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外资控制;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5-0093-0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对于相关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定义,装备制造业①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一、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控制力形势不容乐观
(一)外资在部分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控制力
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见表1)。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有19 000家左右,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数的19.9%,比2003年提高了1.8%。在其6个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外商数量比重最高,达到了32.41%,而通用设备制造业比重最低,为14.5%,其余4个行业比重均在20%左右。从市场控制力来看,2007年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达37.65%,明显高于其企业数量比重,反映了单个外资企业平均占有的市场规模大于内资企业;这一比重也高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数值,也就是外资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能力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外资企业外向度相对较高,外资装备企业的出货值占据了装备制造业总体64.54%的份额,同时,外资装备企业在国内销售产值中的比重也达到了30.94%。在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外资市场控制力最强,两者2007年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销售总产值分别达到了63.35%和45.67%。从技术控制力来看,2007年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占装备制造业总体的比重为29.33%,低于其销售产值的比重,并且各细分行业均是如此。这一指标尽管体现了内资企业研发投入相对高于国内的外资企业,但也说明了跨国装备制造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仍然以较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为主,在华的高端研发投入依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研发能力的提升。从股权控制力来看,在2007年装备制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外商和中国港澳台资本占19.64%,高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并且在全部的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装备制造企业中,外资股权比重达到49.17%,即在总体上外资在其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较高的控制能力。从出口依存度来看,2007年装备制造业出货值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9.97%,高于工业行业总体水平,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高达47.11%。相对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一方面体现了国内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其产业更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而给维护产业安全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外资控制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倾向有所增强
1. 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在中国装备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见表2)。2007年,在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资的比重仅为6.92%,比2003年降低了5.93个百分点。而且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相应比重均比2003年有所下降,其中外商和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相对较多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资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从2003年的31.41%下降到了2007年的10.7%,下降了20.71个百分点。
2. 增量投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跨国公司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向存量并购转移的倾向,并且呈现了独资化趋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存量资产的并购却有所加快,具体表现在对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并购不断增多,外资控制向高规格、系统化发展的战略倾向日益明显。如近年来,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国内唯一的大型收割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等,纷纷被外资控股并购;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也曾被列入并购行业。美国卡特彼勒并购“山工机械”后,开始谋求并购“厦工”、“潍柴动力”、“上柴”等国内工程机械的骨干企业,反映出其较强的产业整合意图。同时,外资企业在其所投资企业中的控制力呈现增强趋势。2003年在制造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资本平均所占比重为75.17%,而之后几年间这一比重持续提高,2007年达到了79.54%,比2003年提高了4.37个百分点。外资对国内装备制造业谋求控制的新方式无疑将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安全带来潜在的影响和威胁(见表3)。
二、维护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规避外资并购形成的垄断风险
国家应及时建立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依法规避外资并购形成的垄断风险。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等战略性或敏感性机械细分行业的外资进入状况进行动态监督分析,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时预警信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加大对并购资本尤其是财务性并购资本的监控力度,对重点领域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和制度,对重大并购和恶意并购重点关注,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限制或惩罚。深入贯彻《反垄断法》,结合机械行业特性,出台可操作性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标准,发挥法律、法规作用,及时制止外资并购的垄断行为,维护国内机械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继续通过融资、信贷、技术引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国内优势机械企业做大做强。组建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小而专”的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企业组织体系。鼓励企业强强联合,走改革、联合、兼并、重组之路,加快行业资源整合。
(二)继续完善对国内装备产品的支持政策
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要配合当前国务院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以尽快实现装备产品尤其是重大国产装备产品的有效需求。一是加大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的采购力度,对国产装备的采购比例进行明确规定,或将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进行规范,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业对机械产品尤其是国产装备的支持力度。二是尽快出台重大装备中首台(套)装备使用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首台(套)装备风险基金、设立担保机制以降低用户使用首台(套)国产装备的风险,提高采购积极性,扩大需求。三是采取灵活措施,尽量减少进口机械产品过多所带来的冲击。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机械企业必将加大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因此,国内装备制造业要在继续鼓励引进先进技术、重要装备以及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同时,加强对进口的监控和调节,采取行业有所区别的政策,适度控制一般性机械产品的进口,减少过多的进口产品对国内机械制造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支持装备企业多元化,开拓市场及贸易转型升级
欧盟、美国、日本是中国机械产品居前3位的贸易伙伴,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下,其需求下降较快,因此,必须多元化开拓其他有潜力的市场。一是大力开拓新兴贸易市场,推进与中国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贸易和合作。东盟地区是中国机械产品的第四大出口地区,近期应紧抓中国和东盟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继续强化沟通与合作,扩大机械产品出口。针对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积极扩大中国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工程机械、石化通用机械、机床工具等机械产品出口。依托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实施和关税减让的有利条件,引导并扩大对智利等市场的机械产品出口,其重点包括关税降低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产品。此外,积极推进与中东、中亚、拉美、非洲、东欧、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机械产业领域的贸易与合作。二是加快推进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逐步创造条件,将部分加工贸易逐步转型为一般贸易出口,将部分贴牌产品逐步转型为自主品牌出口,调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稀缺资源产品结构,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引导机械制造业出口贸易向服务业延伸。引导机械企业配合相关产品出口,开展工程成套承包贸易服务,进一步从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上扩大范围,提高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四)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
一是推动扩展对外投资渠道,提升机械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机械行业已有一批优势企业开展了国际化经营,但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今后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有实力的国内机械企业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点、投资建厂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低成本扩张,有步骤地支持和引导国内优势机械企业收购国外掌握核心技术、品牌或营销服务渠道的机械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协助企业规避和降低对外投资与合作风险,如妥善解决发电设备产品长周期项目的汇率风险等。
(五)加快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步伐
一是创造有利环境,继续巩固提升中国具有传统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如标准紧固件、中小电机、部分低压电器、工业链条、部分轴承、手动搬运车、各种工具(电动、金属加工用、农用、液压动力)等。二是加大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力度。政府应着力支持和引导对机械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尽快突破产业瓶颈环节。如发电设备中的大型锻铸件、输变电设备中的变压器高压绝缘套管及出线装置、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急需的先进发动机及液压系统、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机械中的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三是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用财税、金融、标准等手段,积极引导机械企业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视产品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金属制品业(代码34)、通用装备制造业(代码35)、专用设备制造业(代码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代码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代码3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代码41)等6个大类。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年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8.
[3]【俄罗斯]】B・K・先恰戈夫.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4]高秀艳,蒋存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问题分析[J].经济纵横,2007,(11).
[5]邵春光.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7,(1).
[6]王学人,张立.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J].求索,2005,(4).
[7]卢新德.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与我国产业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8]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9]祝年贵.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安全[J].财经科学,2003,(5).
[10]马建会.加入WTO后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因素[J].亚太经济,2002,(4).
[11]杨柳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风险监测与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2002,(4).
[12]李连成,张玉波.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探索[J].经济学前沿,2002,(12).
[13]Sperling, J.& Kirchner, E..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Problemof Cooperation in Post-Cold War Europ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Studies. 1998, (24).
[14]Peter J. Burnell.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Third World.Hassocks, England: Harvester Press, 1986.
On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afe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cture Industry
Fu Baozong
(Academy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y, 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关键词 高职教师;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54-05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但因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所以“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立足点”[1]。正因如此,地处浙江沿海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五”期间就提出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两大发展目标,并以提升教师科技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一、技术走向产业的具体路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让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应用,既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教师技术研发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可度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实验仪器设备缺乏等内外制约因素,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台州主导产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特点,积极探寻技术研发对接产业、转化成果服务产业、起草标准引领产业、搭建平台融入产业等科技社会服务的具体路径。
(一)技术研发对接产业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科研以技术应用型研究、开发型研究为主体,以解决实践第一线的具体问题为目标。”[2]近年来,学校对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在研究领域上,主要对接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等台州主导产业。在市场对象上,主要针对台州民营经济比重大(97%以上)、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着力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在研发成果上,近五年来,该校获得专利授权12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1项,尤其是由该校教师主持完成的“ZJQ600/400低噪声气冷罗茨真空泵”、“SJQ-2-590高精度晶片大型多线切割机”2项技术成果,经以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确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承担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4项,学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项,部分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其中电子电气系张迪同学主持研发的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公寓智能限电电表”获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同时获得专利授权并推广应用。
(二)成果转化服务产业
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高校技术研发的根本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大部分成果处于沉淀或闲置状态,无法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解决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大量现实问题,为企业技术改进与革新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来,学校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83项,实际到账经费1574万元,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分别为44项和12项,专利转让数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转化率达33.375%(据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显示全国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为5%)。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统计显示,该校2011年度转让专利数占全省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70.6%,2012年该比例据初步统计为84.85%(全省45所高职院校共转让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3项,该校为28项)[4]。该校真空技术研发中心张宝夫主任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风洞模拟试验JZJQ3750-321真空抽气机组,研究成果取得了4项专利,并在四川省绵阳风洞基地应用效果良好,神州九号的返回舱即采用JZJQ3750-321机组先在地面进行了模拟试验。模具研究所李金国副所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立项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形成了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成果,相关技术成功转让给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天 车灯有限公司等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起草标准引领产业
起草标准是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要证明,也是高校教师在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张宝夫老师长期担任全国真空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真空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在真空技术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全国真空行业多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并率团至美国旧金山首次代表中国真空行业向ISO/TC112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国际标准:“真空技术-真空泵性能测量标准方法——第3部分:罗茨真空泵”的制订工作。学校还与国内电工行业标准化的综合管理机构——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由电气自动化研发中心和浙江巨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微电机换向器下刻机”和“微电机换向器精车机”2项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机械行业标准。
(四)搭建平台融入产业
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研机构、技术孵化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为积极融入并引领台州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学校整合研发力量申报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两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之一(另一个设在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获100万元资助,该团队研究成果为10余项发明专利和一系列SCI收录的研究论文。针对台州机电制造业拥有巨大产能的现状,该校积极建设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重点实验室。为更好地通过平台搭建吸纳高端研发力量服务于台州医药化工主导产业,以该校东港生物与化工学院为基础申报的生化制药院士工作站获台州市委组织部、台州市科协审批立项,目前正在院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相关工作。该校还对接台州产业设立了15家科研机构(其中3家为市级),并大力推进组合式科研机构建设。针对台州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以及难以独自设立研发机构的现状,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联系广泛的优势,吸收产业相近的多家中小型企业共同投入,在校内组建功能不同的多个实验室,并逐步形成组合式研发中心,目前已建有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如图1所示,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此外,学校还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在校内设立浙江工业大学台州技术孵化中心,服务于台州企业。
二、基于技术产业化的教师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一)制度先导:创新技术走向产业的机制
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绩效理论,制度决定绩效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有效率的组织是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5]。学校在2003年就将科研管理职能从教务处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不断出台、完善、创新一系列的科研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提升教师科技服务水平、激励教师走向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很大一部分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密切相关,内容涉及专利扶持、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推广应用、量化考核、评奖评优等。如在全校出台、修订的18个科研管理文件中,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促进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奖励管理办法》《专利扶持与奖励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办法》《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管理办法》《“和园讲坛”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评审与奖励办法》《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等。通过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运行与创新发展,积极倡导“成果主导、项目主抓、精品主攻”的科技服务理念,鼓励将应用技术成果申请为专利或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鼓励以项目为纽带校企联合开展技术革新与攻关,鼓励整合力量重点突破效益好、产业化比例高的技术服务项目。
(二)培育能力:奠定技术走向产业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骨干少,高层次人才少,高素质研究团队少,科研人员水平、能力和层次不高”[6]。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或开展专业实践锻炼等主要形式,积极培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开展科技社会服务应具备的专业研究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1.培育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学校每年选派15位左右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为了确保访学质量,学校既对访学教师给予激励,将访学经历及其业绩作为高校教师专业资格评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又给访学教师多出成果的压力,要求在访学期间及访学结束一年之内,每位访学教师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且主持1项不少于5万元到账经费的横向科技服务项目或1项厅级纵向科研项目,否则将全额扣除岗位津贴。此外,学校还长期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教授培育工程等人才项目,推进教师整体专业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2.培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承接企业委托课题、到企业兼职等形式,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是学校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前者要求接受访问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而后者在企业选取、实践时间等方面则更具有灵活性。作为普遍性的硬性要求,所有教师3年内必须累计有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锻炼经历,申报晋升职称的教师必须有任现职以来累计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而承担委托横向课题、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转让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服务活动,均可作为访问工程师和专业实践锻炼成果的重要形式。此外,学校还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强化服务:技术走向产业的助推器
学校通过完善机构、构筑平台、助推服务等方式强化教师对外科技活动的服务工作和服务效果。
1.完善机构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产学合作办公室,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并在科研处下设技术孵化中心,专人负责对外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事宜。二级院系层面在学校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配备了二级院系的兼职产学合作负责人和专职产学研秘书各1人。
2.构筑平台
在2010年,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吸纳30家企业、13所学校、7个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建立跨地域、跨行业的浙江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创设“台州产学研信息港”,这种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信息共享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模式,凝聚各方智慧,并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积极构筑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技术成果产业化带来了新空间。此外,学校还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台州分部、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借助外力构筑科研合作平台。
3.助推服务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科技社会服务与技术走向产业。一方面,学校发起“学校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暑期校企合作大调研”等活动,为教师走进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提供平台和助推力;另一方面,学校依托台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台州方圆专利事务所等技术性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拓展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渠道。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还以依托专业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市场分析、编制简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助推教师更好地开展科技社会服务。
(四)经费保障:技术走向产业的支撑力
很多高职院校因受主办方财政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更难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7]。学校为推进教师积极从事于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仅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而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争取获得社会的研发经费支持。学校将专利申请与维护、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紧密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量化考核与奖励、科技讲座与交流等纳入专项经费预算,拨出款项成立专项基金。以专利发展专项基金为例,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支付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申请费、费、年费、登记费等,奖励优秀发明设计人。学校还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在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支持,通过企业捐赠设备、资助经费和学校提供场地、派遣人员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建研究所或研发中心。近年来,除上文提到的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之外,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与汇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缝制设备研究所、与杭州通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研发中心、与台州凌霄泵业有限公司共建凌霄机电研究所,并由此获得企业的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有力支持。此外,学校还与两家年产值在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标力建筑工程学院、东港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由企业每年出资数十万至百万元作为相关二级学院的办学经费,其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教师开展与企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科技产业化具体路径及其推进措施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还应做大量的细致性、开创性工作,如高职教师如何面向区域性的中小微企业寻找技术开发项目,如何组建应用技术的教师研发推广团队,如何形成自身相对固定的优势技术研发领域等。
参考文献:
[1]陈安生,张丽君,唐小萍.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功能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53-55,95.
[2]顾健.高职科技管理推进技术服务的三个主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9(9):221-222.
[3]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51-153.
[4]唐丽华,刘洁,王方,等.浙江省高校科研师资学科2011年度报告[Z].杭州: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2012:115-121.
[5]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12-13,16.
[7]仲耀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7-29.
Path Analysis and Promoting Measur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bility
YANG Lin-sheng
(Taizhou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