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互联网管理

工业互联网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互联网管理

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的建筑施工领域也引入了先进的“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技术

1.1移动智能终端

这是一种可以联网的操作系统,其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中,具体包括以下技术内容。①工程设计图纸的模型化展示和呈现。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将设计方案审核、技术交底等环节清晰、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让施工操作人员清楚地了解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案,为后续施工操作奠定基础。②移动智能终端能快速便捷地实现对施工方案、CAD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的实时查询。③施工操作人员通过应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可以使施工进度、安全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更为有序和实时化。④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支撑下,施工操作人员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及管理的实时拍照、检查,增强施工检查报告的可信度,为工程施工的改进提供依据。⑤移动智能终端通过BIM技术方式,规划建筑楼层的结构,并对建筑通道设计、材料设施管理、卫生、消防等施工内容进行模拟漫游,与施工实际进行对比和评估,从而更好地达到施工标准和要求。

1.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运算和分析。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搜索和阅览,更为合理地取用资源,为决策做准备。具体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在硬件采购与维护、程序运行监控与问题处理等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系统的监督和故障管理,以更好地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②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系统硬件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器的协同作业能力,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云计算和云共享技术,更为便捷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1.3大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涉及的材料价格、仪器设备成本、劳动力薪酬待遇、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数据价值。

2“互联网+”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依托之下,“互联网+”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并贯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互联网+”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施工环节的有序衔接,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更好地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2.2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之下,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合理地制订与市场情况相契合的工程招投标计划,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实现对施工的数据分析,从而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化。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的决策部署,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建构施工现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降低企业运营风险,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2.3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构网络化施工费用平台,模拟分析费用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在费用和工艺之间选择最佳方案。其次,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下,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改变关键线路施工工序的持续时间,合理地调整网络计划工期,达到资源需求量的均衡与一致。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建构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一体化资源控制平台,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网络化控制,提升施工现场资源的应用效能。

2.4促进建筑施工的智能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人工智能仿真系统,实施建筑施工的现场无人化作业,通过先进而成熟的遥感测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施工区域的3D三维立体绘制和远程化监控,并对危险施工区域的作业采用轻型化机器人作业,因而可以预见未来的建筑施工生产将是工厂化的智能制造,成为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同时,建筑施工的智能化还可以较好地实现建筑施工生态环境的优化,减少建筑施工生产区域的废水、噪音、灰尘等污染,并实现对重大污染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回收。

2.5促进建筑施工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深入的趋势下,建筑施工生产过程必将走向数字化的操作方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化的集成装配式的施工工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可视化、多维化,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运营和操作,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业务部门、丰富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完整、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降耗增效。

3.1成本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成本管理模块具体包括有:①项目成本预算子模块。其中有总分包预算、直接费及间接费、措施费、税金和附加预算等。②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可以将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避免超出成本预算范围。③项目成本核算子模块。该模块从信息化系统中实时归集项目成本各项数据,并实现物料、设备、人工、合同、财务相关数据流的链接和连通。④项目成本分析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项目的汇总分析、成本科目汇总分析等,涉及项目预算数、实际数、比率等信息数据。⑤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和项目决算等关键数据点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3.2进度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该模块贯穿项目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完工全程。其中:①项目计划是对施工项目的时间进度、资源、费用等进行安排。②项目执行与监控是对项目进度、资源、费用等工程数据的系统计算和协调控制,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③项目竣工管理是对项目的竣工验收情况加以记录、分类管理和快速检索等。

4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效率,增强对建筑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整合应用,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海.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途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2]蒋孝云.施工企业“互联网+”项目施工管理行动方案的思考与对策[J].铁道建筑技术,2015(12).

[3]千素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4]莫海生.互联网+建筑业:基于电商的虚拟建筑企业[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10).

[5]杨剑海.基于BIM+互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

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实践能力;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49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074-005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专业,根据201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80%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然而各校人才培养基本趋同,毕业生囿于课本上的模式,缺少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就业岗位选择较为局限,初次就业岗位进入门槛低。通过对毕业生调研分析,他们表示虽然对工科行业企业有求职意向,但因缺乏行业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被拒之门外。同时,对用人单位调研,他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仅有管理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差,人际沟通不畅,无法胜任管理岗位,企业只能从有专业背景的工科毕业生中进行培养,但是这些工科毕业生没有经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进行管理决策时,缺乏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正确分析,可能做出不当决策。这就形成了企业缺少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工商管理不仅需要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工学应用知识形成的基本管理技能,还要具备沟通协调、压力管理等职业素质。

一、 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工商管理是管理和相关知识在不同行业企业的运用,并通过管理使企业在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取得最佳经营状态的过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经济发展要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已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期进入到中高速平稳发展的新常态,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效益更为严峻的问题。

过去,中国工业经济一直占有主体地位,自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5%,标志着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特别是信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及软件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向工业服务化变革,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增加值的有力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不同行业,服务职能的增加,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在面对消费者,更要讲究管理的艺术,搭建企业与社会及消费群体有效沟通的桥梁,对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

(二)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企业的管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是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同时,社会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也要求管理者与之对应。大中型企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企业竞争格局中影响重大,面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激发自身活力,以国内外市场化利益引导机制倒逼企业自觉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跟进技术革新步伐,才能形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依照国际化的管理经验,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除大中企业之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背景下,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营商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和中小企业的繁荣。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企业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新经济主体加速涌现,对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和冲击时,企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企业的竞争已从传统竞争模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它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技能,还应拥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不论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管理人才的支持。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按照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服务于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的基层、中层管理者,为职业经理人做准备和致力于个人创业的企业家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具有良好综合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utz)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管理技能模型中指出有效管理者应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性技能要求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技能对不同行业进行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技能与行业应用知识;人际关系技能是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是管理职业素养的表现,它包括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概念性技能是处理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做出决策的能力,是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学习获得的高层管理技能。

现代企业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具有管理技能中的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简单概念性技能,对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技术性技能是学生在校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它既应包含基本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各种管理职能,如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岗位基本知识的学习,应当学习应用在不同工科行业相对应的工科应用知识,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由普通管理向跨专业的应用型管理转变,以“管理+行业知识”为内容,服务于不同行业对基层、中层管理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其他技能与职业素质、创新能力,虽然对毕业生的要求不高,但也是每一位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在理论教学之外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的学习和积累。

二、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局限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传统目标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轻复合现象,培养的毕业生滞后于社会需求。

(一)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局限性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管理相关知识之外的跨行业应用知识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与某一行业企业,如化工生产企业、建筑制造企业等企业特性紧密相联的专业,但在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未考虑不同行业管理特性,有管理知识,没有工科应用知识,形成短缺的管理技能,毕业生无法适应初次就业时基层、中层管理岗位的要求,而需要在岗位工作中学习相关知识,延长了工作岗位适应期。二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时,增加了实践学时或是认知实习小学期等,由于高校实践场地、设施等教学资源的有限,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够重视,忽视学生个性需求,沟通协调能力培养欠缺。三是忽视对学生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时的应对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培养趋同,学生缺少明晰的职业规划,没有系统的对不同行业发展前景与区域经济发展独特性进行分析和培养创新意识。

(二)现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显著,多是遵循公共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专业基础课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研究性课程,专业课主要是以工商企业管理职能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类课程,理论教学中涉及工业企业管理职能的知识多是以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为对象。理论课程设置较片面,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不同工科行业中应用知识,只注重管理技能而未考虑不同行业应用知识。实践类教学活动多是以见习、模拟实践教学讨论、案例分析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简单。培养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没有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业导向的学习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局限性

虽然近年来,各地高校都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专业建设,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独立,对于工商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没有完全打通校企间合作渠道。一是专任教师的专业局限,多数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硕士、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对不同行业应用性知识不熟悉,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横向课题相对较少,没有掌握不同行业管理发展前沿的知识;二是由于我国工商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一种松散合作关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践人数和方式有限,多数学生只是去企业见习,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中去实习,对企业的认识肤浅。

三、“互联网+”环境下工商管理专业

跨界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以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特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互联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也将在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通过新技术平台,颠覆传统工商管理培养中让学生“需要多次记忆“的知识,通过与兴趣相结合,以学生职业选择为导向,转变为“沉淀于学生心里”的智慧。

(一)突破专业界限,利用教学内容加减法,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为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管理人员,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增加以职业选择为导向的行业应用知识的讲授,实现“管理理论+工学知识”的交叉融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并对自我展开兴趣、特长分析,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选择行业与岗位。教师根据管理特性将相近行业分为若干行业组,如建筑企业组、生化企业组、电商企业组等,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行业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工学应用知识。

其次,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教学方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职能模块,一方面授课教师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合并相同知识点,以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工学知识授课学时,或聘请校内工科专业教师、校外企业管理者讲授行业应用知识。另一方面设置学生自学学时,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信息,通过行业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探究行业企业管理特征、重大管理事件,实现翻转课堂。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变为教师控制下的互动学习。[1]

在工商管理培养过程中若对每项管理职能的培养都能与行业特性结合,实现“管理职能+行业特性”,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熟悉产品供应链、生产、用户管理等方面的职能的基层、中层管理人才,缩短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适应期。

(二)运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与学的延伸

搭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在线教育课程,让与网络共生的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移动设备来获取信息与知识,打造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育,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可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观看网上管理相关课程,并有意识地选择职业意向行业进行学习、研究,打造跨时空的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专业教师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如“名校名师名课”课程学习,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有x择地扩充自己在相关行业中的知识,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提升教学能力。[2]信息变革的今天,教师如何变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关系为以学生为本的尊重个性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通过兴趣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师生共同探究不同行业管理的特征及新发展,实现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所学知识更扎实,运用更加灵活。而且,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还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构造有效“校企”合作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时应体现“能力为本”的理念,由原有“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培养转变,其中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多数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学生对企业管理环境熟悉和掌握,而且由于实习场所的短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项目以企业见习、校内实习形式为主。

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突破校企界限。一是“现场实习+网络信息”,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内外实训场所实习机会,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感性认识企业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等不同管理环节,通过互联网查找企业及相关行业信息,完善企业管理各岗位的职能、企业运营流程及各岗位说明,由见习过程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二是“网络信息+实景下的企业实习”,在企业见习学时有限,学校可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建立不同行业“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即在不影响企业经营情况下,通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开通网络视频,把工作现场“搬到”课堂,学生在校可以选择观看不同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学生身临其境,对现场管理进行讨论,理解企业管理人员对问题的处理,实现实景下的企业实习。[3]三是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热点事件形成讨论专题,邀请企业管理者等专家等进入课堂,对专题进行分析、与学生互动,形成“专题、专家、专论”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契机,提升毕业生综合管理能力

当前,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优化,对管理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知识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在思想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以各级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职业导向建立虚拟企业,通过制作创业项目书,查找资料,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按照该行业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各环节,模拟企业管理。在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内创业孵化器,实现学生真实创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也可利用互联网上出现的就业新渠道――网络就业,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创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但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综合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以市场为导向来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应首先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以充实自我管理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以此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学生以兴趣为引导,利用网络大数据实现对不同行业知识的汲取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真正拥有不同行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周舟.以需求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1): 73-76.

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第3篇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尽管网络空间有着虚拟、隐蔽、间接、低门槛等特点,但终归属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范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维护文明和谐的网络秩序,是所有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网民应有的自觉意识。

网络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信息能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网络乱象也不可小觑。如何扬长避短,最大化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最小化网络乱象负面影响,已成为网络管理者面临的最为迫切的课题。今年以来,国家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成为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自5月9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等违规行为。依法查处非法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业务网站,至7月份,关闭的非法网站总数已达107家。

7月中旬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净化暑期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关闭274家违法网站、181个网站栏目和频道,对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处罚。

8月10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举办。网络名人济济一堂,共同对话畅谈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鲁炜在座谈讨论中提出,网络名人应共同遵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9月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通报,对“抽屉新热榜”、“鲜果联播”、“ZAKER新闻阅读”、“3G门户新闻”、“一五一十部落”、“蜜蜂新闻”等一批未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移动客户端,依法要求限期整改。

由此可见,治理和整顿是2013年互联网管理的关键词,也是网络管理部门肩负的重任。

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网络媒体责无旁贷。作为推动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应增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严格规范网络内容过滤机制,自觉维护网站形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网络空间。

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第4篇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for internet of things, and detailed designs its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gateway structures,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cess. Finally,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application structure of internet of things-oriented system. The system applies cloud computing to internet of things-oriented system, reduces its cost, achieves network accessing simpl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关键词: 物联网;云计算;系统;网关;设计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ing;system;gateway;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72-03

0引言

物联网和云计算是目前IT界最流行的两个主题,二者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应用云计算是全新计算模式的网络应用服务物联网是互联网在物理世界的延伸。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及应用,在IT行业已经炒得如火如荼。一方面,云计算需要从概念走向应用,另一方面,物联网也需要更大的支撑平台以满足其规模的需求,这恰好是两者必须的结合点。云计算犹如人的大脑,物联网则像人的五官和四肢。

1概述

1.1 物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除此之外,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随着国家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系统开发的高度重视,物联网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工业界和媒体的高度重视。目前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1.2 云计算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2-3]

总的来说,云计算是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它旨在通过具有高速传输能力的互联网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并把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过程从个人电脑或企业服务器转移到云,云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它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按需分布给个人或企业用户。

云计算实现了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可作为物联网运营云平台一部分,也可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而且在技术上通过运用虚拟技术,实现多租户:让同一个物联网行业的多个租户共享计算能力、存储等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既使多个租户在资源共享的同时相互隔离,又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

2面向物联网的系统应用基础架构

2.1 物联网的组成物联网是以EPC码和电子标签为基础,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实物互联网络,它宗旨在于实现全球物品信息的实时互通与共享。基于RFID技术的现代化企业建设的物联网系统由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采集系统、现场物联网管理中心、物联网应用系统、工业企业、国际物联网管理中心等部分组成。

2.2 物联网应用基础架构企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包括不同的软件与硬件类型,由于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存在多种标准兼容性的问题,物联网为这些基础设备提供了信息标识,这些带有RFID的嵌入式设备可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可作为消费者出现。但对于服务整合、兼容各类数据和协议还需要借助面向服务架构,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基础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基础框架可以分为6层:生产者,即服务提供者,是利用RFID技术的各类设备(计划、产品以及生产设备),产品数据信息和具有RFID功能的设备在企业规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内被全程跟踪。

数据处理平台主要负责对海量异构数据信息的安全验证,对受“污染”的数据进行过滤和排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为了方便对数据进行统一调用,运用XML与元数据技术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标准化和一致性处理,为数据统一和循环利用提供方便。

安全平台是数据平台与服务平台之间的安全屏障,对数据和设备的安全负责。

服务层主要提供服务和通用接口,通用接口负责屏蔽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解析各层的数据调用指令,有利于分布式部署各种数据库。

应用通用接口实现与上层消费者沟通,其主要目的是对不同类型用户使用的通信协议进行解析,促使各种通信协议兼容。服务层的关键部分是通信、服务和设备管理服务,架起数据处理和上层应用之间的桥梁。服务层还将面对物联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应用平台不同以及网络连接资源受限等问题。总的来说,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云计算中心,对海量异构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并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用户接口。[4]

3面向物联网的系统网关设计

3.1 面向物联网系统的网关结构物联网通信网关,是将无线网络信号和互联网相互连接的桥接设备,实现网络设备与互联网设备之间的监测与控制,具有传输快捷安全、设备成本低、组网简易灵活、可靠性高等优势,改变了传统网关多种通信标准和传输介质并存出现的成本高、传输慢等缺陷。

物联网网关支持感知延伸设备之间的多种数据类型与通信协议,转换它们之间数据通信格式,对上传的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同时对下达到感知延伸网络的控制或采集命令进行映射,生成符合具体通信设备协议的消息。物联网网关对感知延伸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与,并向上层屏蔽了底层感知延伸网络的异构性,共分为4层分别为:广域接入层,协议转换控制层,协议适配层,感知延伸层,如图2所示。

3.1.1 广域接入层提供各类北向接互联网的通道接口如Wi-Fi、ADSL、WCDMA等,既可单一接入方式,适用于特定网络环境的组网,也可同时提供多种接入方式,适用于移动环境或非固定环境的组网。

3.1.2 协议转换控制层提供从感知网络到互联网的协议转换,将广域接入层下发的数据解包成标准格式数据,将协议适配层上传的标准格式的数据统一封装,实现与管理平台的协议对接、管理协议的解析并转为感知层协议可识别的数据与控制指令。

3.1.3 协议适配层协议适配层保证不同的感知层协议能够通过适配层变成格式统一的数据和信令。

3.1.4 感知延伸层实现不同感知网络的协议解析与接入,按应用场景既可是某种特定的协议,也可是某几种协议的组合,甚至可通过外插模块,实现多协议扩展,达到融合接入的能力。[5]

3.2 面向物联网系统的信息交互流程物联网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流程分析如下:①最终用户创建符合标准数据格式的消息并将它们发送到网关业务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②业务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将标准消息发送到消息解析模块。③消息解析模块调用对应的消息转换功能,将标准信息转化为依赖于具体通信设备协议的消息。④消息解析模块将转换为依赖于具体通信设备协议的消息传送到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发送模块。⑤消息发送模块选择恰当的传输方式把依赖通信设备协议的特定消息发送到具体的底层设备。⑥底层设备依据特定消息进行信息采集,并将结果返回到网关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⑦感知延伸服务层的消息接收模块把依赖于通信设备协议的特定消息传送到标准消息构成层的消息解析模块。⑧消息解析模块调用信息转换模块,把依赖于通信设备协议的特定消息转化为标准消息。

通过图3,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网关解决了物联网网络内部不同设备无法统一管理和控制的问题,达到屏蔽底层通信差异的目的,并使最终用户不需知道底层设备的具体通信细节成为可能,实现了对不同感知延伸层设备的统一访问。[6]

3.3 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应用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应用结构如图4所示,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各自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多跳自组织方法把数据发送至网关,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内容并发送给网关,网关把这些数据通过云处理中心发送给服务、计算云,服务、计算云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与处理,并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供用户(包括移动用户和PC用户)使用,从图4中可以看出物联网网关是架起接入网络与感知网络的桥梁,发挥着重大作用。[7]

4结束语

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结合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导通信产业与互联网的发展,并将在3到5年内形成比较大的产业规模,而且越来越多的厂家、公司会更关注于此。与物联网结合后,云计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概念走向平台,进入产业发展的“蓝海”。 [8]物联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网关技术更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本文提出了应用基础框架,并对网关接入方式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为物联网网关的设计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降低了接入成本,实现了接入的简单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邵华钢,程劲.面向物联网的系统及其中间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2010,36(17):84-86.

[2]杨广学,李凤娇.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0,30(2):300-301.

[3]刘强,崔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84-86.

[4]丁观荣.网架结构设计施工刍议[J].价值工程,2011,30(237):79.

[5]史佩昌,王怀民.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化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A1):249-252.

[6]石屹嵘,段勇.云计算在电信IT领域的应用探讨[J].电信科学,2009,25(9):24-28.

工业互联网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68-01

一、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终端的软硬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遭到恶意攻击后不会改变、遗失,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网络继续服务,实质上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会随着“角度”的改变而改变。从个人、企业等角度来讲,他们希望个人的隐私和商业信息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以防他人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狭义上往往被看成危机管理PPRR(预防、准备、反应、恢复)模型中的“恢复"。其实如果从连续性管理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完整体系来看的话,应急工作是覆盖类似PPRR模型的整个功能域的。从开始的预防阶段,到准备阶段,再到检测以及之后的响应(抑制、消除、恢复、后续跟踪总结等)。由此可以看出,应急管理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以一件覆盖整个网络安全过程的大事。

二、河南省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的发展状况

从互联网的产生就预示着它快速的发展和蔓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无处不存在互联网的身影,它已经成为国家和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争、商业、娱乐、生活、个人隐私的重要载体,社会舆论监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前进也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病毒肆虐、黑客攻击、网络犯罪、毒害信息泛滥等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的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也威胁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使我们忽视,我国不断的扩大宣传的力度、在安全技术研发上面加强投入,使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日益完善。近年来,我国成立了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它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协调国内各应急小组处理互联网上的各类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并且作为重要的国际接口,协调处理来国际间的网络安全事件投诉。通过对安全事件的采集和分析做出权威的分析报告;在安全漏洞、补丁、攻击和防御工具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解析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的基础支撑就是网络安全技术,所以必须加强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和投入。

三、河南省网络安全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高度重视,公众缺乏意识。我国历来对互联网管理非常重视,尤其是网络安全管理。但是,我省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仍然存在认知不足和漠视因素。网络新时代的产物,人们一般的用途就是借助网络来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很少注重网络管理,安全意识十分容易忽视,认识不到网络信息中的不安全因素。

(二)观念更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网络攻击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多数机构和用户还认识不到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一些有安全意识的机构和用户虽然愿意就网络安全进行投入,但是随着安全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安全形势的恶化,他们不愿意加大投入,认为通过加装防火墙或者入侵检测设备就足以应付所有的安全事件了,还有更多的用户甚至连这些基本的设备都不愿意投入。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网络安全常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在遭受攻击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没有及时报警和保存相关的日志记录,只是简单的重装系统继续合作,致使木马长期存活。

(三)法规制度问题

到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关于互联网安全应急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有的只是包含在大的法律框架里面的一些规定和一部预备规章。当前,无论是从国家还是河南省,相关法规制度急需完善,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互联网网络安全运用知识,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也随之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由于互联网有发展快、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以及人们对它的需求、用途、价值取向的不同,使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很难与互联网的发展相同步,出现脱节和空白,从而使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

四、网络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意识到网管安全应急管理的严重性

河南省要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好的理念和作法一定要及时传播和推广出去。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带领全国各级组织共同努力,组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站,定期实时“网络安全专报”。

(一)在河南省重要信息系统应用单位进行网络安全培训

通过对河南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现状的观察,各种人才和技术问题不立即能解决的,所以当前网络安全应急保障的重点对象除政府和特殊部门外,还有银行、证券、民航、铁路、海关、税务、电力、保险等行业的生产、管理、办公的信息网络系统,想办法提高这些部门的网络安全危机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则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成功的重要一步。

(三)加强河南省各级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从当前国家宏观层面可以看出,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十分落后,法律法规不但少而且不完善,不但层次混乱,也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甚至没有一点可行性。通过中央到地方执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单位不但没有推广和宣传甚至自身都没有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整个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制度导致了网络管理者和以及系统内的违法行为滋生。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现有的政策法规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建立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战俊红,张晓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