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

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它要求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果。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一节课下来使人人各有所获。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虽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素材,但却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些都是新课改所突出强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具体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一、转变观念,探索创新

1.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导思想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多次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熟读逐渐感知文章韵味和作者写作意图。(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从认识文字美的层次上升到领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过独立阅读、教师解析等多元的解读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赞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让学生慢慢地关注到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堂更有序地进行,学生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更透彻。

2.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创新都无法脱离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教师一定要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目标贯穿于创新课堂的始终,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案还需符合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层次的因材施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学习,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自主、小组协作或者班级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课堂讨论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后研讨练习题设置讨论中心问题:(1)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变化如何?(2)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然摆脱不了“煎熬”,你怎样评价?这些问题较深入,适合讨论,旨在培养学生以事观人的能力,即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法

近年来,大家为什么都在倡导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呢?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之际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见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结论,激发求知欲,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体会并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再设置问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从诗中哪部分感受出来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后商定结果。之后我要求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我来做最后的点评,通过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缺点,提出建议,让他们从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给教师最大的赠礼,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无法将文字演活,插图再真,它都是静止且无声的。比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先准备话剧结尾部分的视频。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话剧的表演构成中熟悉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体会那雷雨夜中的三个爱恨交织,本来未来美好的年轻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归途,启发学生将情感波动原因转化到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身上。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周朴园有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看完话剧后对周朴园的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另外,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阐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确的人物关系表:(1)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2)周繁漪――周朴园妻,35岁。(3)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28岁。(4)鲁四凤――鲁贵和鲁侍萍之女,18岁。(5)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47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脉络,理解课文。

总之,新课改表达了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重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长期以来应试心理的束缚,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道具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彤彤.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09).

[2]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学周刊,2013(01).

[3]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第2篇

一、学生的学习品质

从新课程评价中,我们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届新生和以往的学生相比确实有明显的不同:

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表现欲,个性较强,胆子大,不管对错,敢说敢干。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引用、化用别人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迷信老师,不随便信服别人,常毫无顾忌地和老师、同学在课上展开争论,以致有时使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学生积极参与,这符合自主学习的课改新理念,但有的学生,不动脑筋,不假思考,对问题想当然,轻率回答;有的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故意说些不关课堂教学的题外话;有的抓住一些毫无意义的话题争吵不休;有的仅仅跟随叫喊。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热闹的背后,又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2.学习习惯。用一字概括,就是“懒”,只愿动口不愿动手。课前少预习,课上不作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知识点,让学生整理一下,很多学生认为没必要,迟迟不见行动。在随笔练习中,让学生勤观察多思考,并及时捕捉思想的闪光点,但许多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学习仅凭自己的小聪明,不去主动获取知识, 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浮躁,不踏实,没有自学能力。对学习兴趣不高,热衷于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

3.学习目标。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对自己要求不高,很会迁就和娇惯自己。当我们问及将来有何打算时,很多学生回答“不知道”、“到时候再说”等。

4.学习自尊心。自尊心较强,喜欢听表扬,比较敏感,需老师哄着学习,缺少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只考虑自己的情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总之,课改后的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缺深思和认真;做事虽积极,但缺少自律和独立;虽然能说,但缺少行动。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应合理引导,扬长避短,既不扼制学生的天性,又使他们健康地自主地发展。

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高中知识的接受上,感觉出他们“水土不服”,知识出现脱节现象。

现代文阅读,初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题理解不唯一,许多试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而高中的现代文阅读尊重作者意识,强调主题意识,答案往往是唯一的。面对将来的高考,我们必须逐步强化学生的答案标准意识。

写作上,与往届学生相比,这届学生的语言积累较丰富,时髦语、网络语较多,口语的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善于抒发自己的感情,偶尔也有一些精彩词句和段落。但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文章的整体构思不行,文体意识淡薄,给人的感觉是思路乱、立意不集中、内容空洞,语言华而不实。

卷面书写上,初中的新教材非常重视书写,但许多学生书写潦草,字的笔画结构掌握不好,不会下笔,错别字连篇,令人吃惊。

再者学生背诵的东西虽多,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仍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根本不具备。例如:《再别康桥》、《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三篇文章学生在初中已背得滚瓜烂熟,但若问每篇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观点,有的学生一无所知。

总之,语文的基本功不扎实,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知半解,如水中的浮萍,无根的树木,无基的楼阁。

三、课本知识的衔接问题

课改提出要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知识缺漏。初中重视语感,淡化语法,但高中平时的考试则涉及语法知识,目前的高考也还涉及。例如,修改辨析病句离不开语法分析,文言文教学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离不开语法分析,语言的表达及应用(句式转换、概括压缩和仿写扩展等)也离不开语法分析。

2.初、高中教材入选篇目重复。《再别康桥》、《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篇目初中课改实验教材选入,人教版的普通教材高一第一册也选入,学生再学时兴趣降低。

3.课后练习的设计上脱节。尤其文言文部分,练习中的许多例句对过去的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而对课改后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不利于温故而知新,这主要是课本不属于一个系列造成的。

4.补充旧知,冲击正常教学。针对初中知识的缺漏,我们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本学期一开学,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学习、研究初中新教材,确定了补充点,并列入教学计划。补充旧知,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按统一规定时间补,一方面每位教师根据自班学生的特点随时补,哪里有问题就补哪里。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强化练习,学生对补充知识的接受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掌握是不牢固的。

四、对课改的困惑

1.高中教学与初中的课改是两个轨道。初中课改在进行了一轮之后,到了高中又回到了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教育观念、评价体制不同,我们也很失望,很痛苦。

2.课改与考试的矛盾。课改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的自信等,但是,高中阶段的考试,上述这些素质是考查不出来的。我们又不得不去顾及考试成绩,否则,难以向父老乡亲交待。

五、认识和建议

1.呼吁高中尽快课改和初中接轨,实行配套改革。教材的编排要设计好,不仅要重形式,更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衔接。

2.呼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以分数论英雄。考试和分数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是难以削减的。

3.呼吁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如果高考制度不变革,新课程标准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我们的新课程评价标准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到了期末又会出现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实施新课程计划,让新课程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最根本一点:我们应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第3篇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作为一线在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指向课堂教学的源泉——现实生活。

二、构建生活体验课堂

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素材,只要人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例如,笔者在一次“美德就是幸福”的作文课上,尝试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挖掘素材。笔者先简单让学生了解道德的概念及特点,继而联系个人生活明确道德的作用,懂得良好的道德是促进人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最后升华为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有道德的人。学生通过对个人生活的回味,提炼和感悟到美德的共性与个性,在与同伴群体的比较、交流讨论中体会幸福生活的真谛。学生需要触动心灵的东西来激发其灵感的火花。我向学生发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与否?请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叽叽喳喳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全班共60人,只有2人表示自己觉得比较幸福,20位同学觉得不幸福,其余同学都是简单随大溜——生活得很平淡,无所谓幸福不幸福。结果一出,与我事先想象的结果大相径庭,因为我本想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对幸福表现及源泉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享等环节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幸福内容,并进而归纳幸福的源泉及具体表现,可结果却显得令人心情有些沉重,这么多同学觉得没有幸福感,或者持无所谓态度,说明这已是带有一定典型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成为当务之急。带着这些问题,我顺势改变原先的教学设想,尝试播放一段现实生活中名人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片段及对幸福的看法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视频中名人与普通人所谈到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的心灵之门似乎被打开了,开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感悟到物质层面的富足并不能与幸福画等号,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心态,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幸福并不一定轰轰烈烈,现实生活中拥有的许多东西都能使人们感到幸福,幸福其实可以有多种表现,譬如:处在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处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是一种幸福;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饱受病痛的折磨就是一种幸福;将掉落在地上的垃圾放进垃圾桶是一种幸福;帮助他人解决了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是一种幸福;每天骑车或步行上下班减少碳排放,为低碳生活做贡献是一种幸福;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一种幸福;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致是一种幸福;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是一种幸福……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幸福。生活并不缺乏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见时机已到,我开始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刚才认为不幸福的原因,确认自己是否真的不幸福?如果有人真的不幸福,你打算怎样帮助他获得幸福?师生在互动讨论中深化了对幸福的认识与理解,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正确的幸福观。

三、关注动态体验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人们:生活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境界。在上面的案例中,许多同学由于认识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实自己已经拥有了幸福,真实状况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糟,自己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极少部分同学存在学习压力大、生活贫困等具体困难,容易使他们以偏概全,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幸福。要想使学生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就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一方面,教师必须打破“照本宣科”的固定教学套路而着眼于学生实际,针对其具体困难打开心结,正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同伴群体对话,与社会上各阶层、各行业、各群体人员对话(限于具体教学条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播放视频、搜集材料等弥补)。这一切都突出了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与争鸣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动态生成。

四、引导体验回归

哲学告诉人们,学生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回归到实践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包括生活体验式教育,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生成后,还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意志——道德行为”的转化,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那次作文课后,人们班成立了一个“帮您幸福”社团,学生经常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生活困难、进行心理疏导等,影响力逐步扩大,效果很好。生活是课堂之源,让人们的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陈磊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第4篇

在这折戏里,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做了一些探究:

第一,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假动作”。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假动作”,(1)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2)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3)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

第二,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古人、今人所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练,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古今并取,雅俗共储,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主要表现在:

1、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如北宋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成了千古名句。我们说这旷远之境,萧瑟悲凉之感大致同于范词;所不同的是意境创新了。王曲写的是一组蒙太奇式的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不仅如此,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化物境为情境,物境同心境融而为一。

2、我们说“愁”是极难把握,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但在一些“大家”笔下,往往用比喻来形容,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却饶有新意,各具特色。王实甫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

3、我们说诗词尚雅,曲语尚俗。这“曲语尚俗”实际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于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俗语入曲。这就使元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生动活泼,更生活化一些。在这折戏里,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代名作中的优美成句,也善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隽语,这两副笔墨交替使用,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夸张、对比,几乎满篇全是。[滚绣球]“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离别的折磨,竟使莺莺消瘦得这么快!虽属极度夸张,但人物的心态却展露无遗。[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极写莺莺泪水之多,愁苦之重,用的则是比喻夸张手法。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第5篇

米雪儿发个信息问说为啥总写那么悲伤的文章

我解释:文字的穿透力似乎越悲伤越吸引人,这是写东西的需要

米雪儿松了口气,把那一大堆的理论也顺带咽进去了

我知道她要告诉我什么:生活是美好的,爱情是美好的,不要总把什么想的那么悲伤

其实我也一直相信生活是美好的,要不也不会一直顽强地快乐了,倔强地追求着

我也相信爱情是美好的,要不也不会再有倾其所有地想去再相信一个人

人有时候总是越伤心越顽强,越伤心越感恩自己在有限生命里遇到的能给予彼此温暖的人

早早地起来,收拾下,素颜出门了,突然想起木木说的一句话:难道又被人拍了素颜出街的照片了

突然觉得好玩,又不是明星却几个人自抬身价,也许,生活,就是要有一群互相吹捧打气的损友吧

穿着休闲装,下楼,见着车就赶紧上,还好,没有往相反的方向去,这一次,淡定地坐着,因为没有上错车

第一次觉得这个城市的售票员阿姨非常和蔼,开始觉得我应该喜欢这个城市,而不是再坚强地当火星人

我不知道目的地要去那里,只是心血来潮,想起到那个和自己的名字颇有缘分的小镇去看看

坐上车之后,突然发现怎么都是大老爷们,只有售票员是女的

我的神经抽搐了一下,我发誓,我有点害怕,对于一群群男的,或是一堆堆男的在一起,我本能地有些害怕

要是不在车上,我会像往常在路上一样躲开或是绕道走到目的地,这一次,我想:淡定

我不明白自己为何在这个城市有这样的感觉,害怕扎堆的男人,害怕一个人行走的夜晚

打了个电话给眼睛,心情平静了不少,才发现原来转移注意力这一招在任何时候都管用

车上的人陆陆续续地下车了,巴巴地望着窗外那我陌生的街道,不知道到站了,我该何去何从

我对嫣儿说:我迷路了,因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开始

我顺着道路走,往人多的地方去,这也许就是到陌生的地方最安全的决定

想起一句话:路在嘴巴上,不懂就问嘛

我没有发挥嘴巴的作用,在一段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四趟,只为记住等下能找到回家的路

到了那个小镇,找到集市,我开始不担心,想想先喂饱自己的胃再做打算

进了家可以吃汉堡的店铺,发现东西少又贵,点了东西,选择了临窗的座位,看街上人来人往

我发现不管在任何地方,我都喜欢临窗的座位,不知为何,有空应该叫学心理学的那家伙帮忙研究下

这个时间点,刚好是学校放学的时间,看着一群群孩子,突然想,要是我也牵着我的娃多好

人总有很多奢求,一个人的时候想一家人,一家人的时候想着一个人的日子

那个可爱的弟弟和妈妈一起坐在我旁边的位置上,开心地吃着汉堡

妈妈没空吃,嘴巴念念有词: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啊,作业写的怎么样啊

我开始觉得:其实,上学的孩子也很可怜,要面对老师又要面对家长

一直以来没觉得学习有多辛苦,所以不明白小孩的辛苦,看着那小孩,我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先让他吃完再教育

我优雅地坐着,听着店里放出的音乐,无比惬意,这也是我为何明知这汉堡的味道比不上KFC,却也进来受罪

因为有音乐听,我到陌生地方总会去有音乐听的汉堡店吃汉堡,因为可以不用担心等下吃完了就得马上离开

很困,趴在那桌上眯了一会,梦中我似乎见着一群群人来人往,有游离,萧萧,碧儿,乔儿,米儿……我却跟不上她们的脚步

惊醒,原来只是梦,最近老是离奇地想起很多人,是否我真的老了,爱回忆

看下时间,周围的人又开始忙忙碌碌了,那个叫我“阿妹”(当地方言)的汉堡店阿姨爱怜地对我笑着

我起身出了这家店的门,留下一抹笑靥,留下我的背影,又走进人潮中,找寻回家的路

我又在街上来来回回走了四遍,确定了这是通往城里的路,安心地开始看街边的东西

似乎和老家的东西一样,似乎我曾到过这里,那般熟悉,心中窃喜,原来如此

我想这是我自以为的最开心的离家出走了,不是因为什么,只因为想去寻找什么

眼睛说:那个小镇的水果很出名哦。我才发现我顾着找路,顾着想事情,没有注意

经过街边和蔼的大爷的水果摊,挑了几个,付了钱,就吧嗒吧嗒地吃起来

高中语文老师说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女孩子不要在街上吃东西,一点都不优雅。不管了,因为此地没有人认识我

吃完,好困,想想离家出走真的不可取,好好的家不呆,在陌生的小镇看着陌生的人群,又无处栖息

赶紧顺着那走了八趟的街道赶到了下车的那个地方,跳上那准备启程的车,挑了个靠窗的座位

开始梦游着,任凭车上的人们拉拉杂杂地说话,我在我的世界中,看见了很多曾经相见的人们

很多很多一起开心的过往,很多很多有我有你的青葱岁月

终于到家了,呼吸着城市熟悉的空气,暖暖地睡在自己的床上,开始漫无边际地梦着

原来一个人真的没必要出远门,到陌生的地方,年轻的时候总想离开,现在想想浪费了多少光阴

“突然好想你”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一看,语文老师,吓一跳,正经爬起,温柔话语

原来是询问近况,看看是否有合适对象,却又说了一句我来这个城市唯一一个对我说:这个年龄不急。我说:是呀,可遇不可求

正经爬起,梦也惊醒,梦中我那还未到口的烤鸭,还未开瓶的红酒,一切随风

洗洗刷刷,又一电话,惊魂未定,还好不是什么大事,寒暄片语,各自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