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9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增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者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包括的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认知体系三个重要环节的分析研究,探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现路径。
1 把握力
所谓把握力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中实现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教师教学备课的第一个环节,能否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顺利有效转换,是对教师是否把握教材和教学之间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考验。具有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所要求的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也即具备一定的把握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把握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体系的统一性真正把握好,授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目的、要求、内容及意义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体系要把握其要义,掌握其精神,在把握教材基础上,在教学体系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具体授课方式,都能将课程大纲有效的贯彻施行,保证课程性质不改变,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功能,做到授课即使形散但不神散。二是授课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发挥主体。从教材统一性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专业特长和自己专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争取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掌握好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2 建构力
建构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建构起合乎路径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
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在准确恰当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辩证关系基础上建构起合乎逻辑富有思想的教学道路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教学思路建构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着手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形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道路过程中,要从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其实践性原则,因为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使人们树立政治方向、形成意识形态和确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而且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紧密联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不从这一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则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复杂与加速变迁,在发展的取向上也要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以往受简单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在思想政治上所出现的问题,也很难通过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变化,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系统综合的改革与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契合于当前社会发展变化。所以,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进行合理的阐述和解释,从而将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很好的体现出来。
3 适应力
适应力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具备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满足其成长需要的能力。
作为教师备课的第三个步骤,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能否具备将教学体系转变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认知体系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诉求,这个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前两个环节的落脚点,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要坚持两点基本原则: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要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教师对生命本体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学生共享;二是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切身的利益。如果没有形而上的追寻,生命难免卑俗,如果缺乏形而下的根基,内容必将空虚。将两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既考验教师的智慧,又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转换能力所面对的是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最后到学生认知体系这三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对应的主体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转换能力在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把握力、建构力和适应力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教学的转换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8,(2).
[2]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西藏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达80%,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障,而且对于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建立西藏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西藏高校成为西藏斗争的前沿阵地,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的,其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任务是通过思政教师完成的。在民族地区建立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除了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需求外,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一)发现教学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通过建立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首先可以填补西藏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空白;其次,通过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课前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堂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资源是否充分运用等; 通过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课后的反馈,了解自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否得以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教学质量是否有提高,等等,通过教学能力评价既了解了教师教学状况,也检验了教学效果。
(二)改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反馈,教师就会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对症下药”,及时矫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增进藏汉师生了解,增强课堂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通过征求专家、学生对建立西藏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意见,汉族教师(西藏高校思政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汉族教师)对藏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基础、教学手段的接受度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汉族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教学方法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 西藏高校思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现状
(一)西藏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从教师专业出身来看,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本科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R档慕淌λ?占比例非常低,大部分教师本科专业为其他专业,如:历史、计算机、体育、英语、生化等专业;从担任思政教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我校思政教师兼职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从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学历和硕士学位占90%以上,高学历学位的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博士人才的流失情况非常严重,目前承担思政教学的教师主要还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部分本科学历的老教师,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本科专业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毕业;从教师的科研水平来看,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科研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起到。
(二)西藏思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2015 年 11 月, 我曾对西藏高校思政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 就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的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抱怨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技能不佳。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各种技巧性方法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等环节,目前,西藏高校思政青年教师在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等方面比较缺乏,特别是讲解技能,因此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迫切需要提高。
(三)西藏思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方式现状
西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现状是什么样的?是否依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为了摸清西藏思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方式现状,建立科学的“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了西藏三所高校,通过对其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考核指标的调查,发现如下具体情况:
1 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西藏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基本上采用院系领导、同一教研室教师、本专业学生等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测评,且评价方法一般都流于形式,同行、领导都不会为难本院系的教师,基本上都会给与合格。这种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内容不具有全面性的评价方法不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起到督促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中展开的,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高低也是通过课堂来展现与评价的,因此课堂教学历来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内容。但构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只是其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课前、课后评价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学的评价内容与非民族类高校相比并无差别,不能凸显民族类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其他教学素质、教学能力,难以真正适应民族高校发展的需要,从而也就不能实现民族高校教育的目标。
3 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对优秀教师的考核只是从综合方面的考核去进行,且流于形式,关于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几乎是空缺,在维稳和科研工作的重压之下,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 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能力从心理学教学来说是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实践过程来说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出色地完成某一项任务的个体特征,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大学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能力的内涵也具有多样性,每位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理解也有所不同。腾祥东从教师综合能力的角度,以现代化的视野提出教学能力应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1]林永柏从教学过程的角度(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提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教学创新能力,林永柏教授的观点对构建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建敏认为教学能力包括:观念革新能力、指导学习能力、学习提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他提出的双语运用能力较适合对民族地区教师能力的要求,值得借鉴;[3]当然还有其他学者的论述,总的来看,各学者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各有侧重点,有的学者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的注重提出科研能力,有的注重课堂教学能力,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等等,虽各学者提出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特征
本人认为,西藏高校教师思政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三大部分构成:课前的认知: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课中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学内容的驾驭与分配能力,藏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后的反思调整:教学的反思能力等三大方面。在这里我们只是从简单的轮廓说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但作为民族地区思政教师,其教学能力的构成应有别于内地高校思政教师,从总的来看,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具有如下特征。
1 民族性
这里的民族性指的是教师课前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性格、学习方式与思维特点及民族地区的风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民族地区的五年教学工作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当地历史、文化及少数民族的熟知对开展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扫除日常工作的些许障碍,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民族性还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时能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与思政教育有?C地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爱国教育的统一。
2 专业性
针对目前西藏高校思政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政课专业理论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应系统地掌握,这是理论知识方面的专业性;更为重要的是,对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也是教师专业性的表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学生所期待的。
3 符合实际
在民族性、专业性的基础上,贴合实际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我们会从西藏青年教师的实际、西藏学生的特点、西藏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政专业的教学目标来具体阐述如何构建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 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符合西藏高校实际的西藏高校思政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 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表达能力即课堂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本科生教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本科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铺垫工作。除此之外,藏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将教师课堂表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以学生需求为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这里学生的需求既指学生对教学内容、技能的需求,也包括课后学生对教师课堂反馈后改变的需求。在建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时,我们既征询了同行、专家意见,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从而实现了对教师的全面评价。
(三)青年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课前准备能力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角色意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并从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途径,以此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目前在各个学科中都有运用。高校思政课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高校思政课日益突出的教学矛盾,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从不同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理论进行研究,二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的论述,三是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视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单纯关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忽略对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研究,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这种灌输方法剥夺了大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与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产生了冲突,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致使正面引导难以产生共鸣。总之,当前高校思政课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自觉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特点,更好地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广泛运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积极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转变教学方式是开展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使思政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积极探索新方法,运用新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采取专题讲授方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突出问题意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最关心、亟待解决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维度,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引导学生主动研读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并以课题项目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题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真正理解、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主动对接信息化教学新形势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部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教学,能够准确、迅速地查阅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和价值判断,把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构建新知识体系,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大背景,将教学领域从课堂延伸至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颇具颠覆性的概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带来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渗透力和持续性,满足教学的交互性,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以及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传统课程资源、如何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主动对接信息化教学新形势,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时展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别化教学。例如湖南省教育厅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云空间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并确立10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以此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打造面向全省大学生开放的网络空间课堂,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名师空间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互联网不仅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多元化学习,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此外,信息化教学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以下教学必备技能:1.课件制作技能: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自己的课件中,突出课件的针对性。2.屏幕录像课件制作技能:屏幕录像课件教学方式是一种程序化教学方式,教师既可以通过PC环境下的屏幕录像软件,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将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信息全方位呈现在视频课件中。3.媒体视频文件编辑、转换技能:教师可自行对多媒体视频文件进行编辑、转换,从而能在各种移动设备上进行适时播放。4.移动应用交流技能: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各种社交类应用,摒弃传统式说教,与学生平等探讨,让学生用更便捷的移动方式学习知识,实现课后师生互动。
(三)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或课题出发的,一个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当今高校教学要求的,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为了防止研究性学习指导流于形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制定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这都需要较强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基础。由于思政课课程体系跨学科的性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层次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强化科研意识: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认真钻研研究性学习、关注教学主体,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二是以科研为抓手,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科研灵感、拓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思路和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反思,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践教学中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巩固研究性学习效果,促进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学生培养”的良好局面,通过教师的影响,也将促进大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基本特征。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具有鲜明的个性,很长一段时间来被人贴上“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享乐的一代”“、温室花朵”等标签,因此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鉴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化师生互动,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研究学习,促进师生双方加深了解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无疑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动整个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与和谐的学术环境的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大学生走弯路,犯错误,目的是推动学生从被动走进主动的自主学习,让大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实践积累研究经验,转变对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独立思考的一些依赖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牢基础。新型师生关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又能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价值,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但获得认知上的增长,同时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教师角色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适应新形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自觉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引导,积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洲,钱国英.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2]邱翠竹.研究性学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J].高等教育,2011(12).
[3]李金萍,李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及模式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四整合”;观点;结构;方法
构建“双优教育”理念下“四整合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全方位研究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系统效应,探索并形成我校自己的教学模式。所谓“双优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树立整体优化的观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要素有机构面的整体,不是简单的要素拼加。我们不仅要努力优化各个要素,使教师自身的素质高,学生的基础更好,采用最好的教材、最新的教育信息,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时间,而且要努力优化教学结构,以最科学、最合理的关系,使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共振”效应,使整体的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不能机械或不协调)。而且要处理好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而不是游离的,孤立的,抵消的),还要处理好整体与环境的关系,使教学环境成为课堂教学的保障,课堂教学要努力适应教学环境。
二、优化认知结构
从认识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正确认识的过程。科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掌握教材系统,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建构起科学的体系。从而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这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教师最主要的劳动。
第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难点,找准知识迁移的最佳固着点,提供知识过渡的桥梁。
三、优化心理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因素对教学法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师生如何心理相通,产生“共鸣”的心理效应?我们应认真研究。
教师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转换成语言形式,通过大脑的指令,发音器官发出语言声波,同时通过眼神、表情、体态传出教育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脑的神经冲动,大脑接受神经脉冲,把教育信息变成自己的语言形式,同化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这张图显著表明“生理层面”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心理是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心理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又一重要保障。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例如:学生年龄越小,注意越难于集中和持久,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最佳教学时间。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善于控制自己和学生的不愉快情绪,使教学在充满希望的快乐恬静的氛围中进行。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很难说哪种教学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差。只要是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驱动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地体现。说:“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这并不是专指某种教学方法,而是指明了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的结构应有以下环节:激趣,引导探索,分析研究,综合概括,练习应用,巩固发展。
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现代化。传统的板书、挂图、观察、实验等手段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一些难于演示的,不易看清的,活动性强的,有危险性的内容在逐步被电化教学手段替代。例如:教师的板书若规范、直观、鲜明、有序,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有着强的示范作用和感染作用。这是一般电教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但电教手段,可以使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老师省时省力,融声色光于一体,对学生的感官性强,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而且,我国电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必然突破“视听教育”的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步成为电化教育的施教中心,从而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教育呼唤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师应该尽快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
总之,优化时间结构,应强调科学性、目的性、实践性原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努力树立整体化的观点,从认知结构、心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对策
知识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基于这种情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必然会受到阻碍。为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4所学校(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问卷的发放采取两种方式,最主要的方法是对四所高校的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直接收回,另一小部分问卷在网上发放,通过问卷星收回。本次调查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90%。样本结构如下:118男生(43.7%),152女生(56.3%);理工科类127人,文科类143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调查现状
1、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感较高
在270份调查问卷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感兴趣的只有9.76%;比较感兴趣的有42.9%;不感兴趣的有47.34%。通过数据可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有将近一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一,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其二,可能是学生在后天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在调研中,当问“有些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逃课的原因”时,50%的同学选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感兴趣,30.95%的学生选择老师讲授效果不好,可见大部分学生是在后天学习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的。
2、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认可度不高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当问“您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多选题)时:认为是必修课必须上的有71.43%;认为能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有57.14%;受老师讲授内容吸引的有38.1%;想要拿到学分的有71.46%。从数据中可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基本上是因为是必修课,想要获得学分。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完全不同。当问“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时,非常满意的只有9.52%,满意的有18.57%,较满意的有40.38%,不满意的有31.8%,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认可度不高。
3、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知度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熟知程度,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问题,调查表明,180名学生更愿意去接受研究性教学模式,占66.67%;64名学生认为都能接受,占23.70%;只有26名学生愿意接受传统式教学模式,占9.63%。在调查“认为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否有必要”时,有8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非常认可的。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对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问“您认为您所在的思想政治课班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情况”时,有44名学生选择“很好”,占16.3%;有140名学生选择“一般”,占51.85%;有33名同学选择了“差”,占12.22%;有53名同学选择了“根本没有开展”,占19.63%。可看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情况是较乐观的,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开始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依然存在31.85%的班级没有开展研究性教学。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有待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而在现实教学中这一舞台一直被教师占据,教师担当演员的角色,学生则是观众,教师讲、学生听,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包到底。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已有抵触心理,66.67%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愿意接受研究性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师已成为课本知识的“搬运工”。在这种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教学方法多样化,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下,学生已变成知识“接收器”。这种教学理念的传承性,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开始期待研究性教学模式。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有待改进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要求,更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要求[2]。当问“您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多选)时,有76.19%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传统教学模式片面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要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当问“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42.86%的学生选择了“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从数据可看出,研究性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满堂灌”的方式。对“您是否喜欢单纯理论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时,11.9%的学生选择一点都不喜欢;45.24%的学生选择不太喜欢;38.1%的学生选择一般,只有4.76%的学生选择喜欢。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待深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哲学、伦理等多学科知识,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科书中枯燥的知识如果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学甚至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通过调查得知,当问“您读过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吗”时,只有64名学生认真读过,占23.7%;180名学生偶尔看看,占66.67%;26名学生根本不读,占10.38%。可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单纯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当问“您认为您上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如何”时,54.76%的学生选择与时代有差距,35.71%的学生选择与时代接轨,9.5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在与时代相联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形式有待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考核形式应区别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只单纯以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当问“您认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考核”(多选)时,23.81%的学生选择试卷考试,54.76%的学生选择课堂表现,38.1%的学生选择平时作业,33.33%的学生选择论文,59.52%的学生选择日常思想行为表现,73.81%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已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应试教育模式,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纳入考评体系中,或虽纳人考评体系但权重较小。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对策探究
1、由教师主体向“以生为本,还生于学”转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以生为本理念,是新教育理念内容的核心之一,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方面,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要求。与其教给学生一屋繁杂深奥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
2、由单一教师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身的教育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一味使用课堂讲述的方法,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应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结合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录像演示法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
3、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的转化
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学与学生的桥梁,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避免照本宣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用教材是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但是,其学科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的语言表述不利于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育部和教材编写专家一直强调通过研究,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念体系转化,既积极保留现有教材的精髓,又赋予新的内容和知识架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时代性,保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读贴近实际,具有前瞻性和真实性[4]。
4、由应试方式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方式,所以评价体系要注重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要注重考核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往往更多融入教师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评价体系要使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以鼓励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更多的注重过程性评价。
四、结语
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课,必须要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作者:周燕 杨琳琳 李亚青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祥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刘伟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