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我国高校思政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教学存在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高校思政实际教学的现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重中之重,高校如何通过现有的人力及物力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是值得高校商榷及重视的问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现象,达到高校实践育人的宗旨和目标。本文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多元整合进行分析,对高校思政实践课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及发展挑战

高校思政思政实践课教学不仅需要人力及物力资源作为支撑,更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高校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思政实践教学资源,保证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质量。但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如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轻视思政实践教学的观念,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不够,高校实践课资源短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教学保障等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思政教学资源管理能力低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思想偏差,高校学生及领导皆忽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思政实践教学主要为高校社团活动,不需要专门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因此在许多高校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理解不够,认为思政实践教学仅仅只是针对教学课程进行调研。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缺乏管理制度,导致思政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实施方案以及经费支持。许多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缺乏统筹管理,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很难得到整合使用。

(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缺乏教学保障

许多高校把人力物力资源主要投入在专业课程之上,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不仅体现在财力物力资源不足上,更体现在思政课师资力量分配不均上。近几年来,高校大力推广校招计划,但是高校的思政教师资源供不应求,有些思政课教师上多个专业的课程。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科研实验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高校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实践课教学投入。

二、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及发展策略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该健全实践育人的方法,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思政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高校思政实践课教学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以及一体化发展,高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对思政教学问题进行弥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管理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该坚持思想,加强对高校学生道德思想建设,通过思政实践课教学形式对其进行管理。高校在加强高校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同时,更应该重视对人才德育精神的培养,对高校思政实践课与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高校必须建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将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日常规划当中,将高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与校内实践活动结合管理。

(二)加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课程多种多样,既包括课堂思政理论知识教学,又包含了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城镇服务活动。总而言之,高校具有丰富的资源供思政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高校应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挖掘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与校外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内涵

差异化考核方式是根据大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情况的差异,来决定大学生期末考核方式选择的一种考核方式。差异化考核内含免试、口试和笔试三种考核形式。每位学生只能获其中一种考核资格,或是获免试资格,或是获参加口试资格,或是获参加笔试资格。至于大学生究竟获得何种考核资格,则完全取决于大学生自己平时的课堂表现。也就是说,差异化考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末考试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自己平时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学生自己期末考试方式的选择。

二、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意义

实施差异化考核对于尊重和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实施差异化考核是尊重和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需要

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实现的目标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自身的主人,他们是自身生活、自身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虽然他们可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主体,是需要高校教师指导的主体,但从根本上说学习终究是学习者主体自己的学习,任何其他人都绝不能代替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他们的实践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1] 41差异化考核方式把大学生期末考试的选择与学生自己的平时表现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期末考试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主体自身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度、作业的完成质量等都直接决定了学生自己考核方式的选择。因此,实施差异化考核是尊重和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和体现。

2.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作用

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事关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其个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作用。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的能动性主要强调主体的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性;人的自主性则突出主体的权利,表现为人这一主体对人的活动诸因素的支配;人的自为性则侧重于主体的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尺度。只有把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三者结合和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2] 1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发挥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差异化考核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紧密联系起来,显然有利于调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交流和讨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这种主体性活动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 165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走向交往实践,在交往实践中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高校学生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丰富高校学生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促进和推动高校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健康发展。[4] 191

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是高校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差异化考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与期末考核挂钩,要求大学生在平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使原有单向的“育人讲台”变为双向的“交往平台”、交流论坛和表演的舞台。这有助于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一平台上展开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化,活动过程化,过程体验化,从而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提高高校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大学生“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这是米契尔?拉伯福在其出版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中的观点。拉伯福说:“对今天的组织体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5] 34由此他提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显然,采用免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差异化考核方式,正是受米契尔?拉伯福这一管理原则的启发。“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这一管理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考核。差异化考核就是一种建立在课堂激励机制基础之上的一种考核制度。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大学生“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它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教学效果。

三、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前提是,要合理评价每一位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时学习表现。因此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必须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来说,如何合理评价每一位同学的平时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关系到差异化考核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际效果。

实践表明,学生平时表现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出勤情况;(2)学生课堂纪律遵守情况;(3)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表现情况;(4)学生协助任课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表现;(5)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和网络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2.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平时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课堂讨论等方面情况与期末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以及期末考核成绩挂钩。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核制度规定:对平时表现特别突出,能积极参加并认真准备课堂主题发言或课堂交流的同学直接免试该课程;对平时表现相对较好的同学在期末考核方式选择时优先给予口试选择权;其他同学则参加期末笔试考试。具体需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考核评价体系确定。通过这样一种考核制度改革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是除教学课堂以外加强师生之间联系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许多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解、课堂交流和讨论题的布置、期末考核任务的布置等不可能一一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差异化考核的实施。因此要实施差异化考核,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一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任课教师都建立有各自的课程网站,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交流平台。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实行小班化和中班化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应实行小班化和中班化教学,授课班级人数应控制在100人或80人以内。100人或80人以内的中班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流和课堂讨论的开展,从而实现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的目标,也有助于期末口试的顺利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大班化教学,既不利于高校学生人人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期末差异化考核的实施。

5. 实施差异化考核要有足够的协考人员

实施差异化考核,需要有足够的协考人员。这里主要指的是口试协考人员。因为口试考核方式其主观性相对较强,至少需要2个(包括2个)以上的主考人员参加。这可能给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带来困难。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可以安排理论硕士点的研究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这既可以解决差异化考核协考人员缺乏的困难,同时对理论硕士点的研究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参与理论教学的实践机会。

四、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内容

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核改革实践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差异化考核,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 免试

(1)免试资格的获取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取得免试资格:平时无缺课和旷课现象;课堂纪律表现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表现突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勤奋刻苦;能协助任课教师维持教学秩序。凡符合上述条件三条及以上的同学可给予免试奖励。

(2)免试资格的期末成绩评定。获得免试资格的同学给予优秀的期末总评成绩。

(3)免试资格的比例。免试比例不做划定,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免试和口试的比例不超过任课教师所授课学生数的40%。

2. 口试

(1)口试资格的获取条件。如果学生平时表现比较突出,但不够免试资格,可给予口试资格。学生要获取口试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平时无旷课现象,缺课(含病假或事假)不超过1次;课堂纪律表现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交流表现比较突出。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同学可给予口试资格。

(2)口试题卡的设计。预先设置好100张口试题卡,每张题卡有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类试题。

(3)口试过程的安排。口试应有二名或以上教师、协考研究生作为主考。每位学生的口试在25分钟内完成。其中准备15分钟,答题不超过10分钟。具体过程:

抽题――拥有口试资格的同学随机抽取口试题卡。

填表――参加口试同学必须填写专门的口试记录情况表。

准备――给参加口试同学15分钟时间,对所抽取口试卡题目进行开卷准备。

答题――学生根据主考人员的提问对题卡内容及与题卡题目有关内容作闭卷解答,答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考人员提问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以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分――主考人员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当场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并告知学生。

签字确认――参加口试的同学必须在口试记录情况表上面签字确认;同时至少有两位考官在口试记录情况表上面签字确认。整个口试过程也可以请班干部协助维持考场秩序。

(4)口试成绩的评定。口试成绩分ABCD四档评定。学生如不能正确地回答口试题卡上概念题、简答题和分析题,口试成绩为D,作不及格处理。学生如能对概念题和简答题回答准确,给予C即及格分数。学生如能很好地完成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给予B即良好成绩。在完成了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回答后,如能回答与题目相关的其他拓展知识就可以给予A即优秀成绩。

(5)口试记录的保存。学生填写的参加口试记录情况表与期末考试试卷一样保存。

3. 笔试

凡是未能取得免试和口试资格的同学,只能参加笔试考核;符合口试条件的学生如不愿意参加口试,可以参加笔试考试。笔试为闭卷考试。

五、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差异化考核方式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应和效果。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学生对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持积极肯定态度。综合师生对实施差异化考核的反应,有以下几方面作用效果:

1. 实施差异化考核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实施差异化考核极大地鼓励了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大大减轻了这些学生的考试负担,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3. 差异化考核方式中的口试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发展。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最有效措施。高校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不仅能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效率,还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因此积极探究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育中思想政治素养渗透十分重要。

一、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现状

1.高校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学效率虽然大幅度提升,但高校语文教师仍然未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学中对于思政教育的渗透很少。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以提升我国青年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影响社会,使我国社会思想政治素养普遍提高。在传统的高校语文教育中,教师的语文教学目的及理念较为落后,教师认为高校语文教学仅仅是教授学生中国传统的语文文化知识,并未认识到高校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传承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文化中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如《论语》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等,再如《陈情表》中对孝道的弘扬等。不论是我国的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十分重视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学文章,无不弘扬优秀的品质或是抨击恶俗的人性,由此可见,我国语文文章中思政教育的渗透十分深入。但我国高校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未充分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相互脱离,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的权重较低,学生没有通过语文教学学习到语文知识中优秀的传统优良品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得不到提升。高校语文教学中这种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脱离的教学理念,不仅仅使得高校语文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还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及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目前虽然有一些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将思政教育渗透进高校的语文教学中,但是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高校语文教学中对思政教育的渗透方式十分简单,目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渗透教学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种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式使得高校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不仅不能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且学生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及效率也大打折扣。(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强调语文知识中弘扬的优良品质。这种将思政教育渗透方式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启发作用,但这种方式中,语文教学似乎成为了次要目的,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大大降低。(3)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发表自身对当前社会时政的看法,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当前社会时政的认识。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但由于教师及学生对社会时政的认识较为片面,且语文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思政教育辅导,不能够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可能会使得学生对社会形成不正确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不受高校语文教师的重视,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入高校语文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方式落后,思政教育的渗透十分肤浅,导致高校学生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效果十分浅显。因此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对思政教育渗透的重视,并积极研究思政教育渗透入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从而提升高校语文教学效率,同时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2.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成为社会人流的主要平台。然而在当前社会中网络交流平台十分发达的局面下,师生之间及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反而更少,这对高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十分不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导致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学生家长越来越溺爱子女,但家长对学生的关怀及交流却越来越缺乏;二是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逐渐喜欢上了追逐刺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沾染上不良习惯。当前这种社会状况之下,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要,同时,难度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家长及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此外家长与学校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不了解,家长更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因此,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高校的思政教育难度大大增加,教学效果也越来越低。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途径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影响很大,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首先要提升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进而才能深入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语文教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高校语文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效率。高校学生的生活十分惬意,学生的空余时间较多,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空余时间,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实生活,也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且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首先是提升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及兴趣,进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深层次兴趣,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文学书籍及其内容,以使学生发现文学书籍的价值,进而使学生阅读文学书籍,发现阅读的乐趣。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深入研究语文知识,而学生主动深入探究语文知识时,对语文文学中表述的思想政治感想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受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启发会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也会受到语文知识的熏陶而正确成熟地构建。

2.利用云课堂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思政教育知识。大数据时代下,利用云课堂进行高校语文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高校语文教学提升效率,还能够帮助思政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而帮助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传统的以粉笔及黑板支撑的语文教学课堂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云课堂的构建大大增加了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云课堂进行高校语文教学及思政教育,教师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云课堂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技术相连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收集更多新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此外,基于大数据的云课堂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途径更加宽广,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烈。利用云课堂同时进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且将传统语文教学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打破,学生能够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学习更多知识,教师利用云课堂也能够更加充分的将语文知识中闪亮的思想品质挖掘出来,因此学生受到云课堂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更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更高,思想政治素养也会更好地发展。

小学思政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区域经济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一、前言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民办高校如何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更重、更高水平的要求,构建什么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具有表现在: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实力竞争最终反映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创新创业新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持,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作清晰表示: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是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实践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与思维。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民办院校应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

(一)培养观念普遍存在误区

在2003年,我国将创业教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之中,从起步上就晚于国外,因为他们在小学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尽管我国许多民办院校都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但自己对其重要意义认识却不深刻,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的责任,而自己只需培养掌握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简单技能的毕业生。由于这种人才培养误区的存在,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抑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实际上,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满足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二)民办院校优质师资队伍匮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双能型”教师。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出发,具有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双能型”的师资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和国家教育部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师资现状,不仅影响了地方民办院校教育发展,更影响到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功能发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校在教师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方面缺乏一定统筹兼顾机制,使教师难以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致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无法确保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民办院校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经费有限且迫于生源的严峻形势,许多民办院校大半的资金用于学校规模发展上,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密切相关的实习和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双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致使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形势,造成学生在知识学习、更新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技能欠缺。

四、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一)调整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现,亦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搞清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服务对象、生源状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后,民办高校应该瞄准市场需求定位,走应用性、实用型道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委托培养、到相关单位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学历或增加工作实践,同时学校给与费用或时间上的支持,并通过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进行激励。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课程体系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管理、风险投资、经济法、管理学等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公共重点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四)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业技能。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实施个性教育。第一,注重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践。第二,增设第二课堂,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建立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颖、张爽、汤海峰,民办院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商场现代化,2012年26期

[2]刘争绵、吕直、李喜梅,提高民办院校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3]王晶、武晓霞,在民办院校思政教育中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