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建构主义;市场营销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载符号系统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想,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知识应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一站式”传授而获得,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意义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诸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更新。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亲验和探索,就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由于这一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新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开放性和主动性,将无法及时更新营销理论和知识,其知识体系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扩展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使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索性解决问题,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捕捉营销理论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对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地消化吸收,从而使其营销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协作学习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习的协作化是指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组织实施的互助或互动学习模式,进行交流合作,组员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优势互补,不仅使学生验证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扩大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从而完善了营销知识认知体系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三)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知识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广泛地迁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如营销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对营销实战进行亲验,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能学于其中,从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宗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进行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这对于学生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学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的“机械式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还应适当讲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对一些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时曾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针对潮汕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以及潮汕地区浓厚的人情文化,小型企业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搜集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探索式学习环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发现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如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营销实践活动中,并加以讲解点评,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还应能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充分考虑思维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激发其思维创造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总结营销理论,提炼营销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营销实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者共同体”,使学生能在协作的团体中亲验学习,使他们能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案例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企业营销实战经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总结分析法。即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提炼,总结出案例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最后针对以上案例和营销知识点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问题或营销热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是个案分析法。即选取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分析,把相关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化和知识扩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如对爱多VCD价格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从企业实施价格竞争的优缺点入手,层层剖析推进,一直涉及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三)开展实训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尽量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教学过程除了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嵌入更为丰富的信息。
实训教学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设和使用市场营销摸拟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设置多个摸拟营销活动模块,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从各个角度分析实战案例,进行营销决策,探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亲临其境,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组织开展与营销活动相关的社会实践,可考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如市场需求调研、促销策划等,并撰写专题报告,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事前筹划、事中督导、事后交流、检查和评估。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了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中,可以综合运用和融合贯通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客观上要求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均应达到一定的标准。有鉴于此,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动态性和多样化,正如专家所言:“市场营销所倡导或培养的是这样一些企业家――他们不象工程技术、会计、金融那样专门化,却又在各类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不至”。市场营销学教科书不仅应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应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还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知识载体来丰富教学资源和信息。教师则应关注国外新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动态,参加学术交流,捕捉营销新信息,将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引入校园和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晓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1).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以及自己知识层次的建构,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是如此描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为此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可相对于投入,我们的产出明显不足。很明显的,现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部近年来将对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具体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此关键环节上建构主义理论是非常适用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一)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辅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以及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转贴于
(二)强调“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还能还能增进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后由学生来做presentation。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强调“意义构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为目的,一切教学环节以及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知识,因此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兴趣。这就是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结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成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外语教育研究,2011(1).
[2]王萍.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和大学英语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08(24).
[3]赵金柱.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J].教育与职业,2007(2).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学;运动技能
0 前言
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背景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构建主义模式逐渐渗透到了体育教学中,使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受到了冲击,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这种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改变了以往决策者的形象,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着,进而促进了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通过分析与探究构建主义教学观,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1]。他提出认知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构成,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中途径达到知识间的平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建立师生平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了现代教学模式。
1.1 构建主义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构建主义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学也从传统的讲解师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体育教学更多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特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示意图[2]:
图1 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引自郝海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1.2 构建主义体育教学模式的程序
1.2.1 设置情境: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备学生去解决。
1.2.2 学生主动构建:通过设置的体育教学情境,学生将新旧知识经过同化与顺应环节,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即假设环节
1.2.3 自主与合作学习:在新的认知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相互分析与评价找出正确掌握技能的方法。
1.2.4 变式练习:在学生获得了初步概念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练习,再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并进行总结和整理。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思想方法。
2 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技能学习的影响
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进行构建能够提高技能学习的效率,进行构建的载体就是技能间的迁移。技能迁移指的是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3]。它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能把已掌握的某些技能准确、灵活地运用到学习新的技能过程中,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学会投掷标枪的鞭打动作有利于羽毛球高远球技术的掌握。负迁移是指已习得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掌握起阻碍或干扰作用。如:学会了网球再学打羽毛球,由于发力部位的不同,会阻碍羽毛球的学习。零迁移即旧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没有影响。心理学将迁移的理论主要概括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和认知结构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信息加工领域中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被广泛接受。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个体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的知识结构体系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即不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4]先前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间接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研究表明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利于同化新知识,有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此外,原有知识结构越巩固,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中产生了“为迁移而教”的新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主动激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技能正迁移。根据这一理念,为了促进更多的正迁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概念反映了技能的内部规律,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2)对原有技术进行巩固,丰富技能背景
迁移的本质就是根据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间接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在新技能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与之相关的旧技能进行练习,让学生能主动体验两种技能间的相似与差别,防止新旧技能之间出现相互干扰,进而均出现错误动作。
(3)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技能的主动建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找出相似的运动模式,提高迁移的效率,加快技能的掌握。
3 有意构建与技能遗忘的关系
意义构建指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促进运动记忆的形成。运动记忆是一种综合性记忆,包括教师对动作概念和要点的讲解形成的语词――逻辑记忆,教师的示范形成的形象记忆,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在体育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还常常伴有情绪体验的记忆。
3.1 运动记忆的遗忘规律
运动记忆和语言记忆相同,都包含着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动作记忆的遗忘曲线不同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形式表现为“V”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代表知识性记忆的特点,即在学习之后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延长,遗忘速度又逐渐减慢,最后趋于平缓,最终形成L形曲线。而动作遗忘曲线是在学习之后有较迅速的下降,经过2-3天会迅速回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平缓。1984年我国学者许尚侠教授以自编的动作组合为内容,研究了动作记忆的遗忘规律,得出了动作记忆的遗忘率,以学习后第一天为最高(30.7%),第二天有记忆恢复现象,遗忘率仅达7%,第三天再逐渐遗忘,但遗忘率均小于第一天。在遗忘量上,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远远大于动作操作遗忘曲线[5]。
3.2 利用有意构建增加运动记忆
3.2.1 有效安排巩固时间
对于新习得技能要根据运动记忆规律及时进行复习,一般在记忆恢复阶段练习较好,而且巩固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集中,因为过度的训练会使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导致动作变形。此外,对于新技能的练习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只有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才能在神经系统中形成动力定型,使肌肉、关节、韧带保持灵活、柔韧和富有弹性,随着技能的熟练化,练习频率可适当降低。
3.2.2 动作技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技术动作包含七个要素,即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频率、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学生应正确掌握动作的各个特征,排除干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动作间的共同要素来提高记忆效率。
3.2.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动作技能尽可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技能的正迁移,也可对已掌握技术进一步巩固,在新授课和练习课之间,前后两次课应在学习动作后2-3天左右有组织地进行技能的复习,因为运动记忆的第二高峰期进行复习强化,更有利于提高运动记忆的效果[6]。
4 小结
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新旧知识进行探究,有利于技能间的迁移,同时通过有意义的构建,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有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技能的保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俊云,邱海洪.体育游戏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建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3).
[2]郝海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体军部,2012.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2.
[4]胡卓生,姚晓琪.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成为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并束缚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当前,以抛锚式教学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教领域,尤其是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因此,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hi138\Com]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高 文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Michael Chapma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ality[ J ]. Jour2nal ofApp 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56 (1) : 31 - 43.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大力倡导,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建构主义思潮开始风靡,受到国内众多教师和学者的青睐。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其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具体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它强调知识的无限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知识的研究必然会进一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角色,它提倡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且进程较慢,在以高考分数为最高目标追求的利益驱动下,该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认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十分吻合了教育部的《标准》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方式,长期以来,生物都被看作为一门的非主流课程,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认可。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同时,生物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以往被动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生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无限的朝气和活力,好奇心和可塑性特别强。生物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特征十分明显的课程,众多生物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深入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检验、探索、巩固和完善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过中,可以克服被动和单向的知识传授,强调问题式和自主式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建构主义教学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思想观念,强调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懂得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这些无疑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以知识为根本,建设建构主义知识观。
中学生的教育要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依然是第一要务,是教师的最根本职责之所在。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生物的可变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贯彻建构主义知识观,充分尊重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那种试图给学生以终极知识的教育观终究是会被淘汰的。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生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因此,具体在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在遵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做到具体对象具体对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从而确保教学的效果。
3.以教师为主导,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情境教育又可以称为“抛锚式教育”,大体包括四个环节。首先,设置情境,要求生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其次,确定问题,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生物教师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问题加以明确,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式学习,围绕学习目标,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效果评价,教师在学习自主学习基础上,要能够教学目标,对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加以评价,并给出总结性意见,从而顺利完成整个教务任务。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抛弃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中学生物教学效果的取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一切新生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阵痛,尤其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学生物教学一时难以改变传统模式,从而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同时,不同的教师由于思维方式、教学环境等不同,从而导致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该理论作为一新事物,其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最终的前途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