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管理的概念

绿色管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管理的概念

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动力;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模式也成为未来阶段下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转换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也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在该种环境之下,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资源节约与环保问题,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定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下面就对我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动力进行深入的分析。

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1.1 绿色管理

就目前来看,关于绿色管理,尚未出现统一的定义,对于此种概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均将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作为绿色管理的核心概念,纵观这些观点,大多以企业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但是实际上,环保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应付的责任,社会组织也有一定的义务,因此,绿色管理的概念不能够局限在企业中,应该将其推广至社会组织结构中,其内涵也应该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扩展到为社会大众提供绿色环保服务、提升其生态环保意识等等。

综合而言,绿色管理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减少或者消除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为前提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生产、营销等行为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而进行的一种全面管理活动。

1.2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即将绿色管理理念与工程项目进行结合的一种形式,就是为某个建设项目从概念到完成阶段制定的全方位计划、协调、实施,以便项目能够达到规定的生态指标与质量标准,从某个角度而言,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升组织的经济效益,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通过控制污染、使用绿色技术、节约能源等方式实现。

1.3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对比

从项目目标而言,传统项目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则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资源消耗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所消耗的资源较多,资源浪费情况也相对严重,与之相比,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注重资源的节约;从建造产生的污染而言,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污染较大,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基本可以实现全程无污染,在垃圾的处理方面,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并不注重垃圾的回收与利用,而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则与之相反,可以实现全程的绿色回收处理。

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动力

项目组织在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项目组织竞争、政府行为、消费者行为、项目组织发展内部动力的影响,因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动力则包括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种,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内部与外部动力的影响,也要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阻力,这种阻力对于绿色管理的实施速度与实施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部动力主要源自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科技进步、政府行为等,内部动力主要源自于项目组织展示自身形象与追求利益的欲望、项目管理者的素质等,实施绿色管理阻力则主要为消费者环保观念、消费文化、实施绿色管理的成本与综合管理能力。可以看出,影响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政府、消费者与项目组织。

3、实施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管理还未有明确的规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环保立法依然有待提升。因此,国家应该明确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完善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3.2 使用经济手段促进管理的发展

为了促进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政府应该建立好与环境和资源价值相符的绿色价格体系,将社会和生态成本纳入管理过程中,此外,对于管理融资行为则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好完善的技术标准,提升组织的可信度。

3.3 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灌输

引导消费者确定好绿色管理的观念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绿色消费工作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消费者都缺乏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为此,政府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帮助消费者满足现阶段下的工程建设情况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并通过培训、宣传等工作帮助消费者树立好正确的消费意识,帮助他们识别与正确的购买产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推行能够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为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的政策,对绿色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桂祥,张建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实施动力研究[期刊论文]. 工程管理学报,2010,04(15)

[2]王建波,葛娟,赵辉.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成效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期刊论文].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3,06(15)

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加坡 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应以长远、宏观的理念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政府、团体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新加坡宏大的概念规划理念,为我国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的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城市发展思路和途径,它注重规划理念,并非具体的规划设计,适应于各种层次的规划并为它们提供思路和基本的发展框架。其特点是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提出实现模式。概念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新加坡、英国等国,我国香港地区也广泛采用。“概念”的意思,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和思路。

新加坡的发展,以概念规划为起点。1959年颁布了第一部规划法,形成了建立“花园城市”的基本国策,实施绿色规划和蓝色规划,1971年颁布了新加坡规划图,对城市用地作了长远的战略性规划,其目标是合理利用土地,将人口往郊区转移,市中心通过城市规划发展为国际金融商业圈。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1991 年,根据新加坡人口、经济、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对概念图作了一次主要修订,命名为“新的起点,新的生活”。仅此概念图的修订就有40 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总结了对住屋、工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国防等的状况,制定出1991 年科学规划概念的发展设想和策略。2001年的概念规划则绘制了未来四五十年的图景,提出主要目标涉及七个方面的措施:(1)熟地的新居;(2)拥有良好视景的住房;(3)更多的休闲去处;(4)对于商务的适应性;(5)建成全球性的商务中心;(6)发达的铁路网;(7)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提供了指南。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新加坡连续十年被评为亚洲最适合人居奖,新加坡良好的城市环境又吸引了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跨国公司落户,从而有力地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这无疑也促进了“花园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新加坡的环境管理经验

在概念规划的框架和展望下,新加坡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先进的规划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完善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是基础和保障。在新加坡,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环境监测和严格执行的罚款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环境违规者面临更严厉的处罚。而从概念规划出发,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亮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绿色计划和管理策略上等方面。

(一)新加坡的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新加坡跨世纪的环境总体规划,也是新加坡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宣言,它描绘了新加坡未来10年之内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其远景目标是: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标准和优越的环境质量,使居民过上优雅的生活;居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关心当地及全球环境;使新加坡成为地区环境技术中心。绿色计划提出了政府的政策和战略,除了传统领域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之外,它还包括6个新的领域:环境教育、环境技术、资源保护、清洁技术、自然保护和噪声控制,并进一步制定了各种具体的环保标准,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将人均日垃圾产生量控制在1公斤等,其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为一个模范绿色城市。

根据《新加坡绿色计划》,到1993年10月,各政府部门、法定机构以及私人部门共制订了133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于1993年11月起开始实施《新加坡绿色计划—行动方案》。2002年,新加坡制定了《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作为新加坡未来10年的环境总体规划。《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主要包括三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下内容: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清洁的土地,自然遗产,宁静的生活环境。第二个中心是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这促进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环保活动,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使民众的参与制度化,使公众对环境政策和方案提供反馈意见。第三个中心是为全球环保做出贡献。新加坡将增强区域和国际环境管理合作,成立一个新的环境培训学院培训来自其他国家的官员,积极加入国际性环保组织和机构。在新的形势变化下,绿色计划基本中心主题没有变,但是对每个领域的计划都进行了深入的完善。

(二)环境管理策略。

新加坡环境管理的策略可以归纳为:预防、执行和监督。首先是通过正确的土地使用计划、产业的合理布局、建筑和开发控制、以及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来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潜在环境问题。然后,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各种环保设施,确保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转。最后,通过对空气和水质的及时监控来检验各种环保政策和设施的有效性。

各种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手段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所产生的额外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由于前述自然环境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的属性,资源的使用者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往往低于其社会成本。以小汽车的使用为例,使用者的私人成本一般只包括汽车的购价、燃料和保养费,及其注册管理费等,但使用小汽车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如空气和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土地占用等,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仅仅依靠市场作用是不能得到补偿的。因此,政府政策所起的作用就是使资源的使用者强制性地承担资源使用的负的外部效应,或者使其正的外部效应得到补偿,从而使经济主体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经济决策,使资源的配置合理化。

(三)其他配套措施

新加坡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是以概念规划为蓝图开展的,具体到环境保护和建立“花园城市”,除了各种制定各种行动计划(如绿色计划),以及制定环境管理策略之外,还需要各种配套手段想协调。如:

1、环境投资。虽然新加坡环境局每年都获得10亿新元以上的预算来进行公共环境建设,但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此外,为了推动新加坡企业开展环境工程的创新,设立了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

2、经济手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广泛采用了各种经济管理手段,尤其是在财政税收和推动市场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成为其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

3、公众参与和NGO。在政府、基层组织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加坡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公众参与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是2001年概念图的制订。非政府组织(NGO)根据主题和角度的不同,进行各种形式环保活动,对推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贫缺,与经济的发展完全不协调,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一)树立全面规划,整体布局的观念

纵观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可以说走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合理的城市布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坏,人身危害。导致目前的情况下,虽然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但是往往考虑到治理环境的代价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得而消极应对。因此更应该从现在起树立全局长远的观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发展规划,而不应该只是GDP至上。

这方面从新加坡的环境建设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启示,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综合考虑了工业、商业、人口、环境等等因素,保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堪称是全面发展的楷模。新加坡的概念发展蓝图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其概念图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把握,每十年进行一次总结检讨,对所有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建设、住房情况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严格统筹安排基础上对概念图进行修订补充。在这个制定过程中,环保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各部门与环境保护相抵触的规划项目有否决的权利,比如工业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必须咨询环保局的意见,以保证规划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因素。这种互相协调的机制,有效避免了规划的混乱,责任的推诿。总之,国家发展、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必须保持一致,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管理应融入市场经济

我国对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在于,涉及环境管理的部门既是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保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环境问题的监督者,这一切都让其不堪重负,更不要说管理效率如何。其结果自然是环境服务质量偏低,监督管理不力,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学习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私人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在竞争机制中提高环境服务质量,市场经济的方式关键能调动大量的投资,达到多赢的结果。

环境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充分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是明智的选择。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命令方式),比如“三同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登记及许可制度等等。我国经济管理手段急需创新,近年来,大力提倡的绿色经济政策正是此目的,通过设立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排污权交易等试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节能减排。但是环境管理体制跟不上,缺乏有效保障,效果不佳,如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自2007年开始到现在仍然遭到企业冷遇。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突出的问题是,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力度还不够大,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

(作者:广西大学级2010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毅.斥资6500万新加坡元中广核进军新加坡清洁能源市场.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17日第B03版.

[2]朱远.新加坡节能的行动领域与政策启示.节能与环保,2010年第10期.

[3]新加坡环境与水资源部网.A Lively and Liveable Singapore: strategies forsustainablegrowth.MOEWR(2009).http://app.mewr.gov.sg/web/contents/ContentsSSS.aspx?ContId

[4]刘戈青.新加坡与我国城市规划法比较.城乡建设,2010年第10期.

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气候问题使人类深刻意识到以牺牲环境及资源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扬。然而,经济的增长导致我们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了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环境保护的主题,以“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环境保护的主线,从整体优化的角度确立环保战略的方针。“十二五”规划在环境保护领域所体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给予环境保护重大授权,即是以环境保护的要求去规范、引导和塑造整个社会的发展,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系统中的子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从服务生产的运作过程和产品形态来看, 酒店是一种具有工商结合特征的企业形态, 既是轻工产品的使用大户,还是重工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因此,酒店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在地社会资源及具体环境情况。在酒店中实施绿色管理必将成为今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绿色管理概念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合资和外资酒店中实行,随后延伸至不同地区的各类酒店。绿色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不仅取决于酒店经营者对绿色环保的重视与理解程度,还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是一个长期工程。

作为我国酒店业中新兴的一种经营模式,经济型酒店发端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后便在国内蓬勃发展、迅速扩张。与此同时,相关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企业家开始对中国经济型酒店进行研究。诸如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界定、运营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活动、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在众多研究课题中,关于在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在迈入绿色环保时代的今天,创建绿色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不仅是一种潮流,更是酒店赢得顾客、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绿色管理的动机

与高档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有着鲜明的特征。经济型酒店根据其市场定位,着重突出和优化住宿服务,同时大大弱化甚至取消了其他非必要的服务及配套设施,从而在市场定位上同高星级酒店区隔开来。消费水平偏低、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是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客户,因此其房价通常在100―250元之间。为了维持这样的产品价格,经济型酒店需要做到建造时的低投入、开业后经营的低成本和低费用。虽然省去了星级酒店庞杂的设施与服务,但是经济型酒店却十分强调客房的舒适性、保证服务的专业化。经济型酒店通过统一的硬、软件配置及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了优质的服务水平与产品质量。服务的专业化也是将经济型酒店与低档社会旅馆区隔开来的重要标准。我国经济型酒店普遍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直营或加盟)实现迅速扩张以形成规模经济并提升品牌价值。

经济型酒店以其自身特点及市场定位,在设计规划初期已融入部分环保理念。因此,在实施绿色管理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天然的优势。另外,实施绿色管理将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方面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经济型酒店图谋长远可持续发展,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要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细节都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具体的,酒店经营者应从注入绿色理念(文化),建立绿色制度、引进绿色技术、提供绿色服务(产品)、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等方面入手对酒店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

(一)注入绿色理念(文化)

在酒店管理中注入绿色理念,培养绿色文化的氛围是实行绿色管理的必要的前提。酒店的业务重点是服务,而影响服务质量的要素是人。服务人员自身的意识观念、行为方式对客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酒店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依靠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实践企业的绿色理念同时引导客人绿色消费,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观念。另外,酒店应注意绿色设计,通过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流程设计营造绿色氛围。

(二)建立绿色制度

理念的贯彻应以制度为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在与绿色酒店相关的国际标准体系中,两大认证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64(碳排放标准)是绿色酒店的指南针。而我国制定的《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SB/T10356-2002),《绿色饭店国家标准》(GB/T 21084-2007)则是国内酒店业的“绿色法典”。

标准的建立更多的是起到规范与监督审核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酒店经营者应在符合相关标准以及当地法律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从而量身定做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制度。绿色理念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可行性。

(三)引进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酒店实践绿色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绿色技术作为支持能明显为经济型酒店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效益和竞争力,支持酒店在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条件下良好发展。根据酒店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可以将绿色技术分为:节能技术、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污染预防技术。另外,为了明确酒店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效果,应采用有效地监控手段,完善计量系统。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节能排污标准和环境评价(评估)系统,以便将绿色管理的信息和实施效果不断反馈给酒店,加强环境质量控制与管理。

绿色服务的有效传递还需要依靠酒店服务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绿色理念和扎实的绿色技巧的服务人员才能对客人进行引导,使客人既获得愉悦感受,又能理性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的产生,推动绿色管理工作走向深入。

(四)树立绿色品牌(形象)

“商界与投资界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莱利・莱特(美国著名营销理论专家)。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产生品牌溢价、提升无形价值、促进业务增长、培养顾客忠诚、高筑竞争壁垒六方面。

如今,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社会公众的共识。与此同时,人类对健康、安全的诉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经济型酒店根据自身特点及市场定位,在客户心中建立起绿色形象,打造绿色品牌是其深化品牌内涵,图谋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明智之选。

四、结语

我国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的酒店业态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虽然起步较晚却在短短十余年间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亦对经济型酒店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界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等各方面。

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1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模式。

1.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不仅依靠低碳经济理论做支撑,同时还包含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支撑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公司或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合理安排人员的使用,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的新模式。

1.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和谐、环保和生态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将这些特征充分运用和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同时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1.2.1和谐性

和谐性管理特征下,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以及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办公及各部门沟通上的绿色和谐,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和电子技术,进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的使用和浪费。同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员工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创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对于外部而言,则是要协调处理外部环境,合理处理企业和政府、市场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1.2.2环保性

所谓环保性就是将环保的思想理念引入企业管理,使员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注重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入企业日常工作,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办公方式,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低碳健康的工作环境。

2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1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作用

在传统发展方式下,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对于各项事务的管理而非对员工的管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应当注重方式和管理目标的转变,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员工为中心,加强对企业员工低碳经济意识的培养,努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2低碳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通常是企业和公司,因此实现企业和公司低碳经济模式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公司来说,这一理念促使管理者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旧观念,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减少工业污染和排放,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学习和使用先进技术,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

2.3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不同部门员工的特征、工作方式、发展目标等因素,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环保、和谐和生态的理念引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规划管理,将员工利益考虑到企业管理中,综合分析考评员工的绩效、培训等内容。

3 低碳经济模式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3.1企业内部发展环境的绿色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物质管理、文化管理和思想管理的角度入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企业各部门的员工配置,在产品销售、客户营销、客户维护等方面引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染和排放,同时建立绿色企业文化,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企业形象。

3.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实施方式

公司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到日常考核都要走绿色发展的模式,以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在企业招聘环节,应当要求员工熟悉基本的环保知识,有较强的节约意识,在员工录取时采用无纸化的招聘方式,例如网上招聘,投放电子简历的模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在培训环节,也要减少纸张的使用,转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能够达到教育培训新员工的目标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对于日常考核环节,也应使用计算机进行考核记录,以电子表格等方式将定期考核的结果发送给各个部门和员工。通过不同方式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间接影响每位员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3.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的环保化

对于公司企业来说,任何发展都要适应国内外的大环境,遵循政策方针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做到低碳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发展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建设上,实现绿色发展模式。对于政府来说,还应当鼓励发展绿色就业,鼓励绿色环保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加资金的扶植力度。另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交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式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

绿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 现状 环境 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战略意义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 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多数国家先后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 其间经历了很多生产和流通过程, 因而, 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个时候便应运而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 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设计管理、机械制造工艺、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已成为世界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追求内部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问题,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的非绿色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中屡遭挫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大计。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当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较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支撑, 选择具有绿色优势的企业为核心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采用详细的环境效益标准, 树立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意识并采用绿色技术,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到消费再到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中, 资源效率尽可能高, 环境影响尽可能小,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建立如图1所示的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 其中实箭头表示“正品”物流, 虚箭头表示“废品”物流。

在该概念模型中, 绿色供应链分为运作系统和支持系统。运作系统包括从资源投入到最终消费的“正品”物流过程和物品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废品”物流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以及回收商。支持系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环保技术、废料处理技术等循环再生系统, 为绿色供应链的成员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

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毫不奇怪,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对他们的采购员进行培训,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其他一些问题的重要性,如处理过程和材料的浪费。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正是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对环境友好的有效实践,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

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同时核心企业应为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培训或技术支持,因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如制造商)由于其具有的雄厚实力,能够在环保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研发经费往往是无法与之匹敌的。制造商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

4.强化供应链企业全体人员绿色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全体人员的绿色观念,所以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将“绿色”作为供应链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让每个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让每一个员工通过实践努力,使“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树企业“绿色形象”,创企业“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5.示例

电器产品如家电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是现代社会中量大面广的消费品。目前, 消费者购买的是电器产品及其包装物的所有权。在电器产品送达消费者处后, 包装物往往被废弃。在电器产品使用阶段完结后, 由于消费者本身没有回收和处置旧电器产品的能力, 因此旧电器产品往往也被废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包装物使用一次即废弃, 旧电器产品中的有效元件也被废弃, 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负担, 如电器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包装物的价格。针对上述情况, 提出电器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见图2。其中包括电器产品制造商、电子元件供应商、印制板制造商、产品外壳制造商、包装物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维修服务商和回收处理商。在整个供应链通道中系统和综合地考虑绿色特性,使电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Thomas Douglas J , Griffin PaulM. Coordinated supp 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Research,1996,94:1~15

[2]L ee Hau et al.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 ly chain:the bullw h ip effect[J].M anagement Science,1997,43(4):546~558

[3]汪应洛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15):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