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考点

高中语文考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考点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现在,具有较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纷纷要求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只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当老师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当然,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有责任思考在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1.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2.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中追求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项: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第2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寡人之於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合理设置;优化师资;灵活考核; 展现个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开设了选修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概念、功能定位等均作出了阐述:“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也就是说,选修课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又要顾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选修开设的设想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完全落实。究其原因,在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科目设置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一、美好的设想,芜杂的现实

1.教学管理不当,统选代替自选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和实际水平。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的科目繁多,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力求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选修课不是必修课,当然也不是简化版必修课或备考复习课。

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许多学校及教师显然还没有完成这个观念的转变,或屈从于现实的一些因素而忽略了选修课。

一方面,在选修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没能展开有效地教学。选修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面是一个更大的考验。在我们的中学讲台上有许多学识渊博、风格突出的优秀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小部分老师在知识储备、个人魅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加之对选修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思路没及时转换……方方面面的原因,致使选修没能上出选修的效果。

更重要的一方面,校方在对选修重视程度不够而高考的现实压力又增大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向必修倾斜,压缩选修课时。选修的开设在师资、校舍、经费等方面都大量需要投入与精心的安排。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可能条件不具备,无法充分挖掘选修教材真正落实“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的任务。这都尚在情理之中,或可理解。但是,事实上是许多有条件的学校没能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没有去落实。

新课改要求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这个规定使学校教学自增大,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设课程,自己组织考试。在目前还是“高考指挥棒”起作用的情况下,不排除有学校随便开设选修课程,敷衍考试,而把精力集中在对付高考的情况出现。目前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形成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还何谈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的开设还是考试说了算,课标、课程计划在教学实际中失去了实际的约束力和指导性。于是乎,学校“统一选修”、上级“指定选修”等“团结一致”的局面就出现了。

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受控于高考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学管理上的避难就易。“统选”、“定选”,学校可能开设最多不超过三个系列的选修课,便于管理和教研,学校也不必担心教学场地和师资方面的问题,学生也不用选择,教师不变、班级也不变,只要承担不同模块教学的教师轮流来上课。但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体现在哪里?这与必修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不过是个名字而已!选修竟成了“学校选+学生修”!

2.科目设置不丰,选修结构单一

高中所承担的还是基础教育、知识普及教育,它属于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的学生,并非都能跨入大学校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要走入社会的。在必修课重知识、理论教育的前提下,作为补充和拓展的选秀课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分流的事实以及现实的需要,开发出适于各类学生的选修教材。

课程研究专家认为,从内容上可把选修课分为学术性选修课、职业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三类。但是目前我们的选修教材,很明显是倾向于学术性的。有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科目,例如《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直接就在“统选”“定选”过程中被“枪毙”了。甚至可以大胆的推测,恐怕学生从来都不知道待选科目里还有这些。职业性选修课就更不用说了。

总的来说,学术性选修课开设过多,趣味性选修课太少,职业性选修课设置受到严重忽视。

3.教学时间不足,效果难以保障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开设选修课,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课再开设选修课的做法。而老师们普遍反映:必修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很多课文讲不完。一般来说,完成必修教学要一年半,即到高二上学期结束,高三又要紧锣密鼓的进行复习,因而选修的实际教学时间不过一学期,教学时间大大压缩,教学效果又如何保障?按说,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素养,这些选修算不上多,甚至还远远不够。但是,鉴于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保障必修学习成果的前提下,选修教材大瘦身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选修刚开设不久,该怎样教,该怎样管,确实也需要给各学校和广大教师摸索的时间和空间。

二、粗浅的建议,热切的期待

1.师资资源应优化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选修课的开设,更是要求教师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诚然,对于这样的要求和考验,广大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力求不辱使命。但是,教学任务繁重,选修备课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其让老师们疲于应付、人人开课,不如量才而用、发挥各人所长,实现人才的优化使用。

校方在综合考虑学校资源和开课时实力的基础上,开设几门公共选修,做好自主选课的安排,让学生根据喜欢的课程和喜欢的老师自由选课。

让专人负责专门的选修科目,让学生跨班级自主选择!这种安排,对教学场地和时间安排有更高的要求。虽然有这样的一些不便,但是,它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学生“学我所爱”的愿望,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领略不同教学风格。这种形式与大学选修有几分相似,但毕竟学生层次有别,在教学过程中上还是要采用适于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2.开设选修要科学

一是“抓牢核心为主、满足个性为辅”。

首先保证把那些在语文基本素养中较为核心的课程开足开好,如《唐诗宋词选读》、《写作》、《现代散文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等,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师资的可能,设法多开设其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是引导正确选择,保证平衡与系统。

选修课固然以学生的选择为主,但在选择中应注意引导保证选择的平衡性和系统性。首先注意类型的平衡,避免某一类型重复。例如以文言文学习为基础的、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的、侧重于实用的,考虑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即可。其次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避免知识构架残缺。例如选修诗词应考虑古代、现代、当代几个阶段的选修模块,以构成较为完整的诗歌发展的脉络 。

3.考核方式应灵活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第4篇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也不例外,从2010年开始,区域整体推进高校课堂改革,打造出了具有殷都特色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思考和认识。

一、预习要充分强化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的第一环就是:学生预习,教师引导。教师要做好问题引导,关键在于强化学生预习环节,预习是基础。我们要把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做。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对每一节课的预习工作如何实施也要进行专题研讨。在每一节课下课前都要将下一节课预习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预习、研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适量的基础练习来检验预习效果。指导学生预习的问题设置形式要多样化,如:提纲式、问答式等,也可采取作业前置的方法,不管用何种方法,在上课前都一定要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是快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好通道,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因为习惯养成终身受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通过典型引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兴趣小组、课外等活动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二是通过激励机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智,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如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加星,完成一次任务加一颗星,根据各人的得星数,定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采用加分的方法。三是分层预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门槛,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合作要全面加强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第5项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生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的第二环是: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强调以点带面,互助学习。一是全面加强生生合作。要切实搞好语文学习小组建设,小组结对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指定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互助学习都要充分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要提倡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学习,突出以点带面结对帮扶。二是全面加强师生合作。多与学生交流合作,多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诵读要强力跟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中国传统教学的主体,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不但不能丢弃,还要强力跟进。不读书,进行语文教学,追求课堂高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堂,不读书就没有发言权。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训练,指导学生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读出语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要加强和学生交流诵读的方式方法。如以扫除生难字和初步感知为目的的初读、按一定的节奏表达情感的情读、以成诵为目的的熟读、以融入个人理解创造的个性读、以交流表演激励为目的的范读、以追求宏大场面效果和人人参与效益的集体读。

一读一得,多读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书声琅琅”很重要,诵读是关键。

四、因材施教要正确处理

高效课堂强调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是指对学生的处理。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获得最大发展、提高。可按学生层次、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等不同标准将学生或分组,或分类,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第5篇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置固定的模式。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直接经验的、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激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技巧

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如果把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知识比作过河,那么教学艺术就宛如桥和船,“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位教育行家在谈到教学艺术时这样说。讲授一个概念、一组词语、一条定律、一则原理,最忌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空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于空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一个精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在抽象知识前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维中茅塞顿开;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使学生在迷茫中豁然开朗;一个得体的设问,会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抓好以上这几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强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

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文学作品是丰富体验、开拓视野、及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从实效性的角度评价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