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第1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第2篇

【摘要】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发挥指导、引导和启迪的作用。我们在8年制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中通过采用PBL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神经外科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法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神经外科教学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0

教学模式改革是现今我国各大高校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医学教育模式变革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由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简称LBL)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转变更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只不过PBL教学目前大多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无论是应用的范围还是应用的水平都有待改进和提高。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进入神经外科临床实习的学生实行了PBL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临床医学系的60名学生(2012年,2013年),分为4个学习小组,每组15人。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大班授课学习,在进入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时采用分组形式的PBL带教,每组都有相应的带教老师跟随辅导,学习结束出科时进行临床能力考试和填写授课满意度调查表。

1.2方法

1.2.1教师准备临床实习阶段的PBL教学是以实际的住院病人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法,因此承担PBL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好典型病例,并设置好PBL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设置问题的分析、临床鉴别诊断、形成机制等内容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可能提出的新问题进行辅导教学。另外,不同带教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病例共享、典型病例的准备、教材的编写、参考文献的查阅、PPT课件的制作、教师集体备课及试讲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总体质量。当然,教师还必须适应PBL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熟练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

1.2.2学生准备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和主要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根据老师准备的问题积极思考、查阅参考书与文献、也要相互间积极讨论,同时还必须重视临床观察,详细了解病人临床问题的演变特征,在老师指正的环节应该将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思考内容与最终结论与带教老师的讲授内容详细比较,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还必须了解临床实习与基础理论学习的不同,应该紧紧围绕病人的临床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和制定解决方案。

1.2.3课程实施开始授课前带教老师首先应该将本次授课的形式、步骤、主要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简单说明,然后把准备好的病例和相关临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拿到的问题进行临床检查,包括床边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资料的查验,然后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过程中要积极查阅专业书籍与文献,力求获得正确的临床判断。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生间展开讨论,自由辩论,陈述观点和列举证据,对存在争议的部分再次查阅文献资料、详细核对病史要点、体检结果以及医学资料的正确解读,最终形成学习小组的一致结论。最后是带教老师的讲评与总结部分,首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

详细阐述其对所负责临床问题及对应临床病例的分析与观点,要求利用基础理论、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和推理,并结合实际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组内的其余学生参与补充,其他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和参加讨论。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不仅要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改进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传授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规范与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果

2.1学生的满意度

在每批学生出科之前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便了解学生对PBL 教学的意见及建议。调查问卷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PBL 教学方法非常支持,而且也强烈希望扩大PBL 教学的范围。学生们认为PBL 教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再像过去枯燥的填鸭式理论学习,学生们在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仅轻松,而且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同样学生们也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 教学方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建议PBL 教学问题的设置应该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带教老师应该全程参与,实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正,对于一些超出学生学习阶段的临床问题能够及时予以解答。在总结和讲评部分,带教老师应多花时间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进行结合,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2出科考试结果

在每批学生出科之前都进行以临床能力为主的考试,以便检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出科考试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口试与操作考试。结果发现,本届参加PBL 教学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以往接受传统临床实习带教的学生,表现在提高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提高了病史采集的准确性,提高了体格检查的正确率,增强了面对临床问题时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提高了利用文献和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2.3带教老师的反馈

所有参与PBL 教学的老师都完全支持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都积极参与了PBL 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如何提高PBL 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首先是带教老师的遴选,因为PBL教学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授课要求,而且应当具有相当水平的临床经验,否则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很难起到启发、引领和表率的作用。其次是带教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PBL教学更强调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要求带教老师更多地扮演启发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再次就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是课堂授课,而PBL 教学更注重以病人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要求带教老师要围绕设置的问题,教授学生利用各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

3讨论

随着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不断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日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传统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与医疗需求也要求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拥有更加的医疗技术,因此填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1]。早在1969 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率先提出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2],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设置的问题为先导,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来学习、复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PBL教学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学上[3-4],但在我国,也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尝试PBL教学,虽然迄今已经有多个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鉴了国外的PBL 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5-12],但总体上PBL教学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应用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PBL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①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由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的老方法,老师更多地扮演了引导、指导和启迪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PBL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力与关键人物,这种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③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与融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讲授知识要点为中心,老师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看、去背,然而大多数学生都很难对死记硬背基础知识产生兴趣。在PBL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只是扮演引导、启发和更正者的作用,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会主动向老师求教,也更愿意和更容易掌握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④学生更容易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面对临床复杂问题时的自信心,这有助于学生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⑤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在PBL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与资料,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学时的老师讲授与学生记笔记,教学本身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吸引力[2,5]。

PBL教学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多年的应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在应用PBL教学模式中的经验还十分有限,总结我们近两年来开展PBL教学的过程,我们认为提高PBL教学质量的关键有以下几点:①转变观念,形成教育模式改革的大环境。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广实施需要教育改革等的大环境支持,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队伍都应该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愿意主动参与到教育模式改革的事业中,主动去探索PBL教学的规律与方法;②教师队伍的培训。要让所有参与PBL教学的老师充分了解PBL教学的本质、特征、流程和规律,做好PBL教学的课前准备,同时带教老师也需要及时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否则很难面对学生们突发奇想式的提问,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老师引导、启迪和榜样的作用;③课程的设置。做好PBL教学需要系统的课程设置,在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设置相应的关键问题,确保这些问题的代表性和科学性,确保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然问题的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的不同和专业的特征,既不失问题的灵活性又保证了问题的针对性[13];④PBL教学的质量监控。PBL教学毕竟对许多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在PBL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的解决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监控,我们认为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出科考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既能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建议。当然,老师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应该主动监控教学的质量,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确保PBL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改进PBL 教学法,使之更适合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SONG G,KWAN CY,BIAN Z,et al.Exploratory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China[J]. Teach Learn Med,2005,17(4):382-384.

[2]ALBANESE MA, MITCHELL 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J].Acad Med,1993,68:52.

[3]VERNOND T, BLAKE RL. 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ork? An meta analysis of evaluation research[J]. Acad Med,1993,68:550.

[4]TAVAKOL K,REICHERTER E A. 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health education[J]. J Alliedhealth,2003,32(2):110-115.

[5]沈建新,王海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6]石栋,王又冬,张劲松.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05-1407.

[7]王旭开,洪新,杨成明.等.杂交式PBL在内科大班课教学中的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104-106.

[8]颜佳欣,刘钧.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临床病理讨论中的运用与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150-151.

[9]杨旭,陈海燕,王琳.PBL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4):90-101.

[10]阮佳莉,田京.基于TBL的PBL改良教学法在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0-121.

[11]刘丹阳,张海燕,姚宏波,等.PBL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43-144.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士官教育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 

1 士官教育的特征 

士官教育是军事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部队需要的军事人才,因此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就军械士官而言,他们既是专业分队的战斗员,又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者,还是基层分队日常管理、思想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因此,军械士官教育必须在坚持职业教育共性特点的同时,坚持突出军队特色,注重满足部队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士官教育为非学科型教育,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某一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将成熟的技术、工艺应用到部队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从教育内容看,士官教育以部队实际需求为原则,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从教育效果看,士官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岗位,重视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斗力、保障力)。从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看,都需要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够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和进行职业指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教育体系的发展看,士官教员必将随着军队作战思想、作战样式、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演进成与生长军官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特性不同、层次对应、功能互补”的格局。 

 

2 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发现,士官学员结合自己在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教学过程中的需求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员的课程较为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学期十几个科目,只能对课程学到一些毛皮,对课程知识还学得不深不透,并且给学员的压力较大。 

(2)士官学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对于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及专业操作的学习时间太短。毕业后学员都觉得对于专业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学到的多是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回到连队都会有一种“光会说、不会操作”的通病,理论知识很扎实,而一谈到操作和维修,基本上是不会。不应该先抓理论知识,再抓实践动手能力,效果不好,学员学起来也很吃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穿插,而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加深了学员的理解。 

(3)多给学员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在实践课上要加大力度,使学员能够更好地贴近部队、贴近实际。 

(4)专业课教员应加强与基础部教员的沟通,多讲一些与学员主学装备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力度;同时学员自己也要多与教员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士官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小组,按照“具体岗位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部队任职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中。 

(1)具体岗位分析。 

通过实际部队调研确定具体岗位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部队需求分析和任职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经济分析包括国家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部队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部队装备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相关要求等方面;任职岗位分析主要从学员毕业后的分配方向、任职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 

(2)确定行动领域。 

明确让学员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可以从容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相应地分配在各个章节中。 

(3)确定学习领域。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学员实际岗位任务整合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知识点体现“够用”、技术点体现“实用”,知识点和技术点“融合”在单元中,用技能训练实例驱动知识点的自主学习。

(4)设计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培训模式,将专修室(实训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战场,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我说你听(精讲组成、功用与基本工作原理)-我做你看(各装置的分解结合)-你练我看(学员逐个练习分解结合技能并理解构造与工作原理)-你练我评(在练习中随机提问与纠正错误)。单元教学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讨论式总结。真正体现学员学习主体地位,教员的功夫下在备课阶段,做好“学习单元计划”和“学习工作单”,课堂授课时除示范讲解外巡查于各学习小组间行使指导者的职责即可。 

(5)教学实施。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问交流、讨论、演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4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践意义 

(1)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在采用全系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将融为一体,最终服务于某一具体的“工作环境”,这样必然带来教学结构体制的调整,有弱化基础课程的趋势。 

(2)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没有充分结合部队真实的实际需求,更没能有效突出任职教育这一特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将全面取代传统课程系统。 

(3)提升教员全面素质。 

授课教员必须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环境课程,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 

[2] 张虹.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是关键——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 

[3] 袁玫,周海燕,马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5] 万荣泽,何春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81-01

单片机这门课是一门要求很高的实践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有兴趣。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大多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程序。学生本身兴趣就不大,再强加一些枯燥的程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意识到单片机的重要性。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后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单片机的相关原理及简单操作更谈不上设计制作。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当前企业、电子大赛实际课题想结合,改变原有课本知识内容的讲解顺序,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组成一个一个的项目,学生直接上手解决问题,在自己操作过程中,老师以知识包的形式把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

一、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不足

(一)课程内容枯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以图片和例题讲解为主,老师一般重点都在程序讲解上,单片机结构方面只能通过抽象描述,学生在上课中,很容易出现走神,中间稍有跟不上,后续内容就很难听懂,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单片机这门课程很难。

(二)教学手段匮乏,缺乏互动

在单片机课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这样只是表面上知识的宣传,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老师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课程内容连贯性上,从自己主观上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而作为学生,即使在上课过程有自己想法,也不能及时跟老师交流。

(三)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该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类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单片机基础理论,然后在实际问题中,能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培养高职学生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的知识多深,多广。关键是能否学以致用,是否能胜任社会工作需要。以前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面对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二、单片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是将课本基础理论与实际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操作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不会的问题,然后老师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后再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是主导者,老师只是辅助者,开始的时候老师辅助的多一点,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学生自己的能力越来越独立。这样在教学中以实际小的项目做引导,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培养了兴趣,而老师又潜移默化的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所以这种方法是学生“我要学”而不是传统的“要我学”。这种模式也可以大大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资源,同时与社会需要无缝对接,学生在学校里练习的就是学生以后走到社会上企业需要的,进入社会就能做熟练工。学生在自己兴趣带动下学习,毕业后也能针对性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1]

《单片机》这门课就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工艺》及《PORTEUS仿真与应用》等课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目标岗位(群)的分析,逆推得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对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点、技能点重新序化和重构。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单片机》这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积累,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目标,我院目前已经形成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设计单片机控制体统能力。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可进行项目或任务教学法,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即包含知识点的理论知识,也包含知识点的应用。

(2)学生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主人翁精神,在一体化开放性的氛围中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理论。

(3)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改变原有的讲完基础知识后,在跟着做实验。打破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的思路,采用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理论知识,边讲授便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三、结语

现在很多课程仍然沿用以前老旧的教育模式方法,老师教学模式化、单一,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也难有成绩,很明显当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完全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任务和要求。

本文对当前单片机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应对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