 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的兴起为中国医疗旅游提供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及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及化学合成药物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的影响,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物热,传统药物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也将给我国医疗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确立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国医疗旅游战略意义
3.1 开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的兴起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的医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2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医疗和旅游都属于创汇率很高的服务贸易,中医药医疗旅游将二者联合起来,在国家医疗技术设备和旅游资源不移动的情况下直接创汇。国外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并为此支付医疗和旅游服务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并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医疗旅游可为目的地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印度超过17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行业贡献了约13%的国内生产总值[6]。
3.3 有助于中国元素与国力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对软实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国家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对外活动、行为等来实现的。因此,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间接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中国元素和软实力的提升。
另外,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已日趋多样化,有关“文化力”和“绿色GDP”等全新的衡量综合国力的概念和理论被不断提出。其中,“文化力”已被较普遍接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做出示范,如美国充分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不断在全世界播撒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医疗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扩大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力。
4 建议
医疗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医疗旅游作为将医疗服务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健康的关注将不断增加,融合健康观念的医疗旅游的优势也会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医疗旅游多方面的条件,并具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元素及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今后发展现提出两点建议:①亟需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国家战略。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和旅游融合为一体,是生态旅游中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出现和发展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又与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分不开。民族传统医学可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增加砝码,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医药旅游不仅是自然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家战略迫在眉睫。②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国内,而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医疗旅游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而明确的营销策略是将医疗旅游服务推广出去的有力手段。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为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营销策略,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医疗旅游者。
参考文献:
[1] Connell J. Medical tourism:Sea, sun, sand and surge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093-1100.
[2] John Z. Developing nations pour cash into attracting medical tourist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9(34):535.
[3]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5):85-88.
[4] 侯胜田.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3,17(5):27-29.
[5] 胥晓璇.图表: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EB/OL].[2013-06-22].http:// /jrzg/2013-06/22/content_2432055.htm.
[6] Richman BD, Udayakumar K, Mitchell W, et al. Lessons from India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tale of two heart hospitals[J]. Health Affairs,2008,27(5):1260.
[关键词]人才战略 人才开发 人力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所带来的人才竞争,“战略”已经广泛地被使用于经济发展、人才开发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其实,从根本上说,人才战略是从属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在国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互相竞争的今天,我们要促进企事业单位的进步,必须强化人才战略,把人才战略聚焦在人才开发为中心的主题上来。
一、必须确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当下的语境中,新闻媒体、领导讲话、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诸多领域,几乎普遍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这虽然看起来强调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但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就是要紧紧依靠人的力量推进事业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尽其才。
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种理解和关心不能停留在提高福利待遇,组织人们旅游等浅层次上,而是要紧紧抓住人才开发这个主线或主题,把理解人和关心人,落实到人才开发这一最重要的永恒主题中来;离开了人才开发这一主题,就不可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只能局限于一般的物质层面或其他的浅层次上。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抓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关键,这就是通过人才开发,使人成其才,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人尽其才,作为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力所能及地让每一个人干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这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明的工作策略,让每一个人的兴趣成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主观动力,成为诱发潜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加速器;反之,如果完全凭长官意志来任用人才,就不利于每一个人开发自己的潜能,也就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因此,聪明的管理者,就应该尽可能地把每个人放到最恰当的又是最喜欢的地方去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再普通的下属,同样也能用其所长;而这正是判断一个管理者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尺度。
二、人才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开发
人才开发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未经开发以前,自然资源本身是客观事物,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只有“自在”的关系,没有“自为”的关系,开发出来以后还是客观事物,资源与资源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煤矿挖出来的煤和油田开采出来的石油之间,本身就没有任何的联系。在人才开发之前,人与人之问就已经具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复杂关系,因而不是“自在”关系;人才经过开发以后,人才与人才之间更会产生积极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说,人才与人才之间都具有“自为”性。因为从人才开发战略来看,人成其才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人尽其才,所以,人尽其才就是人才开发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人尽其才,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成其才,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开发。
要落实人才开发这一人才战略的核心,就必须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由人力资源的使用转向人才资源的开发。占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人能够抵得上一万个人。可见古希腊对人才价值的阐释是多么具有超前性。因为人力资源再多,也只是人力而已,是人的普通力量;而唯有把人力转向人才,才能把人的普通力量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提升到一个能够产生巨大能量,因而也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的社会群体。
企事业单位要对人才开发舍得高投资,进一步提高人才总量,全面提升人才的高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通过卓有成效的人才开发,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同时需要优化人才竞争机制,把人才竞争纳入法制的轨道上来,即要合法竞争。在这方面,由于近几年人才竞争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客观上出现了人才流动的无序现象。这种无序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至于在不少地区和单位出现了人才流动失控的局面。基于此,我们在研究人才竞争时,就应该考虑把人才竞争纳入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来,使人才流动有序,开发有序,在微观上搞活,在宏观上调控。具体来说,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采取按照合同聘任的方式,进行有序的管理。合同完成后,双方同意继续聘任的,就继续聘任;有一方不同意聘任的,就可以不予聘任。
如果从人才开发的视野来看人才竞争,就不难发现,人才竞争的目的绝非仅仅局限于对现有人才的争夺,而是要通过积极有序的人才竞争,促进人才开发,追求彼此之问在人才开发中的共生效应。在引进人才的单位和地区,就可以追求人才引进所产生的“鲇鱼效应”,进而激发原有人才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人才外流的单位和地区来说,人才外流对于本单位也许是一个损失,但是,人才外流本身也是一面镜子,它直接反映出一个单位的事业发展状况,问接地映射出该单位对人才的任用情况。如果人才外流是因为“庙小容不下大和尚”,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建造一个大“庙”,拓展事业的发展空间,让再大的和尚,也有地方念经;如果人才外流是因为人才埋没,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以此为戒,完善内部的用人机制,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如果全社会能够对人才竞争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应付,甚至束手无策,就一定能够从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中获得对人才开发的启迪,并以此为动力,促进人才开发的共生效应。
三、结束语
对人才战略中的人才开发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才开发的认识,加强人力开发力度,促进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华林.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7):70-72.
生产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战略意义;机遇
2008年以来,浙江省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关于发展浙江生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活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诞生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有关企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引导,都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借鉴、理论支持作用。
1.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加快浙江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认识:
A.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提升浙江制造业与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浙江经济的重头是工业,工业经济的重头又是制造业。浙江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从事的是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仅在加工制造的环节有一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长期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小、发展实力有限,浙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全球营销网络等核心竞争力,因而只有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价格竞争优势和扩大加工规模为跨国公司进行贴牌生产,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无奈的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由于浙江的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浙江的制造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自己获得的价值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是在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打工。这导致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行业的产品产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却不能算是制造业强省;一些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多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浙江的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不高,生产业对制造业应有的强大支撑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生产业是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浙江制造业要摆脱自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低端地位,就必须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生产业,即一方面,通过生产业的发展促使浙江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向产品设计、现代物流、产品营销、品牌经营等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港口经济、都市圈经济促使产业间的升级,带动浙江省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这是浙江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B.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要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是浙江的工业化即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性经营方式基础之上的,浙江制造业发展在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时,浙江土地资源锐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制造业大省和资源贫省,浙江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制造业的发展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这是浙江省的省情。今后随着浙江制造业规模的日益庞大,土地、环境等资源瓶颈约束也日益增大,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浙江制造业已经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浙江只有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浙江制造业才能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地位走向中高端地位,使制造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战略高度重视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制造业和生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两轮驱动”的格局,对于推进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C.推动浙江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浙江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已经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风云变换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极大。加入WTO以来,浙江制造业产品出口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制约,大大削弱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向浙江制造业企业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了对浙江省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特别是在当前,发端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浙江制造业首当其冲,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浙江要从根本上缓解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面对工业领域日趋扩大和增多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现象,浙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急需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部门和最大新增点的生产业,显然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较为理想的选择。大力发展生产业,促使制造业内部和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也是当前浙江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的现实需要。
2.当前浙江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机遇
A.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生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7年浙江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的人均GDP为4883美元(2008年达到了6000美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业化进程”研究课题组2007年9月的研究结论,浙江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即正处在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的经济体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产最快、比重最高的产业领域。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B.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生产业的有效整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10年,浙江将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浙江制造业将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将为浙江现代生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C.浙江制造业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产品的研发设计、要素采购、组装加工、物流运输、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价值链“微笑曲线”。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属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生产业,中间底部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最低的组装加工环节,制造业要发展、要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和提升。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浙江迫切需要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因而大力发展生产业就成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制造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即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头攀升。
D.国际服务业转移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生产业从本质上说是制造业等生产企业职能的外延,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的新潮流。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浙江省生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业,不但可以增强我省生产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E.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国家层面看,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生产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2007年3月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浙江省来看,200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等规划和政策文件。上述中央和浙江省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为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1]吴晓波主编.2009浙江创新型经济蓝皮书(经济卷).浙江大学出版.2009.09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专业能力
1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的意义
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1]。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迫切需要加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述中医故事,构建中医药话语体系,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中医药“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鼓励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熟练使用外国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层次领军人才”[2]。该规划中一系列的人才建设任务都离不开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其关键在于提升中医药人才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顺利进行中医药文化技术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不仅有利于探索开展中医药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2“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的区别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对应的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在语言学领域,学者倾向使用“跨文化交际”概念,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强调人与人通过运用交际技巧和方法适应交际对象、异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倾向使用“跨文化传播”的概念,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3]。以中医药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需要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技巧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诊疗技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医、接受中医。可以说,跨文化传播中医药是跨文化交际的宗旨和目标。
3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研究
跨文化传播研究最终也都落脚在理解与提升人类个体、社会组织和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能力[4]。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具建设性的要素,任何传播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很多学者尝试建立较为完整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以期更好地测评、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Byram建立了态度、技能、知识、和文化批评意识4个要素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5]。Deardorff提出了金字塔式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将跨文化传播能力分为态度、知识和理解、技能三个维度[6]。美国罗德岛大学传播学教授陈国明提出了包含个人特性、沟通技巧、心理调适和文化意识的四维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7],这些较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模型要素十分清晰,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测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外语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研究[8-9]非常多,但很少有关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在传播学领域,孙春英认为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不是自然而然而存在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培养而成,涉及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多方面[10]。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研究基于西方模型,是西方模型的翻版再建,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内涵和模型未达成一致意见。Deardorff认为,当前围绕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至少可从定义、能力提升和测量等三个维度重新出发[11]。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12]是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的新进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语境下研究跨文化传播能力是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趋势,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跨文化场合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4跨文化传播能力构成要素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在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传播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文化所具备的能力,它包含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专业能力[13]。
4.1语言能力
语言作为传播的工具和桥梁,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础。语言能力指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包含在跨文化场合进行成功交际所需要的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能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英语综合能力,还要掌握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英语。中医有庞大的术语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藏象”“经络”,而且中医语言文学色彩浓郁,富有很多排比、对偶、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增加了异域文化民众认识、了解、学习中医的难度。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中医药术语以及中医药文化的英语表达,才能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比较熟练自如地向目标语民众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医故事,提供养生健康咨询以及诊疗服务,让当地民众深刻体会深邃中医文化的魅力,受惠于中医。
4.2文化能力
较强的文化能力是减少跨文化传播冲突或障碍的必要条件。文化能力涵盖文化意识、对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如社会政治、宗教、历史和地理、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生活习俗与价值观等等)、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认知、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才能增强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本质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敏感度,理解和把握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在对外传播前要尽量减少两方分化的冲突和分歧点,进行自我改造,增强相似性,减少文化隔阂与阻力,以接近目标文化[14];在对外传播中保留传播国文化的特色[15]。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要讲好中医故事,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的养分,深刻理解其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充分认识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的独特思维[16]。
4.3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运用交际技巧和策略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在中医药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有效交际的技巧和策略,包括信息传递技巧、行为灵活性、互动管理、社交技巧[17]。信息传递的技巧包括:仅作陈述而不进行判断地去传递描述性信息;夹杂情感地传递支持性信息,在交流中通过点头、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身体距离来有效地支持和回报交谈者。行为灵活性指根据交际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交际行为。互动管理是在交际过程中依次发言、发起和终止会话的能力。社交技巧指移情和保持身份感,在交际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并给予正确的回应。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动态变化的交际能力体系。传播者要综合运用各种交际技巧和策略,消除异域文化的人们对中医药文化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错误认识[18],有效地传播中医药文化,从而提高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中医药专业大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选择有效的交际策略并采取行动。
4.4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人才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中医药专业人才应具备深厚的中医功底,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并熟练地进行辨证论治。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医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被列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没有进入当地主流医学体系,绝大多数国外本土民众对中医药以及其治疗效果不甚了解,中医药专业人才只有让当地民众及病患了解、体验了中医的明显治疗效果,才能使他们相信中医、支持中医,因此诊疗效果成为中医药在国外传播的重要依据。成功进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中医药专业人员潜心专研、苦练医术,提升专业素养能力及诊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