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考核
2012年,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广西工学院合并组建广西科技大学,并成立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所谓院系二级管理是指在学院的统筹领导下,给予系部更多的教学自,系部在学院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的管理。[1]系部由原来的教学管理执行单位转变为拥有一定自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当管理重心下移之后,系部的管理自加大,管理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增强。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校医学院药学系为例探讨如何保证和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
一、二级管理模式下系部教学管理的现状
首先,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没有对系部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分配,院系职责混淆不清。院系各级管理人员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系部管理人员认为院级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指示不明确;院级管理人员认为系部管理人员应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行其是。这样院系二级管理职责不明确,严重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其次,合并组建大学,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变动较大。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某些岗位管理人员缺乏经验,院级管理人员和系部管理人员之间合作需要磨合。再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院系二级管理难度增加,工作效率下降。造成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院系两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效率低,因此要提高系部的教学管理质量应首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二、建立健全系部教学管理制度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制度化管理的模式,即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2]其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管理人员少,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制度先行是首要的。系部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应与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一脉相承,由学院统一制定,以便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顺畅衔接。[3]系部按照学院制定的系级教学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其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专业设置依据、培养方案的制订、执行与调整制度等)、专业标准、课程建设制度(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制度等)、培养过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制度、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制度、实践教学体系制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制度、实习实训制度、社会实践制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制度等)、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质量保障模式与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与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质量监控制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专业建设等内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设有主任1人,书记1人,副主任2人,副书记1人,系团书记1人,办公室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专职辅导员2人,教研室7个,每个教研室设有主任1人。日常教学工作是在系部管理人员(系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的指导下各教研室按照规章制度完成的。除此之外,系部按照相应的制度建设要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系部主任、系部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各教研室主任、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负责人代表等,制度建设内容包括: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制订和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人才培养方案、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指导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按照制度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必须召开工作会议一次,如工作需要可临时调整。以教学计划的执行为例,各教研室按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制订教学大纲,系办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课程,各教研室安排任课教师,各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编制教学进度表,制订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进度表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
三、改革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要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目前对系部的教学工作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系部只是按照学院的通知文件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低。而且目前学院分配教学经费的方法大多是按照学生人头进行划拨,没有兼顾系部教学成果、系部竞赛开展、重点实验室申报、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没有很好地提高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奖惩不分明,因此应当对系部教学工作进行考核。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内容可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②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情况;③增量指标。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教研室工作情况考核,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情况考核,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情况考核等内容,学校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教师教学考核情况包括具体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其中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工作量和实践教学工作量(含实验、实训、学生竞赛、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教、教学奖励等方面;教学改革与研究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团队等方面。增量指标包括系部专业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实验室荣获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部教师获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竞赛奖获等。通过这些考核措施,提高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评教应该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年度测评取两学期测评的平均值。学校开放学生课堂评教系统,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规范抽样(参评学生人数占上课班级人数的50%,其中班干占20%,成绩优异者20%,成绩良好者20%,成绩稍差者20%,随机抽取者20%),对教师课堂授课效果进行评教,学校在年终考核评定的时候将以学生评教的结果为参考依据。比如优秀教师在学生评教排名中应该位列所在教学单位前的50%;对连续三年在学生评教中排名位列在本系部后5%的教师进行培训,在晋升职称的时候,这部分教师可不予以推荐。要注重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安排。将各学科任务分配到教研室之后规定教学计划上交时间,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上交教学计划的教研室将做好记录,严格按照教研室工作考核办法的规定对教研室进行考核。
四、结论
经过改革实践,系部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更加完善,我系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我系取得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医药与化工专业群);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立项六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一个;近一学年,在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中,两个学期优良率(≥85分)分别为98%、95%。我系教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多项荣誉,有1位教师制作的微课从广西赛区进入全国决赛,1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校级),1位教师获得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微课设计二等奖(校级),1位教师获得优秀主讲教师并取得良好成绩(校级),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志刚,刘建琴.关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3):67.
[2]胡杰冲,李伟.私营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焦点[J].宁波经济,2013(5):58.
关键词:精细化;粗放式;教学管理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鉴于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取得的辉煌成果,近年来逐步被教育行业重视并引入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常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质量监控、管理创新和人才发展五个方面形成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精细化与粗放式并存的单一式管理模式。
一、现行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一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工业产品,核心是产品批量加工的效率、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教育行业与现代工业发展存在本质区别,学生作为学校的教育成果,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受益者,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行业完全复制在工业发展中大行其道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为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将直接导致学校在教育教学具体办法制订上过于追求统一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管理模式,违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及初衷。
2.单一粗放式教学管理模式弊端
粗放式教学管理模式一味追求既定的学生的专业及社会能力目标而忽视过程环节,可能导致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及考核管理办法制订不严谨、调研不详细、论证不充分,存在临时增减课程、课程知识结构反复修改、考核办法针对性不强、管控困难等问题出现。
综上所述,单纯的精细化、粗放式管理都不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佳手段,因此,本文提出适合高校的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并进行相关探索研究。
二、粗放式与精细化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措施
1.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
粗放式教学管理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专业及社会能力达成为唯一考量目标,只规定讲授知识体系,未限定具体课堂教学手段,课堂灵活机动性较强,便于教师开发快乐法、创思法等特色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轻松、融洽、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及质量。
课程讲授方式应以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模式,注重传统专业课理论课堂讲授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重视发现教学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将实践教学定义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以实验室教学作为实现手段。
因此,对于具体课程知识体系结构、课时分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知识讲授完整性及及时性等应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而对于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方法的主动权应由专业课教师掌握,学校应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
2.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需按照多元化、专职化、专业化目标组建。
科研研究类教师队伍组建,应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模式,规定其专业对口情况、博士学历、专业能力、以往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并制订合理、详细、可量化的考核管理录用措施。
双师型教师队伍组建,其目的是适应本科应用教育教学需要,对于外聘兼职、全职双师型教师岗位职能及职责、上岗能力要求、以往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储备应采取精细化管理,而对于其是否为博士、硕士学历不应采取统一的硬性规定。
3.学生培养计划制订
学生培养计划制订应充分考虑专业对口、岗位需求、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专业课、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课程进度安排计划、毕业学分标准等环节。
精细化教学管理适用于针对课程体系制订各类课程的总体学分比例、具体课程学分、各章节需讲授知识及重点、学时分配、进度安排及能力达成考核办法、师资及实验实训等教学保障体系。
对于具体的课程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及多元化培养目标,兼顾学校与学生的双重主观能动性,课程体系制订应在专业选修课及兴趣选修课设置上增强可选性,为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提供一定的自由度。
4.专业能力达成渠道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合作项目模式
引入企业项目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一次性大型校企合作项目或多次小型项目开展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制订,落实学生在项目中负责范围、职责及工作内容、时间计划、项目结题输出物,并严格按照企业项目开展流程进行市场分析、技术方案论证、详细方案审核、定期书面汇报、标准格式技术文件输出等。以企业项目结题评审办法对累加的工作量、涉及专业方向、结题二维及三维图纸、计算报告、仿真报告等专业技术成果进行综合评定,评定通过与否作为单门或多门专业课学分修完的对比认证条件。
(2)理论考核与实验实训综合模式
改变现有以课程理论考核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以理论考核为辅、实验实训环节考核为主的专业能力达成认定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理论与实验实训考核权重。
(3)教师课题模式
引入企业项目开展流程、过程及结果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工作量、涉及专业方向、结题成果作为单门或多门专业课学分修完的对比认证条件。
(4)创新创业模式
根据创新创业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及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的审查评估,作为对应专业课学分修完的认定办法。
5.教材选择与二次开发
现行的高等专业教材面向各大本科及高职院校,涉及面广、影响大,且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不尽相同,因此对现行教材进行集中改革以适应所有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不现实。针对现行专业课教材存在针对性不强、知识体系分散且连贯性差等问题,学院统一制定专业课教材认定精细化管理标准。
课程教学仍以现行最为贴近的教材为基础,提取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对口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专业特色自行进行教材编著,应注重二次开发教材的专业实用性不应限定其具体形式。
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人才的多样化、专业化、多渠道发展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适当的教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因其自身的利弊,机械化地在教学管理上复制均存在缺陷,本文提出的精细化与粗放式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因优缺点互补,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探讨精细化与粗放式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管理;改革;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31-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如何确保研究生扩招后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生源质量、课程教学、导师队伍、教学管理、科研条件等诸多因素,但其中课程教学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它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拓宽、批判思维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校是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自1960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培养单位。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领域覆盖面较宽,研究生培养类别较齐全。近年来,我校为保障大规模扩招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面向生产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将教学改革、集中开题、集中预答辩、论文盲审和集中评审与论文答辩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满足了国家需求,得到了社会认可。
一、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据,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我校每隔三年修订一次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学科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和专业面,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凡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必须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仅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也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专业学位),对学术型研究生要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对应用型研究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与技术创新。每个一级学科下设3-5门核心专业学位课,进行重点建设。新修订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23个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和11个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覆盖了全校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四个专业学位类别和17个工程领域。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了学科特色、前沿性、综合性。充分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组织编写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地执行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质量,使每门课程在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我们组织全校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重新编写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考核方式;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审定。审定原则包括: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课程内容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能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和学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围绕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做到分量适当、深广适宜、表述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特点。通过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审定工作,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料齐全、规范,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进行了具体分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负责组织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教学、成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的确立。学院设有专职的研究生秘书来负责教学计划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院及主管校长批准。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对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课程开设要求、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用以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1.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我校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各学院从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中聘任,因特殊情况需要聘任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承担课程任务的需所在学科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研究生院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安排课程教学任务。
任课教师的职责: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开课前准备好教学日历、教案、教材、参考书等教学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注重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任课教师应认真听取研究生所在院、系及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④任课教师应积极编写适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材、专著和电子课件。
2.课程教学管理。①任课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②任课教师不得随意中途停课,如确有特殊原因,需经所在院主管领导批准、研究院培养办公室同意并备案。但一门课程累计停课次数不得超过3次,累计停课时间不得超过2周。耽误的课时,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补上,总上课时数不得因停课减少。任课教师未经允许不得自行变更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若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上课时间、地点,必须在开课前至少三天(提前不超过两周)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停课、他人代课等情况,将按教学事故处理,并在网上通报批评。③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位任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内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不超过三门,博士生和硕士生合班上课的按一门课程计算工作量。
3.监督机制。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意见反馈。①实行经常性的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由研究生院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研究生教育质评组,深入到研究生课堂,全面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②实行定期的课程教学情况检查制度。包括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全面教学检查、学期中的开课情况抽查,定期召开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③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将质评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的网上评教结果汇总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并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建设,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制定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五年来,共有105门学位课得到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通过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2.加大投入,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综合实验课程建设。为了积极发展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制定了《工程硕士实验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首批批准立项,资助十门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十个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校所有工程硕士领域建立起综合实验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配合,解决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外实习、实践问题。
3.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每年立项支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校级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项目,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双向考评
为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带教能力,结合本学院实际教学情况,尝试对社区护理学传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8级和2009级护理专科生,将2008级98名护理专科护生设为对照组,将2009级98名护理专科生设为实验组,两组各包括女生92人,男生6人,年龄均介于21-23岁之间。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构成比、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成绩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准备阶段 为我们在学院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社区基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设计和拟定了双向考评指标。
1.2.2 实习前安排
1.2.2.1 课程安排: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社区实习时间为期均是1月,两组采用教材、授课老师、见习基地及带教老师均相同。
1.2.2.2 模拟实践:共3学时。按照该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将社区护理实践内容分成社区健康评估、教育、家庭健康护理及预防保健四部分,护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成立合作小组,每组4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践。
1.2.3.4 双向考评指标。
1.2.3.4.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从平时表现和考试两大方面进行考评,平时表现包括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分各科理论和技能考核两方面。
1.2.3.4.2 学生对老师的考评指标。包括入科教育;教学查房和带教讲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理论与临床结合程度等共10条,以及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总体满意度和学生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1.2.3.5 双向考评办法。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学生还要对老师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生实习结束,分别对其进行自制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评价护生对双向考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率;并设定模拟情景,每名护生做一次指定主题的健康教育讲座,由带教老师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两种指标均为满分制。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l3.0程序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满意率比较
两组比较,实验组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护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满意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实践时间 实践内容 实践方法 考核方法
实验组 98 91(92.8)* 90(91.8)* 90(91.8)* 90(91.8)*
对照组 98 78(79.6) 78(79.6) 76(77.5) 77(78.6)
P
注:*P
2.2 两组护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满意率比较
两组比较,实验组实践能力考核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护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满意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专业知识掌握 学习主动性 沟通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组 98 92(93.8)* 90(91.8)* 80(81.6)* 81(81.6)*
对照组 98 78(79.6) 77(78.5) 70(71.4) 68(69.4)
P
注:*P
3.讨论
双向考评指标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尝试,社区护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让学生多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促进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实践经验,才能有效促进和提高护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双向考评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生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率及专业知识掌握、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等综合实践技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卉,尚少梅.标准化病人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0,3(3):202-203.
[2] 郭小燕.PBL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8):119-120.
[3] 慕江兵,王卓,戚春玲.护理本科学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2008,11(11A):1917-1920.
[4] 梁国隆,陈昱林,周薇.研究性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6):117-118.
[5] 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等.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15):32-33.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现状
高校建设主要遵从“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辅之以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及校内外应用教学基础建设等,办学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现行教学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机械化
很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通常是分管教学管理事务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或者二级学院的分管院长等,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及教师,现阶段我国教学管理体制还是命令式、低层级、机械化管理方式,不够人性化,学生及教师对教学管理比较抵触,使得教学管理措施无法落到实处。
2.教学管理目标偏离实际
教学管理围绕教师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督,对学生学习效果关注不够,使得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统一,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院校内部对教学管理存在分歧,部门之间的利益导向使分目标与总目标偏离,形成政策高高在上、无法真正落地的情形。再次,教学管理的倾向性很明显,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案改革,忽视教学课程执行、教学设计;重视规范性、制度性管理,忽视柔性、人性化管理;重视教学的最后结果,忽视教学的全过程管理。
3.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估考核及反馈体系不完善,考核制度不全面、不结合实际,过于机械化、形式化,如缺少课程评分满意率、教师绩效考核分数、教师生活关心指数等内容。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得评价指标不够细化,没有建立起各子单元的专业化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规范、教学效果监测和课堂秩序规范等方面没有专门的评价制度。
4.教学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管理的本质思想是管理人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不专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理念依靠经验,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对教学管理缺乏主动性预见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才能指导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及教师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平衡好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刚性与柔性管理的尺度,激发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以目标为导向,树立全过程控制意识。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制定中长期教学管理目标,并将目标细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围绕各级目标展开,通过目标与获得的效果的对比,不断纠正目标及改善日常管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2.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进一步梳理学校与二级教学单位的职责关系,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责、权、利,院校应避免从事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主要做好日常教学方案设计、政策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及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负责政策层面的指导、监督、协调及服务等工作,二级教学单位应该负责执行层面的具体事务,坚持实施全过程管理模式。其次,为了调动各参与者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授权二级教学单位,允许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大纲设计自己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使教学质量管理与学科建设结合得更好。
3.加强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