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更新;数据监理;数据入库

中图分类号: P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为了规范地形图管理工作,提高地形图的工作效率,不少地区的规划管理部门都在开展数字化地形图的建库工作。数字化地形图建库工作的核心是建立现势性强、动态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合一的地形图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图文一体化地形图管理信息系统。地形图数据库和基础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在数据库和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土地市场日益活跃,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变化非常大,为了满足规划管理的工作需要,同时为了便于解决规划建设纠纷,必须将采集的最新信息更新到地形图数据库中,形成最新的现势数据库。在更新数据库的同时,为保障数据的合理性、逻辑一致性、完整性,提高数据检查的工作效率,有必要设计相应的数据监理和数据入库模块。

1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更新模块设计

数字化地形图的数据库更新是依据规定区域内地表变化的现状,修正信息载体上相应地形图和地形要素的内容,提高其精度和保持现势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基础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数据被广泛用于政府、规划局等各个社会部门,所以,及时准确地完成已有数据和现有数据的更新入库对整个系统应用非常重要。

(1)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更新机制的建立

①实体校验机制。在更新数据入数据库的时候,系统根据实体变化的校验机制,来判断库内已有实体是否发生了更新的操作,从而决定是否将当前的实体写入数据库中以及将库内原来的实体写入历史数据库中。②实体增量存储机制的建立。在数据写入数据库的时候采用增量存储机制,减少数据库的冗余。③自动接边机制。建立接边判断的功能,检查实体是否需要和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其他实体接边,如果需要则执行接边操作。④自动建立对历史数据的版本管理。系统在数据更新时会自动将旧的数据存入历史库中,并以版本的形式进行管理。方便用户的浏览查询应用。

(2)数据更新方式

根据系统的设计模式,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的更新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a、局部更新

局部更新是对局部少量的数据进行更新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丰富的编辑工具来完成,当保存编辑结果时系统会自动将发生变更的数据记录入历史库中。

b、批量更新

数据批量更新主要是指对经过外业修测、补测处理后的数据和其他GIS或CAD格式数据进行批量导入系统数据库更新的过程,这两种数据源的更新方式是一致的,其更新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当地形图数据库中的数据与现状不一致时(如城市拆迁或者道路拓宽引起数据发生变更),便产生了批量变更数据库的需求,此次设计的批量更新流程为:首先划定更新范围(多边形区域),从已建设完成的初始库中输出范围内的地形图和地形数据,数据格式为ARCGIS格式,然后将该格式转换为符合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标准的编辑格式(该格式类似CAD格式,本身具有自我数据内容的描述,包括坐标系统、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内容描述,是我们在开展建库工作之前已定义好、与数字化地形图建库标准一致、用于交换库体数据与外业测量数据的一种数据格式)将符合该格式要求的变更数据导入到外业测量软件中,对变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外业修测,外业修测完成后,在数据质量监理软件中对外业采集的数据予以监理,检测其是否符合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如不符合标准要求外业重新修测。最后将检测合格的数据通过数据入库工具将其导入到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中,并将该范围内的历史数据转入至历史库,以用于地形图数据的历史回朔。至此,现状库的批量更新流程业已完成。

(3)模块实现

模块实现的具体技术方法如下:

a、根据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标准和地形图建库设计书制定内、外业软件数据交换格式,在该文件中规定了内、外业数据交换的图层、属性字段、交换格式等具体内容。

b、在更新数据库时,首先设定数据库的更新范围,可用多边形予以标记,将该范围所包含、相交、关联的地形图、地形要素全部锁定,不可变更与修改,然后将这些要素按照内、外业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导出为DGN格式。

c、外业软件读入该数据后进行外业变更测量,在外业测量时应注意保证原有数据ID号,并记录变更内容。

d、外业变更完成后,内业系统读入该数据,根据条件进行判断变更,如在被变更数据中已找不到被变更的数据,表明该要素存入历史库,如发现新增要素,则将该要素添加到现状地形图数据中,如发现交换数据中存在与地形图数据库中被变更数据存在相同的ID号,但是时间已发生变化,则表明该要素在此变更中发生了变化,将该要素赋予新的ID号添加到

地形图数据库中,将原有要素保存到历史库中。

2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监理入库模块设计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监理入库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原始数据经过转换、监理等处理后导入到数据库中。数据是系统的灵魂,数字化地形图数据库作为整个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应该保证各种格式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正确地导入到数据库中,该部分是整个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环。

数据监理入库模块的功能按数据入库的流程分为数据转换、坐标转换、数据监理、数据入库。其中,数据转换是为了适应入库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坐标转换是为了解决不同坐标系统的数据的相互转换,数据监理是为了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性。

(1)数据转换

数据格式和数据来源多种多样,为了保证其能准确导入数据库中,必须进行数据转换,数据转换功能主要是把中间格式的数据化成果或者现有的数据格式转换成为空间数据库可以录入的GIS数据格式,为此我们在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更新子系统中开发了用于内、外业各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工具,用于数据入库和数据更新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数据转换。

(2)坐标转换

数据转换提供数据在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功能,实现数据的统一与共享,在本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坐标系有54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因此必须提供以上2种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工具。

(3)数据监理

为了保证入库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监理差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地形图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做的所有入库的数据都必须经过监理。

数据检查就是指通过观测、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等对数据建库过程中各个步骤进行错误检查与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我们主要是对已有空间地理资料整理入库以及数据更新入库时的数据进行检查,包括几何位置(即拓扑关系)检查、图形数据检查、属性数据检查等内容。

主要检查内容有:①编码检查,各种要素码规则的正确性检查(是否存在按非法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编码的长度与排列顺序是否按规则进行),如对空间要素的分类代码正确性检查。②编号检查,对地形图图幅号是否错误的情况检查。如是否重好、自动产生的图幅号的检查。③拓扑检查,如图形是否封闭、是否重叠、交叉、岛面等,包括对几何要素进行相交、重合、打折、悬挂等方式的检查,要素的几何位置(标石点、拓扑面、多义线)的检查,自动拓扑错误检查和提示等。④图形属性一致性查询,根据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各个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自动的逻辑检查;包括图形与属性内容是否对应、是否出现有图形伍属性、有属性无图形的情况等。⑤自定义检查,系统自定义检查方式包括两种:根据一定的方式,由检查人员自定义检查方式,根据各种条件的组合进行检查,主要是手工方式来完成的;根据一定的方式,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所进行的空间检查,如交叉检查、重叠检查等。⑥图形接边检查,接边检查主要是对图幅边的数据进行检查,判断跨图幅的数据在空间位置和属性上能否吻合。

(4)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是指将转换后的符合入库格式标准的数据连同其属性信息导入到数据中,数据入库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自动接边机制,建立接边判断机制,检查实体是否需要和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其他实体接边,如果需要则执行接边操作,也就是说入到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是无缝拼接在一起的。②入库的完整性,支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发入库,应该保证入库数据全部导入到数据库中,不丢汜、失任何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③入库的效率,由于地形图数据库数据量大,因此必须尽力提高入库程序运行效率,缩短入库时间。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库 软件开发 编程

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它已成为企业、部门乃至个人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随着应用的扩展与深入,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的研究领域也已经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30年间数据库领域获得了三次计算机图灵奖,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数据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

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模式

在一般应用系统中。对数据库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甚至大多数MIS系统的主要功能都是围绕着后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询等功能展开。对数据库处理成为MIS系统的核心与关键部分。常常对整个系统运行和维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整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结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多层结构的分布式应用系统有很多优点,如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伸缩性、灵活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等;服务器构件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迅速地加以更改,并且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应用无关,系统管理员可以重新配置系统的负载,分布式系统非常适合构建大数据量、开放的、跨地域的商务系统。

二、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

数据库系统是在文件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三个阶段。当前,数据库技术已经面向对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方向发展,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理论上已相当成熟,目前已成为数据库技术领域的主流。在如今的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中,有3种工具排在首位:Power Builder、Delphi、Developer。

1. Power Builder

PowerBuilder是美国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商PowerSoft推出的成功产品,其第一版于1991年6月正式投入市场。它是完全按照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研制设计的,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是数据库的前端开发工具。其特点:它支持应用系统同时访问多种数据库,其中既包括Oracel、Sybase之类的大型数据库,又包括FOXPRO之类支持ODBC接口的小型数据库,PowerBuilder是完全可视化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它提供了大量的控件,大大加快了项目的开发速度,也使开发者更容易掌握数据库的开发。

2. Delphi

Delphi的功能比Powerbuilder更强大(因为它把一些底层的工具提供给了程序人员),因此更适合程序员一类的人去编写。其不但包括对操作系统API的调用,并且对数据库、网络的支持也很强大,其报表工具Repo-Builder也非常实用。

3. Developer

在Oracle Developer环境中,可以使用可视化的Form Builder、Report Builder、Graphics Builder、Query Buf.der、Procedure Builder等设计工具来设计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只需要告诉这些DEVELOPER工具作些什么.而不用费心告诉它们怎样去作。使用者可以轻松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库数据的各种表单、报表和图形。显然,这能够大大提高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OARCLE 8 DEVELOPER 提供了PL/SQL编程环境和ODBC接口环境。当然,与其他数据库开发工具一样,它也具有数据库的操作界面。

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

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范畴)的开发大体需要经过系统规则、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几个阶段。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应用程序的开发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环节。最关键的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系统规则: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目标、环境、现行状况进行初步的考察,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对整个需求做出初步分析和预测。同时,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系统可会受到的各种约束因素,分析开发该系统的可能会受到的各种约束因素,分析开发该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给出拟建系统的各种各选开发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当可行性分析报告被审议通过后,将系统的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系统规划阶段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萌芽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整个目标系统的宏观考察和规划。

其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各种实际,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整个系统的物理模型,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的设计方案、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等。系统设计阶段结整时需要编制出有关的技术文档,即系统设计说明书。

最后,系统实施:系统实施阶段是将所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数据库系统的实现、系统设备的购置、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人员培训等。系统实施阶段的特点是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因而必须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的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写出实施进度报告。整个系统的测试完成后还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和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美)Ioseph Phillips著:《实用IT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李奇明刘家国: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几个关系探讨[J],江苏: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5)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高等学校IT人才培养中创新和实践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课课程设置中整体思想贯穿不够。为此,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院IT相关专业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整合和系统性规划,将IT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如下:

(一)基础实验课程强调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二)应用设计类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融合基础实验中的知识点;(三)应用设计类课程实验的设计内容围绕综合实验课技术要求进行规划。

二、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IT专业课应完成的大作业,即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围绕“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哪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哪些实验。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的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若干思考

(一)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框架针对IT相关专业侧重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特点,实验课程以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为基础和前站,基于此门课程的演示性、体验性实验之上,在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认识和感觉的基础上,以系统开发为主线展开系统开发专业技能的学习。系统开发专业技能以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核心,以数据库为后台,以JAVA、Web程序设计等开发工具为前台,可支撑起一个简单系统框架原型。本实验课程重组框架也可以理解为在认识相关系统(七个基本类型系统等)基础上,着手一个系统分析设计过程,在过程中嵌入数据库设计和流程、界面设计理论,进而动手开发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是什么;第二阶段:学习怎么做;第三阶段:融合,做出你想做的。具体集成框架见下图。

(二)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思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所教授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实现,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同时,java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开发软件,尤其是网络版的软件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数据库系统”是开发数据驱动型软件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知识点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数据库系统”分别讲授了软件系统开发的前台和后台所需的各知识点,通过“对象和类”、“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设计”、“applet程序设计”、“数据库方案设计”、“数据设计方案的oracle实现”等一系列相关的重点实验,将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有机地通过实验串联起来。通过这两门课的实验衔接,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核心技能。同时,这也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提供了坚实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侧重于系统的功能、使用和展示,在前两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这些实验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内容

本实验课程重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综合实验课程重组,使学生体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实施全流程,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根据实验集成框架,将实验课程集成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基础类实验集成,目标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即认识是什么的阶段;第二层:综合类实验设计,目标是将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即学习怎么做的阶段;第三阶段:创新类实验设计,围绕新的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新,即做出你想做的。

1.基础类实验整合

该阶段主要在现有实验室已有环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整合升级。首先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程序开发、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编程、WEB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对应的课程实验中,用任务导向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上一个阶段完成的成果来开发下一门课程的内容。

2.综合类实验设计

利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中做的阶段性成果(例如数据库、WEB网站等),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案例,该案例中融合了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且给出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验要求,由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把整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例如,可以采用大综合的网上商店系统作为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可以了解如何针对该项目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在数据库课程中可以围绕该项目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在JAVA课程中可以完成该系统所需的程序代码设计,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进行该系统的网站开发,通过we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可以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编程、测试和维护。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案例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系统分析、信息管理、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课程等全部打通融合,从而将多门孤立的课程实验整合起来。

3.创新类实验设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验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企业中的社会实践深入挖掘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把真实企业需求和案例数据引入到实验实训课程中来,让学生自己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训课程体系学习,经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开发、软件测试,再到系统实施、维护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仿真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学会分析企业信息管理需求,起到“不出校门就能实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将实际的软件工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39-02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级台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工作质量与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推动自身的发展,对此县级台要加强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其整体服务质量。

1 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现状与实际需求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县级台播出系统运行年限相对较为久远,在播出过程中存在各种故障问题,信号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已经无法满足电视安全播出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对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的重视,这也是现阶段县级台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在实践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现场的系统建设过程中基础的设施内容主要涵盖了高清数字频道与标清数字频道,这样才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播出系统;播出系统主要涵盖了总控与分控、上载审看与编辑节目播出单、播出控制与二级存储等相关部分。

其中播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于对各种节目、广告以及各种信息资讯进行播出,这是整个网络化制作的最终环节,在实践中对于此系统的安全度要求相对较高,优质的系统设计对于整个县级台的电视画面播出有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因为对于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整体规模相对较大、设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播出过程中各种节目条数的整体数量相对较大,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其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性能,要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系统的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满足各种实际的工作任务,从根本上降低工作难度,提升整体的工作质量,有效避免各种人为因素产生的故障问题。对此,要通过智能化的监控方式与手段,加强对各种系统信号的实时监控,对于存在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报警处理,对于存在的各种系统问题以及隐患进行及时的定位处理,在根本上保障整个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的有效性。

2 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系统

2.1 播出系统架构设计

在实践中基于县级台的实际状况以及资金投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充分借鉴其他优秀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的设计,明确实际的架构与设计思路,对此在系统内设计过程中,对于重点设备要应用主备冗余配置,在对其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两个高清数字频道以及两个标清数字频道的安全播出规模,要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为今后的县级台规模拓展以及系统升级留下空间。

2.2 数字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

此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视频服务器、相关录像机以及各种外来信号等信号源进行系统的管理,根据实际的节目需求对其进行系统的切换处理,在融入一定的台标以及字幕信息,再通过网络对其进行传输。在对其进行系统设计过程中,因为其大部分的节目来源复杂,对此相关视音频文件要通过视频服务器对其进行转换,进而形成高标清的SDI视音频信号,要保障其视频服务器始终位于核心地位。同时,要想有效地保障整个节目内容的通畅性,在实践中就要提升对安全性的设置,通过二级存储系统的构建,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安全性。

2.3 系统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对此在设计过程中,其关键位置要应用硬件级的备份技术,要应用硬件系统的无单一崩溃点设计模式,要应用一定的数据容错技术,要应用一定的应急处理方案,在根本上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4 播出系统主要构成

在设计过程中,其主要就是通过视频服务器、数据库系统、播控系统以及视音频分控系统、视音频调度系统、时钟系统、监看监录系统等组成。

1)视频服务器系统,是整个播控系统的关键内容,对于播控系统具有控制的功能,在实践中主要的作用就是视音频文件解码转换为高标清的SDI信号。

2)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对各种信息素材进行记录、对节目单进行监控、对元素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在对其设计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就是主备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双机热备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3)播控系y就是对相关工作站、服务器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设置,其中核心硬件要保障其质量。播控系统在实践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视频服务器、视音频切换等相关设备进行控制,进而保障各种节目的有效播出。

4)视音频调度主要就是对各种信号进行统一处理,在利用矩阵、跳线等方式对其进行调度整合,进行各频道的播出。

5)视音频分控系统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对于各个信号频道进行系统的处理,通过对相关节目的切换、台标以及字幕的处理实现操作,在设计中要保障其独立主备相关视音频链路,单链路设备要保障其支持掉电直通,保障其整体系统无单一的崩溃点。

6)时钟系统就是保障整个播控软件的时间统一性,进而保障其同步控制。

3 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最为重要的就是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对此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设计原则。

1)设计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要保障冗余备份,其不存在单一的崩溃点,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2)相关硬件配置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进行硬件配置过程中,要保障其质量,进而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故障问题的产生。

3)数据存储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实践中各级存储系统中要提升对其素材管理以及内容安全工作的重视,要加强冗余备份。在设计过程中要保障其一级存储的视频服务器,设备为RAID 1+0或者RAID3+1架构,要保障其为最高的安全级别,在实践中要应用高质量的带宽设备。在对其二级存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保障其具有一定的冗余控制器功能、冗余电源配置、在设计过程中应用RAID6的架构,在设计过程中要保障空间范围,同时要设置超容告警等预警设施。

4)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实践,在实际的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实践中,要保障其在集中式上载硬盘播出系统向分布式上载播出系统具体转变的时候,合理配备流程分工,要对不同的工作人员合理地设置具体的权限,保障其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其工作任务,

4 结论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我国的县级台在不断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县级台必须要提升对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其整体发展,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对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工作的重视,在实际中要对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与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在对其设计过程中设计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实际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安全与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县级台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璇.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80m2虚拟演播室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2016(11):1302-1306.

[2]白徐潮.县级台高标清同播系统设计方案及建设实践[J].有线电视技术,2016(8):101-103.

[3]石文珍,秦立伟,周亮.地方台高标清同播系统技术方案设计[J].中国有线电视,2015(8):966-968.

[4]张原.电视台高标清同播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本文以广能煤矿开采项目为研究背景,根据巷道掘进爆破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智能系统理论,进行巷道掘进爆破智能布孔设计的系统功能组成、模块设计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实现根据巷道基本参数自动生成炮孔布置图,从而提高巷道掘进爆破的工作效率。

一、智能系统的组成

通过对传统巷道爆破设计工艺的研究,确立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构造方法和组织形式,主要由用户界面、数据库、推理机构、知识获取机构四个部分构成,如图1-1所示。

图1-1 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智能系统的数据库

通过研究整理,将关于巷道掘进爆破的数据划分为用户信息、经验知识库、爆破数据、掏槽参数以及设计图表等五种类型。本文的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进行编辑建立,如图2-1所示。

图2-1 数据库截图

三、巷道掘进爆破布孔设计智能系统

广能煤矿的巷道断面采用拱形设计,宽5.2×高4.2米~宽2×高2米,大多采用楔形掏槽。本文以广能煤矿中一宽4.8m×高3.6m的采用单楔形掏槽的拱形断面为例进行自适应布孔智能系统的介绍。

1.断面轮廓线绘制

在系统中建立一个坐标系,按照一定顺序输入断面拐点(控制点),利用控制点坐标表示控制点间的曲线特征参数,然后将控制点和曲线连接起来生成断面轮廓线。在用户界面中,输入已知的断面参数后即可得到断面轮廓线,如图3-1所示:

2.布置掏槽孔

根据经验数据库及断面参数确定循环进尺及孔深,选择合适的掏槽角并确定孔口距之后,即可以在断面直角坐标系下准确的布置出掏槽孔。在广能煤矿中,掏槽孔倾角经现场反复测试在68~79°之间为合理。在系统的用户界面输入参数即可得到楔形掏槽孔布置图,如图3-2所示。

图3-1 巷道断面轮廓线 图3-2 掏槽孔布置图

3.布置周边孔

用曲线弧的圆心为圆心、以曲线半径减去周边孔孔口与开挖轮廓线的距离为半径作与曲线弧等角度的弧。然后,以周边孔间距对应的弧长从前一个控制点开始,按控制点序号顺序顺时针方向布置周边孔,图3-3所示。

4.布置辅助孔

系统获取辅助孔参数后,以排距为单位由掏槽区域边界向巷道两侧布置炮孔排,然后以孔距在各排掏槽区域的上下距离范围内布置炮孔,如图3-4所示。

图3-3 周边孔布置图 图3-4 辅助孔布置图

5.巷道掘进爆破布孔设计方案

最后系统再根据确定的底孔距离和崩落眼距离,按照和辅助眼相同的布孔方式得到完整的炮孔布置图,如图3-5所示。

图3-5 巷道掘进炮孔布置图 图3-6 现场施工巷道掘进爆破布置图

将专家的设计方案(图3-6)与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设计参数基本合理,爆破效果比较理想。利用智能设计系统,能够实现爆破参数优化、计算机自适应布孔成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巷道爆破设计,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四、结论

本文根据巷道爆破设计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智能系统理论,创建了巷道爆破布孔设计数据库,并结合广能煤矿各类巷道断面的特点,建立了可用于计算机编程的自适应布孔数学模型。使用Visual C++6.0工具编制程序,使系统框架下的各个相互独立的模块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本文中所确定的巷道掘进爆破布孔设计智能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是合理、可行的,并且可以预见计算机技术在爆破技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曹洪洋,杨仁树,王伟,郭东明.岩巷掘进中爆破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J].矿冶工程,2003,23(4):4-6.

[2]孙惠民,靳建伟.掘进巷道炮眼布置计算机自动绘制.山西煤炭.1998年12月.

[3]边亚东, 张玉国, 潘洪科, 吴聚巧.岩巷掘进中爆破辅助系统设计的研究.中州煤炭.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