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5-0047-02

1前言

我国煤炭行业因发展不平衡,致使该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十分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难以实现。从煤炭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大多数应用都停留于单项开发或单项应用,整体应用水平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在煤炭行业极难开展,甚至影响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分析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煤炭企业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2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的作用日渐显现,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资源就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人们应用各种信息之总和。而开发信息资源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技术之间的有机整合。而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互操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开发信息资源需求的手段之一。

(2)是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各种生产技术而言,标准是基础,要实现各种产品具备兼容性,必须具备相应标准。标准化是信息处理与数据库共享的基础,只有符合标准的技术才能应用。

(3)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必须让内部信息通畅流动,并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带动企业资金流与物流合理配置,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信息化,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4)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如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是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态损耗,强化资源利用与有效保护,对环境进行改善,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利于节能降耗。

3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煤炭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其发展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与改进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如今许多煤炭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在建设标准化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人员。比如一些煤炭企业并不构建专门的标准化机构,也没有熟悉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专业人士。有一些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缺乏标准化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2)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管理和信息技术标准化之间难以融会贯通。建设信息技术标准化需要理解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标准化进行应用改造与创新,需要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有机结合。可是一些煤炭企业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不创新业务流程,更不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实施变革,并且许多煤炭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仅仅流于形式。

(3)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许多煤炭企业中传递信息还是依靠人或电话,这些方式都比较落后,根本不能及时将信息传达出去,更别说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了。煤炭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极度不便,当然这种现象也和煤炭企业所处环境有较大关系。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应用有效、安全、可靠及实时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煤炭企业投入较大资金来改善。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各个部门自己弄自己的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不但繁杂量大,并且每个部门的数据域编码形式不同,致使基础数据的情况不佳,数据格式在各个系统、部门之间都存在差异。

(4)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比较薄弱。许多煤炭企业过于重视标准化的实施,应用了大量的顺序码,在系统中产生巨大的冗余数据,使信息共享极不方便。而企业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缺乏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导致操作人员上线时就要执行已经制定出来的编码规则,还要对这些规则进行监督,增大了操作难度,影响到实施进度和周期。

(5)脱离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为煤矿企业生产和环境的特殊性,各种用料种类、数量和产成品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影响较大的是自然地质等各种外界因素。许多煤矿企业比较看重应用高科技装备,并没有考虑到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或购买适合本企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导致许多功能极难实现。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却体现不出应有的功效,最后被迫停用。比如在四川某小煤矿中电脑配置不高,却偏偏要全部安装上最先进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先进系统的功效,反而还会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

(6)缺乏专业人员,信息技术力量依然薄弱。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需要相关人员来执行,但是从执行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煤炭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管理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低。煤炭企业中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难度极大。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与煤炭企业员工密切相关,他们对信息技术标准化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的实施。但是从煤炭企业来看,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4解决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问题的方法

从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急需解决与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煤炭企业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4.1提升煤炭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

要在煤炭企业中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首先要引起煤炭企业相关领导重视。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还要在煤炭企业中成立专门的信息计划机构,该机构由主要责任人挂帅,从人力、财力及物力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尤其要做好总体规划、资金保障以及阶段性计划,还要引进信息人才,采取合理措施培养与鼓励现有人才;同时煤炭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还要和基层人员积极配合,这是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比如山西某煤炭企业年产量达到10万吨煤炭,该企业成立企业信息中心,各个主要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并以企业总部为核心构建出信息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标准化打下物质基础。

4.2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煤炭企业要制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市场所应用的相关软件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并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比如应用语言标准、符号标准与术语等都要依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煤炭企业不但要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协助各个部门构建局域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为煤炭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在煤炭企业内部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4.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煤炭企业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全面分析煤炭企业内外部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化战略。强化煤炭企业内部各信息管理组织的职能,统筹规划信息技术标准化。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上到下、逐步推进方针,在煤炭企业中分步骤分阶段实行信息技术标准化。

4.4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无论什么标准化都要人来执行,由人来实现,因此加强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要提升待遇,用优惠条件吸引复合型人才,必须“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只有拥有了信息技术标准化所需人才,才能真正在煤炭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第2篇

新贸易保护主义近来已被很多人关注。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年初以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2月1日,欧盟理事会公布对华紧固件征收反倾销税一案的终裁结果,向中国紧固件出口企业征收77%~85%的高额反倾销税;印度政府宣布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而且这一禁令有可能长期化。由此,国际金融危机在各国自救收效甚微之后,开始走向寻求独立自保的局面。而“中国制造”首当其冲。

制造业是一国实体经济的根基。装备制造业则是根基中的根基,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提升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坚强保证。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以装备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实现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根本途径就要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措施。装备制造业应成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总体上看,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但应用深度不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等。

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两化融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定位。“两化融合”,信息化是工具,工业化是目的。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应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力且必需的工具。

第三,制订适合国情、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以数据库为系统集成核心,应用信息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控制与制造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

第四,制定制造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技术标准化体系,服务于符合国情的、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在这些软件系统的应用中,能从初级应用发展到中级应用、高级应用,使信息技术从简单应用发展到集成应用,并逐步推广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技术之间的逐步融合,真正起到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作用。

第五,在以上框架体系与基础技术标准指导下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CAD、CAM、CAE、CAPP、PDM、ERP等应用软件。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作者简介:程淼海(1982-),男,北京人,兰州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97-02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其中,技术标准包括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网络标准等标准;管理标准包括操作规范、业务规范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标准。

(3)管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信息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保证系统建设的规划安排、资源集成以及队伍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关的人才发展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从而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来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厉剑.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9,(29).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更关系到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了一定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要看到,福建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急需优化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化融合现存在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管理体制滞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少统一的两化融合标准、缺少复合型人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化融合的发展进程应进一步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一、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宏观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对海西重点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增强两化融合动力

对于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返还;对于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进口,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提高两化融合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由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成立“两化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对于纳入两化融合产品目录的产品和服务,健全和完善政府招投标、采购政策,在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政府采购,实现技术应用与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

(二)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风险投资融资机制,为加快海西两化融合募集建设资金

缺少资金,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要调动各部门、各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投资渠道。实行政府扶持、企业自筹、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融合相结合,以市场为主,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基金,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其次,要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政府主导型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中大型企业到股票与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再次,要创造政策环境,促进高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这种现代资产组合型投资是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杠杆之一。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多方投资主体机制,争取部分法人资金和社会资金;中小型企业主要进行股份合作形式的企业改制,采取法人参股、职工入股等各种形式融资。最后,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到海西投资,鼓励其以合资的形式投资信息产业,带动深化海西两化融合程度。

(三)依据国际惯例,构建海西经济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技术标准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和标准与工业专业技术和标准的融合,技术标准不规范统一,严重制约信息产业辐射作用的发挥,阻碍海西两化融合的发展进程。应加大力度支持、鼓励、推荐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抬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类非关税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其主动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掌握技术和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支持海西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制定信息技术领域地方标准。

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微观方面的对策

(一)根据工业化与信息化要求,引导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海西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企业两化融合是促进海西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点。目前,海西传统工业企业虽然引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更新改造,但仍沿用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滞后使信息化成为“聋子耳朵”,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真正提高信息化水平,企业尚未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在融合。因此,要加快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政府制定的评估两化融合管理标准。标准的评价核心在于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加快传统组织结构的垂直一体化管理向组织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化通过此标准评估企业管理体系现状,根据评估的结论给企业提出整改意见,指派专家进行指导,对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奖励。其次,出台措施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营造有利于知识资本化的制度环境。最后,要尽快形成重点向知识、技术及管理倾斜的分配制度,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期权奖励、年薪制等措施,鼓励科技人才、管理精英持续创新。

(二)发挥行业与企业两化融合试验点和先进典型的标杆作用,推动海西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各有侧重的融合试点任务,培育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推广的两化融合的行业与企业典型,为推动海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各试验区及重点行业在总结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融合程度测评方法、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政策、投融资及财税政策、标准、人才培养考评等多个层面,总结提炼加快海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与措施,供全区学习推广。

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探讨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