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主要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科学论文4000字(一):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人才,本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展开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结合图片,了解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达到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期间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为主。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病人就诊情景”,可增强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增强临床思维。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过程中,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病例汇报,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临床思维显著增强。本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5.1%,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项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好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得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儿科学》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所谓的三维体系是指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构建为考核模式第一个维度;将学习者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二个维度;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三个维度。该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主要分为:维度一,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维度二,学生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维度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以自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绍,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要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大纲内容的同时基本了解医学基础课;能够发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善于系统的看待问题。
2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介绍的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的三个维度,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如下。
第一个维度的构建方法:通过采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与其相对应的第一个维度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包括网上提问)的积极程度;网上讨论的踊跃参与程度;卷面测试中微信形式试题的撰写质量等作为评定指标。
第二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读物和网络参考资料的阅读兴趣、数量、质量(以读书报告或书评测定);对卷面测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质量测定学习者的阅读及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展开合作开放式学习,进行学生与教师讨论会。与其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者上讲台,自主授课,以其PPT制作质量及课堂效果作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入合作学习自主评价标准(学生自己参与到评定中)。
作者:王清 刘英莲 单位: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妇儿科教研室
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PBL教学模式打破了中医儿科学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BL(Lecture-BasedLearning),目标在于通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围绕问题,组织展开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辩证思维,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包括3方面。1)病例导入和问题的提出。中医儿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结合临床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对临床疾病的鉴别和解决能力。任课教师重点要介绍中医儿科学的重点理论知识,再结合临床提出与中医儿科学知识有关的“病例”及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实现启发性教学的目的。2)合理分组,人人参与。PBL课堂均以小组形式开展(5~8人/组),小组组长由本组成员推荐,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做好材料收集工作,最后小组代表作总结性发言,阐明小组观点,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这种方式可确保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语言表达能力、辨证和创新性思维能力都明显提高。3)教师统筹管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前1周教师将PBL课堂要讨论的问题及要求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讨论中教师要根据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发言,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遇到讨论偏离题目时要及时提醒,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病例或问题作归纳总结。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学生准备不充分、协调性较差。在PBL教学中,“教”为教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学”为自学,体现学生的独立性;“练”为模拟操练,体现实践的能力。教导是学习的基础,自学是教导的延伸,操练是自学之果。“教、学、练”体现了PBL教学把培养思维作为训练的主攻方向。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练达思,促进发展,这就是PBL教学的精髓所在[2]。但是,我们总结多次PBL课堂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相互间的配合欠佳。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态度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PBL的宽松教学氛围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主动性不强。另外,部分理论知识较差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常依赖小组的其他成员,回避或避免主动发言及查找资料。同时,问题或案例讨论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多视角、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及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布置PBL问题或案例时,教师要明确要求,适当地给予提示,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参考资料,对理论知识欠佳、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以及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提问或教师评价和打分等措施,促进学生思考和调动其积极性,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2)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临床能力有待提高。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不但要求教师应扎实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技巧[3]。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表达沟通能力、概括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这样才能适应PBL教学,达到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另外,中医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多参与临床工作,多参加学术会议,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握到中医儿科学领域的新问题和新方法,才能把PBL课堂问题或案例设计得更为合理,更加贴近现实,在进行问题或案例的总结时才能够更为精辟。综上所述,PBL教学法是教学模式的革新,既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丰富了授课方式。目前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我们正在根据中国的教学体制和本院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探索一种符合我院中医儿科学的PBL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473.72;G642.423;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17―03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教学获得的知识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实施项目教学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儿科基础是《儿科护理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小儿的生长发育、婴幼儿的喂养和儿童保健等。学生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记忆很多数据,如果不配合开展有趣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会产生厌学心理。所以,笔者在完成儿科护理学的儿科基础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的尝试,并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具体操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校2004级3年制护理专业120人,均为女生,入学时随机分成两班,选其中一班做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各班60人,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护理中的儿科护理学。两个班的学生性别、年龄、开课时基础成绩比较都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儿科护理学》的儿科基础部分实践教学中,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2.1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将实验班的60人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的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在自己的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中物色1个1~12个月大的婴儿作为本组护理和观察的对象。儿科基础实践教学的项目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1.2.2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把儿科基础部分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先掌握好理论知识,并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儿科基础部分的实践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把儿科基础的实践工作分为3个项目:体格发育、动作发育和婴儿喂养。要求实验班60个人分成的6个小组每组都要完成这3个项目的实践工作。6个组的组长按要求分别物色了1个婴儿作为本组的护理和观察对象,这些对象中有2个是3个月大,2个是5个月大,1个8个月大,1个10个月大,总共选择了6名婴儿。各组长接受了教师规定的实践项目之后,又分别把体格发育、动作发育和婴儿喂养3个项目按3项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有些负责给婴儿检测体格发育指标,有些负责观察婴儿的动作发育情况,有些负责给婴儿进行合理喂养的指导。所有组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都要进行记录和书面总结,最后每组的3个项目实践工作分别完成后,再把各项目的记录和总结汇总成为本组的项目实践工作总结上交给教师,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进行评价。儿科基础实践教学的项目教学实施时间贯穿在《儿科护理学》这一课程整个授课过程,历时约4个月。各组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是自己利用双休日到各组所物色的婴儿家中进行,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先自己设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教师给予帮助。
1.2.3 项目教学的评价 ①学生问卷调查。调查表主要是了解实验班的学生对项目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评价,包括5项内容.回答方式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100%。②理论考试比较。用同一试卷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考试,比较两班考试成绩。③实习成绩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儿科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后,对两个班学生的儿科临床实习成绩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实验班学生对项目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评价见表1。
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为x2=0.6,P>0.05。结果表明,两个班的理论考试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理论成绩无显著差异。提示项目教学应用于实践教学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
2.3 实验班和对照班儿科临床实习成绩比较见表3。
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为x2=8.7,P<0.05。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儿科临床实习成绩有显著差异性。实验班儿科临床实习成绩达到优良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
3 讨论
笔者在完成儿科护理学的儿科基础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具备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安排和组织自己的实践学习行为,并且分配给每个学生具体的项目任务,分工合作,既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们在每次上门对婴儿的检查和观察中也增强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表明,项目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项目教学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1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生存在的问题
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护生是重要的参与者,是临床实践的主体。作为刚走出学校的护生,一旦面临儿科临床护理的实际操作环境,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专业理想不坚定,缺乏必要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该专业没有透彻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医患关系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待自己的专业没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缺乏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与动力。
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护生对儿科临床护理理论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在面临实际儿科临床护理操作时,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护生刚走出学校,面对家长在场往往比较紧张,思想压力大,实际操作不熟练。
1.2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带教老师是护生的引导者,是带教的重要角色,对护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带教老师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提升护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带教老师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教师自身理论与能力掌握不到位;带教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带教经验,在语言表达、演示交流上缺乏必要的技能技巧;理论知识没有及时更新。
1.3带教与护生实际操作的矛盾
一方面,在患儿临床处理过程中,患儿年纪小,很难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这需要带教老师不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要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操作要选准时机,果断而麻利地执行。所以,带教老师没有条件对护生进行细讲与示范,造成护生不能熟练掌握实际操作。
另一方面,因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繁重,专业要求要求既高且细,护生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往往担心护生操作质量而减少护生实际锻炼的机会,这与护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初衷相左。
2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对策分析
2.1护生方面
针对护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对于其上述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1)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带教管理人员与带教老师应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引导护生看到该专业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一面,尽量做好正面示范教育,坚定护生的专业理想。带教老师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对护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其自身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感染护生,以对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护生儿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在护生正式入科前,应该加强其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安排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通过讲座的形式,系统地授予专业技能与知识。结合临床实践的案例,直观而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训练,培养护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家长,沉着冷静应对。
2.2带教老师方面
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对护生有多方面而深刻的影响。严格把握好带教老师这个关口,是培养优秀儿科临床护理人才的保证。面临上述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1)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择。应在带教老师的入口上把好关,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还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是取得良好带教效果的前提条件。带教老师要在实际工作中为护生做好榜样,以其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细心、爱心影响护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与高超儿科临床操作技能感染护生。
(2)探索多元化的带教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反思总结带教经验。随着时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的带教方法与陈旧的知识结构是带教老师提升带教能力的两大阻碍。带教老师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吸收最新理论成果,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催生的教学媒介(如微信带教等),改进带教方式。另外,带教老师应注重带教经验的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提升带教能力。
2.3带教与护生实际操作的矛盾方面
儿科临床护理面临患儿年龄小且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给带教老师和护生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化解带教与护生实际操作的矛盾,是提升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针对该问题,带教老师应该做好可行有效的实习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引导护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护生入科前期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的掌握与临床实践的演示讲解,根据护生掌握情况适时安排亲身体验,让护生在实际体验中真正掌握技能。此外,阶段性的护生临床护理能力考核也十分必要。制定一定的考核目标,而且是护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让护生通过达到目标来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实验教学 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8-01
《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研究对象主要是胎儿与青春期的儿童,内容涉及生长发育、疾病防治等,课程知识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如何在课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状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或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16年3月-7月,笔者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4班(56人)与5班(56人)学生为研究对象。两班学生选用同一教材与同一教师,学生年龄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4班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护理5班为观察组引入参与式教学法。
1.2 研究方法
儿科护理学在学生第4学期开始学习,所有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教材为张玉兰主编的《儿科护理学》,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实验。理论授课方式相同,实验授课方式不同。
对照组授课实验课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2组,每组各有28人,每组学生配备1名教师。儿科病房患儿床边,教师示范0.5h小时左右;将每组学生分成4小组,利用2h时间分组时间护理程序,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观察组授课利用第1学时50min的时间,将课本上病历分析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进行讲解,其他与对照组相同。具体措施为:①准备阶段。主讲教师统一培训任课教师,详细阐明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②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人即可,同时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轮流担任老师进行讲解;③理论课程结束后,可以给各小组以不同病例为基础布置作业。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同学分析病例,讨论病情,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答案,整理问题、答案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答案。课上1名学生模仿教师,通过多变的形式,与本组同学互动,详细分析回答问题,解答给其余同学与教师听。每小组给予10min时间,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与补充,最后教师予以完善。
1.3 评价指标
自制问卷调查表;考试成绩:分成理论与病案分析两部分,其中70%为理论,测试学生理论掌握程度;30%为病案分析,主要考核学生临床诊断、案例分析及治疗手段。最后详细对比两组学生成绩。将学生成绩分成4等:优(≥90分)、良(80≤n≤89)、可(70≤n≤79)、差(≤69)。
1.4 y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x2采用组件比较,P
2 结果
2.1 自制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共发出56份并全部回收。大部分学生在问卷中认为该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2.2 考试成绩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学生成绩对比如下,具体如表1所示。
两组学生成绩比对如表2所示。
3 讨论
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容易影响学习兴趣与效率,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进取的精神。而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就是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不但可以还原情境,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与病人交流可以提前领略到职业岗位的内涵,缩短学生就业所学时间;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分组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提前养成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
力求每名护士均享受小老师的机会,在活动中有自己承担的项目或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活动中要关注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紧密结合护士的学习实际,保证参与式教学有序、有效,并进行适时跟进评价和调整,协调和把握全局。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发现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