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文化的来源

汉字文化的来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字文化的来源

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第1篇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汉字是我们语言的书面表达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汉字成了中华文化的结晶。在汉字之中充满了美的感受。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汉字之中的美,也只有对汉字之美进行详细的解读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汉语教学。

一、汉字之美

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一样有着“书法”,这就说的是汉字的美。汉字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表达和记录的单位,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更像是赋予了一个个汉字鲜活的生命。汉字之美和其起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其造型起源于自然界,这就使得汉字先天就和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着天然的联系。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赋予了汉字无限的灵动。另外,汉字不仅仅存在着象形之美,还有这文化之美,充满着感情,只有充分结合这些才能够体会到汉字的美感。下面笔者将从静态美和动态美两个方面说明汉字之美。

(一)静态美。追溯到缘故的仓颉,汉字就是依类象形,先有其形后有其声。我们的祖先经过对万事万物仔细的观察进而用“汉字”将其描述。汉字的静态美我们来说说它的具象美。汉字的具象美可以包括音律美和字形美。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音律美。汉字的音节相互之间非常独立,有着很强的节奏感,音节与音节之间抑扬顿挫,另外汉字之间的清音重音相互交替,平仄变化有致,给人以很强的韵律感,很强的音乐美。另外是当汉字相互在一起构成句子和文章,那么音律美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仗,押韵,叠印、排比等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汉字的音律美。下面我们说说字形美。汉字笔画横竖撇捺等等笔画千变万化,相互结合之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面。汉字的结构就充满了美感,如同建筑结构一样,既有结构美也有自然美,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享受。也正是汉字的这种充满美感的节奏更是促生了书法这一充满着艺术感的项目。汉字不仅仅有着象形之美,更是有着会意之美,通过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我们就以“美”作为例子,一只肥嫩的羊羔,让人想着就喜欢,这是多么美:视觉上联想到了羊羔的肥壮,味觉上给人以羊肉肥腻的感觉,触觉上也有着羊毛温暖的感觉。汉字的字形美其实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追求美的民族特性。

(二)说完汉字的静态美我们再来说说汉字的动态美。我们将从字义美和生命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汉字是对自然界万物万事进行抽象之后的结果,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是美的本身,毋庸置疑,汉字以自然界为基础更是充满了字形美。这是汉字字义美的基础。汉字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和沉淀,在历史的前进中不断的被赋予各种含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汉字慢慢的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被赋予了一种生命。汉字之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就是体现着汉字的美。

二、汉字教学之中的汉字之美

(一)汉字本身的美感。汉字本身所带有的美感我们在上文中其实已经有着较多的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学习汉字的字形之美,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变化,汉字的音律等等都可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回避汉字的本身之美,那么这样的语文是不完整的。

(二)汉字之中的文化美。汉字的本身之美是一方面,更有意思的是汉字之中的文化美。作为文化的载体,学习汉字之美其实就是学习文化之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么可能不谈汉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文化。

汉字之中其实流露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汉字的文化美,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华文化。汉字的象形来源于自然,经过发展像自然界一样勃勃生机,无限繁衍。中国历史上虽然也经历过大分裂时期,但是却最终没有四分五裂,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凝聚,汉字将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如同自然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第2篇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不定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此Q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清朝末年,韩国人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1948年,摆脱殖民地地位的韩国颁布了《表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历史的缘故,暂且允许兼用汉字。到了1970年,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当时的朴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学校教育中只教授韩语。这直接导致了韩国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汉字。

上世纪60至70年代,韩国对汉字教育的争论十分激烈。认为应该多爱护自己国家语言的韩国人很多,且态度强烈。而支持汉字教育的人认为,汉字已经成为了韩语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才开始逐渐恢复。

汉字在韩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数度浮沉。那汉字在韩国语言和文化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韩国终究能够离开汉字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韩国人面对的尴尬。韩文是表音文字,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四个声调的变化,当遇到同音字时,就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了。即使这样,在很多情况下,韩语还是不能准确表达出含义,这就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并且韩语当中多数词汇来源于汉字,很多成语、典故,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完全理解。因此,韩国的多数法律条文中夹杂有大量的汉字。

自然,如果不懂得汉字,不仅无法阅读古典文学,查阅古代朝鲜的书目,还不能理解现代法律文书。这对于一个现代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去汉字化的过程中,韩国也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韩国有一段重要的高铁,其混凝土枕木需要防水发泡的填充物,但施工方却用了吸水材料,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最后工程队发现,出错原因竟然是理解错了图纸,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因为没有汉字的标记,而仅仅只有谚文,同音字之间产生了误解。

不过,也有韩国人士解释这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但它从一定程度上确实也显示了没有汉字将给韩国带来多大的麻烦。据《青年参考》引用韩国“Koreabang”网站的介绍称,如果没有1000个汉字的知识储备,几乎没办法阅读韩文报纸。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韩国民间废除汉字呼声日高之时,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2009年年初,韩国有20位前总理联名向青瓦台上书了一份建议书:主张从小学开始教汉字。2016年5月12日,韩国举行《国语基本法》有关使用纯粹韩文的条款是否违宪的公开辩论。

越南:迫不得已“去汉字化”

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最早传入汉字的是越南,而“去汉字化”最彻底的也是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军三路起兵,灭亡在秦末战乱中割据岭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设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起初,这里的居民对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但是,在漫长的“郡县时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称“北属时期”),一批批汉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领主、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失势的旧臣和罪犯……汉人南下,华风渐起,汉字随之传入越南。一开始汉字在越南传播就是为了满足儒家文化播迁的需要,因此汉字在越南也被称为“儒字”。

十世纪时,越南以边藩自立。但是此时,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浸润,汉字在越南社会各个领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龙城建立文庙。1076年,李朝在文庙旁修建国子监,专供皇亲国戚及权贵子弟接受汉字和汉文化教育,后来教育对象逐渐扩大,也接受天资聪慧的布衣子弟就读。1075年,越南首开科举,此后成为历朝取士的重要途径,其科考内容、形式和组织方法皆以中国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进士多达2818人。

作为越南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字,汉字逐步培养和完善了越南的学术和文学传统。李太祖所作的《迁都诏》被认为是越南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而黎文休的《大越史记》、潘孚先的《大越史记续编》、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等著名历史典籍也都是用汉字写就的,可以说越南的历史是依靠汉字才得以记载和流传下来的。

1858年,法军炮轰岘港,打开了越南的国门,并用将近30年的时间将整个越南变为其殖民地。来自法国的殖民者在越南强行推行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并根据一位法国传教士的标记方法,创立了一套文字,越南人称之为“国语字”。侵略者将汉字视为中越历史文化纽带、法国殖民统治的障碍,遂强迫使用国语字。1917年,法国殖民当局悍然下令全面废除学校的汉字教育;1919年7月,顺化的傀儡朝廷颁布《皇家诏旨》宣布废除科举,汉字被迫退出了越南的历史舞台。

当然,法国人并不是要让越南真的使用国语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步同化越南人,先用所谓的“国语字”取代汉字,等越南社会习惯之后再用法语取而代之。虽然国语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它毕竟易学易懂,在民间也比较普遍,因此成为了越南革命者们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工具。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国语字沿用至今。

近几年,越南几十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联名向越南教育部上书,建议从现在开始恢复汉语在全国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同时还建议出台一部强制性教育大纲,小学、中学毕业时,学生必须达到相对应的汉语程度标准。

这样的建议是很多越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长期反省和抉择。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历史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又无法分割的部分。改变文字,就意味着割断甚至是毁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南人深切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纵然想要深入了解也无法阅读理解历史文献。

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第3篇

首先,汉字文明不等于汉语文明。汉语作为口头语言应当远远早于其作为书面语言形成。即使在汉字书面语言发明以后,也远远不能代替口头汉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不仅在发音和语法上各有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是中国文明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它们不能笼统地称为汉字文明。

其次,汉字文明不等于中国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虽不讲汉语,但是汉字却是其书面语言的最重要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另外,在今天的韩国语和越南语中,仍有大约60-70%的成份来源于汉字。可以想见,汉语作为书面语言对这些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鲜(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国排除出汉字文明之外,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么是汉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在历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立即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汉字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语言,而且在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成为东亚、北亚乃至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之一。汉字不仅是一些今天活着的民族如朝鲜、越南、日本的书面语言,也曾是许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一,并为他们长期使用。今天,这些民族或其民族国家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曾经深刻地塑造过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制度、文化等。

因此,汉字决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载体,它同样承载着整个东亚、南亚、北亚许许多多活着的和死去的文明。当我们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汉字撰写的官方文书时,当我们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公元6世纪以前的高句丽王碑时,当我们在朝鲜国王的景福宫里看到朝鲜国王优美的汉字书法时,当我们读到日本学者用美丽动人的古汉语写出的古诗时,我们不能不感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历史贡献。因此,汉字的简化使得人们普遍质疑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作为汉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说没有道理。

汉字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

那么,汉字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为什么能为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对此,人们可能说,这与古代中国王朝的巨大影响力有关。这当然没错。但是,古代有影响力的王朝多得是,为何它们的语言没有同样大的影响力?另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并不是讲汉语、用汉字的民族所建,他们原本并不想或不愿成为“中国王朝”。但是他们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汉语民族,在文化上却又被汉语民族所征服,最后成为汉语文明的追随者。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帝国)对于汉族文化的远播固然功劳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语文化自身的内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崛起的新帝国,就会象亚洲和欧洲历史上许多已经消失的帝国一样,每一次都代表一种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语言;而每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也会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汉字的巨大力量是与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伟大力量有关的。

下面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周边地区其他民族书面语言发明的时间:

突厥文:7世纪

藏文:7世纪

古日文:8世纪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鲜文:1424年

满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让我们再来看汉字的起源。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已有5000个左右,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说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前1046)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如果考虑到古代社会的静态特征,可以设想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一定远远早于商代,或可从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汉字即已开始被发明,这就与华夏民族起源的时间相当。这比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当中最早发明文字的时间也早了将近4000年。不仅如此,与上列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由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国王或一个朝明不同的是,汉字的发明时间可能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其中有漫长的积累和缓慢的进化。

正象一件工艺品加工的过程越长,往往其内涵越丰富,艺术价值越高。我们上面罗列的许多文字,多数都由于个别人、个别朝代而于一个特定时间被人为制定,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内涵不可能象汉字一样丰富。我们说文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等最生动的载体。一种文字发明、演变的过程越是漫长,它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越深刻。这就决定了汉字与人类许多其他文字相比有着更为巨大的魅力。

另一体现汉字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一个民族的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体现于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没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伟大的经典;反过来,经典的形成,则标志着一种书面语言所内在具有的思维方式被固定下来,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响。因此,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意味着,一整套成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制度形态、、集体生活方式等已经正式确立,因而标志着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因此,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从另一方面说,经典的产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检验文字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它书写出了伟大的经典。

当我们拿华夏文明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文明进行对比时,即可发现,前者不仅文字发明的时间远早于后者,而且也远早于后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经典(如“六艺”)。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时间,华夏民族就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经典。而它们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文化价值等一起形成的。从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时间跨度达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于古代中国周边大多数民族书面语言形成的时间较晚,根本没有伟大、不朽的经典,其在文化上的先进性与华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决定了它们为什么虽能在军事上征服中国,却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于中国。

无数的历史风烟已经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字文明的时候,我们所能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任何政治、军事甚至制度上的成就都是暂时的,而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则是永久的。但是决定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写成的伟大经典。

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汉字听写大赛 语文学习 提高兴趣

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档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风靡全国,整个过程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只有安安静静的书写,却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并掀起汉字书写的狂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规则是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考官念出的词语写出相应的汉字,同时要求选手书写的汉字正确且规范。比赛初期以团体赛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队为争取团队的荣誉斗智斗勇,比赛场面精彩刺激,观众的心情也随着选手的表现跌宕起伏。

汉字书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着手点。模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合适的汉字推广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探讨。

一、“汉字听写大赛”关于语文学习的特色

“汉字听写大赛”将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在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同时提醒大众重视语文学习。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档节目对于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传承和传播汉语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它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是一档有创意、有质量、有担当的优秀节目。“汉字听写大赛”对现实的语文学习具有启发性,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

1.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汉字听写大赛的成功举办让更多的人关注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学生听到一个词就能够将其准确规范的书写出来,说明学生对这个字词的掌握已经达到认知的水平。学生练习并掌握适龄学习阶段的汉字书写及更复杂的汉字书写,有利于语文内容的学习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汉字听写大赛”的内容里,既有“凭证”、“梧桐”、“奚落”等常用但容易混淆的字,又不乏“豢养”、“黄疸”、“束”等来源于《辞典》、《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中的生僻字。掌握常用的汉字书写可以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对学习语文更有自信。与生僻字的接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学心,学生在不断掌握更多汉字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阅读空间,对学习语文产生渴望。用扎实的汉字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音、义、形结合”学习汉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成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造字法主要为前四种,即音、形、义三者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汉字的神韵。从“汉字听写大赛”可以看出,考官在念完一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时,往往会对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帮助选手正确写出汉字。如“日珥”这个词,仅从读音上我们很难想到对应的汉字,但若对其意思进行解释――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就有利于选手在众多同音词语中选择正确的汉字答题。汉字中众多的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都蕴含无限的研究乐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方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全面认识汉字,能够识别同音字、形近字之间的不同,有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从汉字了解中华文化

许多汉字的诞生背后都蕴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汉字听写大赛”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如“女娲补天”、“蚩尤”等均来源于远古神话,而“牖窗”、“绛红”这些词则来源于《红楼梦》这样的著作。学生天生对于有情节的故事学习兴趣更浓厚,给学生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带领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一种方式。

4.别出心裁的团体竞赛形式

“汉字听写大赛”之所以精彩与它的赛制有很大联系。团体竞赛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选手的好胜心,而且能够培养选手的团队意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教学,会让每个学生为集体荣誉竭尽全力,随之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语文也有了动力和助力。

二、如何在现实教学中运用类似活动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拓展空间。语文的课程改革使我们都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面临这个挑战,我们必须大胆尝试和探索,力求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的举办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活动的规模,并根据活动规模按区域、学校、年级、班级等方式分组。值得注意的事,汉字听写比赛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主办方应规定考察汉字的大致范围和出处,考察重点应放在易混淆的常用字上,并穿插历史、名著中的生僻字,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阅读中华名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此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活动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活动主办方应鼓励家长协助学生做好比赛的准备工作。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对于生僻字要进行讲解,对于出自神话故事或名著中的词语可穿插讲述故事的内容并介绍相关名著,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学意识,让比赛变得趣味横生。比赛结果要坚持公平公正,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及团体主办方应及时作出表扬,对最终优胜队给予可观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如赠送文具、书店购书卡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间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汉字文化的来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字;标志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79-02

一、汉字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同时古老的汉字文化也赋予了汉字标志强大而蓬勃的生命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集中表现为:“形”、“意”、“字”三个方面,而单独把“字”拿出来即可作为标志设计的一个主导元素。标志设计以“汉字”作为主要创作元素,是对汉字造型形式美的再发掘与文化精神的再延伸与深化。

二、汉字生命力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

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从内容上来分,有象征性符号和信号性符号两种;从形式上来分,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语言是一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信号性的听觉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一种记录语言的靠人的视觉来感知的符号系统。

标志它是借助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在各种信息传达手段己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象标志这样能使公众一目了然,简单快捷,而不受不同民族、国家语言文字束缚的直观的视觉传达方式,更能适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人,是任何传达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在标志设计中,文字主要承担着一种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使命,它肩负着传达观念与信息的重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很强的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字型不断变化,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 体现着严肃的、庄重的、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 “中国意味”融于汉字标志的元素中, 表现出既有丰富艺术内容和美学观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能使汉字形象所代表的企业形象能够被更好的识别, 延续标志的市场价值和文化生命力。

在标志设计中,通过一定的设计创意和恰当的表现,赋予字型以形象化的再创造,文字的悦目性和较强的信息传达能力相结合,画面显得的更简洁,既能突出其品牌、产品的文化价值,又能使产品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纯粹的形态构成设计不带有功能性,而运用于标志中的汉字构成设计不但要发挥形态构成表现的优势,还要融入准确的信息和需求以传递标志的社会功能。

(一)文字的双重性,是其成为标志设计主导视觉元素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首先,寓意性优势。汉字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有说服力的,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利用汉字形体表达标志内涵,以象形特征明显的汉字代表某种形象,利用汉字的字体表达某种含义,汉字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一种形象或性质。汉字字体标志设计是将汉字特定含义通过字体形象视觉化处理构成自身的趣味,将文字内涵与外在形式巧妙融合并一目了然地展现其感染力。这种展现,渗透着现代设计思想,赋予文字内涵强烈的意念。

其次,图案性优势。研究汉字图形脱离不了汉字的起源及形成,我们常常说“书画同源”,其实更应该称之为“字画同源”。 视觉形态的创造通常有模仿、变形和构成三种方式,模仿来自对形态的基本认识,变形来源于形态的联想,而形态构成是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汉字的最初形态就是从人类记录事物的记号或图案,由此逐步简化、规范而形成象形符号,后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成为现代的汉字。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其彰显于形态、神韵、意境、笔顺、点画穿插、疏密对比、虚实共生、计白当黑等方面的特点,赋予了汉字图形特殊的空间美和独特的时间性与运动感。汉字的图形化特征,使汉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形态构成设计非常注重对单纯的、抽象的视觉形态及视觉关系的表达,强调点、线、面的抽象简洁,其方法适用于标志抽象概念的传达。汉字在图形中的转化,可以加深人们观赏的视觉印象,增加其直觉趣味,将其所表达的意念强调化、提示化、个性化从而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用汉字设计标志,自商周就有,数千年来持续未断。原因是:一来借先人的智慧之光,将字拿来直接使用,比较便捷省事;二是文字本身除可读性外,也具有可观性,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文字与图形是相近的,醒目的大字不亚于图形传递信息的效果。文字的双重性这一性质是汉字标志设计得以生生不息的存在且日益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二)汉字的美学特点:汉字的意——情感之美、形——点线之美、境——律动之美,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这三种美学特质,才足以使汉字在设计领域大放异彩,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字标设计的切入方法中强调情感的特征,将艺术想象和对内容的理解恰到好处地融入字体形象之中;强调字体的个性,在字体的形态、笔画、结构中作相关的细节调整;强调字形的趣味,追求笔画造型的趣味、编排经营的趣味、明暗分布的趣味等使创意字体达到悦目、感性的审美情趣。在标志设计中,文化情感因素的投入往往能使诉求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符号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韵味和审美意趣,使其悄悄地绕过观众本能的心理防线而使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与拉丁文相比较,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合之成文,分开则各自成一完整独立的系统。汉字是负载了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面标志:涉足自然,大到浩瀚宇宙、星移斗转;小到人体自身,五行对应;涉足社会,大到士农工商,行行齐德;小到家长里短,人人尽道;涉足哲学,抽象、抽象、再抽象,抽象到万象归一;具体、具体、再具体,具体到万物归于气。汉字与人文,述说着文化的厚重;汉字与生态,述说着自然的美好;汉字与生活,述说着生活的本质;汉字与艺术,述说着艺术的真谛。“汉字式”标志的传播元素——汉字,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多方面联系紧密,从而在传播过程中也在将文化、生活方式、审美、国粹等展现给大众。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得以汉字为主导元素的标志设计得以生存的又一伟大生命力的完美表现。

三、汉字标志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这个时代,是个文化融合和资源优化的时代。优秀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也日益凸现。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品牌”,必将在世人面前展现其更加动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贲.标志设计文化根性的超越[J].北京:艺术与设计,2004.

[2]王国伦.汉字之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伟贤.中国文字造型设计[M].台湾: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