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在学习中渗透,结合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在本学期,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乡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乡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乡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本文来自

2、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乡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乡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乡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乡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乡村政策贯彻、、制度创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乡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形势、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乡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乡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乡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乡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乡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市镇、型社区和乡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乡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乡村规划。研究制定《市乡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市镇和乡村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乡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型乡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市镇、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乡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乡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乡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乡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乡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乡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乡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乡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乡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乡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乡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乡村实用技能人才、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乡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乡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乡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乡村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乡村改革发展和乡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乡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乡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乡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乡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乡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乡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乡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乡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乡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做好初三、高三教室多媒体设备推广应用与管理工作,培训好老师与学生助理电教员,尽快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复习中的优势,为中考、高考再创辉煌作贡献。

2、集思广益,本学期计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学需求、教师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从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发沟亩圆撸以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

3、为了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的广泛开展,电脑室计划除电脑课外面向其它学科教学开放,实施网上公开申请使用,让更多的教师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试验。

4、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电脑室的利用率,使设备尽可能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也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修改信息管理平台的部分功能模块,使其的功能更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6、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开设高一学生的用户名,在有条件的学科开展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等教学试验,为我校网络教育开辟新路。

7、为了提高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水平,应以科研为先导,课题为载体,应用为重点,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学校请有关专家(如华师大李教授)作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等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建议晚自修教师值班签到改为用校园卡读卡签到,这样既可以方便统计,提高管理水平,又可以杜绝教师把晚自修开始、结束的签到一次性完成的现象,提高晚修值班的质量。

2、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科组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3、制定电化教学奖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电化教学活动,使电化教学奖教金的奖励有章可循。

三、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方面

1、尽早尽快做好二个化学成套实验室、语言二室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

2、做好电脑一室、语言一室的设备改造和软件升级工作,为高考英语二考试提供合格的设备。

3、建议学校努力争取到财政拨款,做好物理成套实验室、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为创建全国示范高中,教学设备再上新台阶。

4、因电教一、二、三室和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电教室的电要脑显示器使用时间长(6年),画面模糊不清,已老化,影响教学,计划更换显示器及面板。

以上工作计划设想是肤浅的、局部的,如有不当之处,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指正,我们会以学校全局工作为重,在学校指导下,认真执行计划,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机制;人口管理科学;人本主义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管理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执政理念,而且体现了人口管理方式的进步,反映了人口管理科学的要求。如果我们回顾人口管理学的发展,进而追踪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密切联系,并且对人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科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

人口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因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

管理科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初,一百年来,经历了从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变,其管理哲学也从理性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升华。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以其科学理性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在追求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发展。古典管理学视管理客体为“经济动物”,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其管理方式表现为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理性”在古典管理科学那里,被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日益提高,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博弈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随之诞生。现代管理科学既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营养,又注重了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使得人本管理开始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以人为本”。

二、人口管理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逻辑。虽然“人口管理学”这一学科概念提出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人口科学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并且人口科学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人口管理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人口思想是近代人口科学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以及后来的重商主义都分别提出过国家干预婚姻、调节人口的主张。色诺芬对当时国王用人口是否增长作为评价官员政绩标准的做法十分赞赏;柏拉图主张由统治者规定结婚年龄和男女配偶选择,让最优秀的男女互为配偶;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节人口数量,使之稳定在一定程度并协调其相互关系。重商主义则提出国家应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口增殖,甚至不惜从其他国家“获得”人口。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人口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认识到经济上的需求是调节人El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康帕内拉更强调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在人口思想史上都是空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为从事人口研究和人口管理的人们所熟知,他的“两个级数”、“两种抑制”将人口管理推向了理性主义的极致。

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技术方法也更加成熟先进,涌现出大批经典的人口研究理论成果,如著名的“人口转变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都发端和发展于这一时期。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对人口过程的变动规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仍然完全是理性主义的,贯彻了较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

近年来,人口管理科学注意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营养,将人口行为的家庭人本需要与社会理性规范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文化认同,将人口管理推向了更具人口现代化意义的人本主义。

三、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对人口管理科学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推动

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方式和新的人口制度安排,它反映了中国的人口管理正按照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引领,从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古典人口管理科学的革命,而且是对微观人口管理学的超越和对现代人口管理科学的呼唤。这表现在:

1.在政策基点上,新机制完全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建立一种生育文化认同,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科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 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 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