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践教学环节避免流于形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组织形式、考核办法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5%,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5%,使得学生明白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每门课程的每一章基本上都有对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留有记录,填写专门设计的社会实践考核表,指导教师根据该表反映出来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评定该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并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具体工作量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依实际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频度而定,从而确保教师能以较强的责任心踏实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以学生为本,多部门协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
(一)隐性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重点在于“隐”字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将思政教育内容蕴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实践活动本身,而不会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政教育内容,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中感悟到活动背后的思政教育内容,此为隐性教育之“隐”性。在教育内容上,隐性思政教育不同于显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以理论灌输作为教学形式,学生们能够明显地感知到教学的内容。而隐性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蕴藏在学生所在的周边环境中,以不同于显性思政教育的方式影响学生们,而学生们不会明显地感知到隐性思政教育对自己思想的渗透。在教育方法上,隐性思政教育主要以非思政教育(但蕴含思政教育目的)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们不自觉地吸收教育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达到思政教育目的,以克服显性思政教育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例如利用看电影这一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总之,隐性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外的教学资源,通过隐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所感知,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及作用
隐性思政教育的“隐”之功能,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而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与其特征紧密结合的。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第一,在于承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通过思考、反省等主观思想活动来形成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的能力,学生们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选择接受、异议或否定外来观点和思想的权利。隐性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侧重于引导、调控活动。而参加隐性思政教育活动的学生们,也充当了自我教育甚至教育他人的角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1],隐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在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互动项目及外部环境。第二,隐性思政教育特征还表现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时间地点可以灵活设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来设置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趣味比赛、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等。而且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们的工作重点在于调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引导活动发展,隐性思政教育较于显性思政教育,是相当灵活的,而且能够囊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体全方位覆盖式的教育方式。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具有潜隐性及浸润作用,隐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不能明确表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而应通过采用各种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将教学内容蕴含在活动中,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润,潜意识中受到了隐性教育的熏陶和影响。第四,隐性思政教育具有结果的持久性和弥散作用。隐性思政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在学生的思考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教育成果是受教育者自我主观思考后形成的,可以说是属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并思辨”得来的结论,所以会形成稳定深刻的道德观念和思政品质,隐性思政教育成果自然具有持久性,而且一旦这些内在价值观成型,就会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教育成果的弥散作用。
(三)高校思想隐性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
隐性思政教育的实现机制应当秉持“教师的有意暗示”和“学生的无意识接受”这两个工作重点,来指导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具体实现机制主要有: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当隐藏教学目的,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案,避免学生对说教式思政教育的反感,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甚至带有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案,采用隐蔽的方法,使学生们无意识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和行为规范,创造影响学生潜意识的教育空间,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启发。第二,隐性思政教育同样应当遵循思想品德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自身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并主动反思、反省中形成的,所以隐性思政教育应当注重学生们自觉自愿地通过自我思辨来接受思政教育内容,而不是靠外界灌输得来。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应当将学生们树立为教育中的主体,使学生们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对思政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成为独立思考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被日益加以重视并应用,成为了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思政老师积极引用思政教育来协同传统的思政教学,隐性教育被作为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点开发。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我国大学普遍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信息网络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中不知不觉接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隐性思政教育已经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政教育的不足。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本文总结并分析如下:
1.应用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理念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教育效果流于形式的问题,表现在有的教师将隐性教育作为教学任务完成,侧重组织“隐性”形式的教学活动,然而却没有在其中蕴含思政教育内容,例如课外实践活动出现了过分娱乐化、休闲化的错误,很多实践活动过于机械化,使得学生们缺乏新鲜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不“隐”,学生们很容易发觉有灌输式思政教育的意向,这导致原本应“隐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失去了本质特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变化和反馈,使得隐性思政教育没有及时调整,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
2.对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过:高校德育教育要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要在其他专业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跨学科教育理念,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结合德育教育,在备课中就应当考虑到这一综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仅靠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施,这显然是不够的。使得其他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而各学科都有自身专业的伦理和专业素养要求,例如会计专业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建筑专业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医学强调社会伦理等等,我国这些专业学科中隐含的伦理道德教育并没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3.隐性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在隐性思政教育中应用信息网络的程度还不够,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对网络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负面信息,没有做到完全过滤;对于应用社交网络工具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没有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开展教育活动的理念;也缺乏利用网络工具来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内心想法等。而现如今,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大量利用网络工具,网络社交也占大学生日常娱乐相当大的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还有网络上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各种理论的泛滥,使得大学知识理论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其权威性被大大削弱,在此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积极使用网络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将难以得到新时代大学生们的认可,思政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4]。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隐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背后必然存在理念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根本上改进我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应用工作。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显性思政教育仍然特别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显性思政教育方法,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工作易完成且见效快,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哪怕是敷衍性的),所以很多高校思政老师习惯于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开展工作,使得隐性思政教育在推广应用上比较困难。另外很多教育者虽然应用了隐性教育模式,但是在其中却使用显性思政教育方式开展工作,例如创建文明寝室、开展专题讲座等本应属于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却直接明了地灌输思政教育内容,使隐性思政教育失去本质意义。而且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对隐性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刻,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的能力不强,简单将隐性教育模式理解为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实践活动,忽视隐性教育的导向性,没有系统、全面、灵活地运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
2.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堂和相关谈话、讲座中,而隐性思政教育模式下,校园文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中各规章和管理办法和组织纪律等制度、传播媒介、网络信息等都可以作为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资源,可以说隐性思政教育可利用的载体日益丰富,然而现今我国高校仍然较多采取办讲座、开班会、办板报等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对这些相关资源利用不足。
3.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应用不够全面
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讲,有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等,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教育表现的艺术,对教学活动开展程度的把握等。但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已久,老教师们对显性教育方式的应用倾向及相关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这导致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青年教师也缺乏大力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勇气,更难以做到适应并熟练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使得在实践中应用隐性教育方法时乏善可陈,更难谈及提高隐性教育的技巧和相关应用创新[6]。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的对策及创新策略
要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应当从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认识到其重点在于利用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隐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所感知,并通过自我思考甚至反省来实施主动自我教育,并在隐性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所以隐性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时应当时刻注意把握这一要点。本文基于隐形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隐性思政教育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应用策略有:
(一)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实质意义的隐性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应抓住隐性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设计并实施能取得实质性教学效果的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在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自发进行价值观、道德观上的思考。例如在观看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电影活动,不能仅局限于看电影这一娱乐活动本身,应当通过写观后感等方式让学生们挖掘影片中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还有辩论活动中,应设定好辩论主题,应当与思政内容相关,或者能积极联系思政内容,应要求学生们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高度来思考辩论主题并展开辩论,这样更易激起学生们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可以举办与社会道德模范一同展开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项目,这样的活动能起到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们,能与社会名人一同参与活动,是件荣耀的事情,在社会实践中,应多安排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访谈、参观、劳动等具体项目,使学生们在实践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思想和价值观有直观的感受,亲身体会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活动之后,应当让学生们总结社会实践报告,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总结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总之,这些活动的举行,应注重采用暗示、引导等方式,使学生们自觉开展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并在隐性思政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积极利用思政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
除了先进寝室评比、优秀大学生评选、才艺比赛等比较常见的隐性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的隐性教育方式:根据前文的分析,隐性思政教育应当多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思政课程外的教学资源。本文建议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科历史方面的内容,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增加经济学各流派的研究历史,增加经济学家理论背后的历史渊源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科历史学习中,了解各经济学家经济理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了解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学术伟人们为攀登学术高峰而付出的艰辛心血,对大师们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伟大学术精神自然而然地产生钦佩之情。同时思政课程教学中,也应当加入各个领域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巨匠等历史著名人物的名言典故,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著名人物的伟大成就、生平典故等进行思考,从而被这些伟大人物的光辉精神所激励,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也是隐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例如遍布在校园各处的标语,以隐性教育的理念来看,采用说教式的制度规定作为标语内容是不大合适的,如果换成能够发人深省的、富有情感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例如校园食堂中号召节约粮食的标语:“杜绝浪费”、“浪费可耻”等过于直白、硬性的规定,这样的标语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导致他们对其视而不见。而如果替换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附上农民辛勤工作的照片;或者替换为:“中国每年餐桌食物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并辅以图片说明。这样富有情感和暗示的内容,易引起大学生们对浪费粮食的愧疚情感,从而达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大力应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实施隐性思政教育
高校应大力应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实施隐性思政教育,例如目前正流行的微信这一社交工具,高校可以注册专门用于隐性思政教育的公众号(在命名上不要让学生们联想到思政教育),通过这些公众号来关注大学生们,对大学生们发的朋友圈动态积极进行关注,并加以点评,以引导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加以改进。这个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朋友圈动态,充满正能量、能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说说”、“博文”、“多媒体视频”内容,来营造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也可以通过设立微群来提供大学生们对社会问题加以讨论的平台,并由思政教师在微群里积极引导,并对大学生创作的优秀内容进行鼓励,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总之,高校应当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创造与大学生网络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交互性,创新使用网络工具来实施隐形思政教育。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开展集中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进行校外分散学习的时间变长,致使学校对校外分散实习的学生无法集中开展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进行实习,彼此面对的环境千差万别,加上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多、接触的人少,这就增加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工学结合”与“校企联合”的方式都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能够让学生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的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学结合”模式迅速引导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新风向,也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带来了新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管理高职生的专职思政教育人员比较少,仅仅依靠少量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来完成所有学生的思政教育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既然学生已进入企业,那么所有的工作包括思政教育工作都应该由企业负责,学校不再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科学开展思政工作没有足够的经验,以至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做到及时和深入。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弹性的学习制度会给思政教育留下很多的空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学校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不剥夺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但是,由于背景差异、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等原因,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时间和空间因素而无法开展,这就给采用传统教学途径的思政教育造成了冲击。学生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越多,学生就越容易受到影响,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行为等都能对学生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比如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应做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工作高职院校应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就业意识,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讲座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向学生介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理解参加企业实践的重要性。
(二)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把心理咨询延伸到企业中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不同,心理方面尤其脆弱。很多高职生易于受到某些社会人员对职业教育不屑一顾看法的影响,产生失落感、挫折感等心理障碍,因此,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来帮助高职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心理咨询活动,对于那些已经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经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专题网站的方式或者电子邮箱、微博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全天候服务,在学校、企业、教师及学生之间建立起网上沟通的交流平台。
(四)调动企业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共建思政教育平台首先,学校应该把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到学生的实习计划中,并作为学生参加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实习协议的时候,要将思政教育写入其中。其次,企业要发挥出其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让高职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精神等,企业还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员工给学生讲解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趋势,或者企业产品的最新动态等,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进而在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架构起“工学结合”模式下新的教育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为企业介入学生教育提供了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变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知识为现实可感的直接体验,进一步巩固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果。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后开展的思政教育,不仅教育效果优于纯理论教育,而且更加具有实践性。
(六)强化总结与反馈,构建思政教育的新环境当学生的企业实习期满之后,校企都要及时召开相关的总结大会或表彰大会,进一步巩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学校要把企业对于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资料进行存档,并作为学生评价的考核指标。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在网络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鉴别能力有限或者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很容易受到网络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力度很有必要。但是从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政教育的影响,无法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以为基本依据,分析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的相关理论,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却是主观能动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是采用一种“填鸭式”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同时由于思政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说教性,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由于现阶段的思政教育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丧失了对思政教育学习的兴趣,从而并不愿意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具体知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当前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还是过度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教学,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但是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对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政教育具体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将思政教育理论外化成一种思政教育的外在表现,而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教育由于缺乏实践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尽管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政教育理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却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外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效率的最根本因素。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发展性
当前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不管是社会当中的各种制度还是各种技术每天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本应该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积极地接受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思政教育。但是从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本身就不是非常重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发展性,与时展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例如,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沉迷网络当中无法自拔,不仅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研究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率,特别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高职院校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一,在思政教育当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同时还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形象,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可以及时地询问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二,高职院校应该将各种现代化的思政教育方法积极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2.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相关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得不到一定的锻炼,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增加一定的思政教育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内容。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当中的各种社团活动,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实际生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此外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例如做敬老院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将自己的思政教育知识外化成实际的行为。
3.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5-01
1 引言
伴随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班级辅导员与相关教师运用现代思想、思维教育方法、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来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促使大学生形成能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的具备一定思想道德内涵与优秀学习品格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根本保证与核心环节,就业指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具体化。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以保证现代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2 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结合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传统体制亟待创新与改革
现阶段,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与指导教育主要以辅助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展,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匮乏是两部分教学的通病。各高校针对两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认识课程的设置重视程度不够,各个模块的学习缺乏系统的论证与讨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求,教材内容上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上缺乏新意。教学方式上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两部分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脱离了教育的整体方针与方向。
2.2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
就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服务于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工作安置,但整个教育的过程需要从思想到实践的过渡,就业指导教育首先进行对人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现阶段国内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脱节,就业工作中忽略了思政教育作为就业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导致就业教育效果相对较差,思政教育工作也没得到应有的实践。
3 就业指导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融合
就业指导教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载体,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教育教育内容涵盖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人生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诚信教以及团体主义教育等。现阶段,社会市场人才体系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从思想上具备社会需要要职场素养。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基础,为社会人才市场输入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技术水平过硬的高端人才。
3.2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上有效融合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各自独立的部门进行负责,两部分教育的独立管理与实时造成在整体教育内容上存在重复、脱节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中监理协调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促使两部分教育工作体系的有效融合,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同时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责任分工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实践工作中,注重两部分教育的相互引导与融合,在实践中武装学生的基本思想,锻造学士健康心理,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
3.3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融合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人才。就业指导教育中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两个模块的准确把握与正确分析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从思想上强化认识,在实践中提炼高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个学习中形成长远的职业规划,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
4 总结与建议
国内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就业制度的创新改革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学生就业成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有学校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两部门的结合工作保证,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且要贯穿和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整合两部分教育的公共资源,优化和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高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配合与展开,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培养,为社会输入具备综合文化素质优秀,实践能力水平过硬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廖剑生. 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226-228.
[2]张玉鹏. 就业创业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径[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