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院发展规划

中医院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院发展规划

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建设;问题

引言:

随着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者综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结合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建设布局管理设计的品种搭配档次较低,还未达到科学化理想化的建设效果,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中,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技术含量,以体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是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个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应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大量涌人,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2)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中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城市建设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宿迁城市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定位。改变了宿迁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引了外地客商踏绿而来,奔森林城市而至。增强了客商的投资的信念。

2、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2.2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2.3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3、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应成立相应的园林设计院和园林监理公司才能立意鲜明准确,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管理到位。应把园林绿化设计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做到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同时园林监理公司应对某项工程实施苗木调进的质量标准以及栽植质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目前宿城市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加之土地资源紧张,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或是国内大中城市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

3.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3.4以人为本,园林风格多元化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阴、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5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要充分挖掘各地区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充分展示各地区生态立市、奋勇拼搏、创先争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束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信息系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4.00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03-02

研究型医院的主旨是强调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核心要求是通过临床医学科技创新持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基本方法是临床与科研有机融合的转化医学,价值追求是为人类健康作更大贡献。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的精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下简称“曙光医院”)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研究型中医院的战略规划[1]。根据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目标,我们进一步提出可借助挂靠于曙光医院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的工作基础,依靠院内其他临床及科研部门的力量,创建一个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以挖掘和保护散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确有疗效的中医药特色技术及单方验方等,并选择性地进行开发推广。

1 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建设意义

首先,从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方面来看,建立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有利于突出研究型中医院的中医特色。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医药是中医创新的基础,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传统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将有利于促进研究型中医院对中医药学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深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扩大其服务领域,体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理念。

其次,从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方面来说,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的建立也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目前科研型的中医人才较多,而传统中医功底深厚、能完整传承中医理论和技能的青年中医人才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将给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通过建立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可培养一批人才,促进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扬,继而改善传统型中医后继乏人的现状。

2 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建设目标

根据研究型中医院“中医特色明显、体制新颖、国内领先”等建设目标的要求,我们为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的建设确立了四大目标。

2.1 保持国内领先,形成品牌,成为示范

目前,在中医院内建立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尚属创新举措,要求该平台的建设能引领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工作,形成品牌,在全国产生影响,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示范点,为其走向国际打下坚实基础。

2.2 形成一支坚实队伍,培养一批骨干人才

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保护工作相对较为艰难困苦,需要深入民间走访调查、制定标准进行筛选评价、与民间人士沟通协调等,但近期收益可能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若缺乏对中医药学真挚的热爱之情,难有毅力坚持。所以,在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培养一支骨干队伍,有志于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致力于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保护,最终形成中医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明确的专家梯队。

2.3 以科研为主导,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有别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在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追本溯源型的经验挖掘、保护、总结和利用。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是根据中医药学特色,另辟蹊径进行科研工作,同时也要求为中医药学科研人员提供新思路,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2.4 以临床为目的,实现优秀成果转化

医学以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的建设,其最终目标也是要求挖掘一些疗效显著的中医特色技术或方药,在临床推广运用,以补充或改进特殊病种的治疗方法。

3 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以传承弘扬中医特色为使命

近年来,围绕传承弘扬中医特色的主题,曙光医院已采取多项举措,如原创性地设计创建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构建海派中医文化的学术交流中心、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机构等。

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成立发展起来的,是曙光医院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医特色为使命,构建现代化研究型中医院”过程中的产物。该所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以坚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精神为指导,在系统整理和评价中医(民间)特色诊疗手段及研发中医诊疗专用仪器设备、针刺麻醉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上海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总结研究、系统整理和评价中医“治未病”服务保健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曙光医院推广应用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包括小针刀技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粘连疼痛、单穴深刺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膏摩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丹参桃仁涂膜剂治疗肥厚性瘢痕、药棒经穴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划痕法治疗酒糟鼻等20余项;自主研发的仪器有儿科外用敷贴仪、防火艾灸器、孙氏艾灸盒等,其中孙氏艾灸盒是从民间挖掘而来,经改进后于2012年由该所监制生产推广。目前,该所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临床评价基地”牵头挂靠单位。

遵循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医特色为使命的宗旨,我们充分借助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的相关工作基础,建立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以进一步推动曙光医院研究型中医院在继承弘扬中医特色方面的建设。

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上海地区的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工作由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共同开展推动。自2009年发起“我为上海中医药发展献一技”活动以来,至今已搜集到100余项民间特色技术,举办过5次专家评审会,共有73项技术接受专家评审,较为优秀的18项民间技术已于2012年10月被上海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办公室立项,与上海市12家医院对接进入临床验证。此外,2008年,由曙光医院牵头对上海浦东新区名医名方进行挖掘整理,于2010年10月编撰出版了《上海浦东名医名方集萃》。2012年11月,曙光医院举办以“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及验方研讨”为主题的曙光国际论坛,150余位国内外中医药专家学者、民间医药技术的传承人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为中国及世界民间医药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2]。总之,上海地区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工作已受到广泛关注。

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确有疗效的中医特色技术与方药,以发扬光大、造福百姓,正符合研究型中医院“以人为本”、“中医特色”这两项基本内容的建设,故将该项工作纳入研究型中医院建设范围之内,建立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为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者提供展示机会,也为曙光医院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拓宽思路提供更多学习及研究的机会。

4 小结

借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契机,以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为基础,依靠曙光医院临床及科研部门的力量,建立一个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将有利于研究型中医院的建设,是医院注重中医药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深刻体现,符合研究型中医院以弘扬中医特色为使命,集继承、创新、现代化于一体的办院方向的特征。该平台的建立也将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责任,具有远期利益。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探讨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建设规划、初步实践及难点问题等,以更好地充实和完善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远东.创建研究型中医医院的理论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8):569-573.

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广大农村提供中医医疗技术和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巩固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促进农村中医工作全面发展。

二、创建目标

从2013年12月份开始,以《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标准,利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建成中医机构设置合理,设施配套,专科特色突出,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康复促进、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中医服务体系,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通过精心组织,宣传发动,狠抓落实,强化重点,规范管理,力争在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工作。

三、各单位职责分工

(一)区财政局: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区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或近3年年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二)区发改委: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投入上给予倾斜。

(三)区卫生局:1.将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制定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协助组织实施。2.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分管负责人,配备专职干部,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中医药工作情况。3.把中医先进区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医疗业务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以及院长绩效考评内容。4.制定全区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区中医药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5.定期召开中医工作专题会议,调查研究全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6.督促指导医疗机构的中医建档建账工作,建立健全全区中医药工作综合台账。7.负责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四)区人社局:制定中医药人才引进方案,对中医药人才引进采取倾斜政策,充实补齐中医药人才缺口。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时提高报销比例。

(五)区药监局: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的中药质量监管。

(六)区中医院: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3.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规范,符合《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4.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要求,积极配置中医诊疗设备。5.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6.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7.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8.区中医院院级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9.开展3个市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含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形成两个以上在我区有影响的中医专科(专病)。10.急诊科(室)具备常见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常见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不低于80%。11.制定并实施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12.中医类别医师熟练掌握本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等)。13.积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不少于60种,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不低于10%。14.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中医处方书写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15.积极使用中药饮片,门诊处方中,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处方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16.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5%。17.在区中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18.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19.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3)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区中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推广平衡针、铍针等中医药新技术。20.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21.区中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对乡镇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22.开展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有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具体培训计划和措施,并注重培训的正规划、系统化,近3年辖区内区医院、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培训率达到100%。23.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负责资料提供和组织乡镇人员培训。2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七)区人民医院:1.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2.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3.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中执行有关中医药标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4.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大于80%,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5.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全院平均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大于6次/月;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大于80%。6.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人民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八)乡镇卫生院:1.全区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要求。2.90%以上镇卫生院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6.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7.乡镇卫生院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8.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9.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乡镇卫生院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10.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11.针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12.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13.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九)农村卫生室:1.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2.40%以上的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100种,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其它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不少于50种。3.每个农村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5.每个农村村卫生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6.农村村卫生室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天30%。7.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十)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1.将区中医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农村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2.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包括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3.制定降低中医药服务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补偿比例提高不少于10个百分点,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制定应用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鼓励政策。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3年12月28日-2013年1月30日):成立区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召开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各责任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并召开本单位创建工作动员会,营造创建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1日-2015年2月1日):分解指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要求分年度对各责任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实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各责任单位按时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保障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实是求事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药发展规划,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4.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中的作用,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及时、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5.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使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镇(区)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逐步规范、提高;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文化认知度更加广泛;中医药研发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显著提升,中医药整体实力位居苏中、苏北地区前列,力争进入全省前列。市中医院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品牌进一步彰显,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建成苏中和苏北地区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二、加快建设省内外知名中医院

(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市中医院新建综合病房楼的投入力度,着力在政策、规费、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力争新综合病房楼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开放病床数达到500张;5年内将市中医院建成基础设施齐全、医疗设备精良、中医药特色显著、综合服务功能优良、医疗环境优雅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二)加快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制定实施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资助、培养一批临床各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和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的高、尖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省名中医、市名中医和市名中医的作用,切实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以及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培养,通过专科进修、专题研修以及“跟名师、上临床、学经验”等途经,倾力打造高素质的中医药骨干队伍。大力引进、吸收高层次人才,确保每年引进、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不少于5名。

(三)培育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切实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市中医院骨伤科创成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并建成2-3个市重点专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群体,全面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水平。

(四)增强教学、科研优势。巩固和发展市中医院创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果,并认真对照教育部、卫生部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对中医药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既能临床又会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切实做好中医药经验传承工作。积极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药生产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研发一批临床疗效好、用药安全、价格低廉的中药和中成药制剂。市中医院每年按照不少于当年业务收入1%的比例提取科研经费,并用于临床科研;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三、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和基层中医药工作

(一)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市人民医院按标准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力争5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人民医院应根据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人才、设备优势,为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中医科工作。

(二)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切实加强镇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并按国家标准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人员。研究制定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骨干的培养;定期组织市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到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工作;积极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尽力在工资待遇、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全面提升中医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三)强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规划、引导力度,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1名以上的会中医药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并配有常规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器械。积极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定期组织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四、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加强市中医院服务功能建设。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逐步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医院急诊科、ICU和感染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扩大中医药服务项目,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框架》的相关规定,充分依托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不断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功能;积极发挥名中医、中医各学科业务骨干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传、帮、带作用,切实加强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药义诊工作,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不断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范围,确保各综合医院、镇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及时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五、着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传承中医药文化。切实抓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与开发,积极挖掘、整理和应用民间中医药验方、便方、文献资料等,力争5年内建成中医博物馆、中医名人馆。市中医院应着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在办院思想、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等方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二)宣传中医药文化思想。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通过健康咨询、培训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报社要开辟“中医药宣传”专栏,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中医药“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中医药“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定期组织名中医、中医药专家到农村、社区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六、努力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完善中医药组织机制。各镇(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发展中医条例》等文件要求,切实担负起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职责;市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劳动社保局、物价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中医院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研究了当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中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

1 .1经济文化全球化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传承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关注,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兴趣,中医药热潮正在升温: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倡用中医药防治疾病;英、美等国逐步认可中医学并着手建立规范性的中医药治疗体系;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一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广阔空间已经形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开始开办中医药教育。亚洲的日韩、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欧洲的英、法、意、荷;美洲的美、加;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办有中医、针灸等课程,或是通过法案认可和保障中医药合法地位;除此以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还设立了中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

1.3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2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院校要解决问题,抓住中医药教育特色,顺应中医药国际化趋势,全方位改革英语教学。

2.1转变理念,迎接挑战

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希望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来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从而让中医药更好地被社会普遍理解、接受,进而满足现实需求、服务整个人类。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中医药教育继承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前一些中医院校过多强调专业教育,忽视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学投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不够灵活,再加上掌握好中医药这个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学生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重要药方及针灸穴位又长期处于死记硬背状态,无法保证英语学习时间,虽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学生却常常因为英语能力不足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受整个中医界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影响,缺少提高英语能力的动力和机会,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实践的能力普遍欠佳,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解决这些问题,中医院校就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重视英语教学,将英语教与学作为服务于人才素质培养、学校持续性发展、中医药事业蓬勃向上的重要任务来抓,迎接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开辟中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使祖国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2 .2.1重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改变大多数中医院校采取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据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取多起点分级教学;改变“拥有专为英语课程而设计的多媒体教室的院校寥寥无几,大部分院校只拥有语音实验室,(参考:1)”教师多数只能播放教学听力录音带、给学生核对听力材料答案的简单的英语教学设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人机交互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从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改变投人少的现状,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硬件配置及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等投人。

2 .2 .2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首先,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目前,一些中医院校涉外、七年制三四年级及研究生阶段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毕业生有的走出国门,有的成为专业医学英语人才,为研究及传播中医药学做出了贡献。中医院校如果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必能达到学习基础英语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向社会、走出中国、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