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R 18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27-01
【关键词】 传染病;知识;师资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自2003年以来,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所有突发疫情中,发生在学校的占78.1%,学校是目前传染病疫情集中的高发场所。为有效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笔者对长宁区中小学校卫生教师进行了传染病知识培训需求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内61名中小学卫生教师,其中小学25人,初中27人,高中9人。
1.2 方法 采用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统一问卷调查表,由卫生教师按需求完成调查内容,共完成调查问卷61份,有效61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和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61名学校卫生教师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45.67±8.16)岁,最小25岁,最大57岁;平均从业时间为(15.49±8.74)a,最短1 a,最长35 a。卫生教师中11人为中专文化程度(18.0%),39人为大专文化程度(63.9%),11人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18.0%)。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医药卫生类46人(75.41%)和教育类8人(13.1%),另有7人同时接受过医药卫生和教育类的专业教育。取得初级职称的有29人,占47.5%,中级职称26人,占42.6%,高级职称2人,占3.3%。
2.2 培训需求情况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根据季节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其中预防控制措施被认为是最需要的内容(68.9%),其次为根据季节的针对性培训(57.4%)、流行病学知识(34.4%),最后是基础理论知识(29.5%)。有6.6%的教师认为流行病学知识不用培训,还有19.7%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知识不用培训。
培训形式中,教育局组织、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人员针对性地集中讲解被认为是最好的形式(59.0%),其次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课件网络自学(42.6%)、模拟现场实战演练(24.6%)和区公共卫生中心继续教育系列培训(22.9%)。有14.8%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培训是不好的形式,还有11.5%的教师不认可网络自学形式。
对于培训时间和培训频次,59.0%的教师认为每次培训应以1 h为宜,29.5%的教师倾向1.5 h;82.0%的教师认为培训频率应根据需要而定。
针对培训师资的需求,临床经验、实践经验是教师们反复提及的,培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也是教师对培训师资的要求。
对于是否需要根据学校性质分层培训,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学教师中,52.8%的教师非常同意,44.4%表示比较同意或同意,只有1人表示不同意;而小学教师中,只有20.0%表示非常同意,68.0%表示比较同意或同意,还有3人表示不同意。
3 讨论
学校卫生教师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健康宣教,所以预防措施、针对不同季节的培训是与卫生教师工作最直接相关的,需求也最高。同样从卫生教师的工作需要出发,认为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更能提供具有实际说服力的需求信息和经验。由于绝大多数的卫生教师都有医药卫生专业的背景,对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暴露出对传染病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够,缺乏兴趣,这也印证了基础理论知识排在需求最末的原因。
本次调查还发现,长宁区中小学卫生教师平均年龄45岁,50岁以上的有27人,占44.3%,30岁以下的只有3人,占4.9%。由于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所以对培训形式需求更倾向于工作时间集中讲解和专业部门提供课件进行网络自学,与其他成人教育培训需求相一致[1]。由于教育背景和学历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系列培训和实战演练的需求态度也有所不同。
如果仅仅培训具体操作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是低水平的被动式工作,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缺乏科学有效的说服力。所以在今后的培训教学中不仅要列出重点、难点,强化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的薄弱点、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要深入、细致,并要结合学校卫生实际工作需要,针对性、操作性要强,另一方面仍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少发、新发传染病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卫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防病能力。
有效地加强学校卫生教师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培训,将预防控制传染病关口前移,应做到及时就诊,避免“带病学习”,造成校内交叉感染[2-3]。目前卫生教师队伍无论从知识、技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防病工作和学生卫生服务需求。在吸收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培训[4]和规范培训效果评估的经验后[5],更好地在学校中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施榕,朱静芬,谢庆文.上海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远程教育开展状况及其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 222-1 223.
[2] 张智,张吉慧,苏孟,等.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6 ,33(6):1 005.
[3] 李颖.上海市长宁区学校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79-180.
[4] 孙晨光,张泽申.聚焦社区卫生改革、强化业务指导. 社区卫生保健,2006,5(6):460-461.
1.1研究对象
我院全科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完成2年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中1班学生59名,男32名,女27名;2班学生58名,男30名,女28名。
1.2研究方法
1班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方法;2班学生应用EBM+CBL,具体教学方法实施: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与全科医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典型病例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尝试解决。课堂上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通过临床图片先将案例呈现,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的内容加以说明。然后提出预先设置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查的资料尝试初步分析。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以临床准医生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查资料分析案例并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循证医学为原则,自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和分析并完成论证,对案例中的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内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案例的解决方法,对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再次强调。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笔试和病例讨论对EBM+CBL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4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对2班58名学生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EBM+CBL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好。
2.2笔试和病例讨论
在100min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书面理论知识和病例讨论测试。理论知识考试时间80min,总分值80分,全题型;病例讨论考试时间20min,总分值20分,课堂完成一个临床综合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结果显示,1班和2班的笔试成绩、病例讨论成绩和总成绩均具有明显差异性。
3讨论
1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复习,社区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性患者等,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涉及面广。护士除了有5年的临床科室的工作经验外,必须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做好社区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慢性病的控制,社区婴幼儿、妇女、老人的保健,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指导工作。其次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实践经验和健康教育经验,对各类常见病的病因及病情变化的特点,急性病症及慢性病症出现的症状都要有辨析能力,使自身具备提供健康教育的条件及能力。提高相关饮食指导工作、运动指导工作和用药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社区护士的有效沟通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信任,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次交谈要从对方关心、有兴趣的健康话题开始,建立一种互信的基础,根据具体的情况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不要让服务对象感觉到疲劳和不耐烦。①学会倾听与引导交谈是有效沟通的保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聚精会神、姿态自然的形象能让交谈者感到温暖,同时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说话,保持眼神的交流能让交谈者受到鼓励和得到尊重。引导性格内向、心情郁闷的服务对象将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冲突和心理矛盾倾吐出来,使其产生轻松感,最后通过疏导让对方得到安慰和心情舒畅。②耐心的解释和真诚的关心能融洽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让沟通更流畅,并从交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存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使健康指导个性化,达到预期目标。
3社区护士的饮食指导工作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础工作
饮食适度、营养合理能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了达到均衡饮食,饮食指导工作重点放在控制油、盐、糖,三餐食物搭配及三餐食物的量以及水果食用的时间与量。讲解过程中要示范量化如:盐5g是多少,用小勺示范,油25g是多少,用小杯示范,针对慢性病的个体要制定每天三餐的食物种类和量,吃水果与主食相间隔时间的饮食计划,让相关人员在就餐时心里有数,对于有偏食、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员要定期上门督促,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反复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结合真实的事例熟悉的人员讲述会更有说服力。每周一次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制订每天食谱并经常关心询问,直到纠正为止。
4社区护士的运动指导工作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重点工作
运动指导工作要以鼓励为主,持之以恒是社区护士指导的目标,针对个体健康状态制定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不能让服务对象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而与身体的健康不适宜的项目,如:有高血压的人员要劝其不要进行跑、跳的球类运动以防发生意外。最好让服务对象形成一个团队锻炼身体的氛围,有利于互相鼓励,相互督促达到运动持久性、习惯性,与饮食控制相呼应,有利于身体达到和维持健康状态。
5社区护士的用药指导工作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安全工作
滥用药物事件在社区居民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常见病如感冒随意买药服用,慢性病长期服药的人员有漏服和不遵守服药时间倾向,针对具体个体健康状态举例讲解相关药物的机制、毒副作用、一次保存的数量及方法等事项、服药的时间及方法,用药后自我观察的要点,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措施,如服降血压药、降血糖药物的人员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达到以最小的药量收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 研究生教育 MOOC
一、引言
研究生学员是实现我军新世纪新阶段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加强研究生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现代测试技术”是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也是机械电子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等学科研究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当代电子测量与电子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是一门以信息论、电子学和数据采集技术为基础,研究各类电参量测量方法与技术、相关测试仪器原理与技术、测试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技术科学。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广,应用背景涉及面宽,理论性与实践性强,造成学员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为困难,为了激发研究生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结合研究生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课程组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了以知识体系为核心,注重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引入了实验教学环节,建设了MOOC课程,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导学、课外研学、实验促学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员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组在深入分析以前的教学情况、外校调研情况以及修课研究生的反馈意见,综合我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与我院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划分为基本理论讲授、新技术实验、前沿讲座、专题讨论等四个部分。
其中,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示范讲解以学员通过MOOC课程自主学习为主,教员课堂讲授为辅。基本理论讲授部分涵盖了测量原理与实现技术、信号产生技术、基本电参量测试、时域测试、频域测试、数据域测试、非电量测试技术、虚拟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等主要内容,重在使研究生较全面地掌握现代测试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新技术实验以自主研发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为平台,设计了基于通用ATS、基于FPGA/CPLD的信号采集等综合性实验,使研究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和技术的实际运用,重在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鼓励研究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使研究生能够更灵活地掌握现代测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前沿讲座主要包括通用测试技术发展战略、装备测试性设计技术现状及发展、ATS软件设计技术、ATS/ATE技术发展趋向等专题,重在使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测试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研究热点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专题讨论的情况将计入课程的考核成绩,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和讨论来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贯穿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另一方面,也起到督促和衡量学员学习效果的目的。
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除采用了讲授、讲座、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外,还将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把重点放在问题的由来、概念的形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把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提高了研究生探讨和思考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构建了完善、优秀的课程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以增强理论的可接受性,使研究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设计
研究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传统教学中,课堂授课主要注重新知识的讲授,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有限,互动也往往是对知识浅层次的巩固记忆,学员也很难对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应用,所谓的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也就难以真正实施。此外,研究生学员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不尽相同,有应届的研究生,有工作多年再考取的研究生,也有在职进修的研究生,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难以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
为了提升课堂的授课效率,实现“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本课程组制作了MOOC课程,将现代测试技术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示教讲解转化为网络视频授课,并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与MOOC相结合的主动学习方案,即:由研究生学员在课下根据自己学习程度和学习需求来控制学习进度与学习顺序,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时间则以重点知识串讲、专题讨论、学员随堂汇报、实验操作验证等形式为主,通过课堂讨论、答疑环节有效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场所,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考虑到人脑注意力的10分钟规律,课程组将传统课堂的授课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将课程内容按专题进行了分解,并将一个专题进一步进行了章节细分,平均以5~15分钟为一个授课阶段,每个阶段的授课视频后会带有部分随堂测试题,测试题目以无须人工批改的客观试题为主,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前一段微视频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为保证线上教学效果,“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构建了线上学习社区,并配置了2名主讲教员和5名助教的教学团队,其职责主要是回答讨论区的问题,参与主观作业的批改,与学员广泛进行互动交流,学员之间也可通过线上学习社区相互答疑、讨论,进行协同学习。
四、实验教学设计
“现代测试技术”采用了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创新设计实验模块三大部分。其中,基础实验模块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包括:基本电参量测试实验、时域测试实验、频域测试实验、数据域测试实验、信号产生技术实验、非电量测试实验等,重在培养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参量测量原理和方法,使研究生具备基本的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创新性实验模块以自主研发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为平台,围绕虚拟仪器技术及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等新技术实验教学,设置了数据采集技术实验、虚拟仪器及测试总线实验、ATS软件设计实验、基于通用ATS的测试技术实验、自动测试系统计量检定实验等内容,侧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设计性实验自我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认识和掌握先进的虚拟测试理论技术与实用技术,掌握主流测试仪器平台应用与开发,具备设计和调试自动测试系统的能力。其中,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还要求研究生撰写上交综合设计报告,综合设计报告包括实验方案设计、硬件原理图、软件流程框图、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等内容。
五、多样化考核方法
与本科生阶段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不同,研究生阶段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课程组对“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由课程结课考试、实验设计与操作、平时成绩等三部分构成。
其中,课程的结课考试主要依托MOOC平台在线完成,由主讲教员从题库中随机出题构成结课考试试卷,主要考核研究生学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40%;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成绩主要由实验方案设计报告、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三部分成绩构成,主要考核研究生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部分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专题讨论情况、MOOC线上学习社区答疑讨论情况、定期汇报报告等几部分,主要考核学员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该部分成绩占30%。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考核学员的各种能力,督促研究生学员有意识地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
六、结束语
近两年来,通过引入MOOC翻转课堂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环节,“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增强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仪器类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德贵,王硕.现代测试技术重点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202-203.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越来越重要,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能也越来越广,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的发生、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和维护健康等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医疗服务已经成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医务人员对社区所管辖范围的各类病人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定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及时防病于未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能促使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现具体分析如下。
1 医护人员的配置是做好社区医疗服务的灵魂
由于社区居民的人员结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不一,对社区医疗理解、需求程度不同等,导致入户调查难,建档难,获得相关信息后跟踪随防难。在人员配置上绝对不能凑合,要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的人员老化、知识老化、工作素质低的现象。要培养一支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感染力和一定的亲合力、交流能力的队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使护理走出医院,走进社区,面向社会,好地服务群众。
2 详细普查是做好社区医疗服务的基础
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家庭逐个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定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上门普查,并做好记录。通过普查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搞好了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也为今后迅速解决突发性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普查中,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慢性病人列为重点人群。因为这类病情易反复、活动不便,医护人员应不辞辛苦、多跑多问,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精心服务,用火一样的热情为他们健康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测体温、量血压、换药、肌肉注射,褥疮护理导尿、灌肠都是护士一个人在家中完成,而不是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中完成,护士在操作中要轻稳、认真细致,用自己的行动使病人的身心得到抚慰。
3 提高业务素质是社区医疗服务的有效保证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复习,社区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性患者等,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涉及面广。护士除了有多年的临床科室的工作经验外,必须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做好社区传染病和发病的预防、慢性病的控制,社区婴幼儿、妇女、老人的保健,社区残疾人的康复指导工作。其次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实践经验和健康教育经验,对各类常见病的病因及病情变化的特点,急性病症及慢性病症出现的症状都要有辨析能力,对患者做好相关饮食指导工作、运动指导工作和用药指导工作。
4 “急病人所急”是社区医疗服务的宗旨
社区医疗服务中常有危重病人需要紧急处理,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随时作好出诊的准备,遇到突发事件,医护人员应立即赶往病人家中。急诊病人多伴有精神恍惚,意识障碍等症状,这就要求护士沉着冷静、从容自如、干净利落地进行急救措施,不要议论与抢救无关的事情。不要以为病人无痛觉,静脉穿刺式注射可随便进行,不能放松无菌观念,尽量避免不必要损伤,积极配合医疗,分秒必争完成抢救工作。对特殊病人应该做好病情保密工作。在抢救危重病人过程中,由于病情来势汹猛,甚至危及生命,病人家属多表现情绪急躁、恐惧、悲痛、甚至语言粗鲁,护士应稳而不乱,尽可能一次完成技术操作,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以稳定家属的情绪。对急重症患者做好治疗工作同时做好转院工作。
5 有效护患沟通是社区医疗服务成功的关键
作为护士,不仅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博学、负责、耐心、细致的优秀品质,加强职业道德和内涵气质的修养,更应该学习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接触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必须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对老百姓用通俗朴实的语言,对有知识学问的人,有其他兴趣爱好的人,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他们交流,达成共识,这样患者才会信任护理人员,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护患关系。学会倾听与引导交谈是有效沟通的保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聚精会神、姿态自然的形象能让交谈者感到温暖,同时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说话,保持眼神的交流能让交谈者受到鼓励和得到尊重。引导性格内向、心情郁闷的服务对象将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冲突和心理矛盾倾吐出来,使其产生轻松感,最后通过疏导让对方得到安慰和心情舒畅。耐心的解释和真诚的关心能融洽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让沟通流畅,并从交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存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达到预期目标。
6 社区护理的质量管理是社区医疗服务成功的核心
社区护理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在临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社区服务的对象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积极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指导其合理饮食,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每月每个团队必须为其辖区群众进行1~2次健康知识讲座,在讲解时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在居委会的配合下制定健康专栏,使卫生知识逐步普及。由于生活上行动不便或者经济困难等原因,有些患者不能到医院来看病,有些慢性病患者不能坚持来院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定期巡诊和随时出诊制度,并作好相应记录,上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这样既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卫生服务,又为医院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护患沟通不仅仅是护患双方沟通的过程,更是双方对医疗护理活动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它使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护理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护患沟通增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协调关系,相互信任,从而减少冲突、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社区医疗服务使护士走向社会,走进家庭,病人需要护士,社会文明和社会健康需要护士,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过硬的护理技术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解除患者的病痛,担负起救死扶伤、保护生命的责任。社区护理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在居民心中的满意度,为护理工作走进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医院制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席淑华,周立,蒋少华,等.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做法及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