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思政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西方社会思潮逐渐进入我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逐渐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科教文体、社会生产、政治等各个领域形成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在西方国家逐渐不受推崇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找到了生存契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有着很强的必然性,但其内容良莠不齐,在我国的传播广泛、深刻,尤其是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对教学内容、方法、理念进行创新,对于帮助大学生合理借鉴先进社会思潮,抵御不良思潮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思政教学主体内容弱化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是对社会文化氛围做出研究与分析,使大学生针对形形的文化背景做出学习,革新自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多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被一再冲击,逐渐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偏离了传统思政教学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如不及时改革思政教学内容,纠正和巩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将严重影响我国年轻一代思想文化建设成效。
1.2 大学生主观意识受到冲击
西方社会思潮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逐渐在我国落地生更,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进行相互渗透和融合,对大学生文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如不进行及时的思政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判断能力,大学生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1.3 思政教学渠道受到冲击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和计算机迅速普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再是主宰和控制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思想信念的权威代表,网络媒体乃至外来媒体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与思想信念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对策
2.1 强化高校思政教师教育
高校思政教师是引导大学生思想前进的导师,其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强化高校思政教师教育,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强化一线思政教师的培训教育。高校思政教师教育倾向一线教师,这是因为这些教师是与学生真正面对面,实施思想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倾听学生思想困惑,观察学生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而听取这些教师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必要性;2)强化思政教学监控。强化对教师思想观念、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控制,对于确保思政教学改革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应通过听课、集体备课、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改进对策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学工作。
2.2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创新高校思政政治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坚守固有的正确思想导向,另一方面也应顺应多元化文化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生取长补短,辩证地看待问题:1)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充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思想信念,以思想教育作为思政教学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2)进一步完善与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在多元化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高校思政教学一方面要弘扬祖国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应教会大学生正视多元文化,使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取长避短,免受不良思想的侵害。
2.3 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方式
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网络媒体信息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将网络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思政教育成效。对此应注意两个问题:1)要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宣传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2)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主动批判、主动分辨的能力。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深刻、深远影响的今天,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使其学会辩证的看待社会思潮,进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此,高校应结合自身思政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改革思政教育内容和创新思政教学,对思政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志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三个维度[J].领导科学论坛.2013(7):19-22
[2]朱玉伟.批判与借鉴――多元社会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5(4):86-89
1.1社会环境因素
从1995年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改革至今,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提到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不足道也,致使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被人为的分割开来,在教育的过程中严重脱轨,教师没能清楚地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高校的教育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执行工作中缺乏连贯性,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重实践轻理论。在吸收党员时,也只是片面强调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对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1.2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势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1)由于到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是跟随中专学校的升格而留在该校,教师自身的素质程度普遍偏低,对理论的把握不够深,缺乏对理论体系深刻理解,不能做到准确地诠释“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新的成果精髓,对于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吃不透。(2)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创新意识,课堂缺乏生气,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或者只是空谈理论。加上教师对于学生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缺少研究分析,未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
1.3教师自身的职业疲惫
一般对于长期以来只从事一门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对于太有规律的教学、上班觉得无奈。这也很容易磨灭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使之对职业产生反抗情绪,导致消极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投入,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目的进行思考。此外教师个人的不良性格也易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上则害怕接受挑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责任感不强。还有就是,学校内部经常有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极易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些因素都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针对疲惫现象的改良措
2.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制定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目标相一致的教育发展目标,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对于理论并不太感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够重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素材的新颖性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高职院校负责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上课多是采用专业性话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教材,脱离实际生活。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应由“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我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的翱翔。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实践,调动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现在的迫切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专业课教师的队伍的人数多于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具有优越条件,要充分发挥其潜力。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专业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交流。而专职教师则不如专业教师受到欢迎。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想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认识到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性,使他们具有对学生进行自觉教育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认真专研,提高教学水平。定时的对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座谈会等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增强工作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协调结构,采取奖励措施,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2.3加强教师积极性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一些列的活动来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情绪,使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强他们的生活乐趣,进而对他们的心里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对老师进行培训,甚至可以组织老师走访学习。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释放压力。校领导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因为精神激励往往要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果),对与教师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要及时的肯定、称赞、表扬,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和教师建立起有好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以帮助,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结语
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种思想逐渐深入我国,对我国人民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为中西方沟通提供了方便,更加方便快捷,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各种炫富现象层出不穷,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时效性不强的情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高校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改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当前,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时效性认识不够,教学方式的改进缓慢,很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视课堂的时效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完成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程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还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态度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课堂态度,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时效性的问题才能逐步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思政课也才会更加的受学生的欢迎。
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和认识不够两个方面。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找到途径和方法。
二、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探索
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是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教学形式多元化
信息时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使用。很多教学停留在文档的阶段,课堂上录音、影像使用的并不多。而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讲自己的课件上,跟学生的互动不多,这样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会比老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是结合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进行讨论,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贯穿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觉得枯燥,但是却愿意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含课本知识却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堂的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地深刻,教学内容丰富化是用课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用新鲜的内容来引发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交流
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事,老师要走出课堂加强教学交流。通过跟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获得更新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通过交流来拓展思维,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也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更喜欢,更愿意去接受的。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探索更加适合的、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而思政课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重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信息时代,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尽量大的影响。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地拓展思维。更多地去交流,去获得更实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俐.试论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9):13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技术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现代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来,我国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结合新时期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教育方针有机结合到高校教育中,全方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年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国的发展活力也取决于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青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水平。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基层思政教育的关键构成之一,对于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培养高素质的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发展持续注入和补充新鲜的人才血液,符合国家建设和发展需求。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国际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国内可能出现的多种变化,高校教育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消除不良文化思潮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通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会发展力量[1]。
二、新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特点
(一)新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互动增强、受众更广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媒体产物,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新媒体体现出了多种优势特征。首先是新媒体的共享性和即时性较强,实现了全面覆盖、全时间段的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优势,媒介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性向大众方向转移,受众群体不仅可以广泛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甚至还可以深入融合其中、自身即是媒介。新媒体技术下,手机中的软件、平台等媒介逐渐兴起,大大拓展了受众面,给了大众人群展现思想的机会和平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动性大大增强,有效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结合新媒体应用,借助各种媒介方式,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中。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信息,大大增强了交互性,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教育限制,丰富了传播内容、扩展了传播范围[2]。
(二)新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信息传播途径更丰富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和快速发展,新媒体工具越来越丰富,传播信息的途径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优势特点,将用户和组织连接在一起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不仅限于人们熟悉的微信、微博等应用工具。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信息传播方面,结合大数据技术、小程序、短视频等方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下的群众需求。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和手机软件相比较,微信小程序的入口更加实用、方便,开放入口明显,被充分利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信息传播中。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小程序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可以将中央精神及时传达给基层人员,随时随地开展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活动情况,强化监督效果。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发展十分迅速,将其应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短视频主题鲜明、短小精炼的特征,构建“学习强国”等平台,将中国思想、中国发展等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容截取和制作成短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供学生观看,直观展示优秀大学生事迹,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3]。
三、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思想过于功利化目前的高校大学生青年,存在着普遍的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的现状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部分大学生常常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功利化的行为动机。以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为例,部分学生将这一经历作为获取荣誉称号的手段,认为丰富大学生活能够在未来的就业求职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有目的性的参与高校中的各项活动。部分高校学生缺少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树立起作为现代化教育下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拉低了大高校学生整体的思想观念水平,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对高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和就业形成了不利影响[4]。
(二)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数量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基层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构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加入到思政建设队伍中。随着思政教育发展力度的逐渐加强,部分高校出现了普遍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衡量标准和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数量相挂钩,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质量建设。部分高校中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尚未统一,规范性和系统性不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较差,严重降低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5]。
四、新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开放化特征,网络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来源纷乱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在新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中,学生受到了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常常存在各种影响高校学生积极观念的负面信息,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应建设起正能量的思政教育平台,把握好国家正确发展方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将正能量信息融入到思政教育信息平台中,全面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对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管理和治理力度,构建完善的网络综合治理机制,满足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文化需求[6]。
(二)创新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微课模式实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符合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给社会人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大量信息充斥着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的形势下,青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模式教育中学生更是无法全程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知识。相较于固有的长时间的课堂模式来说,微课模式更具优势,针对大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思想觉悟尚待提高等问题,利用微课模式大大缩短了教育的时间。微课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对于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方面的要求不高,因此很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彼此之间利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和工具可以实现即时的交流,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在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内容加深了理解,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7]。
(三)培养高质量标准的大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作为教育重点,从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对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享受和奉献,对待名利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坚决抵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还需建立相关的考核标准,不单单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荣誉奖励、干部经历等作为考核标准,还需综合考量大学生日常生活表现,以及青年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结合学生的班级奉献、政治素养、日常表现等综合考虑。也可选取真正具有优秀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加入到学生会队伍中,这对于强化大学生总和素养有重要作用,为未来国家的建设发展夯提供栋梁之才[8]。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关系衔接;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加强实践性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广大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风貌的主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知识性强,在融入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都对实践性教学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为此,基于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尤其是借助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探讨
从课程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性强,与实践教学关系衔接不足,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够。然而,全面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需要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关系的梳理上着手。
(一)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属性。然而,对于理论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样,在学习理论知识中,要强调社会实践环节,要突出与实践的衔接与融合。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忽视实践性,缺乏与实践的联系,往往是思政课程教学常见的突出问题。注重思想政治课程与实践的联系,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融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参观、体验,形成实践理性、策略和智慧。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要遵循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规律,要从课堂教学设计上,强调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是互为补充的
理论知识要服务实践教学,并从教师的理论讲授中,突出案例导入、强调不同观点的渗透与交流,让学生能够从理论思维上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要基本理论,来全面认可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从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感性的知识体验中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我们说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掌握理论要服务实践,否则理论是无意义的。因此,从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要突出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要让大学生能够从思政理论学习中真正懂得知识、理解真理,从具体的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
从方法论来看,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辩证统一的。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实践优势,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统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协同发展上互为补充,要从服务教学目标上来让学生真正从理论学习掌握方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能力和本领。因此,科学统筹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从课堂组织、知识整合、教学方式创新与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让理论知识充实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拓展。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衔接
实践性教学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兼顾课外实践教学的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要从课堂内外融入到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校外实践中各取所长。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辩证统一的
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应用的理论知识和见识,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体验知识的正确性,形成理性感知。对于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要着力从课堂知识的组织、设计上,将之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来验证理论课程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促进大学生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课外实践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样需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协同好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力量的组织,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从活动组织、设计、实施、监督、考核上来细化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方式,要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真正掌握具体知识,明白道理。如在社会微调查实践中,要从理论指导下,来制定调查流程、明确调点,增强对问题的发现、梳理、解决能力,让学生从社会观察、分析中提升政治素养。通常情况下,课外实践教学是由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进行组织,要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鼓励大学生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小组等参与到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中,以具体、可行、务实的态度来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细化社会实践任务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协调力、思维力、沟通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大实践”来推进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育人格局的形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要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特别是在“大实践”教学导向下,要从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上来构建育人机制。对于实践教学,无论是课堂实践、还是课外实践,其过程都在于引导学生从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长才干、培养品格中来发展人。因此,要从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衔接上,从拓宽课内外实践资源整合上,借助于思政理论课程的指导,来完善社会实践选题策划,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合力。高校要从思想政治实践性教学上,积极构建由校党委领导的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小组,并由各院系领导、各教务部门协同思政教学部、团委、学生会等具体小组,搭建自上而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并从经费投入、教学计划、师资补充、课内外实践教学衔接体系上来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实效性,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机制的形成。
三、优化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有效保障
搭建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协同,特别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引导上,要突出教与学的衔接,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实践性教学,发挥实践性教学合力的关键。
(一)思政教师要从把握重点、突出全局,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要精准把握,突出重点,着力从教学理论知识、学生需求等方面,组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统合,确立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并围绕思政理论知识设定教学规划、主题、实践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关注学生的热点与困惑,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上,围绕实践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借助于校园微调查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从课堂辩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知识学习、实践反思中来增进理论高度和深度。
(二)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主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要鼓励学生从问题分析、独立思考、感悟知识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同时,提升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自觉性,要从现有大班授课方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从学生分组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实践和成果汇报中,从实践学习、实践收获中增长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狄,汤烈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的独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