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第1篇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从积极影响角度而言,网络激活学生热情,能够帮助其树立主体价值。网络时代开放平等成为主流思潮,主体的话语权不受其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借助网络丰富知识并改变思维方式。很多大学生借助于网络参与到公共事务,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此外,在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速度,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便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培养他们应用信息以及技术的意识,提高他们获取科学信息并加以传播的能力,最终拓宽了大学生信息来源以及渠道,丰富他们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通过不断地创新网络语言,可以在虚拟空间真实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并且通过富有创意并且新奇的网络语言,来体现大学生的鲜明创造性。大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我意识通过网络得到表达,从而灵活使用课内外的知识,来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网络文化弱化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的思维以及交往方式,并且超越时空界限。网络上话语主体日益多元化,并且激活其欲望以及想象力。网络的工具化以及利益性导致其内在价值缺失,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异化。在网络上,话语暴力层出不穷,话语权也被滥用,各种不良信息以及话语冲击主流价值观,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浮躁心态,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尤其是那些价值判断力以及抗诱惑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生方向迷失以及价值选择判断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大学生理想以及信念,导致主流价值的边缘化。

2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第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说教的感觉,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走进学生心里而让学生高度认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形象环节,思政课的教师要避免沦为僵化道德标本,其身上需要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丰富的人性,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说服力。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将宏观东西微观化,并将空洞东西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回归生活。最后是在教学语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格意识较为独立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在表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以及人性关怀态度。

第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时尚味色彩。网络时代社会思潮飞速发展,并且大学生思维高度活跃,这就决定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素材以及教学语言都应当紧贴时代的脉搏。很多高校思政课的教师不关注目前社会当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语言、新词汇以及新语体,同时也很少主动去留意学生感兴趣的那些话题,上课的时候总是陈词滥调,从而同学生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沟通障碍,这样一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姿态,在网络时代以及学生面前不能落伍,需要主动掌握了解目前网络以及社会当中流行的那些热门词汇以及新鲜语言表达的方式,同时有意识地并且灵巧地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不过在提高思政课教学语言时尚色彩的过程当中需要避免哗众取宠,要不然可能让思政课变得低俗。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64-02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特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目标向度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CAS理论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体现了人们对系统运动和演化规律认识方面的一个飞跃。正如霍兰教授指出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1]

适应性:CAS中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实体。主体能够随着得到的信息,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进行相应变更,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系统的演化、进化,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聚集性:主体间的聚集过程,加速了系统演化进程。没有主体的聚集,就不会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系统的演化发展。因此,“聚集、组织、发展;再聚集,再组织,再发展……是CAS演化的一种基本模式”[2]。

互动性: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系统演化和进化的主要动力。每个主体对其他主体也起着环境的作用,由于环境中存在着随机因素和多种因素,往往会使个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样整个系统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整体性:CAS理论把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指出作为微观单位的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和进化。如一个国家的总体国民教育素质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

随机性:CAS理论认为,在CAS中随机因素不仅影响状态,而且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

这些特点使CAS理论特别适合应用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及教育系统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平等的组成部分而不断地相互影响,致使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

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两种智能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聚集”在一起。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两方面。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灵活施教”、“有效施教”,以及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展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预设,但课堂中的“非线性思维”会打乱教学计划,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超越了“预设的轨道”。这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特征,及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的影响因素。

教学主体与环境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互动教学环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复杂特征,课堂教学不是脱离宏观目标的封闭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在微观教学过程,而要把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起来,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大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对教学设计复杂性的分析,折射出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对学生主体适应性、主动性考虑不够,知识灌输有余而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与环境(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课堂讲授而忽视互动环节的开展;重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而忽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静态特征,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通过CAS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努力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得以改变。

(一)突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4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所处时代各种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变化特点。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动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是政治思想道德滑坡、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观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思想困惑多、心理矛盾多,甚至导致出现心理疾病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掌握当今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积极探索既符合大学生思想特征又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教学方法与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上的束缚、转变一成不变的说教,才能使呆板的思政课焕发活力,进而真正达到育人之目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教材中所包含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确立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用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到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的才是好方法。探索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升华。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要确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优化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教学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误人的教学。可见,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因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附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成为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而学法是学生为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培养健康个性而使用的学习方式。判断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从它自身的特点来决定,而要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来衡量,一般来说,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判断教学方法好坏的根本标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更符合学生的学法,因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方法上着手。

(1)辩论教学法。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

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作讨论。辩论是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对辩论问题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发挥他们的思想。

辩题的选择。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第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的信心。

第三,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第四,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2)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是教法,也是学法。教师可以通过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实现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讨论,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一句话,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双方皆受益,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开展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思想政治课堂,而且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的局面,使原来较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对教师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允许学生讨论、研究后再回答。这样,既可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都能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可以使单一的讲授变为有目的、有内容的实践练习。

(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养成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产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张扬个性。

实践表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促使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此外,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大加强。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沃土。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融洽,心理距离近,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接受”心时,表明态度态势,容易与教育者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教育对象就会产生“心理阻抗”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民主学习的氛围。不要“以师压人”、“惟我独尊”,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与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观点是偏激的、错误的,也不要武断地加以否定,予以阻拦,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平等、自由的气氛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创造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第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性参与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兴趣因情而生,思维因境而动”,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时,学习才会快乐;有积极的探索,才会有成功。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去创设良好的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热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创造探究的天地。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的内在驱力。它饱含创新的意图,创新的动机和创新的欲望及创新的行动。它突破了求同思维,不拘泥于常规,追求独特新颖的设想,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因此,老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心理特征,不但要使学生能对某个概念或事件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要善于启发,通过合理的想象或逻辑推理,不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理论。因此,培养创新能力以实现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素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就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及个性的过程。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在有效控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劳动获取最大的效率。为实现最优化,教师除了在符合认识规律前提下进行新的教学构思外,还应该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优化。

(1)优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搞好教学工作。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要关心和热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并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意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积极营造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愉快的学习情境。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学成功的秘诀。

(2)优化教学过程的导入。导入是一种激发学习需求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是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精心设计,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实现教学导入的优化。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针对性。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的导入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新课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引导课堂迅速进入新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的导入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基础等来设计,既给学生的思维定式,也使学生兴趣高涨。

第二,新颖性。新课导入通常要能集中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新课导入必须新颖。要采用比较新的导入材料,选择比较新的角度,运用新颖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趣味性。新课导入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是趣味性导入的基本标志。充满激情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交流;而富有意味的导入则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求有关知识。

第四,简洁性。新课的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要求简洁明快、内容精当、要求具体,争取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巧妙地转入正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切忌冗长。

(3)生活化教学。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生活化不失为一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高校思政课应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互动化课程。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对教与学双方都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手段、过程的优化,更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必然选择。对高校政治思想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白立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

随着我国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也朝着多样化发展,例如拜权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多样化的思潮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也是受到冲击的范围之一。高校学生正在思政的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三观,这些思潮的冲击对高校学生自然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学要针对这方面进行改革策略探讨。

一、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多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政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能运用课本上基本原理来与之抗衡,这就导致思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社会潮流在不断冲击着现代人们的思想,尤其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国家社会新的动力,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值得重视。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改革,思政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进行实际运用展示,提高学生对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能够做到自主、正确分析,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思政老师首先就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能够有效避免不良思潮的侵蚀,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一个老师对其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学业上的,更是行为道德上的,只有思政老师做到这些,才能在思政课上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思政老师的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为这个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策略

(一)对教育理念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思政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一味地追求思政知识的传授,不断对思政课本中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功能进行强调,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切,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实践,所以社会思潮只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冲击,就很容易俘获人心。针对这样的问题,为了避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进行不良的侵蚀,高校的思政课堂要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高校开设思政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更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自己思想,且思想健全完整的人才,相对于智力教育,学校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树立正确,社会思潮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对学生影响分毫。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就目前情况而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高校的思政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观塑造的时候,也离不开对这个话题的分析,如果高校思政老师采取避而不谈的方式,会导致学生更加疑惑,也会加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代沟,让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所以思政老师应该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纳入到思政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和学生进行课堂探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对社会思潮带来的不利方面,思政老师也要采用课本知识进行批判,提高学生正确明辨社会思潮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学会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知识与之抗衡,更会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思政教学效果,达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思政的教W,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明辨社会思潮,学会运用课本内容知识与之抗衡,更要让学生面对社会思潮的特点学会随机应对,学会与时俱进,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和不利侵害,还要对接下来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能够做出有效应对。所以,高校的思政老师应该对思政的教学方法进行正确改革,加强对思政的理论分析,运用思政的教学内容,从根基上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驳倒,让学生心服口服。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就会让学生越来越重视思政的课堂教学,因为有理可循,无论是当今错误的社会思潮,还是接下来的出现的社会思潮,学生都能明辨是非,作出最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思潮在高校内的铺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对此加以重视,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明辨社会思潮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学会运用思政所学知识与之抗衡,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学龙.“四准”解惑法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点的应用探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5):21-22.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用

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教育)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人从教学的实践出发,总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顺势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和主动,从而达到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也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进行分析和创作,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共同探讨,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过程中,提高其识别、分折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教学现状

思政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主要是由任课老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般的教材都会从基础讲解到实例应用由浅入深地编写,学生在学完基础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际生活,不知如何去理解课堂上所灌输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掌握了部分相关理论,书本内容部分可以熟记,但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效果就大打折扣。

2、可行性分析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是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关联,通过对案例的展示,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3)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应用已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都呈现出不可超越的优势。可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可行的,相信案例教学能给思政课程设计教学带来质的改变。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的对策

1、教学前教师精心组织内容

教学的目的围绕学生展开,那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教学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要求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挑选和分析,适当时可做一些改动。案例选取基本要求:(1)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要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的知识点。(2)案例要有实践性,案例要与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3)案例要有系统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与否,要求教师不但要精心备课,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确选材,精心组织。

2、课堂组织演示

首先利用课件讲解知识点和注意事项,然后选用一些简单、结构清晰、涵盖课程知识点的案例。教师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学生看,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然后举出涵盖该课程知识点的一个难度相当的实例,先让学生看效果,再思考其方法: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同时也找出其亮点。最后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综合性的案例,并布置一定量的不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课后作业。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可以让他们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能理解知识点,而且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了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实践讲授案例

学生在实践课堂中,首先要求学生独自讲授教师理论课中讲授过的实例。其次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做那些教师在课堂上放映过并讨论过的实例。最后布置一、二个主题让学生课堂讲授。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讲授,理解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4、精心讲评、善于总结

在完成一个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辅导时要耐心的解答、引导、启发,有些问题要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对于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也可以由教师演示讲解分析,要视问题的难易选择适合的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总结时,对于一些学生好的创意和方法,首先要进行表扬和肯定,再对创意进行对比;如有不足之处,首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补充。

四、结语

国际国内形势千变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不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应用案例教学,使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才能将复杂的知识嵌入生动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只有让两课教育更加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也需要在课本内容、教师教法上不断创新。只有以学生为本,贴近他们,服务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