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因素

微观经济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因素

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危机预警、成因指标

企业危机预警成因指标是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管理离不开全面、清晰的预警成因指标的监控和指导。随着近年企业危机事件的不断频繁爆发,使得企业对于危机的预警成因分析越来越重视,只有从企业自身出发,科学寻找和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处理和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和伤害。

1企业危机预警成因指标体系建设

企业危机预警成因指标体系建设主要是查找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因素并把其分类化、细化和指标化,用于日常企业的危机警情监控与反馈,一旦危情出现,各项成因指标就会有危情警报,企业就可根据此提示积极防范和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诱发企业危机的成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可从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两方面进行:

1.1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指标分析

企业内部管理可控成因大多是人为管理因素引起,对于企业危机而言,人为原因所引发的危机往往难以获得公众的谅解、危机事态容易恶化,使危机处理陷入被动,但人为因素引发的危机又是可以控制与预防的,企业只要日常加以积极和紧密监测就可及时预防危机的出现,就可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的伤害降至最低。内部可控管理成因的预警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经营管理危机

经营管理危机大多体现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规范、经营决策失误等,这主要体现为企业不能根据内外部条件现状与变化趋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如企业缺乏发展规划、决策错误、投资失误、营销策略失误、公关策略失误、多元化经营不当等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陷入困境,并引发企业系列的管理危机反应。

1.1.2产品与服务质量危机

产品与服务质量是企业赢取顾客的两大根本。产品与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顾客流失,企业的利润、市场以及品牌形象受到影响。产品危机主要体现为企业产品滞销积压,产品生产和供求不适合市场;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并危害到消费者人身健康与安全。服务质量危机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服务制度不规范,服务人员服务素质低下,因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出现问题导致顾客投诉或抱怨。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立足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命线,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与问题处理,重视每位顾客的投诉与抱怨,从企业管理根本杜绝病源,防止危机事态扩大化。

1.1.3组织素质低下

组织素质低下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低下。在大多情况下,外界公众都是通过接触组织内部员工来认识和了解组织的,员工身处对外公关的第一线,其言谈举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组织的形象,这主要体现为企业员工缺乏公关意识与责任意识,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与服务态度差,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如果员工素质低下,就会伤害到公众,从而导致外部公众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不好印象,从而给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4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将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偿债困难。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变现困难。支出结构不合理,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将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上述三种财务结构的任何一种恶化,都将导致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1.2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指标成因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主要是非人为原因引起的企业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不可抗力因素,例如自然灾害,人为的恐怖行为、、战争等,因是非人为原因引起的危机,此类危机往往容易获得伤害公众的谅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是体制与政策因素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不可控成因对于企业危机预警来说,关键在于及时收集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快速反应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发展转危为安。企业只有遵循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政策,积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保证市场地位,避免重大损失和危机的出现。

2加强危机预警成因指标建设的途径

2.1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预防

有效的、规范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是企业预防危机发生的根本与源头。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外加严格执行和监督,才能有效约束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管理的规范和正规化,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发生。同时,日常企业从上之下的危机意识培养和培训,也是增强危机预警管理的重要工作。

2.2危机处理应变计划制订

良好的危机管理除了有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外,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程序。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同行企业发生的危机经验教训,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危机处理程序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及时启动处理预案,就可及时应对和迅速处理危机险情。危机处理应变计划是提供应对、处理危机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预案,这是企业危机管理预防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的标志体现与阶段性成果。计划主要包括危机管理团队的建立以及制定企业危机处理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危机处理的工作流程是制定危机应变计划的核心,流程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处理的成败,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危机处理的步骤、方法、原则以及针对不同内外部公众群体所采取的对策,如危机发生后对员工、受害者、新闻媒体、政府主管、业务往来单位等公众的相关应对政策。危机可根据危机处理应变计划用于日常的员工培训与学习,让危机预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为危机管理预防应急体系建设打下更坚实可行的基础。

2.3危机模拟训练

危机模拟训练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和防范意识,通过不同的危机场景实验和模拟来加强企业面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日常危机管理中,企业应经常开展危机模拟训练与演习,这不仅可考察危机管理团队及相关工作人员面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危机处理知识、决策能力以及人员之间、不同部门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还可通过演习磨练组员们的心理素质、以免危机真正到来时,让紧张的心理妨碍了组员的正常思维判断与决策。同时,危机模拟训练对于企业选拔优秀的危机管理人员以及人员岗位安排也非常有帮助,能让管理团队达到最优化组合。

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嚼食槟榔;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b)-0122-04

Behavior of betel quid chewing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ZHANG Qiwen YANG Qingxiong

The Fourth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ainan An'ning Hospital,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02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behavior of betel quid chewing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Hainan An'ning Hospital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0 to October 2011.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betel quid chewers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as 48.2%(119/247), 58.0% (69/119) with smoking, 26.1% (31/119) with drinking, 21.8% (26/119) with smoking and drinking. The patients with male, alcohol drinking, whose family had engaged occupation associated with betel quid were likely to chew betel quid (OR = 4.02, P = 0.000; OR = 4.32, P = 0.001; OR = 4.65, P = 0.000). Conclusion Behavior of betel quid chewing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bundant betel nut loc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ognition about hazard of betel quid chewing among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betel nut area, so that they can consciously reject chewing betel nut.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Betel quid chewing; Related factors

嚼食槟榔可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心血管疾病、上呼吸消化道癌等严重的疾患[1-4],早在21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质[5]。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无疑将增加其患病的概率与疾病负担。目前,全世界约有24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数百万患者生活在嚼食槟榔地区[6-7],但针对这一特定人群嚼食槟榔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少。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本研究对于海南省安宁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获取在海南省安宁医院住院的2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8],年龄15岁及以上,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病情稳定,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自愿接受访谈调查的精神分裂患者。访谈调查中途退出3例,因此共完成调查247例,其中,男165例,女82例,年龄15~83岁,平均(35±13)岁。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访者均获知情同意。

1.2 方法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及饮酒行为、居住城市或农村、平常休闲活动等。采用嚼食槟榔行为问卷[9-10],内容包括是否嚼食过槟榔、嚼食槟榔的频率及年限、平均日嚼食槟榔数量、嚼食槟榔原因、同伴嚼食槟榔的情况等。“经常嚼食槟榔”定义为每周嚼食槟榔3次及以上;“偶尔嚼食槟榔”定义为间断嚼食槟榔,嚼食总次数超过3次及以上;“不嚼食槟榔”定义为从过去到现在,从不嚼食槟榔。调查前访谈员接受统一的严格培训,调查采用逐一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针对嚼食槟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者每次访谈调查结束时,将对其施以简单的健康教育,以鼓励其放弃嚼食槟榔。

1.3 统计学方法

将全部资料进行整理,输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α进入=0.05,α排除=0.10)。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嚼食槟榔情况

2.1.1 嚼食槟榔率及首次嚼食槟榔的年龄及地点 2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经常嚼食槟榔28例,偶尔嚼食槟榔83例,只嚼食槟榔1~2次者8例,嚼食槟榔率为48.2%(119/247)。嚼食槟榔患者与不嚼食槟榔患者年龄分别为(31±11)、(38±14)岁,前者明显年轻于后者(t = 4.167,P < 0.05)。首次嚼食槟榔者年龄7~48岁,平均(22±10)岁。首次在家中嚼食槟榔56例(47.1%)、同学或朋友家中17例(14.3%)、学校11例(9.2%)、放学途中4例(3.4%)、桌球店4例(3.4%)、亲戚家2例(1.7%)、茶厅或餐馆2例(1.7%)、在其他地方23例(19.3%)。

2.1.2 经常嚼食槟榔的频率、数量、费用及年限分布 经常嚼食槟榔的患者一般每周嚼食槟榔3~7次,平均(3.96±1.67)次;每次嚼食槟榔1~10粒,平均(3.34±2.25)粒;每天为吃槟榔花费0~10元,平均(2.43±2.29)元;嚼食槟榔1个月~16年,中位数为12个月。

2.1.3 嚼食槟榔的主要原因 在嚼食槟榔的患者中,经常嚼食者与偶尔嚼食者嚼食槟榔的主要原因分别为提神[42.9%(12/28)比26.5%(22/83)]、保暖[21.4%(6/28)比10.8%(9/83)]、已成习惯[7.1%(2/28)比2.4%(2/83)]、无法拒绝朋友或亲人的槟榔招待[7.1%(2/28)比13.3%(11/83)]、对身体有益[10.7%(3/28)比26.5%(22/83)]、其他[10.7%(3/28)比20.5%(17/83)]。嚼食槟榔的前5位原因依次为提神(28.6%,34例)、对身体有益(23.5%,28例)、其他(18.5%,22例)、保暖(15.1%,18例)、无法拒绝朋友或亲人的槟榔招待(10.9%,13例)。

2.1.4 最常与他人一起嚼食槟榔的情况 经常嚼食槟榔的患者中,最常与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嚼食槟榔的患者20例(71.4%)、与家人一起嚼食槟榔的患者2例(7.1%)、独自一人嚼食槟榔的患者6例(21.4%);而偶尔嚼食槟榔的患者中,最常与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嚼食槟榔的患者52例(62.7%)、与家人一起嚼食槟榔的患者7例(8.4%)、独自一人嚼食槟榔的患者24例(28.9%)。

2.1.5 嚼食槟榔、吸烟、饮酒习惯的情况 嚼食槟榔的患者中,只嚼食槟榔者占37.8%(45例),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占58.0%(69例),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占26.1%(31例),嚼食槟榔、吸烟、饮酒习惯皆有的患者占21.8%(26例),而以嚼食槟榔且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居多。

2.2 影响嚼食槟榔的相关因素

2.2.1 影响嚼食槟榔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吸烟、饮酒、居住农村和家人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的患者嚼食槟榔率分别高于女性、不吸烟、不饮酒、居住城市和家人未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不同职业的患者嚼食槟榔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的单因素分析

2.2.2 影响嚼食槟榔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嚼食槟榔为因变量(从不嚼食槟榔=0,嚼食槟榔=1),以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及以前有无接触过有关避免嚼食槟榔的知识或活动、家人有无从事过与槟榔有关的生意或职业等为自变量。结果发现,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的显著相关因素是性别、饮酒、家人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P < 0.05),其中,男性、饮酒、家人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的患者嚼食槟榔的可能性分别是女性、不饮酒、家人没有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患者的4.02、4.32、4.65倍。见表2。

3 讨论

槟榔是世界第四大最常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11],一项来自亚洲6个样本地区的研究显示,槟榔依赖率为2.8%~39.2%[12],槟榔有害使用正日益突显为槟榔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口腔癌的患病率显著增长,而这些地区嚼食槟榔十分盛行[13-14]。台湾一项研究揭示1年嚼食槟榔1~495个或495个以上者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嚼食槟榔者的3.6倍和9.2倍[15]。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槟榔率较高,占48.2%,且嚼食槟榔以男性青壮年患者居多,经常嚼食槟榔者1年至少消费槟榔600个以上,患者嚼食槟榔行为与海南盛产槟榔、槟榔容易获得性、槟榔文化密切相关。同伴是患者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研究提示,同伴嚼食槟榔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嚼食槟榔的患者最常与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嚼食。本研究还发现,嚼食槟榔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其中有3/5、1/4、1/5的嚼食槟榔患者分别有吸烟、饮酒、吸烟与饮酒习惯,增大了其患口腔癌的风险。有研究表明,有嚼食槟榔、烟、酒习惯的人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比无这些习惯的人高123倍,仅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比不嚼食槟榔的人高22倍[16]。

本文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吸烟、饮酒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率较高,这与槟榔使用地区普通人群嚼食槟榔流行特征一致[17]。另外,居住在农村、家人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的患者嚼食槟榔率亦较高,可能与海南农村种植槟榔广泛,槟榔可及性好及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的家人对嚼食槟榔的认同感有关。目前,槟榔在海南热带作物中仅次于橡胶,已跃居第2位[18]。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性别、饮酒、家人从事过与槟榔有关职业是患者嚼食槟榔的显著相关因素(P < 0.05)。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并未发现患者受教育程度与嚼食槟榔存在统计学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也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物质滥用率最高[19],嚼食槟榔可增大患者的治疗难度、卫生服务使用及费用支出,而健康观念往往是健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20]。在海南,应通过在精神卫生机构及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人群中开展嚼食槟榔的危害宣传,积极开展同伴教育,提高患者对槟榔危害的认知,自觉抵制槟榔,以降低嚼食槟榔引发的健康损害。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来源局限于精神卫生机构,缺少社区样本,尚不能较好地反映槟榔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行为特征等情况,拟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并将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到普通人群。

[参考文献]

[1] Patil PB,Bathi R,Chaudhari S. Prevalence of oral mucosal lesions in dental patients with tobacco smoking,chewing,and mixed habits: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outh India [J]. J Family Community Med,2013,20(2):130-135.

[2] Saravanan K,Kodanda Ram M,Ganesh R,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oral sub mucous fibrosis [J]. J Cancer Res Ther,2013,9(2):179-180.

[3] Heck JE,Marcotte EL,Argos M,et al. Betel quid chewing in rural Bangladesh: prevalence,predictors and relationship to blood pressure[J]. Int J Epidemiol,2012 ,41(2):462-471.

[4] Kampangsri W,Vatanasapt P,Kamsa-Ard S,et al. Betel quid chewing and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cancer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khon kaen,Thailand [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3,14(7):4335-4338.

[5] 陈重明.民族植物与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8.

[6] Weiss AP,Goff DC,Duff M,et al. Distinguishing familiarity-based from source-based memory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2008,99(1-3):208-217.

[7] Sullivan RJ,Allen JS,Otto C,et al. Effects of chewing betel nut(Areca catechu)on the symptoms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Palau,Micronesia [J]. Br J Psychiatry,2000, 177:174-178.

[8]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89.

[9] 杨磊,何毅,党为民,等.槟榔干果食用者的症状分析[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11:412-413.

[10] 何毅,杨磊,党为民,等.台湾槟榔滥用筛查自评量表在中国大陆使用的信效度[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11:412.

[11] Gupta PC,Warnakulasuriya S.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reca nut usage [J]. Addict Biol,2002,7(1):77-83.

[12] Lee CH,Ko AM,Yen CF,Chu KS,et al. Betel-quid dependence and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in six Asian countries [J]. Br J Psychiatry,2012,201(5):383-391.

[13] Choudhury MD,Chetia P,Choudhury KD,et al. Atherogenic effect of Arecoline: A computational study [J]. Bioinformation,2012,8(5):229-232.

[14] Keng SH,Sheu SJ. The effect of stimulants and their combined use with cigarettes on mortality:the case of betel quid [J]. Eur J Health Econ,2013,14(4):677-695.

[15] Wu MT,Lee YC,Chen CJ,et al. Risk of betel chewing for oesophageal cancer in Taiwan [J]. Br J Cancer,2001, 85(5):658–660.

[16] Ko YC,Huang YL,Lee CH,et al. Betel quid chewing,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J]. J Oral Pathol Med,1995,24(10):450-453.

[17] Gupta PC,Ray CS. Epidemiology of betel quid usage[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4,33(4):31-36.

[18] 谭乐和.海南槟榔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55-59.

[19] 杜江,赵敏,谢斌.精神障碍与物质滥用的共病[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33(2):96.

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05-01

目前,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对患者采用该技术治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108例冠心病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82例,女性为26例;患者的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为(65.0±2.5)岁;1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4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的患者为6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32例、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为64例、伴有高脂血症的有70例、吸烟患者有48例。

1.2 方法 对已经确诊或者疑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所有的研究对象都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同时运用Judkins穿刺法经过股动脉途径实行冠状动脉造影[1]。最后对造影的结果采用定量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对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狭窄程度≥75.0%,则需要对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2]。

1.3 围手术期用药 在对患者进行术前2-3d,给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75mg氯吡格雷,1次/d。对于急性的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术前6d,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首次剂量为300mg负荷;术前2h,首次剂量600mg负荷。

在手术开始的时候,经患者的动脉鞘管推注100μ/kg肝素,每超过1h则需追加1000U。对于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术前或者术中,给患者使用10mg/kg替罗非斑进行静脉注射;术后给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4000U治疗5-7d,之后继续给患者口服75mg氯吡格雷,1次/d,连续使用6个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需要长期服用。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此次的研究中,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手术治疗,成功106例,占98.1%;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96.5%;病变的治疗成功104例,占96.3%;治疗完全闭塞病变的血管一共34支,治疗完全闭塞病的成功率为68.5%,然而出现严重性并发症占2.3%。

2.1 围手术期并发症 有2例患者出现严重性并发症而死亡,占1.9%,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在术中产生心室颤动的患者有8例,对患者紧急电除颤以后,患者恢复;1例患者出现冠脉穿孔,心包填塞;1例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

2.2 手术后随访 患者在住院期间,其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5d内突然发生胸痛,在对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发现患者属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对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手术,1例患者由于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其他患者没有出现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和血小板计数以及检测心肌酶等,均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在患者住院后30-180d,随机对80例患者进行随访,70例患者没有复发心绞痛,占87.5%,有2例患者由于擅自停用氯吡格雷25d而导致出现心绞痛,在对患者再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手术之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缓解。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3]。目前,冠心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在医学界,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了不断地规范,目前,对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此次研究的冠心病患者中,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并且冠状动脉患者的病变也十分的复杂,大多数患者都是出现多支病变或是出现钙化的弥漫性病变,对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逐渐增高。但是,在对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中的治疗成功率一般,本次研究发现只有68.5%,因此,还需要将治疗技术和冠脉介入器械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这也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性问题[4]。

在临床上,对于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来说,患者往往还会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间,需要对冠状动脉复杂性病变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其中要控制好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其他一些并发症,减少和控制介入治疗的风险,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临床情况以及患者的病变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对患者进行一次或者分次的形式血运重建。

在此次的研究中,对患者分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效地降低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在患者围手术期间,患者的死亡率有1.9%。其中1例患者由于亚急性的支架内血栓形成而死亡,亚急性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5]可能与支架贴壁不良、冠脉夹层及是否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有关,同时支架的长度也是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预测因子。1例患者最终死于心源性休克,尽管给予积极抢救,给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反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最终死于泵衰竭,可能与其就诊时间较晚有关。1例患者出现冠脉穿孔,心包填塞,可能与其冠脉病变重,导丝偏硬及术中操作有关,立即给予心包穿刺,球囊压迫止血等处理。

伴随着支架策略、处理高危C型病变的技术/手术器械及抗血小板治疗进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近远期疗效不断提高,有选择性的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很有吸引力、某种程度上能部分替代CABG的治疗策略,尤其是那些不愿意接受CABG的患者,在本次的研究中,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1%,患者围手术期间的死亡率为1.9%,也证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力俨,张翠丽,富路.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01):64-66.

[2] 邓静.D型人格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J].护理研究,2011,(04):283-285.

[3] 王谦,刘小菁.运动疗法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01):175-178.

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神经管畸形;病例对照研究;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among new born infants and fetuses in Zezhou county, Shanxi province.MethodsTh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Study subjects included 198 NTDs cases and 265 normal infants who were delivered during 2003 and 2005 in our county.Results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NTDs was found among women with primary school or lower education, having cold or fever, use of antipyretics, egg or milk intake

【Key words】 Neural tube defects; Case control study; Risk factors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山西省常见的体表出生缺陷,约占体表重大出生缺陷的35.58 %~60.00 %[1,2]。为了寻求NTDs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的方法,对泽州县2003~2005年收集的部分NTDs及健康对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03年1月~2005年12月山西省泽州县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发现的孕满20周至生后7 d的胎婴儿中的神经管畸形病例198例(无脑儿87例,脊柱裂97例,脑膨出14例)及正常对照256例。

二、方法

1.出生缺陷监测方法: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统一规定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法进行监测[2]。

2.对照组抽样方法:监测系统每发现1例重大出生缺陷病例,则选择1例与病例民族相同、性别相同、母亲末次月经相差在1个月内的无体表可见畸形的婴儿做为对照。

3.调查内容:在征得被调查孕妇的知情同意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作面对面调查,填写“孕产妇出生缺陷高危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孕产妇一般情况、家族史、母亲孕期患病情况、生活方式、怀孕前后饮食情况等。

4.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0.5统计软件比较2组母亲一般特征、对孕早期30余种环境暴露因素与NTDs的关系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将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有过畸形生育史等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水准下保留在模型里。纳入模型的各变量赋值均为,是=1,否=2。

结果

一、母亲一般特征比较

母亲有过畸形生育史、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母亲一般特征比较[例(%)]

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孕早期10种环境暴露因素与NTDs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个因素保留在模型里,分别为怀孕前后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感冒发热、饮用河水、食用腌菜/酸菜每周≥6次、食用蛋或奶

讨 论

本研究发现,生育NTDs的妇女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妇女,揭示文化程度低与NTDs的发生密切关联。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可能与这些妇女自觉采取孕前或孕期保健措施和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意识差有关。孕早期感冒发热及服用解热镇痛药物与NTDs的发生有关,这与其它文献报道一致[3]。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感冒和高热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怀孕前后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发热及滥用药物有助于预防NTDs的发生。本研究发现,孕早期饮食中蛋或奶以及水果摄入较少(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与泽州县围生儿NTDS的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妇女文化程度低、怀孕前后感冒发热、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食用蛋、奶或水果较少、食用腌菜和酸菜频率较高和饮用河水。为有效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有必要做好本县育龄妇女孕前的孕前健康教育。孕妇在孕前及孕早期,要加强营养、预防感冒发热、谨慎用药。要少吃酸菜或腌菜,不以容易受污染的河水或池塘等水源作为水源。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卫生厅妇幼处、工业卫生处、山西医学院环境卫生毒理组、山西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山西省新生儿先天畸形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84,5(2):7580.

2李智文,任爱国,张乐,等.中国2003年出生缺陷高发区和低发区重大体表畸形患病率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4):252257.

3高莉洁,赵仲堂,李栋.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25(9): 794798.

微观经济因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因素;恋爱

一、家庭经济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童年成长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个孩童的成长环境中,经济状况是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可能比来自富裕家庭环境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精神失调的症状和不适应社会的功能,从更广的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几乎和儿童每一个领域机能的不理想状态都有关。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家庭贫困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消极的社会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因家庭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将随着儿童的长大,带入校园中,影响已成为大学生的儿童的婚恋心理和行为。

二、以往的相关研究

但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关注方向多集中在家庭经济因素对儿童人际相处、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影响。如张克荣,蒋建刚提出了解家庭贫困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以激发家庭贫因学生解困的自我主体能量为主要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分析了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慧民,李越美证明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但家庭结构和父母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郑洁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尉建文则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也越高。

三、本文对两类型学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本文对两类学生的分类依据

本文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的分类,是根据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水平、家庭是否居住在农村、家中父母是否有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四个要素来进行区分的,月消费水平或是从家中接受的生活费≥2000元,家庭月收入≥12000元,父母都有工作,城市户口并居住在城区,满足四个要素中的三个,即视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反之,如果四个条件中有三个不满足,即视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

本文调样本89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为15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为74人。

2.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形成圈子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的盛行

圈子观念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在这一群体中大行其道,这些学生经常以“一起出去玩”的形式来相互熟悉。一个人想要认识另一个人,就会去寻代他(她)周边的人,约出去一起玩乐,从而建立关系。就调研的学生来看,并非是一入学就会形成圈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历共同的消费或是玩乐的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基于共同认知的圈子。这圈子是隐性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共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的默契,他们会对事物有共同的看法,面对某些情况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同时,与圈子相随伴而来的,是新的网络交友的形式,这部分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他们会熟练使用微信、陌陌,用这些网络工具“钓”人,“钓”人之后,又会用这些交友工具保持联系,互通消息状态,进行下一步发展。其中的“老手”熟知各种微信、QQ群,这些群或带有男女提供约会的作用。调研之中,有一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利用“陌陌”不止一次和校外女性发生关系,他们通常是通过网络先看照片,然后利于微信或是陌陌开始网络聊天,经过初步熟悉之后,会谋求见面,常会在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而后“自然而然”发生关系,之后视双方的意愿,短期或是长期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有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才可能“玩得起”,这中间各种有形无形的消费包括价值不菲用于讨对方欢心的礼物,或是在酒吧里点酒、各种娱乐,开车接送等,而且要求熟知其中的“门路门道”,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清贫甚至一般的学生,他们一则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二则不是长期适应这个过程,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即使有心踏入这个门槛,也无法进入。后来又和另处几位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探讨,结论是由于家庭状况一致带来的学生聚集抱团,在抱团的基础拥有的共同的“兴趣”,共同活动,然后就有了一起泡酒吧,一起参加这样活动,这佐证了郭艳蕊的观点,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容易因为经济因素而产生小团体现象。

(2)较高的消费水平和更多的社交活动

这些家庭背景条件优越的学生,其本身对于这些“玩”的内容非常熟悉,他们可以熟练的在吧台上玩游戏,熟练的点酒,熟练的在KLV中飚歌,清楚请客时如何配菜,知道本地那些地方好,价钱如何?这似乎成了为他们的一种社会技能,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他们的这种技能更加完备,而这种技能是和他们优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也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恋爱行为上呈显猎奇、玩乐的学生,看上去大都相貌俊秀且善于打扮,一则本身这种游戏性质的猎艳很大程度上看“颜值”,长相是他们猎艳的重要资本之一,更好的长相有利于他(她)约到感兴趣的人,二则因为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他们有条件进行潮流且靓丽的打份,为自己在外貌上加分。调研之中,发现这些学生中的女生多关注衣服搭配、一些奢侈品、旅游等方面,男生则对于车、股市之类感兴趣,这些爱好都是家境条件不好的学生较少关注的。

(3)发生性关系比例更高、年龄更早且有异化的趋势

同时,对谈恋爱有猎艳、玩乐态度的这部分家庭济经较好的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也比家庭经济较差或是一般的学生更高,参与调研的15位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的同学中,有12位同学承认自己有性经历,其中一半学生有多个。这12位同学中11位有两次及以上的恋情,开始恋爱的年纪也大多在高中。

在这些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身上,恋爱观上还有某些异化的趋势,调研之中,有女孩子是同性恋,她向调研的辅导员说明,学生的同性恋群体是存在的,常用“飘飘”、“拉拉”、“玻璃”来对女生男生的同性恋群体或个人进行称谓,她加了数个“拉拉”微信群,而这些群只有熟悉的人引导才能进入这些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找到合适的对象之后,你也可以选择扮演强势的,或是弱势的那一个,这取决于你的喜好,且不用担心会有泄密,微信等新的媒体在这些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大,葛营营在2014年的调查发现,35.8%的同性恋用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而同性恋群体中,月生活费用超过2000元的达21.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学生群体同性恋有增大的趋势。

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发生恋爱的比例小、发生性关系比例低

相对的,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不好的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更为保守。这一群体中恋爱的比例比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低

,在调研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学生,数量比家庭经濟好的学生更多,但在74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同学中,恋爱的数量只有34位,比例为46%,恋爱的次数也更少,其中18位同学是首次恋爱,而承认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17人,男生12人,女生5人,对象也是关系确定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到了谈婚嫁的地步之后才有发生关系,可见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对于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就越保守。

(2)校园生活中精神压力较大,婚恋更多考虑经济水平和将来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恋爱期间往往精神压力较大,他们所关心的常常是前途和将来,特别是由大一进入大二、大三和研究生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了大一刚刚上大学时的激情,开始思考将来的发展,这时上的课程似乎和将来的发展关系很小,而平常的空闲时间又较多,学生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填补日常的空虚,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焦虑情绪开始普遍涌现,调研过程中,一个同学形容同寝室一位家境较差的同学面对焦虑时说:“到了晚上12点,我突然看到他溜下了床,伏在桌子上,突然就哭了,低着声音,不让我们听见,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年龄大了,担心将来怎么办。”

这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恋爱中,恋爱行为更多的也要考虑将来。调研之中一位男生说:“有人能看得上我就很好了,不敢要求别的,只要能过日子。”另一位参加调研的同学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这样的话,心里才有底。”

在这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学的恋爱观中,常会将将来怎么办?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部分同学甚至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想在学校发生恋情,本次的调研样本中,女生较男生在经济、未来的考虑更多,在调研的样本同学中,一位异地的女生,属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自身外貌条件好,面对许多男生的示好,她向辅导员表示:“等毕业了回家后再考虑吧,现在即使勉强接纳,将来也是走不到一起的。”,这证明了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的结论,女大学生在选择爱情的另一半时,有更高的经济取向性格取向。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

只有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引导,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的情感状况,在这个基础上,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引导学生,或是走出误区,或是改正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恋情,或是正视心中不好的记忆,走上正确的心理路程,这是高校教育中珍贵的“心理关怀”部分,也是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之外的心理教育。

作为大学教育者,无法改变学生已有的家庭背景,那么应当教育学生有:“不做富人的子孙,做富人的前人”的志气,引导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家庭条件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错误观念和消极的行为,这些错误的观念包括因为家庭贫因而带来的消极的婚恋观和不敢和异性接触的自卑的心理,也有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带来的不负责任,玩弄感情的放浪心理,秉持“中正之道”,在校园中应当提倡文明、负责、平等、真诚的爱情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