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工培训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39-02
一、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培训工作观念陈旧,对职工教育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领导只注重抓产品质量,抓市场竞争力,抓企业的管理,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一切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就是知识更新的竞争。由于认识错位,企业对培训制度的制定,机构的建立完善,资金的投入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职工培训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普遍滞后。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偏低,大中专生占有比例少;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更少;一专多能人才稀缺,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2.培训模式和内容陈俗落套,使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好。(1)培训内容脱离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一些企业把企业培训等同于一般的文化和政治学习,敷衍了事;或搞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培训,从表面上看,培训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收效甚微。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对人才的要求。(2)培训目标欠明确,规划不具体。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然而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培训采取的措施往往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中长期培训规划,盲目培训,无效培训。教师也临时凑合,培训时间一到就完事。(3)培训管理不严。培训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全面具体的培训档案。致使培训工作连续性不强,盲目安排,造成重复培训,发展失衡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3.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职工培训泡沫成分增加。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社会上花样繁多的培训,就不难发现:有文凭无水平,有证书无技能,有知识无能力,有人才无效益。这是一种培训上的不正之风,也是一种培训造假行为,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某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出于经济利益,为保证生源而放松入口关,马马虎虎考试即可“毕业”,企业管理部门也纷纷充当“好人”,造成毕业证书大大贬值。(2)近年来,以培训考察之名兴公费旅游之风,将培训班越办越远,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名誉专家讲课,接受国内外最新知识或理念,开阔视野,实际上大量的费用和时间用在观光旅游上。没把企业有限的培训经费放在刀刃上。
4.当前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三大困扰。(1)资金缺乏的困扰。企业历年来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很多,负担沉重,是造成职工培训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又面临改革改制的关键时候,即使想强化职工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也无资金作保证,近几年我公司职工经费使用比例还不到1%。尽管中国已规定企业职工培训费必须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而挪用职教经费,抢占职教校舍,租赁设施进行创收的现象屡见不鲜。(2)自培人才流失的困扰。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缺乏留住人的硬环境。有些企业花大力气培养了人才,但和一些效益好的企业相比,工资待遇偏低,后勤服务没有保障,造成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还有些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的自身价值难以体现和满足,任何事都是论资排辈,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花大力气培养职工,而职工在知识技能提高后一走了之,企业常为他人作嫁衣裳,等于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这也是大大挫伤了办培训的积极性。
二、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
1.职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
2.职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须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3.职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4.职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职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职工培训工作。
三、促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发展的对策
1.企业应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强职工培训,首先应正确认识评价当前国有企业职工素质的现状和要求,进一步转换观念。职工培训是终身教育。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相应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职工制度。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各部门就在宏观政策引导、规划、机构、设施、条件等方面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有力的保证,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企业职工培训。过去因为存在着“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想,过分强调物质资源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意识。树立“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党的十四大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中国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低。这种人力资源量多质低的矛盾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瓶颈。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职工培训,培养大批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 树立“振兴企业,教育为本”的观念。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先有人才,也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群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造就一流的企业,而造就人才主要是企业职工培训。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只考虑引进设备,但先有先进设备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必须提高使用设备的职工素质,提高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国家和企业将职工培训作为制胜法宝。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会“棋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培训出效益,高投入才高产出”的观念。企业经营者应高瞻远瞩、身体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的进步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经济,高超的技术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也可以引进,但所需的大量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而只能依靠大力发展职工培训。这方面已被国内外无数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企业负担过重,而忽视职工培训,必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加强。
3.加强职工培训法治化,坚持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培训行为,对企业职工培训和管理由“人治”变“法治”。首先,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带头学好法律,在企业中宣传贯彻《劳动法》、《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将职工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要从较高的立足点看待加强企业职工培训的战略意义,在竞争中依照《企业法》关于“企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规定,大力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把企业投入、奖惩等激励措施与加强职工培训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求的是精细、准确,对职工的培训已从过去那种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轻技术训练培养;重产量考核指标,效益考核指标,轻教育培训考核指标、职工素质考核指标转变为设备引进与职工培养同等关注,经济效益与职工培训同等重视。其次,对参加由企业承担培训经费的学历、脱产、半脱产培训的职工,应签订培训协议,提供保障作用。在《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第14条已提出明确的要求:“培训合同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培训协议是企业与职工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表现,它对提高培训效果具有较好的保障作用。最后,通过强化管理,以杜绝泡沫现象。泡沫培训实际上是一种虚假培训或低质量的无效培训。要杜绝这种泡沫培训,首先是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要注重知识和能力,以实绩取人,而不能以“本本”作为衡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唯一依据,其次要为人才的合理使用创造平等竞争条件,让人才能力表现在实处。对社会上一些以学习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的培训,不要盲从。
4.改进培训方法,注重培训实效。过去的培训班,我们通常采用“满堂灌”的做法,学员是观众。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不理想。我公司近两年的培训都采用了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全面出击,较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是讲课,即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讲解。二是请资深的教授做专题讲座。三是作业,对每门培训教材,我们都配备了相应的作业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同时也要求教师及时批改。除此之外,还必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人才培养。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从长远考虑的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整体学历层次的提高和继续教育的实施。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作出战略性规划部署,大力地、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各类人才。我们除了举办各种培训班,还采取了送培、委培、吸纳毕业学生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进行地培养人才。
企业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需要在体制改革中不断深化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能够正视现存的问题,端正认识,将企业培训纳入科学的轨道上去,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训工作一定会走上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艳.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5.
[2] 毕结礼.企业培训师(工作要求)[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煤矿井下职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
一、煤矿井下职工安全培训工作必须经常化和制度化
制度既是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统一行动的准绳。建立和完善与煤矿井下职工安全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培训制度,按照符合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科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搞好煤矿井下职工安全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要把井下职工个人安全工作由处理事故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事前预测的主动防范,必须十分重视提高煤矿井下职工的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能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具备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人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为此,各基层单位要配合职工学校做好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真正被职工掌握,成为职工在生产中的自觉行动。要有计划地在职工中普及现代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使大家懂得事故预测的基本方法,把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推广到井下基层生产实践中去。
与此同时,煤矿井下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可以深入到基层,各区队可以根据工作要求合理安排时间,把职工集中起来进行自主培训与职工学校培训相结合,对井下职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安全培训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多样,培训内容必须紧贴安全生产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职工安全培训的次数,以每周壹至两次为宜,每次活动时间一小时左右。第一次学习活动可以对上一周的安全生产中发现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讨论。第二次安全学习活动,以学习安全知识为主,重点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
各区队自主进行的职工安全培训,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基层队安全生产情况,提出问题,启发讨论,使大家开动脑筋,发表意见。通过职工亲自参与讨论,可以使职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煤矿井下职工安全培训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强化技能培训
由于井下生产环境复杂多变,各生产单位在工作过程中都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思想上需要协调统一,技术上需要不断改进。所以,职工安全培训工作就必须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特点,工作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不可照本宣科。这就要求职教教师积极提高业务水平,把专业技术知识与井下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经常深入井下区队调研,和职工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座谈,注重安全培训的实效性。
抓好安全培训的目的就是让职工增长技能知识,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知识,依靠人才。我矿推行和鼓励有作为的职工积极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使井下每一名职工都能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拔尖人才是企业强根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矿还把科教育人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让职工人人能成才、干成事。煤矿井下职工是人力资源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他们重点培养,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煤矿井下职工安全培训工作必须强化职工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建设煤矿安全文化,就是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趋向和文明生产生活秩序的新时代煤矿职工。使每一位职工能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高度自觉地按照安全制度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与健康,同时要确保各类生产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职工安全培训工作中,有目的的把集团公司的安全文化和我矿的安全文化愿景、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把企业安全文化与职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结合起来,使每一位职工把“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心中,充分体现“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逐步使各班组时时、处处、事事都牢记安全,落实行动,做到“自主管理”、“三不伤害”,天长日久形成固有的安全习惯以及职工头脑中固有的安全意识。在职工内创造一个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体系,使其深入每个职工甚至家属心中,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变企业的强制管理为自我管理,变企业领导的监察为职工自身的安全需要,自觉地追求生产安全,从而向“我要安全”转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员工培训体系示范校建设
近两年,我校正在大力开展国家示范校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我校建设成为服务于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快速发展,辐射三北和环渤海地区的高水平的港航职业国家示范学校为总体目标,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把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做大做强。因此,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体系成为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职业能力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训的根本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搭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的桥梁,建立职业能力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此外,职业院校要做好员工培训,不仅要选择好内容、把握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不然,就会导致培训的随意性,使培训没有养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没有效果。所以建立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又是职业院校顺利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的根本要求。
二、当前港航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港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笔者对天津市具有港航特色院校和具有港口特色专业的几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港口技术技能型员工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急需加强。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在港航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正处在缓慢上行阶段,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师资储备、课程资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我市港口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急需改革创新,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也急需加强建设。
2.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还应进一步提升。目前,港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工作都属于港航类学校的重点工作。但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近一步提升,特别是需要规范培训课程开发设计和流程,必须着力开发具有港航职业特色的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课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
目前,天津港的加快发展,迫切要求提升教育培训功能。据测算,天津港每年将补充和新增3000名以上能够熟练掌握港口机械操作与维护、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和现代物流服务等专业技能的员工,才可满足港口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每年还将有1.5―2万人次的员工培训需求。我校作为天津港的隶属学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也为我校建设国家示范校、提升规模和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规范化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系统,应基于有效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教学和培训目标,精选相关课程,根据目标对各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评估教学效果和培训收益,为以后的教学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才培训体系。
我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下面就职业学校如何更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体系提出六点意见建议。
(一)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现实针对性
本着港口发展、岗位需要和个人需求三个方面结合的原则进行,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以各级各类岗位为基础,分析员工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职业化行为模块和行为标准,使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平衡发展,互相促进。
(二)明确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目标
培训目标是教学和培训活动开展的方向,由学校管理部门采用各种方法从社会及企业不同角度收集各种信息汇总而成。针对我校实际,按照港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开发具有港航职业特色的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课程,更好地满足学校和企业的培训教学需求。
(三)系统设计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课程内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群的对接,同时加强岗位培训课程的开发,以港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重点,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施步骤。从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改革入手,深化顶岗实习程序环节,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四)建立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效果评估体系
效果评估是检验教学和培训活动成败优劣的手段,是检验取得效益的唯一标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培训评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反映层评估:又称为感觉层面评估,是学员对课程直观的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及时与学员进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如:讲师的讲课风格,教室环境的布置、教学手段的使用、教材是否详细丰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等,学员对此做出主观评价。授课教师可以从学员的直接对话中或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学员对课程的直观印象,对教学和培训工作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学习层评估:又称吸收率评估,是评价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采取课后测试、问卷调查、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等方式获得评估结果。
行为层评估:又称行为转换评估,是评估学员在工作中应用了多少所学内容的评估方式。即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学员的上级、同事或下属观察其行为是否产生变化,是否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般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即通过考核并对比学员培训前后工作绩效的变化来评价培训效果。
结果层评估:它用来评估上述(反应、学习、行为)变化对组织发展、企业的经营结果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此阶段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但评估需要的费用、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难点。
(五)要注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员工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设定。在教学改革上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之路。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岗位群的对接,课堂与生产现场的对接;专业课程教材与员工培训教材的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注重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建设,形成了校厂一体、工学结合、教产并举的办学特色。将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模拟成企业真实场景,学生在学校里就体验到企业环境、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适应企业的管理,完成由准员工到员工的过渡,达到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员工培训内容的知识面要更加前沿,更具创新性。要以港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重点,在员工培训内容的开发上要加强岗位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开发出的课程可用在职业教育拓展教材上,供学生选修。这样就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员工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
(六)职业教师和培训师队伍建设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尖子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进修和到企业实践制度,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现教师由理论到实践,由学校到企业,由课堂到生产现场的良性过渡,完成职业教师到技能培训师的转换,培养全能性教师队伍的建立。
当前,第三批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此期间,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的现实针对性,设计多样化、前沿的培训课程及培训方式,时刻加强职业教师和培训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和培训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这样必将进一步增加学校的竞争实力,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示范校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石冬梅.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构建.中外企业家,2013(04).
关键词:培训考核 创新 培养人才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培训是获得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改善人才运行机制,才能跟进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人才的成长,激发人力资源的效能和创新能力,强化职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达到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目的。
1 创新培训形式,不拘一格,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第一对技术工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岗位交叉培训。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人员精简、岗位调整、和生产任务的不断加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必然。因此,应引导技术工人向一专多能发展。培训部门想方设法为职工一专多能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岗位交叉培训。为提高关键岗位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培训效果,炼钢厂聘请职教中心专职教师与厂技术专家组成师资队伍,对生产关键岗位骨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采取ab班重复教学方式,职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解决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工学矛盾。
第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强化生产操作岗位培训。2009年炼钢厂开展了7个工种400多人的职业技能鉴定。为达到公司提出的以鉴定促进培训工作的目的,厂培训部门利用职教中心和厂内的教育资源开展鉴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以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为依据,实行培训合格证制度,只有培训学员按规定课时完成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级别的培训合格证后。才能参加公司举办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第三对新上项目技术工人的培训采取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在新上炼钢工程项目时,炼钢厂组织了70人的培训队伍赴包钢、太钢学习,参加培训人员全部是生产线上的骨干和技术精英,临行前先在厂内进行基础理论、安全、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让他们对新上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经过讨论,制定详细的培训大纲,分段培训计划、学习要求及考核标准,把外出培训与厂内部培训融为一体。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岗位培训,培训结束每个职工都通过了考试考核。因此,回来后马上能在本厂的生产线上上岗操作,保证了新项目的顺利投产。
第四“借用外脑”增强企业培训实力。为了尽快提高职工技能水平,适应生产需要,确保新设备正常运行。炼钢厂认真抓好职工的学习培训,邀请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到厂,对车间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选送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无论在厂内或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车间组织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其它职工。依靠这些骨干先学后传,使更多的职工在较短时间,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复合型工人。
第五 “一问一答学习提纲下载法”,培训组织者不再需要把受训者集中起来,而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分解成一问一答学习材料,定期通过微机局域网或下发书面学习材料的形式直接介绍到培训对象的桌面,由学员自学,辅以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检验和评估手段,以实现培训目标。
2 以理论、实践考核相结合为形式,促进考核创新
职工培训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本,培训考核是对职工进行的培训学习后的考核,目的是检验职工是否掌握培训要求。只有强化培训考核,才能提高工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2.1 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价,加大奖惩力度
为搞好培训考核与评价,炼钢厂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培训组织体系,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人考核领导小组。针对各车间对培训认识高度的不同,制定措施,严格管理,加大对职工培训的考核力度。考核以实效、有作为和工作业绩为第一尺度,杜绝一切形式化,车间将技能考核当作职工业绩考核的重点来抓,与外出培训、职工转岗、岗效工资的分配严格挂钩,使技能考核成为衡量职工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尺,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加快了职工“学、帮、赶”的步伐。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培训考核方案和客观具体的考核标准,将考试结果与利益挂钩,扣罚一定比例的奖金,还要进行强化培训,加大培训的奖惩激励力度。
2.2 实施培训考核,提高职工素质
一直走在高科技前沿的炼钢厂计控车间实施的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的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已在全厂普遍推广。该车间负责全厂自控、电气、网络设备等的维护保养工作,是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车间,现已发展成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职工队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54人,占车间职工总数的70%。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18人,技师6人。
随着炼钢厂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但对技术职工的考核问题,由于不好量化,一直以来没能体现出对职工技术含量的考核。为加快pc维护工和电工的技术融合,调动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计控车间率先推行技术考核,引入竞争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操作便捷、方法科学、内容详细的技术考核制度,每半年对职工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考核,将职工的技术考核成绩作为计发奖金的依据。考核实行理论、实践与综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故障的判断能力、检修能力、检修质量、检修速度、检修记录、检修汇报以及安全现场涉及问题等,考核采用百分制,理论占总成绩的35%,实际操作占35%,职工平时的工作表现及班组综合评议占30%。每次考试,由车间统一出题,集中考试,严格监考,统一判卷,为了将职工培养成三电一体的多面手,每次考试都将计算机、仪表、电气知识按比例加在每个工种的考题当中,使职工能够掌握全面的技能知识。
关键词:绩效考核事业单位应用研究
一、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仍然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即使有了绩效考核,也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表现在领导层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年终临时拼凑班子仓促考核,影响考核质量;被考核者在述职时,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而群众不了解考核的重要性,在评议中只说好话,民主测评敷衍了事,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考核内容形式化,缺乏标准规范
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或量化指标不细致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平时的考核没有资料积累,账、卡不健全,使年终考核与平时工作脱钩,无据可查。考核的等次不能严格按规定标准确定,大锅饭倾向严重,讲平均,搞平衡,优秀指标控制不严。
(三)指标设计流程过于简单、量化不足
绩效考核管理中,被考核方在绩效计划、衡量标准的确定等方面参与不足,让被考核方觉得绩效考核是一种监督和惩罚的手段。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往往是上级下达的绩效指标,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指标制定后缺乏及时调整修订,致使某些指标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
(四)缺乏对绩效考核必要的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特别是对具体参与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培训和辅导。绩效考核不仅取决于评价系统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还取决于评价者的评价能力,评价者的任何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其它环节的有效性。
(五)不重视考核总结
考核工作结束后,不注意向考核对象反馈考核意见,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和转化考核结果,使考核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重视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1.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相比,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宣传、鼓励,使单位领导、考核对象、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绩效考核工作放在议事日程中去安排、督促和检查,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作用。
2.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应以其承担现职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主要包含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实践中将德、能、勤、绩分别细化出若干个指标,每个指标再分成若干个分值档次,按总分值再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考核等次,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奖励标准,这样使绩效考核更加直观、通俗、易于掌握。
3.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正。只有坚持考核原则,做到层层把关,才能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考核等次的确认才会被广大职工接受并起到相应的激励、促进作用。
4.重视平时考核工作。加强平时考核工作的资料记录和积累,为年终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充分考虑平时考核的比重,以解决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脱节问题。事业单位可采取以部室或科室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资料累积起来。全单位每季度考核一次,以拉开部室或科室之间的档次,年终再进行总考核,评出部室或科室以及职工年终考核档次。
5.充分重视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工作。被考核职工与所在部门的其他职工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其他职工对被考核者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业务能力、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有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考核时可采取职工座谈会、找有关人员面谈等民主评议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避免以偏概全、主观主义等问题。
6.考核工作要有专管部门及专人负责。不能把考核工作作为临时性的工作,要由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起来,并作为日常工作去做,要有专人负责。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职工考核台帐和档案,并起到监督和督促考核者的作用。
7.做好考核工作总结,加强绩效考核反馈环节。首先,考核工作结束后,应认真及时总结绩效考核中的经验、不足,以利于今后考核工作的改进。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职工队伍现状,分类排队,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其次,加强绩效考核反馈,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给被考核者申辩说明或补充的机会,从而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
1.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提薪”和奖金的关系。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一整套工资标准,并采取“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晋级”的工资晋升方式,工资提升或调整,主要依靠单位统一进行。这仅是纯粹的“晋升”概念,没有“调薪”的概念,目前的日常考核与工资提升或调整无关。奖金作为超额劳动的报酬,代替了“提薪”的功能,奖金发放变得复杂繁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薪资分配应遵守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必须对每一名职工的劳动成果进行评定和计量,按劳取酬,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决定职工报酬的主要依据。合理的薪酬不仅是对职工工作成果的承认,而且可以产生激励作用,在单位整体形成进取和公平竞争的氛围。应该通过考核,建立“提薪”新概念,运用提薪、奖金的杠杆,使每一位职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及时获得提薪与奖励。
2.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晋升、调动的关系。每个职工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有更高的需求,希望进一步获得单位的承认,会为在较好的职务上工作感到骄傲和自尊,也会为不能取得好的职位而恼火和不安。总之,职工希望晋升,而单位应开通这条“晋升”通路,满足职工欲望,使之成为激励杠杆。每个职务都要求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职工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用人要扬长避短。通过考核全面了解职工情况,为单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选,使职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以此相应的以“晋升”为目的的考核工作就可以纳入日常工作的考核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将职工日常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的考核结果,用于“提薪”和“奖金”的同时,也作为“晋升”的依据。
3.必须明确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关系。从主观上讲,事业单位教育培训责任机构非常希望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然而,他们并不清楚单位中哪些部门、哪些岗位的哪些人是急需要接受培训的,而这些人因为缺乏何种技能、知识和经验,而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或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些人又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在哪些方面得到教育帮助等等。教育培训责任机构所清楚的是上级有何种指示,上级是如何要求他们进行普及教育的,诸如继续教育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多少、政治理论学习参加人数达到百分之多少,还有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等等。教育培训的责任者所关心的和所追求的是上级的意图是否得到贯彻,教育工作是否展开,花了多少教育经费等等,而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培训所应解决的根本问题。
改变这一切的起点是把教育培训的责任转移到各部门领导身上,使现场监督和管理者成为教育培训的直接责任者和担当者,使得现场监督和管理者不仅负有完成工作的责任,负有使部下更好地工作的责任,同时也负有教育培训部下的责任。然而把教育培训与工作直接衔接的唯一中介就是“绩效考核”,即通过系统的考核,把教育培训与工作衔接起来。首先,把指导、教育、帮助和培训本部门人员作为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并列入日常考核内容,成为考核要素之一。其次,把对本部门人员的考核过程,直接作为教育、指导和培训职工的过程,即所谓“岗位培训和教育”。第三,把日常考核结果积累起来,作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手材料交给培训部门(日常考核结果中包含有关个人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记录,以及领导指导、教育的情况,个人的努力结果和个人的希望等等)。另外,依据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和岗位培训教育情况,单位的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在情况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按单位整体要求,制定和实施培训、教育计划。第四,必须明确绩效考核的地位。对职工的工作或者对工作中的职工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于工资、奖金、晋升、调动、教育培训工作,这是对“绩效考核的地位”最一般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