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施工;环境问题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influenc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fact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need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ystem analysis and so on the asp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bout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briefl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影响比较多,其中有些影响时间比较长且不可逆,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的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来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且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这样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对解决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环境的破坏应用了重要的工艺。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实现比较高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丰富水利工程施工理论与生态工程理论有着促进作用。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利用问题

兴修水利需要占用比较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还会出现乱堆弃碴、乱修临建等的问题出现,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有时问题严重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浪费、淤塞河道等问题。

(二)水流控制问题

截流蓄水对下流的用水量有着直接影响,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使得一些生物的生产环境发生变化。若水利工程的兴建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动物的生存、繁殖、过冬等行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施工当中的废水与污水也给下游的水质造成了影响,处理好废水也显得比较重要。

(三)爆破与噪音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避免不了爆破作业,这些施工方式对施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爆炸和机械的噪声也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而,在进行这些施工时需尽量控制在不影响居民休息的时候来作业。

(四)大气污染

在施工作业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然而这些物质是比较严重的粉尘污染。人体一旦呼吸到含有大量粉尘的空气,就会对人体肺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比较严重地影响到施工人员与附近居民的健康。

二、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一)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以及环境保护各重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和谐良性地循环,这样求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当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必须依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保持着对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负责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活动,把水利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全面联系起来,把追求工程效益上升为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追求保证最优组合的高度。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我们还需要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寻求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共生互补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用一些手段保持与生态环境共同生存,共同协调,建立起一种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这样来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共生互补的原则也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在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上,工程中开挖的大量废渣,需要占地堆放,然而工程生产和生活的地方需要施工建设,要是分开考虑,将会形成割裂开的两个土地占用系统,浪费了土地资源,要是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节约人力与财力。

(三)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采用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处理好施工过程中的垃圾,保护生态环境。

(四)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利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主要为平面与垂直的两种,依据生态工程对象与目的,合理安排生物种群,这样也能有助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解决了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的空间组织问题,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周围最小干扰以及水流的有效控制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分析

(一)系统总目标

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能缺少人的活动,人的施工活动与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各种联系,比如人口流、物质流与价值流等,形成了水利施工区的生态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主要是用来解决工程问题比如减少工程投资、增大施工进度。生态效益主要是用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系统边界的确认

生态系统的边界有生态稳定条件,它主要为土地面积、下游用水以及环境质量等,还有施工管理,它主要为资金、人力、进度以及质量等,另外还有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方面的要求。

(三)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

水利工程施工中,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土地、水流、施工活动以及资金,其中水流控制与土地利用为最优先需要控制的因素。生态工程系统中,输入变量主要有上游流经与下游用水量、工程用料与开挖弃渣量等。若解决下游用水来改善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工程费用,然而工程的开挖圈地、水流控制等影响到施工的用地,有时甚至会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移民征地,因此,系统需要控制的最主要的变量是土地面积。我们通过土地的合理运用与全面综合治理来减少成本,控制综合效益,输出量为工程与生态效益的经济指标。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防空洞、溢洪道、厂房以及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因水利工程兴建用土量大,我们需要规划与管理好施工用地。

总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涉及到因素比较多,从施工现场的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到施工开展当中的生态工程环境和谐发展都不是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水流环境的保护、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安全的保证等,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生态工程应用原则,控制系统各个变量,实现所有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广友,建华,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5)

[2] 张贵芳.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J]科技风,2010(17)

[3] 陈荣军,毛高兵.水利工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0(01)

[4] 孟华锋.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科协论坛,2007(1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交区;景观模式;生态效应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央隔离带、多车道、控制进出口、全立体式交叉的道路,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目的一种城市交通干道类型,是解决城市区域间交通的有效手段,其在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生物绿色廊道[1]。城市进程化加快,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捷和益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热岛效应、生物链断接、气候变化幅度过大等。

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绿色廊道,在维护城市安全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快速路中的立交区更是重中之重,既是城市网络中的汇,也是城市网络中的源,同时还担当了交通廊道的结点[2]和小尺度景观格局中的“斑块” [3]角色。因此,有效利用好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的价值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快速路立交区人流量大、车流量大、车速快、交通路线复杂等问题的出现,为立交区景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考虑美学因素[4],又要考虑生态效应,同时解决交通问题。如何做出适合立交区的景观模式值得探讨。

1 扩建后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学者对于景观模式已作相关的研究,如孙大江等针对成都市三环路与人民南路沿线立交区为例,探讨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及相关问题;亦有学者针对景观模式进行相关的生态研究[5],并已得出相应的应用性结果。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或者相关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达一定水平,尤其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很成熟。对于环城路之类的立体系统景观设计结合群落生态应用研究,在国外,如日本,做得很有特色,生态设计技术也很成熟;从国内来看,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并在部分城市已试用相应的生态技术手段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如上海静安南京路,在2000年就有人对其进行“景观引导制度与城市景观环境形成”研究。至2009年10月,昆明道路景观设计成功运用生态技术手段的代表是江东花园北路――雨水资源化生态路。从相关报道中,可以得出:昆明二环路改造中,已经在考虑此类问题,部分立交地段也做得有效果,如小坝立交、小庄立交、福德立交和石虎关立交看到了生态最大化的体现,但是建成之后,各类景观模式是否真正达到设计目标的生态效应应用研究方面无人进行。因此,对于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应用研究很有必要。

2 昆明主城二环系统立交区改扩建后景观研究重要性

2.1 景观模式量化研究直接影响着环境的改善

据生态场理论研究表明,植物群落作为一个开放的生物系统,系统内部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生态流”。这个生态流动过程会受植物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也会受绿地斑块的大小、几何形状、植物类型、生长密度与高度及周边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6-9]。要真正达到降低气温、减噪、减少空气污染(主要是对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等生态效应,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起着主要作用。周一凡等认为绿地的生态效应中片林较大,灌木林次之,草坪最小[10]。因此,笔者认为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作为重要的绿地斑块,必须进行相应的量化研究,才能为立交区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同时,运用相关植物群落效应、绿地场宽效应、绿量等方面研究成果[10],结合昆明二环路立交区具体情况对景观配置模式进行探讨,可以为立交区景观模式应用找出模式与生态效应的关联性,为更好的立交区景观设计作参考。

2.2 景观模式合理应用代表着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影响城市形象

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及体验感受,立交区景观设计最关键问题应该是在于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而对于植物景观配置模式来说,最关键的是景观植物种类合理应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有利于景观模式的表达和实际景观效果,也代表着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影响城市形象。

2.3 景观模式合理应用直接影响道路安全视距

安全视距,对于任何一个道路系统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设计因子,安全视距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尤其是转弯处和分道口段。对于车行道景观设计来说,应该满足最大观赏视觉速度的同时,要有一定的绿色手法警示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是利用最佳植物景观设计模式结合路段进行安全视距的确认。昆明二环路共有16座立交节点,每个立交节点区基本都涉及到变道、转弯与景观植物的穿插,减少交通事故,安全视距的控制是重中之重。

如何处理好安全视距?这不仅仅是道路设计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景观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立交区的组成――主体和附属地带,立交区景观模式应相应地进行分类应用,如指示配植、缓冲配植、禁止配植区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交通安全。

3 结束语

近几年来,各城市发展较快,对景观环境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立交区是城市道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城市发展的速度与城区的扩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京都涝遇”等事件让我们再次反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作为立交区景观建设对于排水等设施建设有着“软环境”用途,对于立交区景观模式与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且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收稿:2012-09-10)

参考文献:

[1]孙大江,王自勇,刘光立.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探讨[J] 四川林勘设计.2004(1):25~27

[2]黄良美,黄玉源,黎桦等.城市不同绿地生境小气候的时空变异规律分析[J].华东公路.2007,20(1):29~34

[3] 谈君.立交美学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公路.2009,178(4):32~34

[4] 陈飞,王政梅.道路景观要素浅析[J].山西建筑.2009,1

[5]宋义红,顾光辉.浅析城市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

[6]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硕士研究论文].2004

[7]陈燕燕,张志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概述[J] .交通标准化.2010,19

[8]富伟,刘世梁,崔保山,张兆苓.基于景观格局与过程的云南省典型地区道路网络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9,8

[9]林岸.试论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种植设计――福州市金山大道绿地设计[J]. 福建建筑。2003,1

[10]范炳金 谈谈城市的立体绿化效应[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4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70024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由1978年初17 245万人增到2005年的56 21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792%增到4299%。人口的急剧膨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伴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此,国内外许多生态学者认识到只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建立合理的多目标多因素的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城市生态进行评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外基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4个方面建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CSD)、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美国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标等。

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我国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多,但大部分仍是小范围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都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评价区域的现状,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晋冀鲁豫接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将区域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入手,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2],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城市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3],侧重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104个评价指标。“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反映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6],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7],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受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因素的影响,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福州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8],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结合生态学、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9],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重点,确定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关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建立了一批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从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一套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要素层组成,包括48个指标。

自然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自然环境的状况,设置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城市噪声、城市绿地、土地环境6个因子,指标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NO2平均浓度、工业废气治理率、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汽车尾气达标率、城市地表水优良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近岸海域功能区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

经济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效益,设置的因子层包括经济效益、第三产业和对外开放3个因子,指标包括人均GDP、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财政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多样性指数、第3产业产值比重、旅游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社会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社会公共事业所达到的水平,设置的因子层包括人口水平、生活质量和道路交通3个因子,指标包括人口密度、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学生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市气化率、城市道路长度和机动车辆数。

环境协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水平,设置因子层包括社会经济协调、环境经济协调和城乡关系协调3个因子,指标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科教文卫投入比重、经济结构协调指数、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能耗、环境投资比重、城乡经济结构协调指数和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评价因素指标数据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算法各异,为了同样用于评价计算,均采用归一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为某一参评指标原始值,xmax为某一参评指标最大值,xmin为某一参评指标最小值,Pi为某一参评指标标准化值。

2权数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并且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

熵值法是利用评价指标的固有信息来判别指标的效用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设有m个调查对象,n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为:

标准化后的矩阵为:

用熵值法求得的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为:

3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要想反映整体情况还需进行综合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可用如下模型描述:

U 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正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正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个逆指标的权重;Pj为第j个逆指标的标准化值。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越接近1越好。

在掌握各年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上述方法可计算出各年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从中观察出其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趋势。

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

依据上面建立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搜集青岛市1996―2005年的实际资料,利用前述计算公式及相应数据计算各年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上升。

2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

(1)自然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3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除可吸入颗粒平均浓度、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外,主因子F1在其他指标

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均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自然环境就越好;主因子F2在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因子F3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3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主因子F1上得分及其所表示出的曲线与子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主因子F2上2002年出现较大的波动,原因是2002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到100%;在主因子F3上2002年出现波动,原因是2002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未达到100%。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自然环境自1996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经济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1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全部指标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经济活动结果就越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就越强。

(3)社会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2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人口密度、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学生数、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市气化率、城市道路长度和机动车辆数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均反映出城市社会状况,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社会状况就越好;主因子F2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2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主因子F1上得分及其所表示出的曲线与子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主因子F2上2003年以后出现较大的波动。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社会状况自1996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4)环境协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3个主因子评价值。从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经济结构协调指数和环境投资比重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主因子F2在科教文卫投入比重、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市化水平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主因子F3在万元产值能耗和城乡经济结构协调指数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3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环境协调状况1996年以来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又呈现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

综合准则层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青岛市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度。

五、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是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对生产来说,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以实现生产成本的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效益最佳;对生活来说,建立循环利用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实现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农村大力发展种、养、牧生态农业,实施综合利用措施。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用链连接起来,这种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推行清洁生产。

经济活动中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住宅。

目前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节水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

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重整传统的生产工艺系统,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

全面实施IS014000认证。

IS014000系列标准是集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于一体的自愿性的环境管理体系,它强调把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建立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帮助工业企业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人口总量的增大必然对生态资源承载和环境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任务繁重。

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它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要有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而且必须有明确的环境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全友,张遂业.晋冀鲁豫接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4)

[2] 赵秀勇,缪秀波.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J]农业生态环境,2003,(2)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

[4] 韩庆利,陈晓东,常文越.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5,(12).

[5] 梅卓华,等. 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6] 谭子芳,魏晓芳.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环境卫生工程,2005,(4).

[7] 胡习英,张杰.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建设,2006,(5).

[8] 刘清丽,陈友飞.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9] 王平,马立平,李开.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

The ability researching for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keeping on development

Song rong xing Sun hai t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52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cosystem city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trend, also being pay attention to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ully, the all levels government all put forward the target of the establishment ecosystem province( city, county) currentlyBut how to keep the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need to have a set of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This text discuss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keeping on to developBuilding up the city ecosystem system of keeping 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utting forward the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to keep on the counterplan of the development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第4篇

主题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概述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加强,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出路。过去传统的以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管理方式必须转变,现有环境经济政策始终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同时,现行环境经济政策,也不能全面体现价值规律,资源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另外在制订并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时,在环境管理系统内考虑问题较多,这就把环境经济政策局限于一个微观范围内。因此,未来十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然加大包括资源价格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环境信贷政策、排污收费政策和环境投入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整的力度。因而未来十年城市的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市场经济法律。

1. 确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思路的前提和条件

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扩张着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而有限的区内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无控制的要求,因此,为协调区域间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总是要通过强化功能分区与管理,来实现区域发展的多目标要求。国家和省、市三级行政区进一步明确劳动地域分工,突出保护城乡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气、清水、食物等的安全保证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鉴于此,明确并保护城市的社会功能,就成为确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思路的前提。理论和实践都清楚地表明,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显然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在拼资源、拼劳力、拼设备、拼环境容量基础上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只能导致过早地出现“城市病”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因此,转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区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速产业结构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布局模式的转换,就成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重要途径。

2.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2.1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总体思路表述

根据不同市域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态经济功能,针对发展中业已出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潜存的基本矛盾,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期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背景,确定未来全市生态环境整治的总体思路应包括:遵循两大规律(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四大生态功能(生态屏障功能,食物安全保障功能,城镇大气安全保障功能和河流水源保护功能),开展三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试点和示范,协调发展中的四大利益关系(本区与外区、开发与整治、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加速四大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生产力布局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搞好四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生态系统调节工程、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系统恢复建设工程和生态经济示范工程),把城市逐步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功能地位突出、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区。

2.2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技术路线

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恢复建设,涉及到城乡产业结构模式转换、生产力布局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污染或破坏了的环境整治、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经济试点示范、分区分类控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技术开发等许多环节。因此,明确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思路后,尚须确定整治和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主要是:a.产业结构模式转变。必须站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全局高度,加速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重点是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制订并组织实施推动产业结构模式转换的产业政策,限期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加速发展低耗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型产业,控制传统资源初加工工业的慢性增长,加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加强污染和高耗能工艺替代,培养发展高科技型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污染消耗型向清洁低耗型产业的转变,建设本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b.生产力布局调整。重点加强城乡功能区域规划,加强区域功能管理,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分区调控,转变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人口稠密区、中心商务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区、文化娱乐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工业发展,引导工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工业区内集中。加强环境敏感区城镇与工业发展的立法管理,大力开展城镇和工业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示范,理顺多个不同经济功能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c.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是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功能,调整城市规划布局,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一些城区的状况,积极规划建设副城、城市卫星城,改变城市“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方式,改变单核心城市形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骨架,拉动城市形态的转变,逐步实现生产经济型的市区向生态生活型转变。

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目标体系

3.1总目标

基于一些城市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环境敏感度,必须提高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体现城市的示范作用和窗口职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较低的产业结构水平,又增加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的难度。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条件,提出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建设的总目标体系包括:改善重点地区(水源保护区、城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居住小区、文化办公区和风景旅游区)的环境质量,控制非重点地区(市内工业区和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目标年基本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模式,改善全市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和美化。上述目标可概括为“五年局部改善,整体控制,十年整体改善,局部美化”。

3.2城区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目标体系

社会经济方面。包括:国家环保模范城考核指标,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指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持续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耗和水耗。

环境质量方面。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空气质量、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等。

环境建设方面。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噪声达标覆盖率等。

环境管理方面。包括:市政府对县政府的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完善度、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环境宣传教育普及率、环境信息等。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第5篇

 

1、定义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的政府治理图式。波利特在其发表的《联合性政府》一文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简言之,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政府内部各层级机构、部门的整体性运行为出发点,强调预防、公民需求和结果导向,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治理当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在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层级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达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单一窗口服务的新兴治理理论。

 

2、问题指向

 

碎片化与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希克斯认为,以往根据功能将政府划分成了各个部门,部门之间呈现高度分化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民生问题,整体性治理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整体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专家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所导致的结果”“;碎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有无数种问题的来源,必须在完善设计的整体性治理当中才能准确的知道它的由来”.韩保中则认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专业的机关间,缺乏沟通、合作与团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处理共同的跨界议题,造成政府机关个别或整体政策目标执行时的失败”.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挑战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许多联合性的难题(Joined-up problems)……,这些难题并不是按照专业、功能或机构的边界发生的”,“解决跨部门边界(Boundries)的复杂难题,需要新的途径”,“棘手性是指许多民生问题跨越了数个部门的边界,导致很难以单独的某个部门独自解决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问题是跨越部门边界的、是具有联合性质的不能以单一部门的力量解决的,因而整体性治理需要以此来作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这些棘手性问题的对策。

 

3、核心概念

 

(1)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希克斯认为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构成整体性治理,要分辨一个政府的管理形态是否为整体性政府需要从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来判断。他以组织机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将政府的治理形态分为渐进式政府、领主式政府、整体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协同型政府五种,而整体性政府要求的则是达到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的效果。

 

(2)协调整合。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中的整合分为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一个是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一个是政府运作。在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层级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三个方面,治理层级的整合是指国际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整合等阶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门进行整合;公私部门整合是指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整合。在政府运作层面则包含了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过程的整合;规章整合是指有关个人的规章制度与公共部门的规章制度、私人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的内容的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监督整合则是对政策整合、规章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的科学评估。

 

(3)信任与责任。希克斯认为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性整合,没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成为现实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关系对于构建整体性治理战略非常关键。同时,希克斯认为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当中最重要的,这里的责任感包括了诚实、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项目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诚实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时候应当遵守规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政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或项目责任)指的是行政人员应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4)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体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快速发展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邓利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网络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度和步骤,从整体性目的出发,力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简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实现轻松快捷、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1)存在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部门间条块分割导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职能上的重叠,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行政行为上的互相推诿,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职能上的重叠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负责,这样就容易出现因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同时,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可能目标冲突、数据不一致、标准不一,多重管理和执法最终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行政行为上的相互推诿在那些职能重叠、边界模糊的行政问题上屡见不鲜,“遇到好管的事,都争着管;遇到有财政资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抢着要”,遇到难管的事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企业、环境 NGO 等,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公民、企业、环境 NGO 等民间治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基数来说偏少,参与渠道受限、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才是我国环保 NGO 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车”思想也限制了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3)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的信息闭塞;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闭塞。“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而多数环保部门现有的监理仪器装备严重匮乏、陈旧落后、档次低、品种少。基层环保部门情况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时出数据;有些需要监测的项目,无能力监测,只好放弃”.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也显得非常欠缺,2013 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 14257个,其中国家级机构 45 个,省级 400 个,地市级 2252 个,县级环保机构 8866 个,乡镇环保机构 2694 个,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有独立网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度建设滞后。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落后可以简单概括为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数量和所涉及的范围相较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宽度还是有所不足,导致一些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模棱两可。其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跨地域性的生态问题规定多个治理主体,但是没有细化主体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导致在执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自由裁量。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工作的开展受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社会环保意识不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更是践行环保政策、环保行为的直接主体。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全民无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无论是民众、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环保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公众虽然重视环保,但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还是非常有限;企业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保 NGO 很多挂靠在行政机构之下,行政色彩浓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将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纳入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身利益。我国目前官员考核选拔的重要衡量标准是 GDP,即使还有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但 GDP 在其中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促进本辖区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降低环境准入的标准,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进来,对他们的污染破坏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干扰环境部门执法。

 

(4)技术支撑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运行的系统,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环境信息的获取需要更为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在监测装备上的先进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购买装备的费用过高,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监测系统。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网站缺乏有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通报,即使是专门的环保部门网站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1、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与形态的整合策略

 

(1)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机关内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机关间的整合,如健保与社福功能之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强化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大力宣传“生态城市”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 GDP 制度,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转变为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切身责任。其次,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实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部门治理方式(即大部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构建我国“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将区域内各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于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且同属于一个级别,因此设立一个较高级别的协调议事机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行政层级的整合意味着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层级,创建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增强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横向联系、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可以通过“省部合作”、“市区共治”、“市县共治”、“友好城市”来实现。“部省合作”是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跨越层级鸿沟、实现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衔接向等级间协商转变的很好体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发展“市县共治”“、市区共治”有利于减小市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调动县一级和社区等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市级政府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先进奖励、大力宣传等工具,运用经济杠杆与分级统筹、合作参与的形式,推动县级和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友好城市”是促进国际间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若将其扩展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是拓宽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国际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层级的重要方式。

 

(3)加强与私营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公共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存在的各种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公私合作不仅要求在公私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顺畅的参与机制,还要求在私人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公私合作可以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美国 E.S 萨瓦斯提出的 BOT 与 TOT 模式、大力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与私营产业合作的整合策略出发,大力培育环保 NGO,拓宽其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渠道,走出一条“政产学研联盟”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道路。

 

2、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运作层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关键活动之一,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标,我们要保持有关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提供给国民更好服务质量的治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四个方面下工夫,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

 

(2)加强服务的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服务的整合,指的是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供给方式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整合,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积极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活跃、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加强监督的整合。首先,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方面,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资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起一个“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市场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以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标准,决定是否强行关闭该企业;在公民个人方面,可以建立环保奖惩机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环保政策。其次,完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立法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监督体制。

 

(4)加强规章的整合。规章可以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的是地方政府规章。要将以上类似的规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规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关职责,以免出现规章重复、多头执法的现象。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中央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规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质。再次,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区域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增强其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的职能。

 

3、构建一体化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1)改造和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集中报送管理办法》,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专栏,按照分类、及时、双向、集中的原则采集和反馈有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策、制度、节能、排污等实时情报。

 

(2)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共建和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企业的能耗与排污情况、污染布局以及环境评价的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形成环境治理的数据信息网络。

 

(3)通过信息流与服务再造,力争向“一站式”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靠拢,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采取网上办公服务的方式,将事前审批、环境评估、税费缴纳等涉及不同部门的对接活动联合起来,转变传统串联审批的方式为并联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目标。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可以在环境治理数据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收集和传递由各省市提供的各种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实现与各级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环保科研部门的局域网相连,通过网络将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环境治理信息系统相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全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Perri6、Diana Lea、tKimberly Steltzer and Gerry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cerm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Hound-mils[C].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

 

[2] 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

 

[3] 韩保中:全观型治理研究[J].公共行政学报(台湾),2009(31)。

 

[4] 关音:我国环保 NGO 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12(4)。

 

[5] 曾凡军: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 周厚丰:环境保护的博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7] 2013 年环境统计年报[R].

 

[8] 曾维和: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