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保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的环境保护观念缺失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巨大的财政压力使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收益回报大的产业中,面对投入多见效慢的环境保护问题,决策者们长城不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民众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1.2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尚未制定科学性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职能保障某一项问题的解决,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依然处于恶化的状态。例如,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下大力度狠抓工业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带上的遏制,但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村的忽然问题都呈现出日趋严重的状态,没有系统上的科学性的治理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1.3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
现阶段很多对生态环境有着危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对于生态资源的额掠夺没有得到及时的智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由于资金的缺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植树造林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4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层次,对于资源的开采,以及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上的加强。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对策
2.1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必然联系,所以,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借以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只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对抗环境问题是不过的,还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环保宣传加大力度,积极培养全民性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以及生态企业。不仅要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逐渐的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教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约束力,借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产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赞美和宣传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批评并曝光产生严重的污染设施和单位,借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人人保护环境状态的形成。继续推进普及教育试点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保,增加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环保的法律法规,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全社会都要坚决抵制。坚持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服务机构图,科研院所,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社会组织,建立的各方面执行,各个领域全覆盖的执行情况。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积极选择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力求经济控制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2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想要加强,必须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介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逐步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发者负责保护,污染者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环境保护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系统监管体系,做到国家对地方,地方对企业,企业对自身以及自身对生产的层层监管负责制度,国家要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督促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时刻紧抓不能放松,积极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到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监管问题,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污染,防治污染。企业要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3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都应该投入较大的帮助来扶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政策推动手段,实行经济上与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另外,从投资力度上也需要加强,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财政投资的重要部分,对污染方面加强治理,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监管和投资支出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上来,股利民间投资,扩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经济体制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工作,积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融资体系的建立。
2.4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的极大驱使,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起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劈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原则,使其共同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指标的考核,弱化经济指标,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取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成就,积极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共同进展,消耗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借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2.5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节约能源,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努力创新生态科技,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环保技术的以及生态节能的研究方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环节资源上的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建设,积极促进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培训。
2.6生态环境保护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符合现代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改革,使其可以与现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想协调。于此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惩罚力度,严重惩处产生环境破坏的行为,加强工业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必须着眼于污染减排任务,对重点行业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的整治。污染防治应以钢铁,电力,建材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执法和监督的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每年选择一两个环境污染重点行业来进行集中性整治,借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1)为了巩固整治目标的有效性,开展专项行动环保监督检查。由于环境法规措施落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案件的侦查专项行动中,对全国113个环保保护的重点城市其饮用水源地,已关停企业实施(生产线)停电,停水,设备拆除等措施,开展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治。推进污染减排目标,开展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借以严肃的查处建设成为污水不处理就直接排污的行为,以及超标排污、污泥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污水处理厂;彻底的调查已经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渗滤液排放等各个环节。(2)设置项目“防火墙”。环保部门对于不符合建设的法律规定的项目,设立了“防火墙”。涉及不能进行审批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项目,另外还涉及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批准,更不能越线。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保部门需进行源头控制,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质量要求的,以及不符合企业总量的控制要求的,必须停止建造。环境保护部将很快出台考核办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所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部门绝不应该放松管制。
3结语
首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应与相关的国际、国家法律相呼应,并对当地规章制度的设定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在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时需要综合该管理体制内部及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施加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不断提高管理体制的适应力和风险评估能力。再次,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需要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涵盖生态环境保护所涉及所有领域的、系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例,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避免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问题。最后,管理体制制度要有系统性,系统性要求将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益的价值观渗透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的全过程,建立各方面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体制。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预测机制,将前瞻性及创新性因素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采取“无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在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的情况下,需要不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我们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灵活更加积极的管理体制。能够根据目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系统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发展趋势、当前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因素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在问题发生前的一定时间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或者及时制定一定的制度,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抑制可能会发生问题的发展,从而及时高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达到从根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根源是制度本身存在能够促进制度制定者和制度实施者主动创新制度的动力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体制需要设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构,该责任机构需要有足够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有特定的研究机构研究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及时预测到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当前制度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及时有效地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体制;该责任机构还需要有广泛影响其他组织的影响力,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作为正确变革的发动者。美国为生态环境保护特制定“无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美国科学家认为此政策是环境保护规划最好的和最迫切的,也是首要步骤之一,即只要政策对解决将来新出现的问题是有益的,即使实际的气候变化小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期,相较保持实施不适合的管理体制将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新出现的问题无法实施作用而言,“无悔”政策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极大作用。2013年12月中国大范围省市遭遇雾霾袭击,之前雾霾的问题也经常小范围出现,至今中国依然没有设立相关的政策法规,值得借鉴的是,考虑到PM2.5对人体危害程度,欧洲已经在第一时间建立了控制其浓度的管理制度,所以中国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亟需提升管理制度本身的前瞻性及创新性,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制度设定止步不前。
3.建立自主灵活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还都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没有自主性与灵活性,对于将来人们会面临的不同于现在的问题,这个管理体制将不再适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可以迅速根据外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应地修改、废除不再适用于当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越是灵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能力就越是广泛有效,所以赋予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自主灵活性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借鉴的是瑞典环境保护局可以作废、修订、限制和管理相关的保护规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灵活的管理体制可以做到快速建立生态保护区,及时废除或修订已不再适应当前环境状态的法律法规,将人力财力资源用于解决当前的矛盾及问题,产生现实的作用。但制度的自主灵活性要有个度,不能过于灵活,经常性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让社会公众不知所措,做出违背当前法律的举动。另外,自主灵活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然要有权责明确、完善的权力监管制度作保障,有科学研究与预测作支撑。
4.着重强调引导作用,引发倒逼机制
调节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法制除了约束和控制的基本功能,也可以通过改变权力和义务的分配督促人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抑制人们养成坏的生活习惯,引导创新。美国学者ViljaVarho通过对学生、记者、环境保护专家作环境保护相关调查,他们对解决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各有妙招,但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在仔细思量研究后发现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社会公众的行为、生活习惯。引导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们在平衡开采与保护的利益之后做出正确的决定。为避免惩罚,社会公众会根据管理体制的规定,做出符合规定的事情,所以管理体制应着重强调其引导性,制定管理体制应该以规范人们行为,引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惩罚赢取利益为目的。
5.建立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与巧妙的经济惩罚制度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前瞻性、自主性、严厉程度、公平公正度、腐败制约力都会影响制度实施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制度本质上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而且容易受制度制定者的个人利益所影响,不易于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一旦被制定,将会影响相关领域制度的制定,所以管理体制的制定还要考虑廉洁性,要设置巧妙有效的经济惩罚制度,注重约束有力性及引导有效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中设定经济惩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经济成本,约束企业或者社会公众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激发倒逼机制,迫使社会企业调整发展策略,提高国家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经过科学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函数、经济利润函数等方面,灵活设定经济惩罚额度,使经济惩罚额度大于或等于经济利润与生产成本之差,倒逼企业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策略或者方向,不断改造升级,朝着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6.加强科技研究在预测、评估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应用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源环保型经济。通过学习研究,本文将对此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内涵与特征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 经济 关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六十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1.8亿的商品材,超负荷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森林经营投入的不够多,使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林区占我国有林地面积的34%,但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已退化为草地,造成脆弱的生态现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长期的结果。使林区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机、森林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林区经济的发展。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采伐量逐年递减,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群众建设新林区的热情,也坚定了务林人恢复与发展森林资源的信念。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虽然是一对矛盾,但是不可分割的,既要有一个立足于林区的建设目标,也要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森林资源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作为环境资源,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其二作为经济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森林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即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因此,1987年世界环境也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地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是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森林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要加大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力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其三,加快林业发展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其四,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其五,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因此,必须把森林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二是森林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森林以其兼具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和拥有巨大生物生产能力而成为陆地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可物化的产品,而且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支撑。森林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人文景观,有利于新形势下森林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与森林的消长、林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森林与林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善待森林就是善待人类,关心林业就是关心未来。森林资源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森林资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产业,内蒙古大兴岭森林面积大,林地类型多样,森林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天独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林业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林业,着力建设森林生态屏障,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林区也可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狩猎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旅游业将会成为林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其产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十分可观。以加强法制建设为重点,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实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以加快科技进步为重点,提升森林保护和建设水平,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落实各项政策为重点,调动林业职工的积极性,推进森林保护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中,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条原则,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摆在森工企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程度。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就必须改变过去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不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的观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这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真正发展,而非单纯量的扩张,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而这一目标恰恰就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所在。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活动必须是在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求得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实施边发展边保护的“双赢”战略。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过分重视GDP的增长,而忽略了GDP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则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着力调整资源节约利用方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纯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有效整治、公共物品的优质供应、物质的循环使用和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既对立有统一,决定了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果没有经济支撑,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难以可持 续。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抓经济发展两者并不矛盾,要两手抓才能双赢。笔者认为,绿色、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各地不以GDP排行论英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应突出的重点
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认识,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专业法律和行政规章。林区也积极加入了全国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例如建立了汗玛自然保护区、兴安里湿地保护区等12个。但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做很多工作,还需要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的区划,确定适宜的核心区,实验区和生活工作区。应加强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并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林区开始由采伐林木资源培育保护森林资源转型。由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正以上升的速度递增。例如阿尔山、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游客的数量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发展势头的强大已被看作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起步晚、经营意识不够强、经营体系不够完善,亟待摸索完善。林区不但要创造旅游项目,而且还要经销旅游购品,生态旅游购品市场的形成是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购品不仅体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优质、富有特色的旅游购品有助于旅游者在离开景区后满意度的提升,增加其重游或扩展宣传范围的效果。因此,旅游购品一定要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独创性等内涵,土特产、山珍等产品在维持其实用性外,也要有形式和外延上提高价值,进而使旅游购品逐步获取其所在的景点区域、所赋文化底蕴的特色。
(三)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
不采伐木材或少采伐木材,不等于林区没有了经济功能,利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发展皮毛类特色养殖,应是首选的产业化方向。例如金河森工的北极狐养殖、阿龙山森工的貂养殖,就是把“冷资源做出了热产业。但林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毛皮加工基地,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加工产业,促进林区的经济向更深、更远方向发展。
(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的产品有三类。经济产品、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分别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社会效益相对应。经济产品属有形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取得回报。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无形产品,不可能进行市场流通,但它们确实为全社会所享有,而至今未能取得任何回报,这部分公益事业的功能,属于社会福利性性质,应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给予确认,并按谁享受用谁补偿的原则给予公平的回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大兴安岭林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的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仅仅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实质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确认,不但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而且是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郝锦莹.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2]孙志敏.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3]许一耿.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福建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4]王成祖.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林业经济,2001年09期.
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水电不仅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强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一些地方显露出来:一是农村水电开发同当地农民利益脱节。农民不能从农村水电开发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既不能分享经济收益,又用不上廉价电。电站周围的山区农民仍然使用高价商品电,除了电灯之外别的电器用不起;二是农村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脱节。开发商开发农村水电主要是向电网卖电,获取商业利益,电网买进后再加价卖出,农民更加用不起电,不能实现以电代柴,当地农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烧柴,环境、生态难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响稳定、和谐的隐患。农村水电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稀有资源,但在这些地方常被开发商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占有进行开发,当地农民却无钱无资源自己开发或参与开发农村水电,常造成矛盾,有时还很尖锐,成为当地不稳定因素。
充分说明家宝同志批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家宝批示,实现农村水电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对农村水电资源的条件与优势谈以下看法。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单站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农村水电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为1.28多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外,遍及30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开发地区。尚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还有近8000万千瓦,可建小水电站7-8万座之多,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4个三峡水电站的电力电量,可直接惠及贫困山区亿万农民。
西部大开发地区(含广西、内蒙和湘西、恩施、延边)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8694.7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67.7%;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82.2万千瓦,占总量的16.2%;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69.2万千瓦,占总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