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情感层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不能再依据过去的情感事实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进行引导和教育,而应该精密地解析大学生情感发生发展的新状况,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和条件,加强和完善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媒体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朱小蔓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1],而对于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人的心理、生理机制的层面来说的。我从另一角度来看,情感教育是从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出发,以洗涤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为初级目标,以推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二、当今大学生的情感现状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人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现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物欲横流。大学作为一个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特别阶段,大学生的情感易受外界的感染和影响。再加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部分大学生活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目前这种“社会关系”大部分却建立在网络虚拟平台的基础上,这样就会大大地增进了人与人异化的速率和深度,最终导致人的情感畸化、异化。而情感异化的开端往往又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漠化、理智情感低、极度缺乏存在感、排他心理等。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情感教育\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乃至是反复强调但毫无实际效果、有待更新解决方法的问题。
其中最显而易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对新时代和新形势没有达到对情感教育因素的充分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互动,针对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只局限于口头、及形式主义上,而未落到实处。
四、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教育者存在的误区、不足
教育教学是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范畴的教育实践活动,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针上往往只重视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素质的培养,单一地强调认知发展,从而漠视了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怀;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书本上的抽象理论,脱离现实中的实践环节,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到与教育主体的即时沟通,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心理接受度;在教学理念上,部分教育者错误的认为推崇的是“唯理性教育观”,对教育观、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
(二)受教育者的因素
“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是促成教育对象从应然的接受主体到实然的接受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4],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还要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特点,在自由地来表达自身观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大学生语言的随意性和情感的偏激性。这对受教育者主动性的调动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追逐下,物质逐渐冲淡了人们的情感,人们甚至将情感寄托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推崇“物质至上”的观点。这种不良风气由社会逐步蔓延到了大学校园,大学生在还没有形成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辨别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极易形成思想上的自我矛盾和情感的迷失,从而不利于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五、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可见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层面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是其本身的必然要求
“人们常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6],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本身具有对情感层面的要求,只有做到以情动人,紧密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达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情感共识,才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者,“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7],而情感教育的本质同样是对人的培养尤其是道德培养,其最大价值在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而可知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性因素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9],可见情感是人追求自我本真的起始力量,是索取知识、寻求真理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再者“情感必有意志,意志必有情感”[10],情感是意志的泉源和基础,意志是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的激励是意志行动的首要内驱力,意志行动是情感激励的现实性表现,这是一个由情感的激励逐步地过渡到意志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有利于刺激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受教育者端正学习态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性因素。
(三)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化因素
“人们的情感具有社会历史性”[11],随着社会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依据过去的情感事实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层面进行较低比重的关心和教育,而应该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情感发生发展状况的新特点,更新对受教育者情感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教育的强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提供创新化因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四)情感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亲和力因素
情感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出发,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得受教育者真正地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接地气。
六、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施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至于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必须考虑其影响”[12],因而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简述:
(一)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层面
在受教育者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有针对性地多途径多方法地加强对受教育者情感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交流会,来了解受教育者真实观点和想法,促使受教育者主硬斡氪笱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在教育者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纠正部分教育者对教育观的曲解,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存在、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对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考察和建设,如果教育者理论素质到位,但是缺乏感情投入,只是单一的传递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育介体层面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教育传播介体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教育,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情感层面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而导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反客为主,顺应时代潮流,顺势利导,将网络这一媒介为我所用,利用网络较强的隐蔽性,来弱化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心理戒备,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好的建立平等互动关系。比如,建立网络情感互动平台,定期推送情感方面的德育内容等措施,把网络作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手段之一。
(三)教育环境层面
情感是需要人能动地去培养和维系的,同样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环境也需要人有意识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在硬件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大对情感教育应用实施的经费支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物质环境的支持;在软件上,应当加紧净化校园环境,尽可能弱化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弘扬和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得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精神环境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3.
[5]刘军涛,赵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15.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5-56.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4.
[9]列宁.书评[M].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0]刘恩久,王启康,李铮等.心理学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99.
1.自信、个性张扬、接受新鲜事物较快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和繁荣,多数家庭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中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才艺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加上信息时代资讯的发达,他们有条件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新事物,手机、电脑、各种数码产品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在很多场合,他们都表现出极度的自信、独立、张扬,甚至于自负。
2.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存在极端
无论是参加社会活动还是学校活动,只要是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参与。我曾经对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在个人利益和集体荣誉发生矛盾时,你会如何选择?”有17%的同学选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并非认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舍小家保大家”的价值取向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裸地坚持“无利不往”“人都是自私的”观点确实让人震惊!
3.心理问题多、抗压能力差、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从小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在父母的庇护和喝彩中长大,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但有着强烈的自我成才的欲望。当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后,每天生活在竞争、受到管理的环境中,而这些是他们在家庭中从没有经过的,由此导致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经常会因为一点挫折或困难就会感觉人生失意,轻者出现学习势头不足、逃课、厌学等现象,重者则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4.人生观、价值观错误,道德判断出现偏颇
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骂人、破坏公物,是目前在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调查发现,目前,全国青少年烟民递增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生,16~20岁人群的吸烟率为9.9%。问及一些学生,为什么抽烟喝酒,有的回答竟然是“这样显得比较帅比较,其他同学看见了会崇拜我”。又如,“当你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的选择中,“挺身而出,当面制止”的仅占6%,而选择“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却占35%以上。
5.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贪图享乐
具体表现为轻视劳动,怕苦怕累,稍干些活就叫苦不迭,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有掌握;零花钱很多,整天嘴巴里都有东西吃,更有甚者上课也不例外;衣着讲究,穿名牌,互相攀比的现象越来越多。
二 加强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社会大环境和社会的不良风气给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使他们心灵扭曲,过早地成为社会人。因此,在经济建设中要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家长学校”,从家庭教育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言行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第一步。而家庭教育不当则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调查发现,家庭的百般溺爱、家庭暴力、放任不管等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沦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3.学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
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师的外在引导教育和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善良正直、积极进取、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拓宽思想素质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举办各类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助人为乐”的乐趣。
4.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拔任用一些具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是和教师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教师的影响。有些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思想素质教育在学生行为养成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将思想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让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培养他较强的心理素质
关键字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制度由原来的对毕业生“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另外,自1998年扩招起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分注重工作待遇,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毁约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中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之外、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落后。多数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则退避三舍,向往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对基层单位、私营企业不感兴趣,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第二,毕业生及家长某些错误思想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工作 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追求保险就业,还有人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 一次就业定终身,认为只有到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等,这些思想中的不切实际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正确的就业选择
第三,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出现就业诚信危机。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下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舒缓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第一,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二,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编写、授课,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高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分析全国宏观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形式,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荣的观念。同时,以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动员,大力宣传当代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校园氛围。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一,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的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关键词 农村高中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
学校是高中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高中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高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1.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轻视
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广大农村高中的思政教育课在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受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和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思政教育可有可无的局面,思政教育课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连教学课时都得不到保证。大部分学生也对思政教育课产生偏见,认为该学科是副课,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1.2 思政教育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①农村高中缺乏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政课的正常开展。农村思政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由于思政课不被重视,大部分教师都出现了工作懈怠、没有成就感的现象。不仅如此,在农村高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思政教师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老师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只是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出现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状况。
1.1.3 教育方法不当,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首先,农村高中现行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依然是简单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忽视了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感到课程乏味,失去兴趣;其次,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也采取管、压、控、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高中生逆反心理强,管得越严,反抗得越厉害。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产生距离,师生关系不融洽。第三,农村高中思政教育的内容不科学,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当前农村的情况,脱离农村高中生的具体生活体验,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知行脱节现象,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响教育对象尤其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特殊性。②
1.2.1 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隔代教育影响高中生思想素质健康发展
据全国妇联2007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农村部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关心和重视不够,家庭教育薄弱,祖父母成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形成了一种隔代教育的现象。隔代教育这种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村教育模式,不利于高中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1.2.2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长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部分家长依然存在小农思想的狭隘意识,推崇读书无用论,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中途辍学跟自己外出打工。尽管一些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出了问题时不问原因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高中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强,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子女教育环境,还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③
1.3 社会方面
1.3.1 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生都拥有了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农村高中也逐步配备了电脑、机房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农村高中生通过网络了解外界,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同时感受本土文化与异域思想的强烈碰撞。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对学生群体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渗透,高中生心智很不成熟,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和知识无法分辨筛选,易在盲从中失去理性,产生思想上的混乱。部分高中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从而加剧了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
1.3.2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困难加剧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很严重,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相信,还对自己的家人灌输迷信思想。高中生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鉴别能力,很容易被封建迷信思想迷惑,直接影响着他们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封建迷信错误地引导了青少年学生对自己命运看法,是一些学生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失去了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不仅阻碍了高中生对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吸收,还让他们对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2 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学校、教育部门、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④面对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综合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为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参考的视角。
2.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首先,农村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继续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智能素质以及人文心理素质等,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次,学校要加大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投资,引进一批专业的、年轻的政治教师。第三,政府要改善农村高中的教师待遇与办学条件。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高中的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第四,农村高中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学校甚至连多媒体都没有,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2.2 学校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思政教育的地位
在农村高中,一直都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副课来对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的极大误解。农村高中的学校领导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将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应将思政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管理之中。让学生在学校的每分每秒都身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之中,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3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由“师本”转向“生本”。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身份,做到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到知、行、情相统一。摈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容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意见,课下和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思政教育切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教育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
2.4 提高农村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⑤要提高农村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首先,家长应该给孩子完整的爱。最好有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即使都在外,也要经常抽时间回家看孩子,只有在充满爱的家庭里,孩子才能茁壮的成长。其次,父母应该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要多宽容,少惩罚,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再次,政府应该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2.5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形成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环境
农村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沟通,让学校帮助孩子教育。此外,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例如对学校周围的网吧定期进行排查,限定学生上网时间,对家里父母封建迷信的要进行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汇聚合流,从而取得良好的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注释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0.
②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150-151.
③ 孙青,韩春丽.当代农村中学的与问题探析[J].泰安:岱宗学刊,2009(4):120-122.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优化创新;研究
1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也认识到其对学校和其他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在课程的开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缺乏重视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其更应当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塑造学生优良人格,培养其健康心理的一个渠道。但是,当前的思政课程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及教育机关的要求而开设,其授课过程中重视的是课程的完成和满足课时的要求,而对于其所具有的最为主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提升方面则产生忽视。这使得很多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1.2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当说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其与学校的各个方面相联系。但是,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主要放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并且学校的主要精力在于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认识不周全,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育思路与体系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政教育,这使得思政教育的内涵无法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与之不能做到很好的相容。
1.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本身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当前因为高职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量大增,造成在招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低了对教师的要求,加上部分教师对于自己并没有进行严格要求,使得教师的素质整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思政教育方面的素养也同样需要进行提升。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促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对策
2.1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
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第一,借助于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案例、音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来进行课堂思想政治教学,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打造高水平的运作平台,比如微信教学、网站开设等,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专栏,进而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形式,不断地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进步。
2.2新媒体教学载体的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建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够开发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软件,还能够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各高职院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搭建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设置时事论板块,对大学生进行时事宣讲。版主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大学生。论坛板块的优势是利用互联网可以实时更新时事内容,在第一时间,而不受课时安排的限制,且可以对大学生提出浏览和互动要求,并将此在后台记录在案,期末可汇入大学生的总成绩中。例如,高职院校在内新媒体校园网联动模式下,建立“图片鉴赏”、“视频新闻”模块,使得优秀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相应的爱国教育,打造网上党校、网上学生党建平台。以中国梦为教育素材,在新媒体载体中进行教学,新媒体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现“中国梦”的引导,为大学生提供舞台,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拓宽视野,增强情商,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既包含有高中毕业生,也包含初中毕业后直接入校的,他们都处在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入校的,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亟待完善。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养成习惯和理念,这不是光靠思政理论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还要通过各种思政活动在日常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情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举办思政活动,如在传统节日开展爱国、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活动教育的激情。思政活动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一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激发了高职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提高处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以良好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心理面对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改变,教育途径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并且保障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教育载体的变换性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差异性,为了促进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在本文中提出了转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的思想、有效借助新媒体载体进行思想教学创新、新媒体教学载体的数字化应用等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含春,向立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
[2]尹辉.网络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