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理论知识

化学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理论知识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1.化学理论性知识对学生学习重要作用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在运用化学基本概念的原理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深入事物的本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精髓,它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在化学教材中起到统领和制约全局的作用。

首先,化学理论性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其次,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论是大量的丰富具体的事实性材料和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对理论的学习不能靠简单的记忆,更多的需要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后认真地思考和理解其实质,该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新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3.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1)概念形成策略

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从大量具体例证中,通过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策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例证的获得可以是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者教师处获得,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获得。其次,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这一阶段最关键。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教师和同学等开展交流,进而形成正确结论,并将该正确结论通过练习,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中出现的物质的量,对于这一新的物理量,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在设置这节课的时候就必须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先让一个学生回答本班有多少学生,紧接着回答一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对于前一个问题很简单,而后面的问题就难以回答,那怎么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再提醒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一捆电线如何测量其长度?学生很快说出称量1米电线的质量,再称一捆电线质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立即联想到上个问题,知道一个水分子质量,再知道一杯水的质量,就可算出。然后慢慢展开内容,其实,物质的量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就像一刀纸等于100张一样,1mol等于NA,约等于6.02×1023个。

(2)概念同化策略

新概念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产生有意义的同化,结果是新概念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将原有认知结构丰富并扩大,这就是有意义的概念同化。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

首先,寻找并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已有概念,这是概念同化的前提,通过将新概念学习与原有概念建立联系,初步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其次,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类比,这个过程包含对新旧概念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既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又要认识其差异,毕竟它们不完全相同,这是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

例如: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因此,对电离平衡的学习就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策略。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巧妙引入电离平衡,并使二者建立联系,初步理解电离平衡的含义。

其次,将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精确类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点。相同点在于二者都具有平衡的一般特征,平衡移动原理对二者都适用,区别在于二者建立平衡的本质不同,电离平衡其实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关键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准确应用新概念。

最后,在明确二者异同点之后,通过对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再分析,将相关概念从不同侧面联系起来,形成概念的整体结构。

(3)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已有知识的组成是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并且根据知识层次将新知识放在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外化,一方面加深新旧知识的相互构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1.1语言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语言智能指用语言表达、欣赏语言内涵以及发散语言思维的能力,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目的在于明确化学相关术语含义、掌握以及恰当地应用,从而为其他智能的发展作铺垫。在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化学原理、概念、术语、符号、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化学现象过程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正确表述,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酯化与水解、氧化和还原、烧杯、蒸馏、过滤等;另一方面,将自身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推测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出来。中专化学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切入,例如,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发明小故事与学生分享,组织课堂让学生讨论对当代化学成就的感想,引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以及布置科技论文的作业等,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环节之中。

1.2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化学教学中的空间智能的开发主要包括:试剂的鉴别、实验仪器的组装、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操作;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能够显示微小或者复杂事物与过程的模型来表现,建立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图表、图画、多媒体图像甚至绿豆、铁丝、棋子、牙签、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概念中的相关结构来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现动画等多种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发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让其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1.3逻辑数理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理解、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对事物关系的对比、因果、运算及推理等。在中专化学教学中,逻辑数理智能的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及掌握问题的实质。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蛛网图来进行知识的汇总、用矩阵图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用概念图构建知识间的关系,进而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比较以及总结,整理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对比与分析也能拓展其逻辑数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中,主要探讨H离子、Cl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何种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问题,运用排除法可以通过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相继加入蒸馏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离子的可能性,进而得到是H离子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多次观察实验情况的变化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并能够推理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离子、OH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什么粒子能够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将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推理,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及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1.4观察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中专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不仅仅指观察实验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感受以及对抽象物质空间结构的观察与认识。中专化学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观察智能的开发要求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观察智能来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例如,在缓冲溶液的课堂教授中,可以联系到人类生理方面,人体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间,当pH大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发生碱中毒,当pH小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则发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它能够有效地避免人类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以及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碱性、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之中后引发中毒,源于血液能够对抗外来的少量碱性与酸性物质,再配合肾与肺的调节作用,从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过这一缓冲溶液的讲述,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常识,进而加深化学实用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观察智能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观察方式是完成实验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

1.5音乐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在中专化学教学之中音乐智能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美的教育,音乐智能的核心是对韵律与声音的敏感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与美息息相关的素材,如实验之中的反应之声,点燃氯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所发出的剧烈声响、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丝丝声响等。与此同时,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表现方式,其音韵节律可以使学生朗朗上口进而容易记忆,如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口诀:化合价实质应认清,金正非负单质零;化合物里有正负,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抓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又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倾听反应声音及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等音乐智能辅助化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音律变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物质的科学的音韵规律,还能够使学科产生直观的美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音乐智能的开发还可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适当的音乐配合教学相关内容来渲染学习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用脑紧张及提升其学习效果。

1.6运动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运动中的速度、力量与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运动智能的开发主要通过活动课来让学生积极融入于活动之中,学生再以运动的方式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使左右大脑同时进行工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运动智能的协调发展。运动智能在中专化学课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将蕴含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考通过实在的操作方式表现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Zn、Mg、Al、Cu、Fe等五种金属与酸反应的不一样现象:Zn与Al反应较快,Mg反应最为迅速并且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Fe反应速率较慢且表面有气泡产生,Cu则没有反应,然后结合金属的价格提问若要制取氢气应该选择哪种金属最合适,通过综合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即用Zn制取氢气最为合适。通过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7自知自省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们准确地构建自我感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指导与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中专化学教学之中许多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首先,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其次,学生进行自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智能活动的过程;再者,教师在旁对学生实验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并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及纠正操作之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再通过反省来对自身的智能活动进行调整;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此次认知活动发表见解以检查及评估自知自省活动的效果。人类认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知自省则是促进这一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开发。

2结语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键;图式;启示

在分子内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被定义为化学键。这种作用不能被我们看到,而是通过化学变化需要能量驱动做出的间接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阐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决定物质的性能和转化规律。因其可以较好地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以及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事实,化学键为中学化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化学键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在学习中蕴含着类比、抽象等理论模型的建构,包含着空间数学知识和化学微观认识。化学键相关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学生获得化学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键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各种化学现象和过程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即原有图式。由于学生在系统学习化学前已经有十几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在头脑中逐渐深化和发展,且不断得到强化,因而头脑中自发形成了范围广泛的图式。这些潜移默化形成的图式常常以潜在形式存在,往往在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化学概念的认知过程是以原有图式为基础,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丰富、扩充自身所拥有图式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化学键涉及微观世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教师若忽视学生已有图式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同化和顺应,化学键便成为中学化学学习的难点。另外,部分教师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过于强调化学概念的知识本位,使学生只能死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无法透彻地理解概念的实质。不仅会影响学生阐释物质性能和物质转化规律的本质,也会影响后续对电子对、电离能、电负性、化合键、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等概念的学习。

在化学键教学中,通常以门的合页及相关球棍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键、以NaCl的形成过程来学习离子键、以HCl的形成过程来学习共价键。由于微观的“化学键”和宏观的“合页”在本质及特征上均不相同,便产生了如“共用电子对的是‘键’,离子之间没有‘键’”等错误认识;由于之前学过的NaCl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便产生了“离子键比共价键弱”等错误认识;由于之前的学习中HCl多以盐酸形式出现,便产生了“共价键中存在阴离子和阳离子”等错误认识。在教学中采用NaCl和HCl为例,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物质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会产生一些认识误区,如:化学键的形成是为了充满最外层电子层;只有当原子发生电子转移的时候才会产生离子键;化学键是以静电作用力形成的;只有两种化学键:共价键和离子键等。而且,部分学生很难将化学键和能量转化建立起来,造成难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认知图式理论对化学键概念教学的启示

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关化学元素化合物与微观结构认识、物理知识、思维模式等原有图式会影响化学键相关概念的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情境创设,激活学生的思维,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原有图式及认知结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完善新的图式。在化学键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合理的情境,设置阶梯性问题,以唤醒原有图式

教师应精心选择各类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刺激下主动感知事实、重现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顺利获得化学键概念做好铺垫。在化学键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元素周期表中的110种多元素,指导学生思考:“种类相对很少的元素是怎样组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元素与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宏观表现的性质为什么差异如此巨大?”等问题,唤醒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思路和方法:宏观看现象,微观找原因。然后,以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展开问题探究,对比氯气和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氯气和氢气生成氯化氢的实验及反应过程,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从微观方面来找找原因。在析因过程中适时设置以下问题:(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3)原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是稳定结构?(4)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有哪些?(5)物质为什么会稳定存在?(6)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逐渐靠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哪些作用力?(7)当氢原子和氯原子在逐渐靠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哪些作用力?等,从而帮学生梳理并解决影响化学键概念建立的相关问题。这些刺激对化学键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重点去发现学生的原有图式(前科学概念),并分析原有图式的性质以及对教学的正负迁移作用,从而使得原理性抽象得以顺利展开,为概念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同化与顺应相结合,抓住化学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键空间结构的理解,一般采用球棍模型或者黑板作图的形式来呈现化学键的,由于这些模型呈现的并不是化学键真实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点,会造成学生误认为化学键就是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均等的作用力而形成。因此除了使用传统的实物模型将化学键宏观化外,加强多媒体技术,如Flas、 Chem Sketch等软件在微观教学中的应用,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化学键的特点,并结合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知识顺应相关概念。

中学生大脑里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冲突,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如离子键的教学流程:由离子键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键的实质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存在。具体做法为引导学生从离子键的概念出发,分析微粒所带的电性及它们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得出离子键的本质。再利用初中化学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特点及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得出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最后通过中学化学中含有离子键的常见物质实例,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3.关注变式练习,完善新图式

学生对刚获得的概念的理解总是比较模糊、肤浅的,并且有可能很快遗忘,为了使学生清晰、深入地掌握新概念,应让学生用刚获得的新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新概念的意义和本质的理解。若在应用新概念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形成的个人概念不能去解决相关化学问题时,学生便会再次进行顺应。再次顺应时学生能对新个人概念进行修正,掌握新概念的使用条件,深化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列举中学中常见的化合物,让学生分析其内部化学键的成键特征和成键过程,帮助学生学会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与联系,以完善认知图式。

4.精心设计评价,多角度强化新图式

化学键是根据事实建构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只是通过物质反应需要能量来间接推论出原子之间存在着作用。离子键和共价键是在原子结构图式基础上,从原子要趋向于形成较为稳定结构这一角度提出来解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内部结构的认知图式。因此,通过教学要帮助学生不断反思,逐步深入地建立起关于化学键的认知图式:化学键概念基于相关的化学事实而提出来的化学键相关理论建立在原子结构理论基础上,是依据化学变化需要能量驱动做出的间接推论化学键理论能够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够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学习评价可通过以下问题:“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你能观察到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吗?你相信原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吗?请说明理由。”“离子键和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两种类型。请你说明离子键和共价键是从什么角度解释原子之间的作用的?”“你认为化学键知识合理吗?请给出你的观点。”对学生化学键概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应仅局限在知识的简单呈现去测查,应以引导为主关注对学生化学键本质的理解,完善认知图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梁永平.在化学微观认识学习中发展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6(3):9-13.

[3]徐志军,王从宽.国外化学键迷思概念研究对我国高中化学键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育,2010(6):49-52.

化学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课;教学优化

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一线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载体。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贫乏、厌学情绪浓厚、自信心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历史教师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知识基础和就业需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优化。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的推动作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由于中职学生没有高考应试的压力,各个专业对历史素养有不同的要求,加之生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规定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很不适宜。我们应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及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导向。使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协调并举,相互作用。如大纲要求《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或掌握: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显然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我们就可以将上述目标分解,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培养总目标主导下,依据学生实际重点完成相应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中职学生对专业有特殊的情感,专业学习也是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最重视的一部分。如何将历史知识与专业相结合,让历史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需要出发,分析学生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有针对性地梳理教材内容,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归并,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所谓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期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实现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文学艺术和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时,我们没有采用一般性的讲述,而是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看法分组进行探究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为了优化教学评价,我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学生的进步,多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运用激励评价,使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记录、学习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期末成绩评定时,书面考试占50%,平时表现占15%,小论文占35%。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课下布置学生就教材内容开展课外阅读、资料采集和社会调查,写出相关的小论文。评价方式的优化,既可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件关系到人才培养效能的大事,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以及独立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解读新形势下中职历史课的教与学.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2]崔运梅.优化中职学校历史课堂环境的做法.中小学电教: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