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立医院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立医院 全面预算 管理措施
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为医院未来的整体经营规划做科学整体的安排,合理的配置医院的内部优秀资源,为医院实现管理控制、实施战略、资源配置提供重要的帮助。随着我国医改的政策正在不断的发展推进,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一般是指企业中为了实现目标规划对于预定期内的各项经营、投资活动,进行合理的预计、规划、测算和描述。并且以这些预算为基础,对于执行当中的工作和结果进行控制、调整、分析、考核和奖惩,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被同称为全面预算管理。公立医院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立医院的管理也应具有企业的经营特点,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水平,也是落实医改政策的有效措施。
二、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的结构不健全
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这是全面预算可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和基础,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具有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机制。公立医院全面预算中的最高决策机构应是预算决策委员会,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应当一起参与到全面预算的决策、审批和审查中来,而医院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全面预算的执行。目前来说我国公立医院的预算决策委员会大部分是由院长为代表的管理层在负责,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开权利和职务,使预算的管理和执行都失去了控制力。因此应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制度,将政事分开,才能真正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二)全面预算的执行不到位
预算的执行是指医院的各个科室根据预算的内容来控制业务活动并且完成预算目标。根据公立医院中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审批通过的预算需要严格执行,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预算的执行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公立医院中预算决策委员会存在重编制请执行的情况,随意的提高费用定额,扩大支出,造成预算和实际执行不符。其次是医院中各个科室缺乏参与度,存在预算执行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错误认识。另外全面预算组织的沟通能力不强,财务部门不能完全处理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预算的考核指标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公立医院比较重视科室的成本核算,绩效考核也主要通过算成本来分奖金,这种认识严重的影响了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能够保证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得到顺利的实施。公立医院一直以来都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指标,也没有预算分析体系和奖励惩罚体系。医院的员工如果在管理中出现疏忽,会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浪费人力财力,甚至影响社会效益。完善的考核指标需要根据医院的综合情况,不能设定的太高或者太低,需要制定出科学、公平、激励的指标体系,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
三、组织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医院的发展规划,完善预算管理组织
医院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是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总要依据,因此公立医院需要明确业务发展、研究发展等目标规划,并以此来建立医院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形成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互相制衡的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要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根本的精神在于将管理权由卫生部门移交到医院的管理委员会,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医院全面预算的决策和审批,协调相关工作。公立医院的领导层主要负责全面预算的执行工作,并且将执行的情况向管理委员会来报告。卫生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的干涉医院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负责对医院做技术指导,并且对医院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
(二)实施全面预算审计
预算审计是将公立医院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分析和调整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设计,并且根据审计报告来做整改,以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公立医院的预算审计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审计内容,包括了总收支预算、现金预算、医疗业务的收支预算、购置设备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等。其次是审计的方法,根据预算管理的资料来了解医院内预算管理的相关情况,来确定重点部分,从而制定出完善、高效的预算审计方案。第三是审计报告,利用全面预算审计来监督整改制度,保证违规问题可得到正确纠正。
(三)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对各个科室进行可量化的考核,有效激励员工工作,保证医院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互相协调运用可有效的实现医院每个阶段的目标。具体可运用以下措施:首先按季度来考核各个责任中心的预算目标,考核小组提供预算的执行报告,由预算决策委员会审核之后再反馈到各个责任中心;其次分析预算的执行效果,将实际的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目标来做比较,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相关的科室来做出解释;另外将考核评价和奖励结合起来,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奖励制度,公立医院需要将预算指标的执行结果和科室奖励挂钩,真正落实全面预算。
四、结束语
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控制成本、完善考核制度、细化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实践难点,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治理视角;公立医院;审计需求
前言
医院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部财务收支,合同签订,招投标及基建工程项目等相关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审核,以保证医院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的重要工作,在医院未来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立医院要想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1、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需求分析
公立医院主要是指我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1]。主要包括综合医院、疗养院、中医院及专科医院等。由于公立医院能够受到政府支持,利用政府资金弥补自身资金缺口,因此,存在着预算软约束风险。其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产生资金缺口的原因是否合理等,政府都需要充分了解,以作为激励、监管的依据,而现阶段,这一方面的绩效审计虽然需求较大,但并没有明确的审计制度。公立医院的绝大部分预算都由政府财政拨款负责,而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绩效函数并不相同,会出现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多报预算需求的情况,因此,医院在这一方面,也具有十分急迫的审计需求和专业的财务技术人员需求。据相关研究显示,医疗机构是非营利组织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类[2]。由于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希望能够在报表上尽量存在较少甚至负的收支结余,以为申请更多的财政经费提供理由,导致医院盈余管理风险以及这方面的审计需求的产生。另外,公立医院多层次委托关系,也使医院的诱导需求风险不断提升,针对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医院的管理中,对其资金运用最为关心的就是医院的治理层及财政外部治理层,其次是医疗保险部门,在外部治理层对医院运营情况以及费用使用情况急迫需要了解的情形下,对医院的审计需求也有所提升。另外,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支持开办的机构,代表政府进行资产管理,医院内部治理层需要维护员工利益,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行使监督职能,这也使其对医院的审计需求不断增加。
2公立医院审计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范围较小。各公立医院审计只发挥了事后监督的作用,工作范围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3]。导致公立医院的单位增效等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考虑,难以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审计服务过于注重内部治理层,而忽略了利益相关方,导致对医院内部人员监督乏力的情况。另外,现阶段公立医院并没有建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医院管理方面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因此出现了众多的审计种类,导致审计工作内容过于繁杂,且存在很多重复部分,造成了不必要的审计资源浪费。
3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服务模式完善路径
3.1公立医院审计目标的完善
医院内部审计服务难以满足现阶段审计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审计观念的落后,无法与实际治理实务齐头并进。因此,公立医院应转变自身审计观念,基于治理视角,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审计目标。要求公立医院能够树立受托责任观,接受财政及相关责任方的委托,保证医院经营的合规性,并能够承担受托责任。同时,提升决策的有效性,通过对医院运营情况的绩效评价,针对不同方面的评价,提出有效、独立的审计意见。
3.2明确审计服务对象
应对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服务对象进行调整,使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服务需求,尽量避免仅服务于特殊受托人的情况,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和分析结果,尤其应注重财政、审计等相关主管部门对审计资料的需要,以充分满足外部治理层的审计服务需求。
3.3优化整合审计资源
公立医院多头管理的形势严重导致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应对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资源进行优化,重新定位审计活动。例如将专项经费设置为过程审计,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设置为结果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同时,实现审计活动中有关资源的共享,以切实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3.4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公立医院应根据各方面的审计需求,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例如招投标制度、独立财务审计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对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实现对医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管,避免医院不合理、不合规经济问题的出现。结论:随着我国医疗机构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满足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各方面的审计需求以及内外部治理层对公立医院的审计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公立医院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制度、审计资源等,以提升其审计水平、审计效果,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学智.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需求和服务模式完善路径[J].中国卫生经济,2014,12(12):106-108.
[2]范嵘.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梳理及对策探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5,4(4):276-277.
公立医院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其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有其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这些价值无法通过规模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来反映。要全面反映公立医院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履行的社会责任,需要搭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体系和披露机制。由于公立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机制,所滋生的问题也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建立公立医院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委托是社会资源要素分工协作的结果,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专业分工、规模效益及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发挥资源要素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将伴随产生委托问题。委托理论是研究现代企业行为的重要视角,特别是在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我国公立医院是由政府出资建立,为全体公民提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的机构,其产权归属全体人民所有。然而,全体人民是一个虚拟的概念,难以履行出资人职责,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代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并由政府委托医院管理层开展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这就形成了全体人民、政府和医院管理层三者的委托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全体人民作为初级委托人享有医院资产的终极所有权,同时也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政府部门作为授权代表代履行出资人职责,通过任命医院管理层作为人负责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并监督人行为,促进医院管理层履行相关社会公共义务,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由于国有资产产权的模糊性和公立医院的社会属性,导致公立医院的委托关系并不像市场经济中两权分离模式下的企业行为,其模式更多地体现出行政任命和行政的特征。出资人的监督职责受到政府层级形态的影响,使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呈现分散和多头管理的局面。如果政府内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势必影响人的经营决策,制约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竞争力每况愈下,缺乏对医院资产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有效评估,医院服务质量未能得到有效监督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委托人不明确和所有者职能分散有关。这样的委托格局导致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对公立医院管理层形成有效约束。
二、视角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与会计信息披露
(一)委托人多头管理的现行模式导致监督责任不明 虽然我国公立医院由国家出资建立,但国家无法作为具体的人格代表,只能委托政府相关部门担当出资人角色。不同政府部门分管的领域不同,导致公立医院往往受到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且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不清也带来了管理职能的交叉与混乱。政府部门的行政层级划分导致国家作为公立医院的出资人监管职责分散到各个政府部门,形成了多头委托监督管理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监管的模式。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委托人无法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收益情况,对人是否有效履行了社会公共义务缺乏有效地监督。
(二)片面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利于公立医院社会公共职能的实现 受利润动机的支配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公立医院管理层从发展壮大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更多考虑个人及员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对公立医院社会公共职能的关注,导致其服务质量备受诟病。这与政府对其的考核激励机制有重要关系。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往往通过经济效益等财务指标来考核医院管理层,通过医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增长来衡量管理层的决策水平,这种片面的考核监督机制激励了公立医院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医院应当履行的公益性社会责任。缺乏对公立医院社会公共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是导致公立医院偏离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
(三)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未得到有效监督 政府作为委托人在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上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指标,更应当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作为重要关注点。实际生活中,政府在监督管理制度中所提及的社会责任目标往往是纲领性制度,缺乏具体有效的测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公立医院是否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以及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定量指标,从而形成判断结论。政府监管部门往往缺少这一关键步骤,导致医院缺少履行社会公共责任的动力。
要想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激励考核机制,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建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缓解公立医院中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公立医院承担社会功能、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提高医院信息的透明度,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人更有效地监督和考核医院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促进人站在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医院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公立医院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矛盾,还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竞争力。相比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技术水平和品牌优势上,医院向外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更好地展示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品牌价值,培养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问题构建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
(一)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信息披露目标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的出发点,对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前,首先应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只有明确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才能够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的内容及模式。根据会计信息理论,会计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即为谁披露会计信息;确定信息使用主体的信息需求,即需要提供哪些会计信息;制定信息披露的模式与途径,即如何向使用主体提供所需信息。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促进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共责任,缓解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和信息,促进委托人、社会监管机构及公众有效了解并掌握公立医院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利益相关者对人的全方位监督来促进公立医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通过构建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缓解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采取相应手段确保公立医院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模式与披露目标保持一致,最终促进公立医院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监督,激励人谋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体系 信息披露内容体系是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体系所要披露和反映的对象,即作为人所承担的责任及履行的情况。结合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现状和会计信息披露手段,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府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创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承担相应的指令性任务,其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在实际业务中,公立医院需要代替政府行使帮助弱势群体的职能,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社区卫生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积极承担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和发展医疗卫生技术等社会责任。公立医院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医疗科技水平也是其重要责任之一。
(2)公共卫生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的承担情况。向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是我国公立医院的基本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分析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卫生规划以及人口计划来确定其技术力量和发展规模,做到资源与需求的相对配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公立医院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引进、培养和发展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公立医院作为服务型单位,应当加强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公立医院的品牌认知度。
(3)医疗服务与产品的提供情况。公立医院要想在市场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其医疗服务与产品的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只有让顾客(患者)满意,公立医院才能够在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医疗行业执业、医务人员执业上岗及技术准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技术研发的投入比例,加强医院人员队伍的技术力量水平;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趋势,坚持合法经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经营原则,严禁乱开药品、乱开处方,在减轻病人看病成本的同时,以最低的价格达到最好的效果,维护患者的基本权利,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三)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信息披露模式是指公立医院在什么环境下采取何种形式对其所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通过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公立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十分广泛,所涵括的信息较为复杂,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和披露内容有很大不同。因此,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披露模式,而应当基于社会责任信息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披露模式,使利益相关者对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情况有充分的了解,通过监督管理等手段缓解公立医院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财务报告中的新项目和附注形式予以反映。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无法计量,如技术创新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社会公益支出等,这些信息是可以通过增加相关会计明细科目予以反映的。因此,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在传统财务报表框架下增加与社会责任披露相关的明细科目来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比较这些明细科目的发生额来判断人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除了增设会计科目,公立医院还可以加强对财务报告附注的管理与利用,在附注中披露更多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如,对科研支出、职工教育经费、社会公益性支出等项目进行单独列示,并适当叙述其意义与作用。这种基于现有财务报告的披露模式,可以与原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相链接,降低了公立医院信息披露的成本,使利益相关者对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有大致了解。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种模式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
其次,通过叙述性反映披露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有些重要的社会责任信息还无法通过货币予以计量,无法以数值形式在财务报表中列示。然而这类信息对利益相关者了解医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使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即文字表述法来披露无法进行会计计量的社会责任信息。这是报告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它能够解决目前还不能以货币计量综合反映社会责任信息的局限,同时也能让利益相关者掌握医院的相关信息。通过文字叙述法还可为以后采用货币计量手段解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奠定基础,促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断规范。
最后,通过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单独反映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关注,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日益成为企业反映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成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模式。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能够更完整具体地披露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涵盖可以通过货币计量的业务活动,对于无法计量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可以通过文字叙述的模式予以披露,使公立医院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上更具灵活性。
四、公立医院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障碍
(一)信息披露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法规或制度政策等强制性手段有利于规范和保障组织履行其应当承担的义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公民与组织尚未认识到信息披露义务的重要性。为促进公立医院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加强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在法律法规等制度性文件中明确规定其信息披露义务,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强制公立医院定期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还需要制定信息披露的标准,以便于委托人和公众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目前,政府部门往往通过财务绩效指标对公立医院管理层进行考核评价,导致管理层未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只关注医院的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缺少有效的责任性战略。医院管理层对社会责任的不重视,导致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更不会主动公布其社会责任报告书。这一现实情况直接制约了在公立医院中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形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公立医院的考核机制未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导致医院管理层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社会职能,而将医院打造成了利润中心,使患者看病的成本不断增加,这与其成立初衷相背驰。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较高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较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理论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披露框架,这导致披露过程存在很多主观性,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人力成本来收集整理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增加了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另外,与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相比,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更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披露的内容非常广泛,对社会责任事件的成本和效益难以确认和计量,要提高此类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本高制约了公立医院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五、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优化路径
(一)强化法律法规等制度性规定与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法律法规和政府引导是构建我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主导力量。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法规等制度性规定和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组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种自愿披露的模式无法确保公立医院管理层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因此,我国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公立医院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义务,这种强制性信息披露模式有利于公立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有利于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重视对公立医院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引导,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医院管理层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引导公立医院自愿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提高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意识和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制约我国公立医院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重要原因。公立医院作为信息披露主体,是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核心要素,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信息披露的主动性都直接影响到披露机制的有效运行。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其不断加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才能够有效促进公立医院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信息披露模式,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形成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让医院管理层认识到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披露有利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同时也是响应政府要求的必要措施,提高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承担披露主体的责任。
(三)加快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及指导细则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披露细则是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前提条件。准则和披露细则能够有效指导公立医院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整理、加工与披露,是其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基本依据与原则,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故可借鉴国外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在已有的会计准则基础上,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细则,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等重要要素进行明确规定,指导我国公立医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四)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为一个事后监督工具,社会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监督公立医院管理层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通过专项审计报告来影响公立医院的决策。由于我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采取自愿的模式,因此,开展社会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监督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保证公立医院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通过强化公立医院在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公立医院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将社会责任审计纳入公立医院的年报审计范围,不断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性、规范性,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管理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六、结论
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公立医院作为部分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应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尽可能快地构建和完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公立医院管理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公益性本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1.跟踪审计及其特点
跟踪审计是单位内审部门联合外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使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不断完善,促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增值目标得以实现。审计工作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通过对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资金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投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等。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及竣工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在2015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其主要缺陷是审计介入时点滞后、介入形式被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人员难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在结算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与施工方发生争执和经济纠纷。跟踪审计则由事后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进行延伸,这种审计方式更关注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潘萍(2008)、董林(2014)在研究中发现,与前两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由被动的静态控制向主动的动态监督管控转变;二是从事后的造价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审计监督转变;三是更注重协调审计、施工、监理三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跟踪审计的模式
周原(2008)依据介入时点不同,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三种模式。全程介入跟踪审计,即从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经济管理、工程施工技术、财务管理和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适时介入跟踪审计,即选择项目建设活动中的适当时段进行跟踪审计,要求选好介入点,抓住项目建设的重要过程;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需要选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事先了解项目建设的全貌,找出潜在的风险点以及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全程介入式跟踪审计一般只应用于投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对中、小型建设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周原(2008)经过研究,提出按照参与程度可以将跟踪审计分为管理型和建议型两种模式。管理型跟踪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施工方必须依照审计建议予以纠正,周原认为,管理型跟踪审计是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过程中,实时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但提出的建议仅供施工方和监理方参考,跟踪审计人员不能干预施工过程。周原认为,就目前的审计环境来看,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以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为主。
李会山等(2013)依据审计主体不同,提出跟踪审计可以分为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三种模式。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即单独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其适用于小型零星和造价较低的建设项目;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一般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其适用于投资规模重大的建设项目。
二、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兴起与发展
跟踪审计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国家。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兴起“跟踪审计”(Follow-upAudit),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审计以及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传统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越来越不满意,“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模式應运而生,旨在增强审计工作查错纠弊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2003年,国家审计署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准则》,要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者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对项目从前期立项到竣工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06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首次将由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随后,各部委也相应对行业内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4月,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对部属(管)各医疗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提出了要求。2010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又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明确规定要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建设项目,要有重点地对其建设过程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至此,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开始由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逐步向事中、事前的动态审计监督转变。
我国公立医院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用的早期探索,大多局限于公立医院内审机构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开展跟踪审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巴志强等(2006)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移,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建设资金的流失。武汉协和医院任红路(2007)结合跟踪审计实践经验认为,跟踪审计的职能有工程造价签证、监督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等,并提出了医院跟踪审计的实施模式。杜晓霞(2005)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内审、外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提高跟踪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2008年,河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宁波市第一医院等公立医院也开始尝试将跟踪审计应用到建设项目管理中,通过招标形式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建设工程的跟踪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各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具有工程内容复杂、造价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性强、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多等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旨在有效地控制建设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公立医院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跟踪审计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能更好地控制和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二是跟踪审计的前期介入,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材料和大型设备采购成本;三是实施跟踪审计,有助于审计部门和医院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和监理各方增强责任意识,重视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管理质量的监控力度;四是不断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可以遏制和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公立医院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五是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可以降低建设资金的投资风险。
在跟踪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跟踪审计只重视核实工程造价,忽视了跟蹤审计还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作用;二是跟踪审计的深度难以把握,容易偏离审计目标;三是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比较模糊,审计人员难以把握具体的介入时点进行跟踪审计,导致跟踪审计的效果不明显;四是跟踪审计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不够完善,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五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审计取费标准未予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六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专业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的实施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跟踪审计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跟踪审计的质量。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管理复杂,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公立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还有待完善,如: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跟踪审计流程,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公立医院建设项目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根源.基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风险规避的跟踪审计研究.科技信息,2011(8).
2.毕秀玲.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控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
3.庄爱祥.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4.相炎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建筑设计管理,2016(5).
5.潘萍.论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6.董林.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管理观察,2014(2).
7.周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
8.李会山等.浅谈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卫生经济研究.2013(6).
9.俞英.加强对重大工程实施的跟踪审计.上海综合经济,1996(7).
10.巴志强,姚月,郭锡斌.医院基本建设中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卫生经济,2006(2).
11.任红路.医院基建项目审计模式选择.财会月刊,2007(12).
12.杜晓霞.谈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现代医院,2005(7).
13.柴隆.公立医院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探索及应用.会计之友,2011(9).
14.李明竹.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商业会计,2013(22).
15.杨敏霞.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用和探讨.山西财税,2015(4).
16.余祥斌.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卫生经济,2007(10).
关键词:公立医院;捐赠收入;内部控制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了国内外,一时间造成医疗物资的短缺和匮乏。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手,向医院捐赠了各种物资。面对大量的捐赠物资,少数公立医院的管理出现混乱。本文通过分析物资捐赠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梳理了捐赠业务流程和核心控制点,最后提出了捐赠物资管理的改进建议,以使捐赠业务在医院越来越透明、公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风险
大量物资捐赠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挑战,突显出医院在捐赠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捐赠管理制度。由于捐赠不是医院的核心业务,很多医院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捐赠管理制度,在面临大量物资捐赠时,哪些可能会对医院产生廉政风险,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捐赠管理流程,会使得医院捐赠管理措手不及、难以应对。第二,捐赠物资管理存在手续不齐全、职责不清的情况。很多医院没有成立专门的捐赠物资管理部门,存在以个人、科室名义收取、使用捐赠物资的现象;捐赠物资没有办理相关入库手续直接使用;物资请领混乱,没有按需审批领用;没有按照捐赠协议的要求发放,发生挪用、贪污的情况;没有及时公示,造成社会舆论的压力。第三,会计入账票据不全、会计核算不正确。没有将捐赠物资纳入医院的财务核算中;没有开具公益捐赠票据或者开错票据;对政府会计制度中捐赠相关的会计规定不熟悉,没有区分捐赠和其他形式调入医院物资造成会计核算错误;会计核算不及时等。
二、规范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建设
公立医院物资捐赠管理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有待完善。医院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防止捐赠产生的廉政风险。第一,完善物资捐赠的管理制度。物资捐赠管理制度作为指导性纲领,能够规范捐赠行为、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但一些医院没有建立捐赠制度,或者捐赠制度没有更新,致使制度流于形式,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在本次突况下,捐赠业务规模大、种类复杂、任务急,公立医院需要根据形势和医院自身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健全、完善相关捐赠管理制度,尤其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方案。第二,建立评估预审制度。物资捐赠最大的风险就是廉政风险。因此应当建立预评估机制,在收到捐赠意向、签订捐赠协议之前,对捐赠方和捐赠协议进行预评估,对捐赠方进行背景调查,避免商业贿赂、经济利益挂钩。对捐赠协议进行预审,是否符合无偿性、公益性。第三,岗位设置规范,做到归口科室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成立物资捐赠管理小组,统一接待医院捐赠事宜;设备处负责物资入库、出库;由感染办成立的管理小组负责捐赠物资入库的质量审核和出库前的使用审批;财务处负责捐赠物资的账务记录;经济管理小组月末对物资捐赠进行专门的盘库对账,做到账实相符。第四,定期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检查。在医院的网站、基金会网站上按捐赠物资详细公示,包括接受捐赠的物资相关情况、捐赠方、使用情况等。及时更新,定期公示,接受大众的监督,避免造成公众的误解。
三、规范物资捐赠的管理流程
根据公立医院接受物资捐赠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医院接受物资捐赠的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点总结如图1所示。
四、物资捐赠管理建议
1.出台医院捐赠相关的法规制度,规范医院捐赠。一些医院公开募捐,这种做法违法相关法律规定,但确实是情况所需。这说明我国还缺乏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形势的捐赠管理法律法规,医院内部也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应对。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以及医院出台更完善的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相关法规制度,尤其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方案,能够做到不仅鼓励社会捐赠,同时能够防范捐赠产生的各类风险,从制度上规范捐赠行为,让社会捐赠的力量有理、有据、有效地加入医疗卫生事业。2.鼓励社会捐赠,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在发达国家,社会捐赠是支持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为例,社会捐赠是医院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其主要途径包括个人、企业和基金会。社会公众对于医院捐赠的热情是很高的,在规范捐赠相关法律法规下,将社会捐赠常态化纳入医院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事业、医护人员培养、贫困患者救助上,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但是捐赠又是一个极其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为了避免捐赠产生的廉政风险,建议对医院捐赠业务引进第三方独立机构或者由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捐赠审核部门来对医院捐赠进行事前审批,建立捐赠管理的事前预警机制。同时,公立医院的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成立捐赠专项审查和审计部门,在医院网站、卫生系统网站等面向社会公众及时公示审计报告,接受大众的监督,保障捐赠的公益性、透明性。3.加强捐赠财务核算,进行专项管理。目前医院捐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没有对捐赠的种类划分,目前医院捐赠的种类主要包括病人医药费的救助、资助医护人员培养和学术会议、资助医院科教事业、院感管理等,不同的捐赠种类其管理的要求也不同;第二政府会计制度中,收到捐赠的物资计入捐赠收入,但物资的支出没有计入捐赠支出,而是视为自有物资按照使用部门计入业务活动费用或者单位管理费用等,没有对捐赠物资进行收支匹配,不容易看出捐赠物资的收支情况。因此建议医院财务核算上对捐赠收入按捐赠类型建立二级科目,不同捐赠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去核算管理;同时对捐赠收入按捐赠单位和捐赠项目进行辅助核算,支出相关物资时能够辅助核算该捐赠项目,做到收入支出配比,便于对捐赠情况进行核算分析。相信捐赠业务在公立医院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本文对公立医院捐赠业务管理进行了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医院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捐赠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谈在祥,杨海涛,孙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法律应对.医学与哲学,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