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鹿瓜多肽;不良反应;联合用药
鹿瓜多肽(商品名:绵舒)是近年来骨科使用的新药,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白细胞生长和骨生成等作用,临床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种类型骨折、创伤修复及腰腿疼痛等疾病。随着临床用途的不断扩大,有关其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为了研究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特对次例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患者女,41岁,汉族,体重60kg。患者以颈背部、腰部疼痛伴双手麻木四月为主诉于3月31日入院,临床诊断为颈椎病,入院测BP120 mm Hg,P64次/min,R19次/min。自3月31日起一直输注0.9%NS250 ml+灯盏花素粉针25 mg*2支,4月3日联合用药,于下午4时50分输入5%GS250 ml+鹿瓜多肽粉针8 mg*2支,60滴/min,4时52分,患者出现面色青紫,大汗淋漓、胸闷、憋气、心慌,测BP140/80 mm Hg,P70次/min,R18次/min。
1.2 方法
根据鹿瓜多肽粉针剂致本次不良反应反应的病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过敏史、给药方式、临床表现及处理情况。
2 结果
2.1 既往过敏史
患者本人及家族无鹿瓜多肽和其他药物过敏史。
2.2 给药方式
本次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采用静脉滴注(滴速60滴/min)、联合用药方式,用药剂量为常规剂量。
2.3 临床表现
主要出现面色青紫,大汗淋漓、胸闷、憋气、心慌,测BP140/80 mm Hg,P70次/min,R18次/min。
2.4 处理
立即停止输液,换为0.9%NS100 ml静脉滴注,地米5 mg静脉推注,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氧气吸入2 L/min,心电图显示正常。下午5时给予地米5 mg入壶,测BP120/80 mm Hg,P72次/min,R18次/min,患者自述症状减轻,安慰患者,嘱其保持情绪稳定。5时30分测BP110/70 mm Hg,R72次/min,R18次/min。
3 讨论
3.1 有效成分
鹿瓜多肽是中药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无菌冻干品,辅料为右旋糖酐40。其药物成分复杂,包括多种氨基酸、有机钙、磷离子、骨诱导多肽类生物诱导因子,其中多肽有较强的抗原性,个体耐受性不同,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1]。
3.2 操作
鹿瓜多肽是近年来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新药,药品质量控制手段仍不完善,适应证宽泛,对于其用药安全性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本例不良反应为颈椎病病例,在临床适应证范围内无滥用情况,属于根据药品说明书的常规剂量和速度单独静脉滴注用药。本例属联合用药,先后输注鹿瓜多肽和灯盏花素,鹿瓜多肽(绵舒)辅料为右旋糖酐40,由于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容量扩充剂,具有轻度抗凝作用,而灯盏花素粉针的功效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能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和抗血小板凝聚,可使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两者合用,组织中细胞外液的水份引入血管内,致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化学介质,致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灯盏花素注射剂配伍鹿瓜多肽可能引起本次循环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此例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不良反应是否与给药途径、方式、溶媒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
3.3 临床处理及应对
按厂家说明书描述,鹿瓜多肽的不良反应较少发生,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但此例不良反应提示我们:①临床医护人员今后使用鹿瓜多肽时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静脉注射或滴注的应加强监测。②辩证施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③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④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和配伍使用,若联合用药,应慎重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⑤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⑥使用过程应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滴速,尤其是初次使用者,开始滴速宜慢(最好控制在20~40滴/分),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无异常者10~20 min后再适当调整。若出现胸闷、气短、恶心、寒战、发热及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3]。
参 考 文 献
[1] 黄文红.静脉使用复方骨肽注射液过敏变态反应2例的报道.江西医药杂志,2005,40(11):786-787.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 测试技术 应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分布式系统逐渐成为网络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模块性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面对网络发展新形势,分布式系统缺陷日渐突出,且受到该系统范围逐渐扩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测试难度,不利于网络系统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分布式系统测试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式系统概念及特点
分布式系统主要是指将网络计算机作为基础,将组件分布其中,通过信息传递,对通信及动作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以此来完成任务和目标的系统。分布式系统有效地部署了网络化计算机系统,例如:Internet、intranet等。
分布式系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异构性。网络作为分布式系统生存及运行的基础,由于受到网络类型、硬件、操作系统等方面多样化的影响,使得该系统具有异构性特点;其次,开放与并行性。分布式系统开放性特点主要是受到资源共享服务的影响,另外,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用户处于不同状态及客户端,同时访问同一资源,在没有进行协调及控制情况下,势必会造成不一致检索等问题,使得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并发性;最后,故障独立性。由于计算机、网络都存在独立性,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类故障。除上述特点之外,该系统还具有安全性、透明性等特点。
二、分布式系统测试技术分析及应用
(一)模块间通信链路接管技术分析
分布式系统中包含了多个模块,为了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交流及通信,需要搭建链路,通常情况下,主要通过流方式及数据报两种方式实现通信链路连接,由于系统运行时,一个模块可能会与多个模块建立通信,为了满足通信需求,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建立上、下游模块,并通过启动上游模块主动监听―向下游模块发送请求―获取授权,转发数据报,从而完成通信链路连接目标,为分布式集群模拟及异常注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群模拟技术分析
该项技术主要是针对通用测试而言的,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本文采用一种数据录制―回放形式,实现集群模拟目标。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构建模型:第一步,数据录制,需要获取上游模块发送的请求数据以及后端接收请求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将响应数据反送给上游模块,由此,在进行数据录制时,需要明确方向,避免信息获取混乱。
第二步,数据回放,主要是将录制相应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词典,通过模拟后端分布式系统,进而满足上游模块,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两方面共同配合,促使请求包与相应报耦合,实现集群模拟目标。
(三)通信异常注入技术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针对系统进行测试过程中,会将网络通信异常测试逻辑接入到上述两项技术当中,利用这种交互方法了解和掌握网络异常,提高检测准确性,以此来实现检测目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分散式,另一种是集中式。两种途径都存在优势及缺点,在选择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合理性原则,选择最佳方案,提高测试准确定,进而实现检测目标。
(四)高性能获取数据源技术分析
数据源获取在分布式系统测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测试离不开数据支持,由此,高性能数据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将高性能网络库Libevent对读写事件进行注册和执行,并将多线程技术进行处理,促使获取与转发数据实现同步,实现数据源高性能获取目标,以此来为分析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各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可知,集群模拟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能够将集群环境等因素模拟的更加真实、形象,保证了集群模拟真实性,且将拓扑结构作为基础的集群,其上下游环境与实际相一致,不仅如此,数据量也能够保持一致性。另外,环境作为测试的重中之重,也是耗时最多的过程,本文创新数据录制―回放模型,能够将真实环境模拟出来,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够显著提高测试有效性。除此之外,高性能获取数据源技术,能够为测试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分布式系统应用范围日渐拓展情况下,加强对系统进行测试成为调整和优化系统的有效途径,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测试技术也将逐渐朝着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分布式系统测试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其测试技术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坚持合理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测试方法,获取相应数据信息,促使测试工作顺利进行,调整和优化系统,提高系统整体性能,进而促使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银章,徐玉斌,曾建潮.分布异构网络环境下数据访问设计[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10.
Abstract: Ba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sports match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S mode at computer software data treating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stributing-type multilevel structu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at sports match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grammer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distributing-type structure data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sports match.
关键词:体育比赛;分布式;多层结构;数据库技术
Key words: sports match;distributing type;multilevel structure;the technology of the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62-01
1采用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的原因
近些年来,C/S(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针对C/S模式应用中的问题,多层体系结构数据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大体上它是在C/S模式的基础上,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应用模块,承上启下,一方面处理原来集中到客户端的数据任务,另一方面负责将数据传送到服务器。这样,原来的客户端仅用来显示数据和处理与用户的交互操作任务,而原来的服务器依旧处理数据库的应用任务。
由于中间层脱离了客户端,便于设置来访者的各种权限,对于比赛的一些特殊数据,如规则、标准,数据逻辑等,放在中间层处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如果使用HTTP、CORBA或COM+,还可直接享用它们提供的安全机制。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多层结构是优于C/S结构的。在计算机软件编程中,实际上是通过软件对象的形式来编写体育比赛处理逻辑的,使不同规模、形式和组织方法的比赛处理系统可以重复使用这些对象,非常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事实上对于大型体育比赛中的软件开发来说,多层结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流行的分布式技术
目前最为流行的分布式系统结构是微软公司制定的COM/DCOM/COM+和包括SUN,IBM,INPRISE等众多厂商共同倡导的以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用对象请求体系结构)为核心的分布式系统结构。COM(组件对象模型)是基于Windows的技术,使用DCOM、SOCKET等协议;而CORBA是平台中立的,使用IIOP通信协议。两种技术具有较大的差别,但也有相似之处,当客户端使用软件对象时,这些分布式技术都会让应用程序具有透明性,看起来好像这些软件对象就存在于本地机器上。这种技术使得程序员在客户端无需编写复杂的网络程序来访问事实上位于远程服务器上的软件对象。这种具有透明性调用技术的实现方法是以一个特别的对象来仿真远程计算机上的软件对象,客户端程序调用这个特别的、仿真对象通过通信协议(DCOM,IIOP,SOAP)来操作远程软件对象。
3系统应用分析与对策
所谓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实质上是网络中基于软件对象之间的一种调用技术。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的核心是把一个数据处理与管理程序的不同部分放在网络中不同的主机上运行,从总体上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现在的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已经和面向对象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系统的分布是由系统中很多应用对象的分布得到实现和体现的。这些分布运行的软件对象在计算机语言中被称为对象组件。
多层结构的体育比赛系统分布表现在应用中对象组件的分布上,既有对象组件的特性,又有分布的特点,一个设计良好的,具有多层结构的体育比赛应用系统,其结构应该很松散。每个对象可独自进行修改,既可以重用已有的组件,还可以增加新的组件,不用重新编译和修改其它对象组件。这种相对独立的特点还表现在每个组件对象的安全控制方面,在体育比赛系统设计中,充分运用这种独立的安全控制机制,可以使系统整体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中间层,各种对象组件要能够顺利地运行,还需要其它相关的服务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对象组件运行的环境。这些相关的服务包括对象组件运行时的事务控制、目录服务、运行调度、安全控制、数据库资源管理等,所有这些服务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间层服务系统,因此也把中间层叫作应用服务器。无论从编程、运行和管理等方面来看,中间层都是整个结构的核心层,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
应用系统性能的提高和硬件设备投入的降低是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模式最终被采用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性能的提高是以增加软件设计复杂程度为代价的。将复杂的应用方式从客户端分离出来由专门的服务器来处理,既可以提高应用的执行速度,也可以减少网络调用的通讯量并可十分方便地监控服务器的运行情况。这大大简化了操作人员对系统的管理,降低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并能确保系统的可靠运行。
在应用系统的实际使用中,由于中间层的存在,当客户端大量增加时,只要适当增加服务器,调整中间层模块的布局,就可响应更大量的数据访问。若系统设计中,开发以CORBA为核心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还具有跨平台、跨产品的特点,可进一步增加模块及代码的复用性。
4结论
在体育比赛中使用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解决各种体育比赛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不同。研究、开发适应体育比赛的分布式多层数据库应用系统,提高比赛数据处理效率,提高体育比赛中计算机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体育比赛的社会影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基于分布式多层数据库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也一定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综合化 动态化 前期仿真
1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1]。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2],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3],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4]。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1]。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3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 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
转贴于 4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5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2]。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远程抄表 电量采集 电能管理与应用
胜利油田电网作为全国最大型企业电网,目前拥有35~220kV变电站164座,6~220kV输配电线路5080km,电网覆盖山东省3个地(市),12个县(区),供电面积达3.2km2,年转供电量50多亿kW・h。变电站电能计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电力管理总公司的经济效益。
由于胜利油田电网分布较广,计量点分散,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区域管理的模式。受技术所限,电能量管理以人工抄表、核算、收费为主。这种以人工操作为主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时常出现电能量的错抄,漏抄,少抄等现象;同时,由于电能量的时效性差,不能有效为变电站电能损耗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防窃电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现有的电能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现实工作的发展。
电能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变电站电能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一种集电能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为一体的系统成为可能。这种系统可以克服以前以人工操作为主的电能管理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如何根据胜利油田电网的实际情况,并融合现代电能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先进成果,建设一个覆盖胜利油田所有变电站,能够可靠、稳定、高效提供电能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变电站电能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 系统需求
本系统作为电能量的实时遥测系统,其应具有遥测系统的所需具有的可靠性、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同时由于涉及胜利油田160余座变电站和500余家二级单位,本系统需进行系统分层,分期建设。因此对本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1 系统总需求
(1)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是对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这套系统设计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并要确保长期的可靠、稳定运行。因此要从系统结构设计、设备选型、技术支持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确保系统运行可靠和稳定。
(2)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系统首要功能是要实现变电站关口点电能量数据完整无误的准确采集。而这些采集来的数据则是作为对胜利油田各二级单位收费的根本依据。因此采集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将会直接导致电费结算的错误,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损害双方的经济利益。
(3)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这里的开放性是指本系统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都应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开发生产出来的,允许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进行互换。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还要重视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安全性设计应是全方位的、分层次的和分等级的。既要注重硬件的安全性设计,又要注重软件的安全性设计。建立层层安全控制机制,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和机密信息的泄漏。
(4)注重系统的实用性和扩展性相结合。因系统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高、建设周期长,系统建设应遵循经济、实用、高效的原则。在引进、消化先进模式的同时,按照自身生产实际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系统的可扩展性,为今后的功能扩展留出空间。
1.2 系统功能需求
(1)实现电能量、需量、瞬时量等数据的随时、定时、周期采集和存贮:
(2)实现计量点的电量管理:
(3)实现发、售、过网等各类电量统计和电费结算;
(4)实现多层次统计线损及理论线损分析:
(5)实现灵活报表的输出和曲线分析:
(6)实现计量表计状态的监测,判断异常事件的发生:
(7)系统维护实现多级权限设置,实行分级管理;
(8)支持多种规约,可实现不同厂家表计的更换;
(9)实现Web浏览、查询功能。
2 系统结构与硬件组成
在充分研究了国内外多家系统结构后,我们接合胜利油田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系统架构设计,见图1。
本系统是由主站(局内计算机网络)、通讯信道、变电站采集终端、多功能电子表(或脉冲表)等部分构成。
变电站采集终端(数据集中器)完成各种电能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状态监视,可以根据设置完成重要数据(如电能表码)的定时存储;上行和系统主站通讯,完成数据上传功能。
通讯信道是子站和系统主站通讯的桥梁,系统支持多种通讯方式,典型的方式有:电话拨号方式、专线方式、TCP/IP网络方式、光纤专线或以太网、GSM无线通讯方式(该方式安装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综合成本较低)。对于一套主站,系统同时支持几种通讯方式。
主站位于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主要完成远程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监测、报表输出、WEB浏览等功能。
为了形成各二级单位的以电量为中心的集成应用,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厂家的抄表系统相连,进行信息共享。
3 系统软件实现
系统中的软件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要实现电能表与电量采集终端之间有数据通讯程序设计:二是要实现主站对所采集数据的处理程序设计。
3.1 采集终端与电能表通讯程序设计
系统终端与电能表之间通讯流程如图2所示,
3.2 主站软件组成与功能实现
(1)主站软件各模块组成
主站软件主要包括8个功能模块包,分别是网络监控平台包、系统维护包、数据采集包、计算服务包、图形包、电能综合应用包、报表支持包和WEB浏览服务包。
(a)网络监控平台包:由于本系统是分布式系统,而且是实时分布式系统。为了达到系统的开放性、实时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网络平台监控系统。网络监控平台作为整个分布式系统构建的基础和调度核心,其实时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分布式系统。此模块可实现对网络链路、网络节点状态、服务器状态的监控、同时可以对运行工况报警、系统校时、运行日志管理、实时数据库的动态加载管理、共享内存的管理和应用开发支持。
(b)系统维护包:可实现参数维护(变电站参数、大用户参数)、权限管理、数据管理。
(c)数据采集包:数据采集包主要完成主站系统与采集终端、电表的通讯,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采集方案自动定时召测采集终端的各种电能量数据,也可以人工下发数据召测命令进行人工召测。召测的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