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80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低分子肝素钙2500U,2次/d,皮下注射,连用10d。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四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5%)(P

【关键词】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其中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可增加病死率和远期致残率,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因此,寻找疾病早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6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除外颅内出血。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0-83岁,平均62.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20例,糖尿病史11例,冠心病史13例,有卒中史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病史5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为:轻度(0-15分)10例,中度(16-30分)26例,重度(31-45分)12例;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1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脑叶13例,脑干7例,小脑2例。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2-90岁,平均67.1岁;其中高血压病史22例,糖尿病史12例,冠心病史15例,有卒中史8例,TIA病史2例;NDS轻度(0-15分)9例,中度(16-30分)28例,重度(31-45分)11例;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3例,双侧基底节区6例,脑叶12例,脑干5例,小脑2例。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血栓通、小剂量阿斯匹林、脑细胞活化剂,大面积脑梗死时给予降颅压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生理盐水250ml加奥扎格雷纳80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2次/d,皮下注射,连用10d,避免用其他同类药物。对合并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NDS。

1.4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治疗判断标准[1]:NDS减少≥90%为基本治愈;NDS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NDS减少18%-45%为进步;NDS减少≤17%为无变化;NDS治疗后>治疗前为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为(28±6)分,治疗后为(5.2±4.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8±6)分,治疗后为(13±9)分,两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基本治愈分别为19例、9例;显著进步分别为17例、9例;进步分别为8例、15例;无变化分别为3例、10例;恶化分别为1例、5例。治疗组显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37.5%(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PLT降低(P

2.4 不良反应:治疗组皮下注射部位紫癜7例,全身皮疹1例,牙龈出血1例,停药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h内)用溶栓药物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脑组织,是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方法。但临床中由于多种原因而延误了超早期溶栓的病人居多。本文对发病>6h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显示,治疗组显效率(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2-383

[2] 孟家眉.对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精神科要志,1988.21(1):57

[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4] 郝茂林,刘振华,潘宁,等.奥扎格雷联合降纤酶、低分子肝素防治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08(19):114-115

[5] 冯晓丽,冯国栋,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74-75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1],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各100例。临床路径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45~78岁,平均599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2±112分;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出血部位:小脑8例,丘脑16例,脑叶18例,基底节区60例。非临床路径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4~79岁,平均61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9±114分,出血量8~35ml;出血部位:小脑7例,丘脑15例,脑叶20例,基底节区58例,出血量6~32ml。两组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非临床路径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路径组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其流程是[2]:⑴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内科保守治疗。⑵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为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症状:①壳核出血;②丘脑出血;③小脑出血;④脑叶出血。辅助检查:①头颅CT扫描;②头颅MRI扫描。⑶标准住院日为≤21天。⑷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61902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编码。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脑疝晚期患者不进入路径。⑸符合出院标准,同意出院。⑹变异及原因分析。

结果

两组FAM积分、Barthel指数在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后3周FAM积分HE Bathel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两组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临床路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临床路径组(P<005),治疗费用低于非临床路径组(P<005),患者满意度983%,高于非临床路径组的942%,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进展快、病情凶险、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在使用临床路径的方法治疗,感到工作有头绪,忙而不乱,而且患者的疗效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因此认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治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治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开窍救神汤;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重型高血压脑出血

2005年3月-2007年6月,笔者应用开窍救神汤结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29例,同时设立单纯微创组进行对照,进一步探索提高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现将技术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6月在本院中风专科住院,入院时经头颅CT确诊,同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达到31~45分的患者,共44例。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60岁以下6例,60~70岁10例,>70~80岁11例,80岁以上2例;高血压病史1~35年;基底节区出血45~80 mL者16例,脑叶出血60~90 mL者3例,大脑半球大血肿90~160 mL者5例,脑室出血并铸型2例,小脑出血并脑积水3例;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38.6分。对照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60岁以下3例,60~70岁6例,>70~80岁5例,80岁以上1例;高血压病史2~30年;基底节区出血36~85 mL者11例,脑叶出血85 mL者1例,大脑半球大血肿80~130 mL者3例,脑室出血并铸型1例,小脑出血并脑积水1例;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39.5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均在发病后4~72 h内进行。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开窍救神汤。

2.1 常规治疗

包括适当的甘露醇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插胃管鼻饲,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和褥疮,适当康复治疗等。

2.2 高血压及合并症的处理

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收缩压控制在160 mm Hg以

内,舒张压控制在100 mm Hg以内。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者予以相应处理。

2.3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根据头颅CT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选择血肿截面最大的层面,测量其中心距中线的距离,在相应层面额部标记穿刺点,选择距血肿中心最近点入颅。所用针具为获得国家专利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具有血肿粉碎器,可人工控制射流粉碎,冲洗血肿。在定位后,根据CT显示穿刺点颅骨厚度,在所需长度穿刺针上,距针尖2.0~2.5 cm处安装限位器,以免钻颅时由于高速旋转的钻头引发脑组织损伤。穿刺点应避开静脉窦、翼点(颧弓上4.0 cm太阳穴附近)、中央沟、脑膜中动脉起始部(眼眶外侧部)。将穿刺针的尾部钻轴固定在电钻夹具头上,通过穿刺点,根据定位方法画出最大层面线,穿刺点指向靶点的方向线,钻颅时始终让穿刺针严格对准此两线进行,钻透颅骨、硬脑膜后,去除限位器,剪断针托部塑料卡环后拔出针芯,针体侧管接塑料管,针体后端拧紧盖帽,经连接管进行抽吸,生理盐水冲洗,酌情注入液化剂(生理盐水2~4 mL+尿激酶2~4 U)。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夹闭2 h开放引流(可根据情况提前开放),并保留引流至CT显示血肿残留物基本消失。脑室出血并铸型者采用脑室穿刺引流(取额部穿刺点,手术方法如上)加腰穿放液术。

2.4 开窍救神汤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天麻10 g,钩藤25 g,象牙丝(先煎)30 g,郁金10 g,水牛角(先煎)50 g,田七10 g,大黄(后下)5 g,水蛭10,石菖蒲10 g,胆南星10 g,天竺黄30 g,羚羊角(磨汁)3 g,冰片(冲)0.5 g,麝香(冲)0.5 g,牛黄(冲)1 g,竹沥50 g。先用竹沥溶化冰片、麝香、牛黄三药,与羚羊角汁混合,把其余药煎成100 mL,置至微温,再把诸药兑匀,予胃管缓慢注入或口服,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转贴于

3 疗效评定

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于入院及治疗2周各评分1次。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死亡。对出院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情况分为5级:ADL1:完全恢复日常生活;ADL2: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并可单独家庭生活;ADL3:家庭生活需人协助;ADL4:卧床不起,保持意识;ADL5植物生存状态。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4 结果

4.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5.8%,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3.8分;病死率20.7%;对照组总有效率40.0%,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8.1分;病死率4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表1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

4.2 随访情况

除已死亡的患者外,出院的31例患者全部随访3~6个月。结果见表2。表2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

5 讨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以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而重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更高。生存的患者中大部分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脑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对有指征者应及时清除血肿、积极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2]。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创伤小,可及时有效地清除血肿,阻断或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和血液成分重吸收所致的病理性瀑布效应及脑结构损伤、机能障碍的恶性循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3-4]。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重型脑出血乃中风病中最为急重、变化最迅速者。我们抓住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风、火、痰、瘀暴袭脑窍,神明严重受损的病机,组方开窍救神汤。方中天麻、钩藤、象牙丝、郁金、水牛角、羚羊角、牛黄等平肝熄风、清火定神;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冰片、麝香、竹沥等涤痰开窍救神;田七、大黄、水蛭等化瘀止血、荡涤脏腑、通上下窍。诸药合用,风、火、痰、瘀同治,使窍得所开,神得所救。结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病残率,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单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表明开窍救神汤结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为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2] 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BNC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57.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梗塞/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方法;康复

随着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左右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的患者中度致残。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包括认知障碍、预言功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灯,但最常见的该是运动功能障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笔者收集2008年1~11月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中医科病房:入选对象为脑血管病早期恢复期患者。82例患者均采用简单随机法(抛硬币法)分为治疗组(A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58.35±7.96)岁,病程(7.45±4.6)d,开始针灸时间,(12.3±4.5)d,最终脱落3例治疗组患者,最终治疗组患者为46例。对照组(B组)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36.83±8.59)岁,病程(7.23±3.9)d,开始针灸时间,(11.9±5.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缺损程度方面,经统计学χ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组与B组开始针灸时间及疗程相同)。

1.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51~75岁之间;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有脑CT或MRI结果的支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③选中风恢复期14 d~1个月患者: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0~Ⅱ级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且≤2级。④住院患者愿意参加本课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合上述标准;②双侧瘫者、痉挛性瘫痪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不愿合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针刺治疗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针刺治疗主要以背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斜刺深度约1~1.5寸,每次施针穴位患侧约十五穴位,以电针中强刺激量,时间30 min。每次针刺完毕即刻做左右翻身康复训练,对其疗效不佳者可采用刺而再刺,加大针刺刺激量。针刺完毕即刻进行躯干肌的康复训练。

痉挛期(BrunnstromⅢ-Ⅳ):以头针和颈项穴位治疗为主,并针刺背部五脏腧穴和督脉大椎、穴位,配合腹针隔日治疗一次,局部则以上下肢阳经穴位。严防针刺后出现肌痉挛。

恢复期(Ⅴ-Ⅵ):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定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在患肢能微动的条件下);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1.4.2 康复组。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床上抗痉,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在床上进行主动的被动运动,如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

痉挛期:采用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以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速度运动的训练,如三级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和步行、上下楼梯训练;同时继续控制肌肉痉挛。

注: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观察

1.5.1 疗效评价标准

1.5.1.1 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1.5.1.2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分为生活自理[4]。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构成比),推断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个样本间的率用x检验。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包上实现。

2 结果

运动功能采用较多使用的Fugl-Meyer(FMA)评分系统,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2次。

治疗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组FMA与治疗前相对比,评分都有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A、B两组均有有显著性差异。巴氏评分也呈现了上述规律。提示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仅有康复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在许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5],相得益彰。脑卒中在急性期就应接受针刺治疗,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发病6 h内针药并用[6]。因为急性期病灶在脑的病位较浅,出现的肢体症状完全由脑部病灶引起,这时治疗的重点在脑部,以醒脑开窍为主。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通过72例患者的观察,运用Fugl meyer(FMA)评分系统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价,运用Barthel指数(BM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发现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处方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3] 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4] 沈甜.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甘肃中医,2003,16(10):6.

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针灸;偏头痛;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中常见与多发的疾病,此疾病呈现周期性发作,往往伴随着羞明、恶心及呕吐等现象[1]。患者在安静及黑暗环境中或者是睡眠后可有效得到缓解,但是在经过一段间歇期以后还会再次发病,同时每次发病前后还会发生神经性或者精神,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因此,临床中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偏头痛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2]。本研究中为了探究针灸应用在偏头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对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中女性8例,男性12例,年龄为20~62岁,平均年龄为(31.5±3.3)岁;患者病程为4个月~2年,平均年龄为(0.5±0.2)年。对照组中女性11例,男性9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32.2±3.5)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2年,平均年龄为(1.4±0.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卡马西平治疗,于饭后口服,每次0.1g,每日3次,每个疗程为1个星期,坚持治疗4个疗程。而观察组选择针灸治疗,患者保持侧卧位,常规的对毫针进行消毒。穴位选取根据患者头痛由近及远进行配取:选取百会穴、太阳穴、头维穴、侠溪穴、太冲穴、正营穴、率谷穴、天井穴、中渚穴及合谷穴等进行治疗,针刺手法主要以抢刺泄法作为原则[3]。在进行针刺风池穴操作时,需注意的是针尖方向要指向对侧的眼球方向,在进针距离大约为1.5寸以后捻转,确保患者可以感受到针刺感,并通过拇指按压风池穴下方,一些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则会马上消失;通过沿皮刺法对率谷穴及太阳穴进行针刺处理,要求进针速度快及无痛,其中捻转毫针的速度一定要达到每分钟20次;采用常规进针法对其余穴位进行针刺。每次治疗需留针30分钟,每天1次,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可以每日进行2次,每个疗程为1个星期,坚持治疗4个疗程[4]。

1.3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进行评估,一般分为治愈、显效与无效3个等级。其中,治愈:患者头痛等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且经随访发现半年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显效:患者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经随访发现头痛症状偶尔发作;无效:患者头痛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其中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6.0实施统计学

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时点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而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如附表所示。

3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此疾病具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且具有病情易反复与难以根治等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现阶段,临床中对于偏头痛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饮食、内分泌、遗传与饮食等紧密相关[5]。在西医中偏头痛的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颅外血管或者颅内血管发生发作,临床特征主要是反复性头痛。而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临床发作机制是“淤”及“风”,其中淤主要指的是头部由于淤血导致患者局部血液运行遭到阻碍,从而引发经络失调;而风主要指的是偏头痛具有病根,此种类型疾病具有着症状明显、起病急以及反复发作等特点[6]。因此,临床中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偏头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针灸应用在临床治疗偏头痛中,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颅内外血管收缩功能或者是脑部血液循环,有效地改善脑血管痉挛,并对脑部血流情况进行调节。此外,针灸还具备着较好的镇痛作用,可以有效地对患者内源性阿片肽合成进行调节,从而实现镇痛的目的[7]。针灸还可以稳定细胞膜内与细胞膜外信号的传导,减少血浆蛋白外侵,从而避免发生炎症。同时,针灸还会对体液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对体液平衡进行调节与维持。相关研究证实,针灸应用在偏头痛患者治疗中具有着安全有效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而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综上所述,针灸应用在偏头痛患者治疗中具有着安全有效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海涛,罗翌,李际强,等.薄氏腹针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18(02):263~265

2王恒飞,何玥,杨璐.健康教育对稳定期偏头痛患者认知状况和治疗依从性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0(02):40~41

3董军立,席刚明,周少华,等.尼莫地平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42例疗效观察[A].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17(01):64~65

4张训浩.依据根结标本理论选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20(02):40~41

5谷巍.针刺安神穴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观察[A].201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16,18(02):263~265

6洪震,丁玎,吕传真,等.盐酸洛美利嗪预防治疗偏头痛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18(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