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评课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合作学习的概念
我国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2.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4~8人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助合作、分工互赖,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测验或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给予及时评价、奖励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各种机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培养情感。
二、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应用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意识薄弱
高中语文课里有些内容本来需要课堂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加之语文课与其他理科相比相对简单,所以一些老师更加疏忽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造成高中语文课教学一度低迷。
2.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不当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仲裁者;二是教师成为旁观者。教师只布置任务小论文,让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也不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不巡视课堂,导致学生从心里就不重视这项活动,这样的教学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比较差,对合作学习没有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技能和技巧是关键因素。而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学生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相互间学习竞争很激烈,虽然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拉远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合作学习中会很难与人合作、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合作学习就很难展开,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比较欠缺。
4.分组不合理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能力倾向、学业水平等因素。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分组是否合理关系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
三、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1.培养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根本上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工作者”,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其他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效果较好的,多交流、多合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发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合作学习的作用。
2.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并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要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且目标的表述要清晰。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3.提高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意识方面为合作学习开通道路,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之后,再要求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多为他人、集体着想,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
4.合理分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15-0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理解课堂观察,应对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观察有三个关键要素:主题、细节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几年,越来越强调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日常教学势必会遇到形形的新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矛盾。面对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几乎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研究分析问题、破解矛盾,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从而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破解矛盾的新方法,使教学实践呈现出新的状态和水平。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听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引入有效课堂观察的理念,使用相关的观察量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能在细节处发现教学实践的闪光点和不足,为自己和授课者调整上课思路提供帮助。
二、有效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的操作方法
以贵港市某中学语文学科组苏教师执教的《雷雨》第一课时为例,谈谈组织教师进行有效课堂观察的方法。
(一)教师动员和操作培训
在年级备课基组中开展有效课堂观察教研活动,需要整合基组教师的力量,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在开展具体的有效课堂观察前,我们通过举办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班,科组教师自学有效提问观察研究理论等形式,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新课改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由听课教师组成观察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每个人负责观察任课教师课堂的一个方面,并且做好记录。教师们统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中的一个子量表,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获得答案的途径、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教师理答形式、问题涉及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联度、教师讲解的有效性和学生活动等7个方面。
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根据自己量表的主题任务,有所侧重地观察课堂,并做好细节的记录。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把每个项目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的课堂细节记录下来,同时反思这一个个教学流程的设置,一个个问题的设计与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挂靠情况;反思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课文的要求,是否落实了重难点,好的方面在哪里,可以改进的地方又有哪些?可以如何调整等等。
通过参加有效课堂观察教研活动,教师们就能把听课过程中触动他们的细节记下来,并做相应的反思和文字记录。此举会对听课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产生推动作用。
(二)课堂授课现场的有效课堂观察
由学科组苏老师执教《雷雨》第一课时,语文科组的教师们都带着任务去听课,亲身参与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活动。
如,笔者负责“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版块,龚老师负责“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版块,吴老师负责“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版块,容老师负责“问题设计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联度”版块,黄老师负责“教师理答”版块。
在课堂上,我们静静地、专注地听课,观察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根据各自版块内容的不同,分别做相应的记录,并进行反思。
(三)同而不和的评课反馈会
1有效课堂提问观察的课后评课侧重三个方面
(1)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②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被观察者最好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主要教学行为依次说明在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了哪些教学行为,这对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什么作用。③谈谈授课过程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有何不同,为什么?
(2)观察者遵循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四个原则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3) 观察者要在成功之处、个人特色、存在问题三方面形成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2同而不和的评课反馈会
古人云: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近年来,在不少研究课评课现场,听到的多是好评、是赞美。即使那节课真的乏善可陈,人们似乎还在努力寻找中肯的评价。这样的教学研究氛围使得研究课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大的。
《雷雨》那节课结束后,我们马上组织了评课活动。
首先是由授课教师苏老师简要介绍她的教学设计意图:这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课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学生能分析文中人物性格,能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能理解戏剧的主题。授课从梳理戏剧的任务开始―分角色朗读―点评戏剧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和性格特点―从矛盾冲突中探寻矛盾的根源―理解“雷雨”的题目寓意。苏老师自我感觉这节课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了,课堂结构比较完整。
接下来是听课小组各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听课情况和思考,对苏老师的课进行点评。我负责“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的记录,首先从这个角度进行反馈。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问题设计的指向性比较分明,也具有比较分明的层次。能够从对戏剧的情节、人物关系等识记类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戏剧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时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各个部分中寻找突破口。听课小组建议苏老师在角色扮演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关系和性格来朗读,这样更能在朗读过程中展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和性格。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看看学生没什么反应,直接就简述了周卢爱恋的前仇,并写相关板书,此时,学生不再思考,而开始抄笔记。这样的环节,如果能更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设计更细化,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性格提示,更能体现课堂中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容老师负责“问题设计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联度”的记录。她反馈,苏老师的这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三个主要问题都涉及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落实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并解决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例如对鲁侍萍和鲁大海的性格分析,基本上是教师在自问自答,引导不到位,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黄老师负责“教师理答”的记录。她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使用表扬、欣赏的理答形式,但是在学生角色表演后没有进行点评。如果适时点评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使用最多的理答情况是思路引导。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有时甚至直接把答案说出来了。这样没有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也帮助不大。
三、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科研活动的启发
所谓课程意识,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长期被悬置的课程问题突显出来,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位使得语文学科在现实教学中处境十分尴尬: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是语文,教师最不愿意教的学科是语文;课余时间花时间最少的是语文,认为学习收获不大的是语文……学生在感叹语文学习无用,教师在扼腕此风不可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变得可有可无?究竟是谁把一直享受尊荣的“百科之母”被打入“冷宫”?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直只教教材,唯教材是用,把学生能够看得懂的东西炒来炒去,而对教材以外的内容却不闻不问,甚至置若罔闻,使语文教学集体陷入教条的泥潭而无力自拔。因此,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成为亟待解决的一环。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怎么样的课程意识呢?
一、课程目标意识
教育要开发人脑资源,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创造性、个性。在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有这种目标意识,不具备这种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是不可能的。
纵观我们的教学现状,我们更多地强调“语文怎么教”,这只是教学意识;真正的课程目标意识是:教什么样的语文。我们平时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过分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凡是上课都要强调讲答题要领或解答技巧,凡是评课总要推敲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翻新,当然,讲究方法肯定没错,但如果仅仅讲方法,而忽视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只能算是懂得“怎么教”的老师,而绝对不是一个懂得“教什么”的优秀教师,就象一个篮球运动员,他运球的姿势非常优美,知道很多种运球的方法,可是就是投不进球,你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吗?现在我们的学校从上到下都流行这么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人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手段高明、花样翻新的“授渔”方法上,却忘记了人类一个最起码的认知前提:学生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鱼”,然后再讲授“捕鱼”的方法,这样才能“捕到鱼”,而且能“捕到好鱼”。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设从学生的对面游来一群水鱼,但他却认为它不过是一堆水藻,我想即使他掌握再多的方法,人们也绝对不会把“善于钓鱼”的荣誉戴在他的头上。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到现实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却还在大行其道,而在语文教学这一块“受灾”又特别严重。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确,也必须明确,我们正在进行的不是“教学改革”,而是“课程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转化、相互促进的。具体到语文课程上,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成败与得失,不仅仅取决于教学本身,而且还受到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评价等先决条件的制约与规定。教学目标不可能独立于课程理念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换言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建构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 “大课程”观而非以教学观取代课程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转变的一个观念。
二、课程学科意识
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但有的教师脱离语文课程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方面把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如语文课文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概念等,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大加阐释,把自己变成杂家,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另一方面把通过课外搜索到的资料、信息由教学补充变成教学中的重点,喧宾夺主,学生的知识面表面上得到了拓宽,但大杂烩似的学习极大地损害了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有个老师在市级研讨课上上徐志摩的《黄鹂》,这是一首短诗,按理应该按照诗歌的特点去解读,可这个老师却用二十三分钟的时间去介绍黄鹂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而对诗的内容却很少涉及,一节课下来,感觉是在上地理课或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
我想,导致语文课失“语”的原因,是教师们过分重视所谓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认为弱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新课标,反对传授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课堂就是搞课改,再加上我们现有的教材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均有意地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的干脆就删掉了事,老师们本来就唯教材是听,再有这些编教材的权威给他们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便“有理有据”地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了许多无谓的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无疑又是我们现实语文教学的一大硬伤。
我们知道,一个人终身发展中所必须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就会失去语文味,这无疑又是一种极端。语文要工具和人文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不然学生近十年语文学下来,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必然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悲哀。
其实,在新课程标准下,虽然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由传授知识的价值取向向培养能力目标转变,但不等于说不要传授学科知识,恰恰相反,新课程标准体系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要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引导、不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新课程的基础性就无法体现,这绝对又是教育的另一种失败。
三、课程的开发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喏喏。很多语文教师都是:教材和教参说一,教师不敢说二,生怕教错了导致学生考试出错;学生不小心说二,教师就赶紧劝其和教材和教参一样说一,以防与标准答案不同而失分。
在对教材和教参奴才般的敬畏下,很多语文教师人云亦云,慢慢丧失了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格,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假面具罩住了自己的真实面孔,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声音代替了自己的语言,用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的感情代替了自己的感情,不敢哭、不敢笑、不敢唱、不敢跳、不敢痛、不敢号,成了一个个盲目的传声筒,成了一个个失去自己的性情的机器人。像我们市04级选用了语文版教材,当时与之配套的教参又茫然不知所云,而选文90%以上都是新的,可参考的资料实在有限,于是,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总在抱怨,责怪选教材的老师有眼无珠……这实际上不仅反映了我们有相当多的老师把教参当作金科玉律,更体现了我们老师压根就没有自主处理课程的意识。
其实,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选用哪种版本的教材,而是面对这些教材,自己应该怎样处理,换句话说,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有有效处理教材的能力或对教材再度开发能力。
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教师也成了课程发展的主体之一,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就高中语文来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专门列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一章,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尤其是选修课地位的加强,给广大语文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开发课程的空间。选修课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选择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和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开发能力成了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实施改革三年来,我们学校语文科组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要求,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先后开发了《语文一本通》、《高考选考阅读金典》、《我看鲁迅小说人物的取名》等有特色的语文教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这些课程完全依靠语文老师自己去制订课程规划及开设计划,自己去收集资料、编制教材,自己去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
当然,课程意识的生成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努力实践,不断增强对课程的敏感性程度,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力争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与先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教版 2003年第1版
[2]《语文新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李建邡 江苏大学学报 2004年第10期
[3]《背景、理念、问题》潘庆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常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常州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常州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常州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