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概念分析
对于大学生校外兼职在我国目前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校外兼职既不同于学校内的勤工助学,也不同于学校组织的实习,而是在校大学生通过招聘广告、亲友介绍、网络信息、中介公司等途径获得校外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从事兼职工作,并由对方支付劳动报酬的活动。
(二)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法律地位分析
目前,校外兼职大学生在法规上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首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没有对“劳动者”做出明确定义,而是以列举和排除的方法规定了适用与不适用劳动法主体,但兼职大学生并没有在列举和排除的情形之中。其次,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了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受该管理办法的调整,将不在学校领导下私自外出兼职的行为排除在学校的保护之外。除此之外,校外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劳动者资格,学术界、司法界尚未达成共识。由于兼职大学生尴尬的法律地位,使得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收到损害时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相关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障面临的法律问题
1.校外兼职大学生的法律定性模糊
校外兼职大学生是不是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理论界观点不一。一方认为,从年龄、健康状况、智力、行为自由等因素考虑,大学生具备劳动主体的资格,根据《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这里说的是“不视为就业”,并不将兼职大学生排除在劳动主体之外,因此,兼职大学生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另一方认为,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没有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在外兼职与在校勤工助学和学校组织实习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应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者范畴。
2.大学生校外兼职行为的性质不确定
大学生校外兼职究竟属于那种性质的行为,理论界存在许多不同说法。主张事实劳动关系的学者认为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进行分析,劳动者与用工者没有订立书面合同,但双方都履行了劳动权利义务,据此大学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就已经具备了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兼职与非全日制用工相似普遍以小时计酬,工作时间较短,较为灵活,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兼职大部分属于非全日制劳动。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校外兼职是利用课余时间的一种勤工俭学行为,雇主在这种较为灵活的用工过程中不便长期承担较为固定的社会保险义务,大学生兼职可算做劳务关系。
3.大学生校外劳动权益保障立法缺失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保障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现行法律规范,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主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并未覆盖所有的大学生校外兼职行为,大学生部分劳动行为得不到法律保障。例如,大学生在兼职工作时受到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适用对象的规定,兼职大学生不在其范围之列,不能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得到赔偿,雇主也常利用这一漏洞侵害兼职大学生利益。
(二)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维护存在的现实问题
1.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浅,自我保护意识较弱,防范意识不足,在校外兼职这个具有较高的风险的环境中,容易受到欺骗或引诱,因此,其劳动权益常常受到侵害。并且兼职大学生在遭受侵权后往往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很少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使得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也使得社会上侵害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现象更加猖獗。
2.救济途径不畅
劳动者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但是,对于兼职大学生只能通过协商,调解和诉讼的方式维护其劳动权益,而一般不能采取仲裁的方式。并且,在采取诉讼的方式时,起诉过程中证据收集困难。证据难以收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对收集证据的主体界定不明,另一方面,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较为有限,没有法律依据来保障收集证据的权利。
3.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缺乏关注,引导不够
有些老师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些老师则认为兼职工作会大量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值得提倡,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不够。学校总体上在大学生兼职问题上缺少了引导和管理,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指导教育,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渠道。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在选择兼职时,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4.政府监督职能缺乏实效
政府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兼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大弱势群体,应该受到政府的保护,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对于非法中介和用工者的不法作为,监察部门没有进行监管而是表现出不作为或者弱作为,这些使得兼职大学生在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保护。
三、大学生校外兼职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
1.确定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
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现象时常发生,用工者拖欠兼职大学生工资、延长工时、扣押学生证件、违法收取押金等屡见不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保护的缺失。保障大学生校外兼职合法权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承认兼职大学生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地位。
2.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或通过司法解释为兼职大学生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针对大学生校外兼职,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性规章制度或者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兼职大学生的法律地位、工作时间和薪酬、保险制度、救济方式等方面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构建良好的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制度,为校外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障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兼职指导
1.加强与兼职有关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社会阅历少、 经验不足,为了使大学生能从容面对兼职中的各种问题和有效维护其权益,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防范意识教育,使其更为全面的了解兼职相关问题。并提醒大学生应该对用人者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解其诚信情况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2.设立校外兼职指导与咨询机构对兼职大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和咨询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校外兼职指导机构,负责管理和帮助校外兼职的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兼职情况,为其提供指导和建议。同时,校外兼职指导机构可以主动联系需要兼职的可靠企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为学生兼职提供更好地信息平台。
(三)强化政府对兼职市场的治理与规范
1.强对公司企业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兼职企业或个体户的监管力度,根据地方情况确定兼职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保障执行,对于存在无故拖延工作时间,拖欠或克扣大学生的劳动报酬,安排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明显有害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等情况时,对其给予严厉的处罚。
2.加强对非法中介机构的打击力度
许多大学生寻找兼职工作都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的,但非法中介机构损害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不但会给大学生带来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级机构的打击力度,对于非法中介机构,一旦发现立即进行严厉打击。完善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考察中介机构从业资格,控制中介服务证照的颁发,净化大学生兼职社会环境。
(四)健全司法救济渠道
在实践中,劳动行政部门对于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的请求一般不予理会和诉讼成本过高、程序复杂等原因,兼职大学生通过诉讼进行维权的情况很少。建立兼职大学生的投诉机构成为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渠道,专门为兼职大学生进行维权服务显得必不可少。司法部门可以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或者直接将兼职大学生作为法律援助的对象,为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兼职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诉讼等法律服务,切实解决兼职大学生维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燕岚,殷茵,马芳璐.“大学生兼职的劳动关系认定”[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20.
[2]张祖庆,李铁梅.“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法律保护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姚远.“大学生兼职行为特征研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1,05.
[4]黄牡丹.“大学生兼职法律困境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9).
>>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 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 中职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策略探微 反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及对策研究 与就业相关的三类资本之研究现状、结构测量与趋势综述 服务补救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适应性研究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 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0/2016,3.
[3][4][6]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5]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8]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6-10.
[9]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0.
[10][16]张秀,庄西真.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12-114.
[11]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02):91.
[12]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98.
[13][1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中:20-22.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整性决定高校应当开设劳动法公选课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必修课程。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一个综合课程体系,并非一门单独的就业指导必修课所能胜任和满足。从内容上讲,就业指导应包含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不但要讲形势、讲政策、讲技巧,而且要讲必要的劳动法知识,不包含劳动法的就业指导课是不完整而短效的。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将就业权益保护列为课程内容,但要将必要的劳动法知识系统地讲授清楚,仅靠就业指导课中的几个课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单独开设劳动法公选课是必由之路。
劳动法公选课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劳动法公选课有助于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和实习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实习一方面增加了和人生阅历和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是为将来的求职就业投石问路。然而,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和实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类法律问题,而目前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勤工俭学和实习尽管并不完全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却与劳动法密切相关,并且从将劳动法公选课作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法律指南来开设这个角度讲,将勤工俭学和实习列为课程内容实属必要,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进行“就业热身”活动,为正式就业打好基础。劳动法公选课应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了解勤工俭学可能形成承揽、委托、雇佣合同等法律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勤工俭学的立法,如《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合同法等相关规定。3.提示勤工俭学的常见法律问题,如职业中介欺骗、虚假广告、收取押金或证件、拖欠报酬、人身伤害和校园的风险等,并给出相应的对策。4.介绍实习的概念和种类,探讨实习生是不是劳动者。5.分析实习待遇的法律属性和法律救济。6.探讨如何处理实习生人身伤害,以及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或第三人造成的损害。7.分析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二)劳动法公选课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学生求职既存在劳动者求职的普遍性问题,又存在特殊性问题。解读关于求职的法律法规,解析这些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维护合法权益。劳动法公选课应使大学生了解以下知识:1.他们未来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可能与之形成公务员法调整的用人关系、人事法规调整的用人关系和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2.在应聘面试中双方均应遵守诚信义务,否则可能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等不利法律后果;劳动法禁止招聘单位扣押证件、收取财物等违法行为并规定了救济方法;劳务派遣是不同于劳动关系的特殊就业形式;应会辨识真伪招聘广告和人才中介。3.我国就业歧视的多种表现形式,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具体规定和不足;目前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解决途径和完善建议。4.关于就业协议性质的不同观点;就业协议条款的效力应根据就业单位的性质分别界定;考取研究生可不履行就业协议,但应审慎抉择;毕业前提前入职存在法律隐患。(三)劳动法公选课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学生大部分将成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到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到劳动报酬,从劳动安全卫生到女职工劳动保护,从职业培训到社会保险和福利,从劳动争议处理到劳动监察,等等,劳动法与劳动者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仍很普遍,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基本的劳动法知识,一旦将来他们在工作中遭遇侵权,就会懂得自己何种权利受到侵害,以及如何维权。(四)劳动法公选课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履行劳动义务劳动者不但享有劳动权利,而且应履行劳动义务,违反义务就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人们更关注劳动者权利受侵害的情况,而较少关注其违反义务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在求职中和工作后违反劳动义务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的劳动法知识匮乏。作为劳动法公选课的重要内容,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劳动法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教师必须讲授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地规范他们的求职就业行为,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职业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90-0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空前巨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认知,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1]而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指的是高校或社会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要求为目标,以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职业实践体验,从面、线、点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够
自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 号)后,虽然各高校陆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教学管理体系,但是,仍有许多高校误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其表现是只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很少着眼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高校虽然面向低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在课时量、上课时间安排、课程内容衔接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这门课程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影响有限。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形式单一
虽然个别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师资等因素制约,目前的服务形式略显单一。如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和单纯的课程理论讲授上,课程内容陈旧,只是完成了对基本概念的阐述,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2],不能把西方传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仅仅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面上的普及工作,而真正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的团体辅导、工作坊、个体咨询等服务形式并没有得到普及。
(三)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手段落后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微信、微博、QQ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主渠道,网络成了他们提升自己、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平台。然而,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就缩小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也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作用的发挥。
(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与检验
目前,各高校因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比较困难,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职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而,对职业认知模糊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与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决策、行动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环节,其中,职业认知尤为重要,这是个体认知职业世界的手段。如果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与检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处于一厢情愿的理想状态,高校为其提供的服务也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必然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路径
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网络服务、实践体验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在以下三个层面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第一,在态度层面上树立起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相关的职业意识,愿意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第二,在知识层面上基本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特点;了解就业形势与国家的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第三,在技能层面上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各种通用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3]
2.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必要规定
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应当对该课程教学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如,为提高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将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又如,因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所以,应当实行小班授课,课堂规模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再如,因该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所以,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要采用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坚持课上与课下同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要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应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与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的课,为此,课程教学应贴近、贯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启发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学习风格等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进行认知,了解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
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对相关职业进行认知。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结合社会大环境(国家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等),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初步确定专属于自己的职业群,通过对职业群中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技能要求、薪资待遇、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场体验活动等,完成对目标职业群的认知。
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决策训练,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对科学决策理论、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决策风格、了解影响自己职业发展决策的因素、选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推进求职行动。通过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正与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此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集体辅导、求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
(二)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外辅导力度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课外辅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而言,课外辅导更具针对性,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外辅导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达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目的,以便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目标定向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
2.开办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是以小团体的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引领下,运用职业咨询、职业发展等方法,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和建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平衡职业和生活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
个案咨询是职业规划师和来访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来访者在规划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深入认知,激发内在潜能,明确职业选择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而课堂教学能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具体到个人,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服务体系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传递工具,网络的普及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提供了新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使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有效开展,也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关注度和受益面。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课堂
现实课堂受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网上课堂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多,可以将现实课堂无法展示的视频、文档等在网上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交流、分享感悟、进行思想碰撞。同时,网上课堂还可以为没有在现实课堂中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扩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
2.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
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评。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和评估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对其潜力、不足及发展规划提供指导。.[4]通过职业测评,辅以个案咨询,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
如果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的产品。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质量跟踪调查。高校应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一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从中积累案例;二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建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适应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网络咨询平台是对传统的面对面咨询的有益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与规划师进行在线交流,规划师可为学生提供实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四)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大力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渠道,多组织一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深化职业认知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如此才能凸显社会实践的作用。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渠道需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职场人物访谈活动
职场人物访谈活动是在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数位资深人士进行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开展职场人物访谈能帮助在校大学生印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问题,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日常工作等。通过开展职场人物访谈,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理想职位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真正适合自己,从而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计划。.[5]
2.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深入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采访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士,主要调研以下内容:行业概述、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入职条件、福利待遇、工作状态、发展机会、著名公司、竞争对手、典型案例等,以便完善或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友会,学校可通过校友资源,帮助在校大学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3.开展职位体验活动
现在,企业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既可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十分有益。企业实习经历对学生了解职场、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在岗体验,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能深刻理解岗位职责,提高思想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因此,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确保有足够的职位接纳大学生进行在岗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全员参与、协同合作。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应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钱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2] 张小光,周坚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01.
[3] 葛长波,孙鹏燕,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61.
关键词:社科类专业 大学生 职业素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6
1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概述
1.1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对于高校专业的界定,学科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规律,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其内容包含了哲学类、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理论类、公安学类、教育学类、体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等。
1.2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体现。是对一个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职业过程从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技能等方面。
1.3 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虽然同样是大学生,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理科专业学生的一些特点。首先,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在性别构成上以女性为多数。其次,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相对于理工专业大学生在性格特点上更表现出人文气质,更善于自我表露,但又缺乏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综合来说,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更具有女性气质,即善于待人接物和表达情感等,但缺乏男性气质即自信,富有主见等(见表1)。在学习能力上,社科类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都较差。就业习惯上,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位,企事业单位的文职工作、事务性工作,比较回避自主创业,或者尝试其他领域工作。在就业能力上也弱于理工专业大学生。
以性格特点来分析适合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性格特点\&性格特征\&适宜专业\&研究型\&严谨缜密,勤学好问,善于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喜欢以理性的方式探讨事物。\&心理学、地理科学、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社会型\&热情友善,容易相处,在人与事物之间,更愿意与人相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安学、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艺术型\&敏感深刻,自由奔放,喜欢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借助于音乐、文字、形体、色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追求与众不同。\&艺术类专业、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英语小语种\&事务型\&细致,严谨,自治,认真,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偏爱系统性、条理性、规律性比较强的活动。\&教育学类、护理学类、图书情报与档案馆管理学类\&经营型\&精明自信,乐观进取,对商业信息比较敏感善于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喜欢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成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能力。\&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技术型\&稳重踏实、崇尚实干。\&理工类专业\&]]
2 我国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我国当前社会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乘上高速运行的列车一般。但是在这当中也不断出现单纯重视发展数字,表面繁荣的现象。对于社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就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社科类大学生提出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由腾飞时期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在经历迅猛发展之后转而寻求内部结构优化调整。这就要求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要适应变化调整中的市场职位需求,不能粗浅地了解人才需求,要在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等综合方面不断提升,有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
在文化方面,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我国目前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的分配不均,贫富分化较为严重。部分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文化熏染,不能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的就业态度。在就业困难期,不能及时丰富自我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反而转头将戾气发泄向社会、政府、高校等,出现消极的大学无用论、大学毕业即失业,大量的啃老族等现象,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业心态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2 社科类专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问题
我国当前绝大部分的高校缺乏对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重视不够。很多高校重视的是科研能力,而不是育人的能力。意识的缺乏使得后期的具体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育人思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