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教W 困难问题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2-03
引言
虽然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深度还不够。大量的研究文章,一方面重复党和政府有关的文件精神和词句,以此确立文章的理论高度和依据;另一方面又反复研究常规教学方法的得失,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深度越是不够,就越依赖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作为理论依据,而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和政策反过来也只能依据这样的研究成果,这近乎行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空洞的理论说教导致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困难的因素有国家、社会背景、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因素谈起,与国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方面相互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部分高校2014、2015、2016级在校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均采取网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即选取2014、2015、2016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作答。我们项目组老师联合其他学校合作老师要求学生务必用手机点击链接,并以此次回答问卷作为平常考核的加分项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配合。本次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性达100%。
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在回答“思想政治课开设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的”占44.28%,回答“有必要”的占35.01%,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9.29;回答“如果思想政治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回答“绝大多数同学会选”的比例为14.84%,认为“大部分同学会选”的比例为41.85%,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56.69%。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能力素质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大学生成才之前先要学会成长,而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发挥起导向作用,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必要意义之所在。
(二)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让大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答“你为什么来上思想政治课”,回答“可以提高理论素质的”人数比例为55.72%,占了绝大多数。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您未来有什么影响”时,选择“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比例为47.69%,“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比例为37.9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还是会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的主体力量,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评价为满意居多
在课堂上表现认真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气氛稍显压抑,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同学会逃课旷课。回答“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什么”,回答“非常满意”比例为19.46%,回答“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的表现如何时”,回答“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42.43%,“只听不做笔记”比例为52.38%,二者相加比例为94.81%。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怎样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比例为43.55%,回答”请假旷课逃课”学生比例为2.68%,回答“学生自做自己的事情的”比例为4.62%。三者相加比例为50.85%,超过了一半。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整体还是满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的学生也还是占大多数,但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算很高,旷课逃课的现象不容忽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通常座无虚席,而成长中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学生都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有其必要性,也承认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但课堂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思想政治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也警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而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课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你认为什么是教学效果时”选项时,选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的占23.84%,“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占31.39%。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认为开设一门课就是能够通过上课让学生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才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准。
(二)好的思想政治课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是必修课程,要拿学分,被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而不得不上
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时,“必修课必须上”占到了31.14%,“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占”4.14%,“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占1.46%,三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6.74%。调查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上课并非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而是学校的纪律和学分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还远未达到让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也就很难成为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社会环境问题”占25.55%,“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15.09%、14.11%、16.79%。三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45.99%。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而在高校环境中,是否为教师认真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提供了足够完善的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W方法都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范畴,它们的比例占到了45.88%,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是否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好教师这一环节。
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一选项,这是多选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占77.62%、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占76.89%、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占50.61%、语言风趣幽默占74.45%,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66.8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遇到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老师,还是会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老师对时事能有独到的见解、语言风趣幽默、能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种老师也比较受学生欢迎,由此说明思想政治课上好的关键在老师,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研究,紧跟时代,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关心和了解学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
在“您所希望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样的”选项中,对教学内容要求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能够时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不要太抽象。它们的比例分别为83.45%、58.88%、53.53%、42.82%。在“您对当前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何感受时”的选项中,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感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感兴趣;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深奥,难以理解。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5.72%、40.63%、26.76%、19.22%。调查数据说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来上课并认真听课。他们喜欢那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共鸣,能够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思想政治课是紧跟党和时代的,所以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抽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因为“政治的空谈往往能淹没一切。”{1}
(三)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2}在“按优先顺序选择您喜欢哪些教学方式”一题中,选项“纯理论性教学”的只占16.3%,“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为61.07%,“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占到了51.58%,“主题讨论式教学”比例为51.58%,“交流座谈”为37.23%。调查数据说明除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影响手段。在这些手段中,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相对于深奥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运用理论。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言堂,学生更喜欢老师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不管是主题式讨论还是交流座谈,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启发,能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好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单纯政策性宣传的工具印象,而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课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师素质决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选项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占到了50.45%,”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占到了47.2%。在“您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选项中,答案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6.45%、53.77%、51.58&、49.88%。调查数据说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理论考试加学生实践成绩,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深奥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课和科技化,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采取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组织能力,又能在志愿者服务当中感受帮助人的喜悦。在社会考察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单纯上课听老师讲述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同感,也让他们更接近社会的本质,以后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四、综合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结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师资队伍的人员增加的缓慢,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机构的不均衡。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因为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量繁重,常年用一成不变的内容与方法授课,只为完成表面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党的文件和理论,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的博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提到思想政治课几个字就觉得反感,学生的漠视反过来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继而造成教学效果恶化的恶性循环。
2.学生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更多关注在校期间专业课学得有多好,获得的奖有多少,取得的证书有多少,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德与做人的认识,“思政课就是在垃圾的时间上垃圾的课”的流行就是鲜明写照。与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相比,学生更关心是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标准就是实用意义上的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对于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三观”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义和价值学生认识不到,充其量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让他们完成所修的学分就可以了。
3.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尽如人意,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落到实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班级的分配、多媒体设施的质量以及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诸多限制导致教学手段只能单一化操作,再加上以课题文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必然导致教师以重课题为倾向从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4.社会环境方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多以实用主义为判断,结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只对主科、专业课程感兴趣,对非专业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学习。
另一方面,W校不良环境和家庭不良环境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育的欠缺;社会上的少数领导干部以及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上在暴利驱使下的餐饮、网吧、歌舞厅等学校周边环境恶劣,都让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对于刚刚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批判思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天然地讨厌思想政治课单调的灌输,而是这方面缺少环境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上面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才重视一下,其他时间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抛之脑后。对于教师上课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落实。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魅力,因为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理解透彻经典理论,能够用接近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三观”的培养以及对德和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博览群书,要关注社会动态,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并具有方向性。
3.教育环境方面: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也就是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可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大学生终身受益、终身喜爱的课程;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AS151506)的课题成果。]
注释: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人民日报,1978-12-13
{2}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5(1)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校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32
1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开展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探索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是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方式,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是培养“厚德”人才的基础和载体。而如何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载体,培育综合型的高职人才,一直是我们思政教研部同仁们思考探究和摸索实施的教学内容之一。
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办高职生和本科层次的大学生而言,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更有待于提升。不少的学生对思政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抱着应付的心理学习,对思政课学习不感兴趣也不重视,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它当做“睡觉课”、“玩手机课”,甚至有极个别学生把它称作是一门“大学生洗脑课”。学生情况的这一现实,对高职院校思政教研部同仁来说,面对着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艰巨重任。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厚德”人才方面的作用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即借助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培育“厚德”人才的有效补充。
2 我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及其取得的成就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海滨城市厦门。厦门不仅景色宜人,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人文环境非常优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拥有独具侨乡爱国主义文化特色等等,这先天的优势为思想政治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了便于每年开展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我校思政教研部与嘉庚纪念馆、厦门历史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展览馆、闽南风俗陈列馆、大嶝岛战斗英雄观光园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福建省教育厅对我校思政课的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6%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各环节所占比例如图1)。
结合学生的这一学习要求,本着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借助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方法,力争做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课堂精辟讲授和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校教学一大特色。
全员参与。从2008年至今8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即所有的思政老师和所有的大一新生,全部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老师们分别负责各项校外实践工作的安排:事先的安全教育、与基地联系、组织学生报名x择实践基地、负责安排车辆、实践的协调安排以及组织参观等,虽然这些工作繁琐而复杂,但我们依然坚持让全部学生参与的原则。从2008年至今,活动已开展8年,已经组织几万人参加此项实践活动,而且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成果。
学生学有所获。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在参观集美嘉庚纪念馆时,很对学生对嘉庚先生称赞佩服,并将其作为个人的榜样。另外, 2009年我校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课教学参加厦门市组织的“参观嘉庚纪念馆观后感有奖征文比赛”有四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学校荣获组织奖;2008-2015学年,共有池细妹等96名同学荣获“兴才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论文奖”;通过参观,让我们的学生能有此感悟,是理论课堂很难做得到的。
教师教有所成。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得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学校的边缘学科逐步上升为学校的品牌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改变了学生以往对思政课“单调、枯燥、纯粹说教”的看法,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通过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同时也凸显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借助于思政课的校外实践教学,思政教研室教师们在教学案例评选大赛,福建省以及国家的思政课教学比赛中都曾获得佳绩,还有多名老师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校外实践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从中学有所获,也让教师们教有所成。我们所取得一系列成就,又提升了思政课的地位,改变了思政课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得到同行业以及领导专家的认可。
同行专家的认可。福建省高校专家评估组成员薛育宁教授、厦门市教育局郭庆俊副书记、厦门市教育局陈琦处长、厦门大学学院副院长石红梅教授、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梅进禄副教授等多次亲临我校听课,高度肯定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省专家组到我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思政课教学特色明显,尤其是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能长期坚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映良好,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在此检查中,我校思政教研部以民办高职院校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检查评估。
3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校外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践教学弥补了理论教学之欠缺。长期以来,我们所谓的培育综合性高职人才多是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的教学,认为“腹中有诗气自华”,多读几本书、多上几节课,就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就可以具有高尚的品格。其实,纯理论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低效率低下的现实告诉我们,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尤其是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培育一批厚德精技的综合人才。而借助学生容易接受而又喜爱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使社会真实的案例融入学生头脑,再使学生的所思所想落实到社会层面、生活层面,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到渠成地将他们培育成高职综合型人才。
其次,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通过一系列校外参观活动架通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突破了当今思想品德教育客观上存在的盲区,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力图达到却没有达到的一个区域。通过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封闭在校院里的学生提前见识下他们即将步入的社会,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在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来架通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高职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厚德”人才做好铺垫。
最后,校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教学能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良好的教学手段就是其中之一。校外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的开展要求教师们必须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只有借助于校外实践,才能向同学们真正讲清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并领悟理论内容,特别是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校外实践活动为教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充的课题材料,为教师们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文章的撰写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是培育“厚德”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培育“厚德”人才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校外实践可以弥补理论课之欠缺,改变传统、单调的“授课-听课”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育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可以让学生把课堂讲授的理论点与实际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弗雷斯特・W・帕克.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第3版)[M].朱旭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捷著.教师职场36忠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顶岗实习思政教育 校外管理
一、引言
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各院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分阶段交替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间长达一年至一年半,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班主任辅导员如何配合指导老师开展思政工作,也是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顶岗实习环境
学生思政工作离不开实习环境。实习环境包括学生的校外接触群体、实习途径、单位实习学生数量、实习企业性质、实习分布地域等。
水利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接触对象复杂,有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主管、同事,业主单位人员、监管单位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租住地居民等。实习途径包括: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通过中介机构间接介绍、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和其它方式,如学生自己尝试创业。单位实习学生数量可能从一人到几人、几十人不等。实习企业有国有企业到省、市级股份制企业、民营或个体企业。实习学生分布于城镇、郊区、山区野外、滨海滩涂。学生个体差异、校外接触人群、实习环境改变等都是触发实习隐存的问题的起因。
三、隐存的思想问题分析
将我校水利专业学生近几年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引发的问题。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学业毫无帮助,对实习缺乏兴趣与责任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报酬过低;也有部分学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短时间已学会岗位技能,频繁要求单位给予换岗或换项目部。
2.岗位分配差异导致心理失衡的问题。接收单位在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后,视实习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岗位之间工作难易程度、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有加大差异,有的学生会有不公平感,失落感,引导沟通不及时,可能会有过激行为,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例如,某单位大大小小七、八十个项目正在进行,较小项目部的收入,技术含量偏低,学生手机信息互通后,盲目攀比,难安心实习。
3.工作中的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全新岗位工作衔接的心理压力、迫切渴望肯定的心理预期在学生上岗实习初期并存。而此阶段,学生实际操作中恰恰最易出差错,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产生心理问题。
4.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在人际关系、单位文化及管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离校前和在岗位实习初期,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企业生活,还会产生一系列思想问题。一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较长时间的异地实习,个别学生恋家思想严重,双休日私自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二是单位部分员工把实习学生视作竞争对手,态度不好,存有敌意,故意刁难,部分学生难以处理相互关系,不想留。加上个别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对子女顶岗实习环境要求高,给顶岗实习带来一定阻力。三是对企业化管理的不适应。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明显不同,个别学生达不到实习要求,违犯实习纪律,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出现中途离岗。
5.学生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校外实习,学生党员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对一些积极分子的考察也无法正常进行,按照学生党员发展的要求,由于学生不在校,各种材料收不齐,需学生本人必须参加的会议、党课培训和考试都不能按时参加,导致一些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对在外实习学生不予考虑,影响了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发展,挫伤了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积极性。
6.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日常交流跟踪管理较难。水利工程大部分位置偏远,实习点分散,辅导员班主任教师难以实时交流,较难掌握每位学生思想状态,跟踪学生在施工单位的实习表现。实习工地技术人员工作繁忙,和实习学生交流不足,指导欠缺,学生不能及时请教具体问题,工作较困惑。其次,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在校,日常管理主要靠企业制度去制约,对学生考核标准无法按校内管理实施,如思想品德、考勤、课堂纪律、自习纪律、教室宿舍卫生、参加班级活动等。因此,在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等环节上,个别班主任、辅导员操作随意,凭印象确定,造成部分不公平现象。
四、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
1.教育管理内容
从毕业实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思想教育还要加强,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潜移默化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掌握实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状态,排查化解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隐存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的条件,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需要及适应自身条件的职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顶岗实习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2.教育管理队伍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是顶岗实习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保证实习质量,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状况,是发现学生问题的第一人,需及时处理或汇报学生问题。辅导员、班主任曾与学生朝夕相处,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受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对大学生影响很大,是学生最了解、信赖的人。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是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阶段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是引导学生、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主要负责人。
3.教育管理方式
思政教育工作要点面结合,抓注几个时间结点。通过动员交流、工具交流、面面交流等形式开展。在实习前开实习动员会,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由班主任和辅导员采用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通讯,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QQ的思想动态以及存在问题;筛查个体较弱、地点偏远、条件较差,人员复杂,岗位危险的重点单位和学生,组织实地巡访,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工作。
从时间上,结合学校日常搞管理和教学安排,利用学期初、招聘会前后、学期末,评优、自考、考证、支部大会等时间结点开展工作。
五、思政教育要点
我校水利类专业多年顶岗实习的经验认为思想教育要“四注重”。首先,要注重前瞻性地做好调查研究和预测工作,掌握具体资料,将思想教育工作做在顶岗实习学生思想问题产生之前;其次,要注重锁定并实时地紧密联系重点实习单位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针对性强快捷的思想教育,把隐存的思想解决在萌芽阶段、遏止在蔓延之前,将问题逐个消化,避免矛盾的激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再次,要注重校企文化及管理之间的差异教育,帮助学生迅速转变观念,适应企业生活;第四,要注重严格管理纪律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学生家长意见征求函、单位和学生个人分别购买意外险、学生的每周一报、现场巡访等方式,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保护安全警惕性。
1.开展“顶岗实习”认识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
分层次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岗位和专业学习对接阶段,要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发挥特长,摆正位置;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通过使学生和家长都支持甚至主动要求顶岗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岗实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专业动员、班会宣传,以及一对一的答疑,了解在顶岗实习单位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常规的沟通解决办法,做好实习前各种准备。
2.开展校企差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企业受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也大不一样。在企业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还可能受训斥,往往会觉得太辛苦;在学校学习,学校会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劳逸结合,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在企业工作会学生会觉得工作中人情味少,同事之间不太好相处,师傅等没有老师和蔼,故不能及时适应角色的变化,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到底。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要求做好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的准备。并根据岗位特点,做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工作环境和吃苦耐劳精神有较准确的预判,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对他们进行校企差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必要。
3.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实习报酬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失衡。同时,学生实习岗位不同实习报酬也有所不同,学校要选派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企业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
4.平衡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权益
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应为学生争取合法的权益,如安全、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学生也应与学校、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学生履约的过程,既是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维权的过程。这要做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学生正当权益,以免造成学生更大 的心理问题。
5.严格实习期间“双重管理”的制度和纪律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如果纪律涣散,轻则影响实习效果,重则造成企业人员调度不到位,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因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严守工作岗位,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如遇特殊情况,如一日内向单位请假,三日内校、企三方要同意,须向校方指导老师请假,并征得工地指导教师同意。
我系在过程管理中规定,未经批准私自调换单位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因实习单位发生意外不能接受毕业生实习或毕业生身体健康原因无法去原实习单位实习的,第一时间把情况汇报给实习指导老师,由实习指导老师报系审批,同意后方可调换实习企业。如因个人工作表现不好被单位强行退回的,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系如接到单位关于学生违纪的情况通报,视情节给与校内处分。类似情况,学生管理辅导员统计后计算德育分直接报班主任计入德育考评分,将工作纪律与学生德育考评挂钩,作为奖学金发放、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现实习学生的长效管理。
6.制定问题的处理方案和流程
每个校外实习学生都接触到不同环境,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建议按专业情况做好问题处理方案,以便简化问题传播路径,适时适地地妥善解决各种问题。我系的处理分三个级别,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一级别的问题是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或通过班主任、指导老师可以及时解决的,后报辅导员系备案即可;第一级别的问题还需辅导员,家长,企业管理部门才能协商解决的,系层次协调解决;系部和部门解决不了,由学校出面和企业、家长协商解决。各层次责任明确,解决路径明确,且要形成闭环。
六、结语
现在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家庭条件以及学校教育环境普遍较好,离校外出实习期间,由于角色、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变化,加上学生个体间素质差异,难免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特别是学生受到社会环境习惯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倾向在实习中不同程度的暴露出来,如不及时沟通和教育,不仅会给实习带来不利,而且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研究校外学生思政工作问题,探索长效的校外学生思政管理创新途径和模式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5).
[2]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02).
[3]祝登义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吴建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圈,2007(20):110-111.
关键词:法律知识;青少年;成长;宪法
青少年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干力量,民族的希望。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增添删减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最精华的法律知识,上述举措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有利途径。但与此同时,教师也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是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逐年攀升,这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直接关联。若法律教育开展的深度不够,学生很容易越界。因此,有关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仍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一、法律知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析
宪法是我国的第一大法,是制定各项法律所需参照的母法,其中对青少年所应享受到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能够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其处于即将步入成年的人生成长关键期,虽然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早已渗透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开始,法治教育就开始了,通过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长期的法律熏陶,其中所倡导的各项文明美德,早已在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例如,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在班级要遵守班规;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凭着自己的实力交出一份真实的答卷,不作弊,不抄袭;在放学的路上,更应遵守交通规则,做新时代遵守规则的好青年。上述青少年应做到的行为目标是遵纪守法的最直接体现,是底线,是原则,是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据青少年法治与社会行为融合程度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都能很好地理解并纠正自身的行为,这与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法律教育有着直接关联[1 ]。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高度,其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在思想政治教材中重点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论是有何特权的人,都不能逾越法律这道红线,这也正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人最公平正义的武器。通过法律教育,学生能很好地认识社会,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努力去争取自己未来想要的同时,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从个人做起,去感染身边的人,只有社会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准则,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浅析
(一)仍存在着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认识不足的现状
从当前来看,分数成为了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重分数)表现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课时安排中实际占有的比重严重缩水,表现为实际则为学校与社会并不真正重视法治教育。从当前来看,法治教育仅局限在线上课堂中,缺少实践课堂的比例,从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养成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另外,相关人员更应清晰地认识到,法治教育在课程中的定位较为模糊,法制教育与反腐败教育、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间的关系仍处于难以厘清的状态。形成体系的法律教学,当前只在法律专业的学生可见,这是极其不利于法制教育广泛进校园推广的。
(二)学生对一言堂的法制教育形式并不感兴趣
知名教育学者王静波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既不感兴趣,也不讨厌。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方式仍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式不科学的现状。建议教师采用针对参与式、互动课堂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利用调动起其实际参与度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法治理念的认同与法律知识的了解。
三、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据调研表明,曾接受过一定法律教育的学生相较于法律知识了解匮乏的学生,在校园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2 ]。可见法律知识匮乏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中获取到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提升法律教育在课堂中的比重,用教育手段扭转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状。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通过如下途径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训练: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提升法治知识宣传质效
法律作为一种工具,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而言,考虑到其尚未进入社会,对于部分如合同纠纷等领域的法律知识,只需稍加了解即可,但不能一点也不了解。其更需要重点学习的应该为涉及自身权益保护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生动的案例宣传法律知识;播放案件片段,并采用旁白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基本案情。如在自我权益一章中,教师介绍如下事例:小白与父母曾到某一知名景点游玩,并使用照相机拍摄了几组游玩照片送至冲印馆。后冲印馆未经小白及其监护人许可,将其中一张有小白的照片置于展览橱窗中展览,使得其生活中遭受了很多无关的困扰。后经法院裁定认为:冲音馆需赔偿给小白4000 元,并主动向其赔礼道歉。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师更要充分发挥交互性课堂的作用,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如向学生询问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肖像权等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教育学生应如何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态度,特别是在移动智能终端盛行的背景下,应如何保护收集存储照片安全、电脑数据安全等方式。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播撒法治精神种子,让学生了解法律,尊崇法律,树立对法律的正确认知。也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律活动的方式,利用动漫视频、抢答互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3 ]。
(二)教师应定期持续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减少校园欺凌案件发生
据中国青少年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35%的学生偶尔被欺负、6.2%的人常常被高年级同学所欺负[4 ]。通过分析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学生对自身权益维护及法律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成人教育,切不可重分数而轻人格。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的好坏,正确选择人生之路;另一方面需尤为注重“差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加以干预,重视其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用教师的一己之力,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与校园欺凌事件干预工作。
(三)增添第二课堂比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育远远达不到扩宽学生眼界的标准,开展延伸课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学校应联合教师,采用多元化形式,为学生进行直观且生动的法治教育。例如在大课间等空闲时段播放法治教育电影、案例等;在学校走廊的展览橱窗中,增设法治宣传模块;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让学生充当旁听者,更好地了解学习法律后,应如何利用法律中的哪一项要求对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有益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当前,“互联网+法制教育”模式的逐步推进,教师与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例如我校定期在课堂环节中,增设模拟法庭环节。关注“罗翔说法”公众号为案件来源,定期组织模拟法庭;在思想政治期末考核中,增设法律知识问答模块,并纳入最终成绩,此举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四、结束语中小学生守、用、知、护法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力源泉,是传播法治正能量的有利途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每位青少年铭记于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育人,先育人后育才,法律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成长路上具备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为其未来人生发展提供坚实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养;班级管理;特色晚自修;班会;考核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18-02
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加以改革,围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来设定。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石,在当今社会转型关键期,如何围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班级基层组织管理,改革学生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职业能力充分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学校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
职业素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其中职业思想(意识)是最根本的内容,职业人才的合格与否要看职业技能的表现水平,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则能巧妙撬动专业教学、渗入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使学风建设与职业能力发展融为一体。
一、高职学生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本校调研报告,并且结合周边高职院校的情况,发现高职班级在班风、学风上不够凝聚向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载体,再加上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主体因素,导致了高职学生班级管理跟不上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要求。主要是:
1、高校改革给班级管理带来的问题。首先,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学生上课突破了传统的班级范围,同一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少了,再加上大学没有班级活动的固定场所和基地,使得班级概念淡化。其次,高校扩招带来了人数规模上的扩大,也使同一班级内部差异性相对增加,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2、班级管理投入不足。主要是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薄弱,很少为班级建设和管理设立专项制度,现行的制度大多围绕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管理职责,而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其班集体的主人翁意志。另外,班级管理人员配给不足,由于班主任都是兼任岗,而年级辅导员则更应接不暇,很难保证对班级大小活动、每项事务都有足够充分的关注和参与。还有,位于学生管理基层的班级管理也没有适合这一层级的工作载体和阵地。
3、高职学生班集体归属感不强。一方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相对较弱,对课堂学习、晚自修等缺乏兴趣,因此班集体在发挥学习组织功能上任务繁重却“先天不足”,需要有力指导;另一方面高职生的集体规范意识不强,同时随着时展,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对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这些都不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对传统师生互动性差、学风建设易流于形式、局限于课堂模式的晚自修和班会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良和创新。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推出“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
高职教育旨在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素养。因此,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综合发展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和主要任务。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更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应用、实用、就业为导向。
2、是高职学生就业成才所需要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而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可以有效运用日常思政教育、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就业指导、学生活动、创新创业等手段全面植入职业素养培养,从思想价值观、到专业技能、再到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是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背景所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把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称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并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要求“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企业成功秘诀都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有很大关系。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五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力图使大一晚自修从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上升到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有机组成、日常基地和长效平台;使大二、大三的班会纳入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统一形成主题化、常规化、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和毕业班班会的实践模式;使班助队伍既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又上升为学生干部队伍的正式组织;为班级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平台,保证班集体在学生群体基层中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1、大一特色晚自修活动,以班风促自学能力
大一为大学适应期,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风建设应注重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顺应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集中组织学生晚自修时可以转变晚自修不上课又不活动的呆板模式,引入活动形式,同时充实晚自修内容,实行特色晚自修。特色晚自修以专业实践活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为特色,打破坐式自修的形式和书面学习的窠臼,拓展晚自修的组织思路与模式。一是入学教育,充分利用新生思想奠定期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的养成,通过对院系专业、学校文化、行业产业等介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二是素质活动,以活动促自学,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通用型的能力竞赛,如外语能力、普通话演讲、计算机应用、职业礼仪竞赛、辩论赛、参观文明寝室和寝室美化活动等,培养综合能力。三是技能训练,以训练带自修,可以以学长学姐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考证为契机,在自修时创造交互式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自学自练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实践操作意识。四是通识教育,包括人文、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讲座,时事形势解读等,在本校就有几个院系试行了爱国主题电影教育、诗词写作、连书法等特色自修课程,促发和陶冶大一学生的审美情操。
2、大二主题班会,以班风促职业能力
大二是大学成熟期,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也是关键的形成期,大量的专业课及实训实习开始“唱主角”,正适合班主任全面展开日常职业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与专业教师互相配合,营造学生苦练技术、勇于竞争、形成专长的浓厚氛围。大二学生不要求晚自修,而主题班会就运用班级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发挥班集体集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寓职业行为和技能教育于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和教育活动等班会中。
一是职业素养思想教育,一方面通过先进典型、案例教育、校友回访等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形势并联系行业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形势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教育。二是备赛训练,大二是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的黄金时期,班主任可以以备赛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大赛,并且联系院系专门组织班内比赛,进一步加速学生的优势形成。三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明确和分解本阶段规划,本学年要达到的外语要求、职业技能要求、证书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包括语言表达、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品格要求)等。
3、大三视频会议,以班风促就业能力
大三是大学定型期和冲刺期,高职学生将在此阶段完成从实习到工作的转变,因此就业能力培养是大三班级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视频会议解决学生外出实习的不便,与班主任屏幕相见、网络传声、报送平安,是一个较为便利简捷而又时尚新意的班会形式。一是就业信息,通过班主任集中传达告知近期院系、学校及各级招聘会和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二是就业技巧训练,可以邀请就业指导老师作视频讲座或播放网络视频就业指导讲座,加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务实的就业、岗位意向。三是实习情况讲评,班主任与学生就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和需求做交流讲评,让学生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个别关注和个人自我汇报的方式介绍其近期创业动态,了解其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做现场交流,增加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4、班助标准化建设,以班风促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助理制度旨在规范班主任助理队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升班助工作和班级管理效率,强化新生教育管理效果,打好学生管理的组织和年级基础,同时树立一支职责分明、乐于服务、基层辅助、唯一与班级管理挂钩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爱护新生、指导新生的服务精神,密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交往,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网络和体系。班助标准化方案应该从班助的选拔标准、聘任程序、工作职责、考核与奖励等方面予以规定,明确指出班助在新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内容,将班助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主副配套推入新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入学、日常思想心理教育、学风班风、寝室、班干部建设、信息传达等。另外,对班助的考核管理要制定班主任和辅导员双重负责,细分考核指标、分数比例和等级,相应给予奖励待遇。班助工作要紧密结合本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内容对新生加以推行。
5、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以班风促发展能力
班级综合考核评价将弥补班级管理责任不到位的制度盲点,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学生管理考核和学生考核的双重新网络,促进院系-年级-班主任一条线渐进加强班级组织的基层建设和管理,从而加深集体辐射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学生各项评优评奖增添了一类新的参考依据,促进学生以班集体为依托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班级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应围绕职业素养的育人目标,设定考核指标、考核负责人和考核奖惩,应就晚自修、主题班会、视频班会、和班助建设全部纳入考核项目中,指标应该量化,注意要调动起班助和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以班级考核促进班助自身能力和威信的提高及班级学生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充分吸收班主任、辅导员、院系学工领导和学工部多方面的参考意见,以科学、公平、育人的原则评定班级综合表现,激发班级学生对专业学习、职业竞赛、实践活动、思想进步、素质拓展等兴趣和投入,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层层落实、广泛展开、深入细化激励保障。
在特色晚自修和班会建设中,每一模块都不限于采用一种方式,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业进度主次并用,搭配组合,摸索形成适合本班级的特色晚自修和班会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国成人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