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看待早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择园培优;学前教育;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0-03
一、“择园培优热”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前的“择园培优”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进步,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期望高,掀起“择园”、“择班”热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到政府小到每一个家庭,都把儿童的早期教育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把学前教育的质量同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家庭的未来联系起来。我国持续多年的“早期教育热”,就是人们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表现。
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抓得越来越早,投资也越来越大。在送孩子入园的问题上,不仅要择园,而且要择班,“实验班”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首选。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优质资源短缺,也促成了早期教育的不断升温。给孩子培优更是如此地流行,且不说面对升学压力的孩子。近几年,培优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除了一部分家长很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仍有一些家长是被动地跟着别人跑,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给孩子培优,自己的孩子不参与则心里不踏实。
2.社会现实的需求,为早教事业发展营造了氛围
0~6岁儿童早期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在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但使,目前国内的全日制学前教育机构只能接收一部分婴幼儿,社会现实的需求催生了大量非全日制的早教机构。[1,2,3]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也不断地渗透到教育行业,滋生了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其引导下,教育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进而教育被国家和个人当作追逐利益的工具。也就是说,部分人以发展教育为手段而谋求物质财富,教育本身并未作为目的。当今社会还存在这样的认识,学习成绩高低是衡量是否成才的标准,拥有高学历是找到好工作的前提,接受优质的教育是成才的基础。这些观念,促使儿童尽早接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变得很有必要。同时,也为社会上一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不法商家追逐利益创造了条件。
3.幼儿园生存竞争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幼儿园在肩负社会的责任和家长的重望的同时,自身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幼儿园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幼儿园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来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有相当多的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需要,过早地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术、英语等学科教育,或者以特长班的形式进行专业教育。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园长提到:“迎合家长需要已成为幼儿园生存发展的一种无奈选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幼儿园必须以“新”求生存、求发展,这也导致了幼儿园“实验热”持续升温。
二、“择园培优热”的弊端分析
如何看待当今的“择园培优热”现象,实现幼儿教育发展的良性发展,需要思考和探寻它的弊端。
1.被迫接受教育,儿童负担加重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儿童对学习、考试和排名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认识,如果被动地一下子过渡到这种严肃的环境中,很容易本能地产生抵触,并且先入为主地形成一种印象:学习是没意思的。知识的准备问题不是影响孩子学业的第一因素,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对知识的好奇心、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合作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应促使儿童愉快地渡过童年生活,应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而出于观念和实践的不一致和教师家长期望值过高,导致“教育过度”,使儿童的负担加重,主要表现有: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上兴趣减退或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对幼儿的教育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超越孩子实际能力、超出其内在的水平,不但达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削弱、挤掉适合于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许多实际负担和心理压力。
2.家庭盲目从众,经济负担加重
为了让孩子多学习知识,赢在起跑线上,有部分家长很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查漏补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跟着别人跑。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上不去,家长心里急,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选择优质园,甚至挤进贵族园和早教培训班。很多家长称,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困难。不仅花了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怎么令人满意。
3.“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竞争从三岁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如今的独生子女年代,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家长普遍接受和推崇,“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一环没抓牢抓好都会造成巨大影响”,新一轮家长“择园热”风生水起,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成为这一时期幼儿家长们的共同心声。近年来出现的“择园热”现象,原因之一是家长在择园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许多家长的“共识”,于是一窝蜂去挤热点幼儿园,再加上幼儿园报名目前没有划片规定,致使有些热点幼儿园特别是示范幼儿园(班)名额猛增。孩子这么多,教师怎么能照顾得过来?不仅教育质量没有很好的保障,优质资源不足状况也不断加剧,薄弱幼儿园则受到严峻挑战。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入园难、入园贵”症结究竟何在?或许用两个不平衡来总结最为恰当。幼儿园资源的供求严重不平衡是首要原因。公办园、优质园的数量与适龄儿童家长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入园难的另一个原因。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呼声。但是现实条件还没能够很好地调节这种状况,因此“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三.对早期教育的思考
当前,“入园难”“入园贵”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择园培优”现象也愈演愈烈。为了更好地理解早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有以下思考。
1.早期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人的生命快乐和生活幸福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2]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机构,不以生产利润为目的。[3]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其目的是对个体的培养,从而获得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个体,为了人的生命快乐和生活幸福。
卢梭认为,儿童区别于成人的一个特点是发育不成熟。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处于尚待成熟的时期,儿童有不同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特点还在于儿童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通常情况下,成人看来挺痛苦的事情,而儿童却感到其乐无穷。因此学前教育必须有清醒的生命意识,要时刻关注儿童生命的发展,丰富其情感,使其掌握获取幸福的各种本领,学会关爱生命,不断地激发生命的潜能。[4]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基础上,致力于使儿童过好愉快的童年,使儿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渴望学习,向往生活,快乐成长。
2.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欣赏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指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其教育目的是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与小学阶段不同的是,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感知觉的培养,主要任务是保证儿童的健康,保护和培养儿童对世界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儿童感知事物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当重要。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儿童的表现,把童心还给孩子,要认真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象保护环境和开发环境资源并不矛盾一样,我们应把保护童心和开掘童心的智慧辨证地联系起来。孩子就像一棵树,也许是苹果树,也许是樱桃树,也许属于生长期漫长的银杏树。每个孩子的成材期不同,学前教育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去扎根,适当地辅助,最后才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每个孩子的成长时间有长有短,教育要做的就是不要在儿童还在扎根的时候,就向他要果实,否则,得到的多半是失望。学习抽象的知识不能超前,逼迫孩子提前培训还没有准备好的东西,这是剥夺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工业劳动是一个来料加工的过程,加工最终成品质量的高低首先要看材料的好坏。同时,工业产品都有统一的标准,工业劳动借助于机器化生产,效率很高,产出率也很可观,最终每件产品都很相似,基本上一模一样。相反,农业劳动,则是农民与大自然的合作,农民作用的对象是自然的产物,农民通过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遵从自然的劳动,进而能够收获丰硕的果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农业式的活动和合作的活动,而不是工业活动,学前教育的对象是个性多样、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儿童,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顺序,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其发展秩序,发现儿童身上的潜力,并将其引发出来,进而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是政府、社会、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学前教育研究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婕.西方学前教育方案及相关“质量”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海英.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4]王北生.“育才”与“制器”: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由“状元风”引发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5]杨满芳.“择园热”应对策略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5,(3).
[6]高鑫.幼儿园:拥挤的人生起跑线[J].中国报道,2010(8)
[7]冯晓霞.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8]王玲艳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再聚焦――对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学前教育部分建言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0,(7).
[9]韩小雨等.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论幼儿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0,(7).
关键词: 儿童教育观 近现代 反思 我国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是人教育的起点,因此儿童教育的成效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是在生活取向(成长取向)对学习取向(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知识取向、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取向)的斗争中确立的。儿童观决定儿童的教育观,人们曾经把儿童看作小大人,所以儿童说大人的语言,穿大人的衣服。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这块“白板”可以随心所欲地画上任何图案。因此洛克主张儿童的教育应该是自由舒适、平等的,不应该束缚儿童的自由。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存在的自然规律。从卢梭的儿童观出发,卢梭认为的儿童观是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能违背儿童自然的成长规律,否则就会打乱儿童生长的次序,结果适得其反。
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儿童观,也由此引申出他们的儿童教育观。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儿童观发生了改变,随之儿童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各个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儿童教育观念,这些站在近现代立场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儿童教育的?由于对儿童教育观的误解,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教育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令人深思。
一、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主张儿童的自然教育,他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卢梭之后的杜威、蒙台梭利都主张这个观点。卢梭认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而现今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能使儿童自身天赋能力增强吗?大部分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孩子并不是在做自己所爱好的事情,而是被迫参加。
儿童教育已经变成一种“听话教育”,只要听从老师的吩咐,上课手脚摆放整齐划一,不能乱动,对老师的要求样样做好,就是听话的孩子。老师不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只是想要一个不影响其进行教学的环境和一群听话不捣乱的学生,并认为这就是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好方法。老师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儿童的需要,偏离了“儿童中心说”。只把儿童当做一种装知识的容器,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儿童的本能、天性、兴趣等被漠视。
二、“赢在起点”,起点在哪里
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举动,这也是我国目前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原因之一,但是起点早到底是在几岁?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怀孕开始便进行各式各样的胎教,出生以后将孩子送入各种婴儿学校、早期教育机构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智力的培养、训练,并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数数能数到很大是聪明的表现。然而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所以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能够有能力去接受教育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不能揠苗助长。卢梭甚至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这些儿童教育观念是否与当前流行的“赢在起点”的观念有冲突呢?这要看这个起点在哪里,这些教育的施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扭曲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提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因此,儿童担负着内部形成的重要任务,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和改变儿童之前,儿童已有机会建筑起完整的心理结构。3岁时的儿童已经打下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所以,孩子在3岁以前其自身有内部的认识任务,大人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应给孩子安排太多的活动。
三、中国的代沟与米德的代沟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儒家文化是一份灿烂遗产,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儒家文化也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学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强调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严格遵从长辈的各种要求与嘱咐,不管正确与否,长辈的话、长辈的吩咐都要全盘肯定,不得违背长辈意思,长辈就是权威,要无条件服从。至今,长辈在孩子面前仍是绝对的权威,与长辈争论被认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孩子对长辈的要求、价值观要给予认同。孩子言论、行为只是一种胡闹,没有理智,比成人低一层次,晚辈的衣着、用语等文化是不被认可的,年轻人的文化只是一种图新鲜的东西,没有价值与意义。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与长辈之间只有单向的学习过程,只有儿童向长辈学习,没有长辈向儿童学习。
米德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把文化分为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人类文化已经达到 “前喻文化”,即人类向父母学习旧事物,向同辈学习新事物。他认为,两代人应当进行交流,而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米德主张,儿童和长辈之间应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动,成人要引导儿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拥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5,149.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6.
影,记忆中光的足迹,是过去,
而漫游在光与影的旅途中,是现在。
当孩子睁大双限好奇的望着所有新鲜的事物,
一切的光与影的交织便形成了一幅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父母欣喜的发现,原来孩子已长大,
而所有的记忆与这光与影一起跳跃,
犹如那脉搏中音符的节奏。
和孩子一起聆听,这色彩与线的映像;
和孩子一起呼吸,越过身前那一片广袤的旷野;和孩子一起踏浪乘风,在雨过天睛后,再次仰望那一片透明的蓝。
这是一次父母与孩子期待的光与影的旅行,
从都市到山谷,
从情感到音符,
和孩子的成长一起,
成为那最温暖的光与影的交替。
专家观点
在多年的科学实践中,闵教授发现情商在个人的成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父母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会微妙的传递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学会了爱,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
(c代表《cookie world》杂志社,M代表教授)
c:情商教育在中国已经日益受到重视,您觉得情商教育主要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M:情商在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一株植物健康成长一样,它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很多营养。现在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这是无可厚非的。智商发展的开端,是婴儿的感觉器官充分健康的发展,通过这些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取得信息,认识了自己的床、玩具、外面的风等,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对家庭的安全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伴随孩子知识增多的同时,他也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与家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中爱的产生,爱的教育,美的教育,所以就产生了情商教育。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重要,知识的灌输和情感的熏陶是在孩子成长中相互依存的,它是孩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c:幼儿时期的宝宝各个方面都处于启蒙阶段,从您长期从事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的宝宝会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者说外界诱因最敏感,或者说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最有效的激发宝宝的心智的发展?
M:很多聪明的家长发现,图片、照片、镜子这些东西孩子非常感兴趣。父母可以教孩子认识图片中的事物,然后再拿出实物让孩子去亲身感受,这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可以有效的激发宝宝的心智发展。给宝宝拍各种照片,再把其他小宝宝的照片和他自己的混放在一起,在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中,去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自我认知的活动,当挑出自己的照片时,就是对宝宝最初的启蒙。
c:您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情商发展引导?
M:生命的价值感是孩子与父母互相传递爱心中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精心呵护就是爱的表达,孩子在接受呵护中感受到爱,也会逐渐的模仿这种爱的表达,从对玩具娃娃的呵护中模仿妈妈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迁移到对花、对草、对宠物表达他自己的爱心。他会擦去妈妈额头上的汗水,会为奶奶搬一个凳子,会为爸爸递一双拖鞋,这些美好的举动,是宝宝心灵中最纯真的爱的学习,爱的表达。首先这个孩子要被爱,然后学会去爱,由被爱到去爱到相互爱的传递,是家里最温馨的时刻。在双方的眼里,对方代表的是安全、快乐、信任和幸福,双方都承认了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在婴幼儿最初的几年,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依恋,是一种感情的储备,里面的内容越丰富,亲子的感情基础越牢固。
C:现在的父母都很热衷于给孩子拍照片,您觉得这样的举动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发展吗?对孩子早期教育起到怎样积极的作用?
M:当然非常有利于情商的发展。现在年轻的父母热情的给孩子拍照片,这是一种很好的爱的储备,是非常智慧的措施。人的生命是单行线,是不可以重复的,因此孩子在生命的前三年,发育非常迅猛,用照片记录下来,是珍贵的个体生理成长的记录,是父母对孩子珍爱的明证,是具有科学价值的;照片记载着孩子不同的生长历程,是真实生活状况的定格,具有历史的价值;当孩子长大成人,当自己会使用相机为生活做记录的时候,当他打开以前的相册时,父母浓浓的爱就会扑面而来,每一张照片所呈现出来的感情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是亲子感情的储蓄罐。
c:您能否给家长支几招,在家里就可以简单而有效的应用“影像”――这种形象化的道具给孩子进行早期启蒙?
M:希望年轻的父母做孩子这18年的最忠实的跟踪“记者”,贵在坚持。特别是第一年,父母都要做照片记录,以后的每年在固定的月份做记录,具有科学的价值和历史的价值;建议有个设计,每一年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或者两个人物,做持续18年的照片记录,可以形成一种对比,见证了两代人共同的成长t所有的照片都一定要坚持生活的真实性,因为这是美的所在,是生活情景中的而不是照相馆布景中的,是有生动情节的而不是孩子呆呆的站着看着镜头等待的状态。当照片积累了几年以后,家长应该按照时间顺序编辑成册,用不同的主题来表达。在编辑的过程中,要对照片进行修正,就像出一本书一样,很艺术的摆放,是家庭美育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这就是成功的情商教育方法之一。
c:当孩子本身对拍摄产生兴趣时,我们是否应该培养他们这种兴趣?这样的兴趣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
M:是应该这样的。孩子会用自己的视角去拍别人,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在拍摄完成之后,爸爸妈妈和他共同欣赏的时候,把自己的价值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错,传递给孩子,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照片送给被拍摄者,这是同伴之间最好的人际交往,这就是情商教育。
幼儿园园长观点
孩子启蒙教育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心智? “实物与影像的结合式教育,是孩子启蒙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北京启明双语幼儿园朱园长道出了自己多年幼儿教育中摸索出的宝贵心得。
(c代表《cookie world》杂志社 z代表园长)
c:情商教育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个资深的早教专家和一线实践者,您如何看待情商教育?
Z:情商教育在幼儿的教育中不可或缺,那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课程,而是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引导他。让孩子学会自我欣赏、接纳意见、有一定的决策力、懂得控制情绪、会处理自己的心理压力、有很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这些应该是情商培养的最终目的。
c:幼儿时期的宝宝各个方都处于启蒙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最有故的激发宝宝心智的发展?在您的教学实践中,是否会应用到照片或者影像的教学手段?
z:实物和影像的结合式教育,我认为是启蒙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手段。幼儿时期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对周遭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式的学习最适合他们。一定要让孩子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有了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影像资料,会让孩
子更好的理解认知事物。
比如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会将宝宝的小照片贴在孩子的柜格、水杯格和小椅子上,这样孩子们看到照片就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从而建立了物品所属概念和归属感。老师们还会请宝宝把全家福照片带来张贴到幼儿园,让宝宝感到爸爸妈妈就陪在身边。除此以外,我们还会经常播放录像和出示照片,帮助他们的学习与理解。
c:现在的父母都很热衷于给孩子拍照,您怎样理解这样的举动?
z:很好的记录孩子童年和成长历程的载体和语言,能够保留美好的回忆。但是拍摄的过程也很重要,好的摄像师进行抓拍,而不是将宝宝摆来摆去。
C:您能否给家长支几招,在家里就可以简单而有效的应用“影像”――这孙形象化的道具给孩子进行早期启蒙?
z;如果照片只是拿来给同事朋友炫耀一下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可以经常将宝宝的相册拿出来,请宝宝回答:这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等等。可以很好的发展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如果爸爸妈妈去出差也可以照一些相片回来讲给他听,有助于开阔宝宝的视野。
C:当孩子本身对拍摄产生兴趣时,我们是否应该培养他们这种兴趣?在教他们如何拍摄时,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他们呢?
Z:如果孩子有兴趣,家长的经济条件也允许的话,摄影的确是种很好的美育方式,从镜头里发现美丽,不仅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而且有助于他集中{生意力。也是给家庭增添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活动和共同话题。
建议给孩子挑选智能化的相机,让他们享受拍照的乐趣,就像涂鸦一样。等到孩子自己有进一步求知的要求时,再循序渐进。
还可以经常带宝宝参加各种绘画或摄影展,也是很好的艺术熏陶。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宝宝的作品,告诉他“你真棒!”
妈妈宝宝观点
很多父母都会在宝宝小时就为其勾画“宏伟蓝图”学这学那,但夏薇并没有给自己的宝宝设定除幼儿园之外的任何课程,而是让她自己去发现兴趣,感受生活,这似乎和当前的“大势”有所违背。但夏薇并不以为然,她觉得宝宝的情商培养才是目前摆在家人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c代表《cookie world》杂志社,X代表家长)
C:在孩子的培养中,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真正获益?您如何看待情商教育?有没有有意识的进行情商培养?
x:在孩子接触社会之前,她的所有反应和表现都是父母的习惯、性格和思考方式的再现,甚至是家长自己平时都不能觉察的优缺点。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就要自己先努力去做到。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我认为需要潜移默化,不能像填鸭一样去灌输给孩子。父母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家长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美,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另外对于情商来讲,在孩子小的时候,身体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
c:对现在的家长言语,给宋宋拍照基本是少不了的,您的宝宝非常可爱,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您经常会给他拍照吗?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将其与宋宋的情商发展进行联系?
x:我经常给宝宝拍照,家里有好多她的照片,并且会按月整理。情商的培养是渗透在生活中各个环节的,通过拍照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情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拍照可以抓住宝宝每一个瞬间,日后再把这些照片拿出来时,她会非常高兴,这时候我就会和她一起翻看,一起回顾这些照片里的故事,这样会培养她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是我和宝宝之间的亲子活动。
c:在您拍摄完之后,会怎样来处理这些照片呢?是存储在电脑中,还是放在数码相框中,或是打印出来?
x:照片只存在电脑里不能随时随地拿出来看不就失去拍照的意义了嘛!我会把孩子不同时期的照片冲印成相册。现在冲印店里有许多可供挑选的冲印方式,像柯达的店,店面多,选择也多,服务也方便。什么水晶、靠垫、杯子、台历……,觉得好看的,我都会去试一试。今年春节时还做了孩子的台历送人。平时在单位我也会把数码相框放在办公桌上,可以随时看。
c:除了把孩子的照片作为保存记忆的载体,有没有尝试过用照片作更多的亲子活动,或者是培养孩子情商发展的道具?
x:孩子经常会提出翻阅以前的照片,我们也会非常有兴致的给她讲小时的趣事,我想这也是非常有利于情商发展的。
C: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是一张成功的照片?
x:对于孩子的照片来讲,能够抓住最自然、最典型的一瞬间就是成功的照片。
c:最想珍藏的和孩子在一起的一张照片?
x:太多了,每一个瞬间都想珍藏。如果非要选一张的话,孩子刚出生时和我一起的照片是最珍贵的。
业内人士观点
年轻时的他,凭借着一股韧劲,造就了今天商场上的成功。可当孩子渐渐疏远他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忽视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家。 “现在无论我在外面有多忙,家永远是避风港,是最重要的地方。”当谈及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时,这个商场“精英”更是道出了自己多年的心得,俨然变成了一位开明的“教育家”。
(c代表《Cookie World》杂志社,Jack代表陈总)
C:陈总在职场中可谓叱咤风云,那相对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会很少,那么陈总是否会经常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家人?
Jack:在我刚开始工作时,常常需要在世界各地奔波,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忽视了他们的感受。甚至在我刚刚回国工作的那一两年,和家人都是分隔大洋两岸的,孩子也因此渐渐有些疏远,不像以前那么腻我。这让我重新反思了事业和家人的关系,并开始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现在,我越来越珍惜和重视每次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每周末都会和太太、孩子一起打高尔夫。无论在外面有多忙,家永远是一个男人的避风港,是最重要的地方,与家人的相处也让孩子更多的了解我,认知我。
c:在孩子的培养中,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真正获益?您如何看待情商教育?您又是怎样来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Jack:Education,从词源上来说是“引导”的意思,是引导孩子的天性,而家庭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了解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情商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平时没有时间精力去系统启发孩子的智商,也几乎不过问他们的功课,但对他们情商的发展却很关注。比如说他们的待人接物,在遇到困难时的反应,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等。情商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些感性的、形象化的方式会比较行之有效。比如摄影,从孩子拍的照片中,可以发现他看世界的角度,这非常有趣。
c:给孩子拍照片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主题?
Jack:我喜欢给孩子们拍照,比如重要的节日,他们的生日,更多的时候是抓拍,没有固定的主题。照片对于我,是能让家庭产生历史感的载体。我会不时翻看,从我和太太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每个过程都有照片的见证,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当孩子们看到这些照片,
他会认为自己一直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样会对孩子的归属感有很好的帮助。
c:当孩子本身对拍摄产生兴趣时,我们是否应该培养他们这种兴趣?
Jack:拍照有利于启发孩子心智、启发孩子对色彩、对事物的理解。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拿着相机去外面拍摄,当他们长大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照片中再次重温当时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美育方式,教会孩子们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我给孩子选的柯达De都具有智能拍摄模式,使用很简单,基本上只需要对准拍摄物体,相机就会自动选择各项参数,可以让孩子不用受摄影技术参数的束缚,自由的观察美,发现美。
C:在您拍摄完之后,会怎样来处理这些照片呢?是存储在电脑中,还是放在数码相框中,或是打印出来?
Jack:照片的意义在于分享,所以我肯定不会让它在电脑里“压箱底”。在胶卷时代,我会把照片都冲洗出来收入相册,而且几乎都是用柯达的相纸,这些照片陪伴我走过不同的地方,到现在也没有损坏。到了数码时代,虽然有很多的存储方式,但我太太还是会冲洗一部分照片放在相册里,所以我们家有很多的相册。
以前我们都习惯冲印单张的照片,这就好比是零落的记忆,像一颗一颗的珍珠,没有连成一串,现在柯达在尝试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创意相册,我自己也经常给孩子们做,不同的主题设计的影集,分类收纳孩子和家人的照片,翻出来看看的时候就很温暖。我也会用数码相框,放在办公桌上随时看看。
c:除了把孩子的照片作为保存记忆的载体,有没有尝试过用照片作更多的亲子活动,或者是培养孩子情商发展的道具?
Jack:其实我并没有刻意的去做这些事情,孩子的情商教育会有很多方面,比如孩子参加聚会会拍很多照片,我会让他冲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因为每张照片都有和同学美好的回忆,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们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好,这对情商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
在国外生活期间,我发现人们很喜欢用家族的照片来装饰家里的边边角角,时刻被家人围绕是很温暖的感觉。我也很喜欢在家里这样陈设布置,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有温暖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情商发展。
c: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是一张成功的照片?
Jack:从我的角度来说:能够很好的表达当时的情况、气氛,能够让人在日后更多的回味当时的乐趣,这就算是一张成功的照片。好照片,是让你几年后,再次看到时会勾起值得回味的感情。
关键词:关键期 幼儿 英语学习 反思
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之下产生并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标: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1]。这股英语热潮很快波及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双语幼儿园、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打着“3-6岁是幼儿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学习英语有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等口号,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中小城市甚至一些乡镇上涌现出来。很多家长也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纷纷让孩子学英语。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的幼儿英语学习进行反思,避免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
一、 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实质
既然幼儿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关键期理论的推动下展开的,那么,关键期理论是什么?外语学习究竟有没有关键期?只有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幼儿英语学习的开展才更有意义。
(一)伦内伯格关键期假设理论的提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伦内伯格,于1967年在其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一套判定是否属于“先天能力”的准则,经过判定,伦内伯格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这套准则,所以是先天的。他把儿童的语言发展看成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成熟机能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当和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成熟到一定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伦内伯格又进一步指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是由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伦内伯格认为,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到12岁之间,这一时期之后,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将会造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甚至终生丧失语言能力;如果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开始或中间阶段左半球受损,则语言能力将继续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响[2],这就是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假设理论。
(二)对外语学习有无关键期的探讨
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理论,是在研究儿童母语发展的前提下得出的,并认为2到12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语言”是作为母语的语言,而不是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英语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儿童是一门外语,中国儿童学习英语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我们的文化不是由英语来编码的,我们的认知结构也不是由英语来编码的,我门无法将英语作为思维的工具,交往的工具[3]。这就意味着把“儿童早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说成“儿童早期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事实证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认知水平、情感和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和劣势。
(1)儿童阶段(3-10岁):脑和发音器官的可塑性强,在语音的学习方面占绝对优势。缺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弱,记忆力差,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效率不高。
(2)少年阶段(11-17岁):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善于利用认知策略,记忆力增强,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善于主动利用语言来交际,在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学习中占优势。缺点是自觉性和持续性差。
(3)成人阶段(18岁以上):学习目标明确,动机较强,认知水平较高,在阅读、写作方面占优势。缺点是难以习得标准的语音,由于太看重他人的评价而不敢开口说,容易学成“哑巴英语”[4]。
二、 幼儿英语学习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幼儿园、家长及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学校在对待幼儿英语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一)幼儿园存在教育理念及教学条件等问题
幼儿园作为一个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在如何看待幼儿学习英语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幼儿园在不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前提下,风风火火地开展起英语教学。另外,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幼儿师范院校,在校所学的主要课程是舞蹈,绘画,声乐等专业技能,英语学习基本上是空白,教师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水平上[5]。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幼儿掌握的单词量作为教学的目标,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学方法机械。例如,“绵羊绵羊sheep,sheep,sheep!小猪小猪pig,pig,pig!” 在教材的选择上,幼儿园缺乏科学的考察,机械地照抄别人的做法,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功利性动机太强
在“早期智力开发”和“外语学习越早越好”等口号的推动下,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求安心,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们或者把孩子送入双语幼儿园学习,或者为孩子在幼儿园报名参加英语兴趣班,还有的家长不惜牺牲孩子的周末和假期,为孩子报名参加少儿英语培训班,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为将来的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既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孩子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化气息太浓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学校,如剑桥少儿英语学校 、新东方pop英语学校、吉的堡少儿英语学校、环球雅思少儿英语学校等等。不能否认,其中有些学校师资配备优良,教学方法科学有效。但是,目前一窝风式的学习,使得社会上充斥着许多不合格的英语培训学校。例如,某知名少儿英语培训学校列出如下学习英语的理由:青少年开发智力增加潜能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高考文科理科必考的科目是什么?出国留学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显然,这些学校的办学目的只是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吸引家长为孩子做盲目的教育投资,骗取家长的钱财。
三、 保证幼儿英语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关键期理论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幼儿园、家长及社会上的其他培训学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避免夸大关键期的作用,避免采用“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要肩负起幼儿英语教育的主要责任
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幼儿园要开设英语课,必须从加强教师的培训着手。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知识,热爱幼儿,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其次, 改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兴趣,习得标准语音为主。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游戏活动,如讲故事、听儿歌等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还应注意利用各种玩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片等设备,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幼儿口腔肌肉可塑性的特点,使幼儿学会标准的语音,这才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点。
再次,选择合适的教材。 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既可以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家长要摆正教育心态,冷静对待幼儿的英语学习
家长要知道幼儿时期是学习母语的关键期,但并不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外语有不同的优势,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英语学习也可以获得成功。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 [6],一切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在短短几年习得母语。但是,中国的幼儿是在缺乏自然语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的,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所以学习的效率很低。另外,家长也要知道幼儿正处于动作、语言、认知、情绪等发展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仅仅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家长不可以牺牲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逼迫”幼儿学习英语,这样不仅会损伤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英语培训学校应着眼儿童的未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各培训学校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回报,以各种不科学的口号来迷惑家长,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量力而行。
总之,虽然幼儿英语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但是幼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说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幼儿园、家长及其他办学力量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切忌盲目跟风,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儿童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 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4.
[2] 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说研究评述[J]. 当前语言学, 2003, 2.
[3] 刘晓东. 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J]. 教育研究; 2000, 11.
[4] 马积善.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J]. 河南社会科学, 2006, 5.
一、如何看待幼儿园教学小学化
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和学习型幼教组委会主办的“学习型幼教・第二届园长世纪论坛”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张文介绍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这位母亲提讼的理由是: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女儿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法庭最终裁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认为,该幼儿园的做法犹如剪去了伊迪丝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启蒙阶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中振翅翱翔。
这个案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或许正是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富豪。
反观国内幼儿教育,幼儿园变成了大量识字、大量读写算的场所。类似劳拉三世幼儿园限制孩子思维的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要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如此一来,原本集中在小学六年级的竞争下移到了一、二年级,甚至下移到了学龄前。”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竞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山东省菏泽市一位幼儿园园长说:“我们也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不对,但家长要求必须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否则就转园,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二、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问题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用小学课程中拼音、识字、百以内加减法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的课程,或者用所谓的“特色课程”充当幼儿园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监督幼儿死记硬背,实施知识强化学习,甚至留家庭作业;在组织形式上,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开展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和竞赛;在办学形式上,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获取利润。
三、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幼儿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种倾向超越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过早地增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负担和压力;又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有悖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原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学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前干扰了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如下。
一是危害幼儿身体发育。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另外,由于小学化教学过早地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二是危害幼儿心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也就太大,不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于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小学化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训练,这种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发展的做法,由于忽视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忽视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被削弱,因此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四是干扰幼儿的未来学习。一些幼儿提前学完小学一年级课程,他们入学后不用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上显得格外轻松。但由于重复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把超前学习的那点“垫底”知识用完时,面对新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可见,采用揠苗助长的方法,只会过早地把幼儿拉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不利。
四、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切实有效地解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还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幼儿园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转变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幼教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如何开发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适宜方法;最后,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二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向家长宣传幼教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家长能从理论上全面地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大、中、小班的作息制度,使家长意识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根据幼儿大脑容易兴奋、疲劳的特点,注意动静交替、动静结合;要帮助家长理解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
三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小学办学行为的管理和指导,要积极为新入学儿童创造适应小学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面试或笔试。要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更不得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课本知识程度分班。幼儿园也应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指导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顺利入学。幼儿园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幼小衔接”专题活动,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五、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借鉴
幼儿园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40年前后创立。后来出版了卢梭的《爱弥儿》,主张幼儿要抛开课堂,到大自然中让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从直接的经验中学习。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幼儿应该通过直接与实物接触获得知识。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就必须从实物开始。这样,他创造了把实物抽象化为积木游戏的实体教学法,他认为幼儿可以像科学家用原子来解释万物一样,用积木等基本元素构成自己的世界。
始于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其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现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不断证明,孩子在这种由成人引导和组织的游戏中能够最有效地学习。他们能够自己发明场景和故事,解决问题,磨炼社会技能。那些在这种复杂的游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玩游戏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更高的语言能力。
当前,一些国外幼儿园的教学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美国的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东西。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幼儿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教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幼儿会学一些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教师会给幼儿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儿、做手工。
英国的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英国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讲课的方法传授知识,而是以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为主,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儿或者玩各种游戏,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培养技能。在活动中,教师从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解释,只要有合理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法国的幼儿园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把绘画和艺术活动引入教学是他们常用的方法。通过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画画儿、举办木偶戏表演、做角色装扮游戏等,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情感表达、艺术表现和创造性等各种能力。科学技术活动是他们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制作、拼拆、修补等活动中,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