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教学意义

思政教学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教学意义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第1篇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频繁加大了国家与国家的联系。传统文化即是一个名族的血脉,同时也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本文通过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展开讨论,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内涵及措施。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群体既是国家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栋梁。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继承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加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当中,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建设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概述

随着新课标不断的深化改革,国家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也发生了改变,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要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为学生们创造传统文化思想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实际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现代精神的体现。

1.1传统文化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前沿,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接触到的都是比较潮流的思想,一部分是比较主流的思想,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好的主流思想学生接触了会使得学生发展人格不健全,人生的价值观发生歪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道德规范,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为学生带来的独特意义

1.2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会陶冶学生的心境,增加学生社会的责任感,学生不仅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了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学生们接触到的文化是多元化、信息化的。在网络上接触到的一些理念会与实际有偏差,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的介绍,将文化生活化,贴近学生情感思想和实际生活,让他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上文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优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生接受良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重视,注重对名族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和情感理想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在人生的价值观念上有了自己对事物认知的能力。但多数的大学生还依然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过于片面,再加上年轻人容易被诱惑,使得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一些偏差。而加入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改善了大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不仅提升了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发扬传统文化宽广博爱的精神,学生从中明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要会利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深化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生动鲜明的案例,教师可以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2.2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

在教师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改变传统思政教学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们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师一味着讲解书本上枯燥的内容知识,学生们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厌学的情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端正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案例,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创造传统文化教学的环境,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传统文化的环境当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达到锻炼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要把握时代的特性,将传统的精神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品格和人生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总结

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我国加大了教育事业建设的力度,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高校也是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阵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身价值观念,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苏冰玉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靖,陶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活动的价值及其作用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5-157.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第2篇

人文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关注。人文思政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这些价值观是人类上千年文明的积淀凝华,是指导人们进正确行为的导向。其次,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加以正确引导。要搞清楚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基本问题。只有培养出政治导向正确、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医疗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医学英语课程融入人文思政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了顺应时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上面。这一要求更加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医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有着现实意义。此外,从医疗整体现状来讲,提高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医患冲突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不能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在相关课程中融入正确的医学道德观等思想教育,让未来的医疗从业者不仅有过硬的治病救人的医学知识,更具备“仁医”所需要的悲悯情怀和正确的医学伦理道德观。当前的形势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具备悲悯情怀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爆发的医患冲突和医疗矛盾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事实证明,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

3医学英语课程融入人文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医学专业英语可以把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思政内容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崇高人文精神和政治素养的医学生。只有补充完善现有的医学课程内容,以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结合相关理论,遵循医学人文之间的天然逻辑规律,才能构建出完整的医学人文思政教育体系。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都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有着较强的积极教育意义。医学英语课程的相关教材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人文培养的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可以从世界观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医学英语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一定会讲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文化、社会发展、医疗体系等知识,这时就需要及时地把西方国家与我们国家的相关领域进行对比分析,客观看待。要积极肯定我们国家近些年的发展成果,对西方的相关制度不盲目崇拜和推崇,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其次,可以从人本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融入。要树立全面科学的医学发展观,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疾病,更要关注病人,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观,鼓励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现实社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理念。教师还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与其主题相关的具有深刻寓意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故事,对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和科学态度进行教育。教师在医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思政教育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做起。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着天然的权威和优势性。如果想把人文思政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医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崇高的医学人文素养。教师要在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使之形成正确的医学人文道德观。优秀的专业教师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似般教育。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从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明白医乃仁术的道理,用自己的学识和道德感染学生。最后,充分发掘课本以外的教学素材进行人文思政教育。课本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人文扩展。例如在讲到生物英语中植物学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扩展阅读我国医学工作者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践技能 高职思政教学 必要性 现状分析 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分。而高校思政课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必要性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并非强调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实践和理论之间真正融合在一起。在课程目标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目标是促进学生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会做”、“能做”,较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中的任务。在课程内容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工作任务需要的实践能力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维度上,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即开展实践性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反映实践能力为重,提倡真实性评价,强调从多种情境中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与反思的机会[1]。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高职思政课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联系密切,既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又强调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的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实践。在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课程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高职思政课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得到进一步规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

高职思政课教学目的是知识层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组织比较困难,为了便于操作,一般高校都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实施,如有些院校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教学上,仅仅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并没经过理论讲授―实践结合―理论升华的过程,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解释,单一地从书本理论出发,忽视社会实际的应用,课堂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不佳。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3.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太重视。

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他们更关心自身的发展,对学习目的趋于实际化,存在实用主义思想。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以就业为目的,漠视思政教育的功用,认为学好专业尤为重要,而思政课似乎上与不上都一个样。由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产生不认同、逆反的心理,表现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缺乏学习热情。

三、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教学法、案例研讨法、演讲辩论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组织每一堂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情境体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到陶冶情感之目的的教学方法[2]。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

2.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包括社会调查、社区研究、市场考察、企业参观、人物采访、座谈等。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全面理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同企业、行业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建立实践考核体系。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单方面做出评价的考核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采取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形式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就可以看做对学生的考核,通过观察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对其行为等做出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建立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既重课内学习,又重实践教学。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增强了。

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技能为导向,既实现学生知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2.“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基本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以人为本就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人始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改变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是以一个个人为主体的发展史,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及其需要,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差别。“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对“人”的认识、理论依据和价值观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从类的意义上来认识人,关注更多的是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而“以人为本”思想是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群体及个体三种意义上来认识人,既关注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也关注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存在,还关注人的个性意义、个性存在和个性差异。在理论依据方面,唯心史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而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目的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强调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手段性,人是创造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本主义在社会现实中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实行。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历史叙述和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思想孕育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它强调人在本质和目的上是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这种教育为了人,而不为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解放个性、崇尚自由。而泛智论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将人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才智和有能力的人。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以“个人本位”教育取代“社会本位”教育,要以师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情境,以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师生关系上,强调老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近代中国,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大学教育理念中提出:“完全人格”“诸育和谐”,他坚决主张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采取引导式教学方式,反对灌输式教学。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要以人为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也要以人为落脚点。寻找人的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存在,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包含哪些基本内涵?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和过程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和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把课程教学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个个体,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三、思政教育管理的人本视角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关系的总和及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人的动物性。人作为自然的产物,首先是基本的生存需要,需要衣食住行,同时人天生具有七情六欲。因此,思政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应首先关注人的各种切实利益和现实需求。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我们不能把个人利益看着是觉悟落后、个人主义倾向的代名词,不能忽视人的本性。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看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既以相对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因此,兼顾人的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仅仅只重视某一方面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当然,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集体,集体应当服从社会。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精神性。人善于思考,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心理感受的特殊动物,人的大脑不仅可以认识和反应外部世界,而且还建构有一个属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让人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人的主观愿望有时难以实现或者处于自我矛盾难以取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四、“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策略

掌握好“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实践应用,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中需要因人而异制定出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情”规范。也就是除了要制定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学习要求外,还应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调动其内在的荣誉感和价值感。恰当的赏识教育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内在潜能,靠学生自身的内在调节达到教育学生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目的。

2.自我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成长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魏书生语)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制定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内在驱动学生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魏书生语)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家共同参与管理集体事务,人人都是责任人,有助于调动大家参与班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民主管理,他认为“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4.刚柔并济。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都会有差异,要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形式。对于原则性事情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而对于属于个性差异、习惯方面的事情,尽可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沟通心灵,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学会倾听。运用“柔性”策略,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意义范文第5篇

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的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性递增,使得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才交流市场在整体上已经倾向“买方”市场,医学生能否实现成功就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用人单位。然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和技术,看重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的过级情况,但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导致部分医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来说“无大用”,甚至干脆就“无用”,进而把主要精力都投在对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方面。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医学生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其思想、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均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看重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喜欢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平等的、双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反感“强迫式”的知识灌输;他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喜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仍然采用灌输方法;教授的内容与医学生思想实际、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脱离和重复叠加的现象;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新意。这无疑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影响了其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

2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用。高等医学院校应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如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采用“3+3+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把整体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讲座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3个模块,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实现内化、检验、运用相结合;其次这种教学方法是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案例引入、讨论分析和理论归纳总结”3个模块,并实施案例教学和PBL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另外,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考试环节设计为“期末理论试卷考试、社会实践考核和日常操行(包括课堂出勤状况)考核”3个模块,实现理论素养考核与行为考规范考核相结合。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效性,黑龙江省某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证调查,并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与分析,具体做法为:①确立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09级药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共12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60人作为实验组,药学专业学生61人作为对照组。2组学生在年龄结构、性别分布、接受专业教育程度和环境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故本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②设计教学成效评价指标和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