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加强其思想品德都是这门课程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是重要的,需要加强,它和理论的重要性相同,学生不应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应该走出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和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群众。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依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和生活,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文明共建、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如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实践教学在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育因此得到延伸,它作为一个重要舞台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了解国情,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实践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为了使社会实践的效果进一步扩大,实践之前应对本学期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基本内容等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促进全校师生对活动的关注和了解,并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仍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为学生提供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使学生对实践教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所感受,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做到由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立体化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行强化。

三、创新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深化,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组织层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根本性不同。这门课的实践教学应该以一般性的实践教学规律为依据,对于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精心设计,为开展实践教学做好准备,上述工作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首先,相关制度保障应得到健全。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明确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纠正以往认为理论重于实践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相关基本文件是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名义做出的,在学院内部的公布形式即《实施方案》,各个系或部对该文件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实施细则》由此产生。高职院校,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应该提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教学体系和框架变得日益完善。

其次,实践教学要有序推进,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策划。在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前,教师应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的主题,并设计师生就哪些内容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拓展理论教学、创新教学的途径,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课要想规范实践内容,实践活动要保证长期开展,基本条件就是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社会需要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比如,在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地区,可以组织三下乡活动,相关单位可以和村镇联合,建立一个文化大院。高职院校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对返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加以集中编队,并同地方政府协调联系实践场所,进行合理安排。在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一些重要环节,如示范建设、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和深度实践等,尤其是当学校经费紧张时,开展活动更应该秉持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措施是坚强有力的,符合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要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方针,教育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得到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需要这种实践教学。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劳动是每一个的必然归宿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刘天成.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报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

根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由于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作用在于便于让学习者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实现对该学科的掌握,以便进一步掌握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实践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律。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非常良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认可。不可否认,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确实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滑向一个极端――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稍微的变化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如此原来的实践的培训效率将是极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将成为沉没成本,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论抽象性的特质,所以学习起来是很枯燥的、繁琐的,但是它却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论总结的方法,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理论学习的这一特质还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从而为学生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及早发现,虽然直接操作者(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这些通常称为“高级技师”的群体)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这里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方法论方面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解决。否则,实践将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地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且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职业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还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

(四)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适应性。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五)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

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即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他们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杨君莲.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顶岗实践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3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CUI Chunxiao, ZHANG Yang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into the enterprise practice, help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practice level, and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apid promo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job skills.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exis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enterprise system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eachers' practice of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improve the teachers' practice of enterprise evaluation methods, build long-ter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internship;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是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技能。高校通过派遣专职老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可以快速了解行业动态、用人需求及企业文化,特别是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能使参与教师快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有关新理论、新型业务的进展情况,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参与业务活动,了解实际业务的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对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践项目推进教师赴企业的实践工作。

1 高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高校教师通过走进企业,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并接触到该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等重要环节,了解本行业、专业的最新 发展动态,在生产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2)深化校企合作的开展,拓展合作深度广度和创新机制。通过开展高校教师赴企业的顶岗实践,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与广度。通过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方便学校快速建立起一批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践和合作基地,为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平台。通过前期的教师赴企业实践,拓展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赢”。

2 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项目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许多高校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深入企业实践的必要性,但是积极性不高,缺乏紧迫感,多数参与校外实践的老师虽然积极申请,却采取较为消极懈怠的态度,趋于应付;部分教师的企业实践仅仅是到企业参观一下,没有实际参与企业的业务实践操作;也有教师仅只在企业挂名实践,请企业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企业顶岗实践有名无实,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2)多数企业持不欢迎态度。大多数多数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来顶岗实习,并不愿意接收高校教师来本企业进行实践,对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热情,相当多教师去的企业都是出于熟人关系,对于不熟悉的高校教师来实践,企业大多都持不欢迎的态度。即使通过关系来到企业实践的教师,也未必有机会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的工作与生产,许多企业不愿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怕教师的参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工作。如果没有人脉,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来实践,因为教师顶岗实践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收益,相反会给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麻烦,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来配合学校培训教师。

3 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难以落实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困境的表象是教师积极性不高、企业不愿接收,而根本原因在于缺失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

(1)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经费匮乏,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职业院校均认识到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实践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但是经费的不足或匮乏是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高校实践项目虽有少量的经费支持,但报销程序十分繁琐,且许多报销的细节规定忽视了现实情况,经费报销政策的不合理性使参与该项目的教师苦不堪言。如要求顶岗实习期间只能报销单次路费、住宿费及培训费,但是对于多数生产型及贸易型企业来讲,根本就没有权限开出培训费的发票,无法收取该项费用,因此许多接收企业只能是免费培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为完成实践项目,教师不但要放弃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缺少了课时补贴,在实践活动中没有实践工作收入,路费及住宿费往往要自己长时间垫付,而其他产生的额外开销都要自己承担,这也是许多教师放弃校外实践的主要原因。

(2)高校对教师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目前高等院校都认识到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相关制度并不完善,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方面缺乏约束机制、激励政策及合理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进行质量监控,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量化评价标准,仅凭企业实践报告简单评价,无法达到企业实践的要求和目的。

(3)企业对高校教师来企实践的顾虑重重。对于实施高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高校往往会选取一些规模大、设备优、在行业处于领先的大型企业,而这类大型企业往往具备市场占有率高、保密要求高等特点,许多企业会担心来实践的教师会将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出去,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

对于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收益,来实践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不了解实际生产状况,难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不能作为企业员工加以培训,来投入企业的生产劳动。高校教师的到来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企业管理成本的耗费。对于在企业实践的教师,企业负有管理职责,如若参加实践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不安全事件,会给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的校企合作顶岗实践项目中,其生产成本及管理成本一般是由企业来承担,企业在经济利益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国内尚无法规规定企业必须接收教师来企业实践,因此该项工作对与来讲纯属额外工作,可接收也可不接收,许多企业情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接收高校的教师来企业实践。

(4)多数教师对企业顶岗实践的认识不够。多数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培训目标尚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利用顶岗实践的机会切实提升自我的工作实践能力。有些去企业实践的教师,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却很难放下架子向学历低、业务能力强的企业师傅虚心学习,未能很好地从学校教师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不能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来充分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难以顺利完成企业顶岗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顶岗实践效果较差。

(5)学校存在经费不足、人员调配等现实困难,且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高等院校之所以难以有效组织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开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运行经费困难不能落实。尽管多数学校认为,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确实需要给企业指导费和教师生活补贴,给予资金支持来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学校没有此项经费来源;尽管有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实践项目给予了一定经费,但是却难以真正落实,比如:要求公务卡支付,并要求培训企业开具培训费发票,对于生产型企业根本就无权开具此类发票,出现了经费报销难,教师或企业自担费用,严重挫伤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基于高校院校普遍倾向于科研的激励政策下,愿前往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较少。绝大多数高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申请、,因此受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影响与教师本身职称晋升的需求,多数青年教师热衷于课题的申请与科研,只要能满足教学课时的最低工作量的要求,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忙于做科研,更不用说抽身参与回报率低的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开展教师顶岗实践项目的时间较短,尚在不成熟的探索阶段,缺乏支持该项目运作的良好外部环境,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机构来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

4 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对策建议

(1)努力改善教师企业实践的外部制度环境。通过进一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教师实践活动中政府、企业、学校各行为主体的责任与权利,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改善教师企业实践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接纳教师顶岗实践,如企业税收减免,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及其他政策倾斜等,提高企业参与教师顶岗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为教师企业实践提供资金支持,为教师赴企业实践给予资金保障,减轻教师与企业在实践活动中的资金负担。

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计划及目标的制定,应由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同制订,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生产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对企业接纳实践的具体方式、管理机制、实践校企的各自权益进行全面整体的设计,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实施企业实践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加强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企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强化教师企业实践激励机制。

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在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与实施办法时,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应体现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硬性要求,将其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中,评聘标准应综合考虑教师的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指导水平、企业实践(企业从业)经历等,从评聘制度上激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并将教师的评优、职称晋升等与赴企业实践活动相挂钩,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赴企业实践是提升自身教学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提高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主动性。

其次,应提高教师在顶岗实践活动中的薪酬待遇。对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在工资福利、津贴发放等待遇上要基本与在校教师保持一致,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也要适当向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倾斜。对于教师在顶岗实践过程中合理支出的费用,应做到实报实销,减轻教师的资金压力与负担,并给予一定的交通、餐补等。根据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实践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来。

(3)健全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办法。高校应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改变原有教师事后提交实习日志、实践报告及实践鉴定表等简单粗放的考核方式。首先,应制定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赴企业实践活动的监管和考核,可采用签到系统对教师是否按时参与企业实践进行监控,建立信息平台要求教师每天将实践日志情况上传,以便随时查阅,并派监督小组不定期实地检查或电话抽查等,对教师企业实践过程情况做到有效监管。再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自身评价、实践导师评价、企业评价、学校实践管理部门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并赋有一定的权重,综合对教师的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定。最后,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实践能力、实践效果、实践态度、专业技能、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评定与考核,并结合实践结束后的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及教研科研等进行终极性评价,系统全面地考核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实践成果,并根据实践考核结果,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实施“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并记入教师档案,作为今后评优晋级的依据。

(4)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整合区域内的企业实践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牵头带动作用,搭建起校企的合作平台,校企合作的深入有助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培育。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的理论知识培训、新技术创新与开发、毕业生用工等方面的协作,以此获得企业在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可以了解到实用型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增加实践生产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教学的能力。通过实践来接触到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来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缩短企业对毕业大学生再培训的时间,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基金项目: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项目

参考文献

[1] 崔春晓,邹松岐,张扬.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