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第1篇

前言

科技设备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家电、其他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人们认识到电池在日常的重要作用,所以电池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化学电池技术的了解和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化学电池含义

1.化学电池定义

化学电池主要是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供电设备。把电解质溶液放人到电池中,正、负电极和导线是重要构成部分。电池的类型主要是由原电池与蓄电池2个组成。原电池中不同电极间金属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自由电子开始活动,因此形成了电流。蓄电池和原电池是相对。

在工作功能方面,化学电池有很多的种类,它们的性能有着些许的不同。原电池(一次电池)包含有经常能够见到的锰电池、汞电池、锉电池等等。而蓄电池(二次电池)涵盖铅电池、锂离子电池、其它的电池等等。当今比较受到关注的是、高效能、取之不尽、无污染的太阳能电池。

2.化学电池的种类

化学电池按不同的工作类型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主要包括: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涵盖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 铅酸蓄电池可概括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化学电池开始出现。比如:氢氧燃料电池、融融盐燃料电池、海水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等。

3.化学电池工作原理

化学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放入到溶液内的两个电极与导线连在一起,由于两个电极金属的性质的差异,引起了其中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因此得到了电能。化学电池中由于它放出的电流达到一定量之后,它的电能能量将会降低,由此很多的化学电池能够多次使用。要想对电池进行重复的使用,在它的使用期限内只需要对电池进行多次重复的充电即可。但是有些化学电池式无法充电的,它们就是原电池。一次电池如干电池,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等,这两种电池有着不同的特征。

4.化学电池技术的应用对策

从能源的开发利用角度来看,化学电池的开发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这样能够发挥最大的利用潜能。在能源的能量转化过程中,化学电池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转换,从这一点可将化学电池看成是一种高效能的能量转换器。例如,根据蓄电池的工作性能,已经实现了电池作为电力汽车的内在驱动力,在将来的化学电池技术研发和利用方面,这将会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

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将能源转化成电能,在电厂中设置自动存储电能的装置,使供电均衡。加强对电池的低贡化生产,电池生产企业除了要做到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可充式电池的研发。电池在利用后会变成“废旧电池”,其实废电池并不是真的“废”,经研究发现,在废旧电池中还有许多可以再一次利用的物质。我国的回收技术尚需完善,应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处理废旧电池的技术,并发现其潜在的资源化。

二、化学电池技术正确应用

开发能源角度思考化学电池,其应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以此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进行能量转换方面时,化学电池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能量加以转化,应用效率非常高。所以可以看出化学电池可以当做为一种高效能量转化的设备。

1.废旧电池回收的强化

电池在一定的应用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电池,如果能够将化学电池内部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将会节约很多资源以及减少一定量的不必要资源浪费。很多西方先进国家管理电池使用和回收方面,制定相应的处理规章制度。将全部使用过的电池回收到电池回收中心,再将他们进一步传送给生产企业,作进一步的再生产,以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我国,目前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力度有些许不足,处理废旧电池方面的方法有待提高,我们应参考其他国家成功案例,挖掘可利用资源。

2.化学电池的高效使用

如果想要⒛茉吹氖褂贸尚Ы行提高, 那么就要能够利用不同方法将其转换为电能量, 科研工作者应着力于研发新型的存电量大、使用周期长、电量大等类型的电池。相关电池生产厂家在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时,应当生产一定量的蓄电池(二次电池)。

三、化学电池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化学电池愈加受到不同领域的欢迎。化学电池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应用起来安全有保障,多数化学电池技术可以重复应用。因此将为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国防科技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和积极作用。

1.应用后处理

化学电池中存有很多金属物质,在将他们转换成无毒物质方面比较困难,因为有毒物质含量愈来愈多,而且现代的科技还无法做到将全部废旧电池进行电解。

2.废旧电池丢弃影响

如果废旧电池随意丢弃那将会使土地、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危害人们的健康。很多家禽生物将植物作为饵料,其内部出现很多有毒物质,间接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力锂电池,自动拆解设备,工业化绿色回收,切割粉尘处理,废气处理

0 引言

基于节能、环保、能源安全战略优势,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紧随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势,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4年的3.7Gwh攀升至2015年的15.7Gwh。2016年上半年出货量继续保持强劲增势,1-6月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67Gwh,与2015年上半年2.72Gwh相比,同比增幅达1.45倍。预计到2020年动力锂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125Gwh,报废量将达到32.2Gwh,约50万吨;到2023年,报废量将达到101Gwh,约116吨。因此,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研究势在必行,从电池制造到报废处理以及材料循环利用出发,真正使得整个产业链实现绿色、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

对报废的车用动力锂电池进行回收十分必要和重要,必要在于其环境危害性,重要在于其经济价值性。动力锂电池所含成分比较复杂,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铜、钴、镍、锰等)、六氟磷酸锂(LiPF6)、有机碳酸酯、难降解有机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LiPF6稳定性较差,易热分解、水解出产物PF5、HF等剧毒气体。钴、镍、铜等重金属在环境中具有累积效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并通过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同时,废旧电池中的塑料或金属外壳、电解液、电解质盐以及电极废料均具有回收价值。锂电池正极钴、锂材料资源稀少具有很高回收价值,正负极集流体铝箔、铜箔也具有回收价值。对于动力电池进行资源化回收,不但可以减少废旧电池对于环境的污染,带来显著环境效益,还能实现电池中资源组分的充分回收利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拆解,自动化拆解程度很低,而动力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对环境、工人均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迫切需要自动化全封闭拆解设备,才能真正实现动力电池节能环保、安全可靠、高效率地拆解回收。本文针对国内传统报废电池拆解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企业的自动化拆解设备需求,进行废旧动力锂电池自动拆解试验研究,探索开发出动力锂电池自动拆解生产工业化设备,推动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业发展。

1 动力电池回收流程

在电动汽车工况下,动力电池放电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80%时即无法满足车用要求,必须更换新电池以维持电动汽车性能。实际上容量衰减至80%的动力电池仍然有较好的性能和较长的寿命,可以满足一些对性能要求不苛刻的领域,例如电网储能、削峰填谷、低速电动车、场地车等使用环境。为了充分利用动力电池资源,节约动力电池的使用成本,目前对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主要是先进行余能梯次利用,最终再进行彻底拆解回收利用。动力锂电池彻底拆解回收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本文M行废旧动力锂电池自动拆解试验研究,主要针对动力电池彻底拆解回收流程中的电池单体拆解试验。目前大部分厂家生产的动力电池单体外壳主要为不锈钢、镀镍钢、铝壳等。据行业调研了解,国内目前还没有电池单体自动化拆解设备。

2 动力电池自动拆解试验

2.1 拆解设备及试验参数

本文进行废旧动力锂电池自动拆解试验研究,主要采用了自行研制的电池单体自动拆解试验设备,如图2所示。自动拆解试验设备主要完成电池电极头切割、电芯与外壳分离、材料分类收集等,包括切割工位、取芯工位、封闭外罩、粉尘废气抽取等机构装置。

在拆解过程中由人工进行上料,可以通过透明封闭外罩观察切割、取芯过程效果,自动拆解试验设备动作流程如图3所示。

在拆解试验中,动力电池输送平台、夹爪取芯机构的运动由伺服电机、减速机、滚珠丝杠驱动。拆解试验参数如表1所示。

2.2 拆解废气

动力锂电池单体自动拆解的粉尘、混合废气主要产生于电极头切割工序。切割粉尘沿砂轮切线方向飞出,主要通过防护罩连接工业吸尘器利用布袋过滤收集。经试验初步检测,动力电池拆解产生的废气主要成分有氟化物(HF、PF5)、挥发性有机物(VOCs)、非甲烷总烃等,如表2所示。切割废气浓度较低、成分复杂、呈刺激性恶臭味,严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及周边环境。

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氟化物1小时平均浓度(通量)限值为20μg/m3。拆解试验中产生的废气成分氟化物浓度已超过国家标准,须采用有效净化工艺对拆解废气进行处理。试验中先过滤切割粉尘,抽取废气通入装有碱液(质量分数10%的NaOH溶液)的大桶中,对试验废气成分进行吸收再排放。

2.3 拆解结果分析

动力电池采用砂轮片切割方式,能够顺利完成切割,切割出来的电池头存在一些切割废料毛刺,切割完成后效果如图4所示。

动力电池拆解试验设计夹爪挤入电池内部,夹爪外侧斜面撑开电池外壳,夹爪内侧倒齿夹紧电芯材料后再拉出,从而分离电芯材料与外壳。取芯过程如图5所示。

对于没有鼓胀的废旧电池,夹爪挤入电池后撑开外壳,可以完成取芯。对于已经鼓胀的废旧电池,夹爪挤入电池撑开外壳,但无法取出电芯。动力电池取芯失败如图6所示。经试验分析发现,鼓胀电池内部没有间隙,电芯材料与外壳紧密贴合在一起,采用夹爪夹取电芯后拉出的过程中,电池内部存在空气负压力和摩擦力,并且夹爪夹紧力过大,拉出过程中电芯薄极片材料、隔膜容易被撕裂,从而导致取芯失败。废旧电池中已发生鼓胀的电池数量比较多,因此采用夹爪取芯方式对于动力电池自动化拆解批量生产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2.4 改进试验

经分析试验中动力电池取芯失败的原因后,设计多道缝环切电池外壳的方式进行人工试验。试验发现,电池经外壳多道缝环切、电池头切割后,实现电芯材料与外壳顺利分离,如图7所示。

根据人工拆解试验结果,后续方案设计采用电池外壳多道缝环切方式进行切割,有利于电芯材料与外壳顺利分离,实现动力电池单体的自动化拆解。

3 小结与展望

本文进行了动力锂电池拆解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及分析有以下结论:(1)动力锂电池彻底拆解回收方式,必须利用全自动化拆解设备进行封闭拆解,不能采用人工拆解,避免对操作工人造成身体伤害。(2)可以采用砂轮片切割方式对动力电池切割,切割工位产生较多的粉尘并排放含氟废气,必需配备粉尘过滤设备、含氟废气处理设备对粉尘、废气进行净化,防止环境污染。(3)夹爪取芯方式对分离电芯可靠性不稳定,原因是电池使用过程中电芯材料与电解液相互作用膨胀涨紧电池外壳,夹取过程中空气负压以及粘附摩擦作用阻碍电芯分离,并且电芯材料铜箔铝箔薄极片、隔膜在夹取过程中易撕裂破碎,从而造成夹爪取芯无法完成。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第3篇

处处湖光山色的瑞士享有“花园之国”的美誉,其绿色、整齐、洁净的城市乡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然而,瑞士也被称为欧洲的“垃圾大国”――每年瑞士人均制造的垃圾量多达700公斤。因此,瑞士政府在垃圾处理上不遗余力,数十年来执行着堪称欧洲最为严苛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并雇用垃圾巡警监督违法行为,加大罚款和惩治措施。

请按照垃圾分类法规丢垃圾

初到瑞士工作时,笔者虽然早就对瑞士的垃圾分类回收、定点定时有所耳闻,也收到了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手册,还请教了社区的清洁工,但在生活中实践起来,仍感觉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扔一次垃圾,一般得去3个地方:到地下室垃圾间扔折叠捆绑整齐的废纸、纸箱、纸袋,以及用超市购买的专门垃圾袋装着的厨余垃圾;到一层的超市入口,将大塑料袋中的PET瓶、牛奶瓶、灯泡等分门别类扔进去;然后,再走到家对面的小街旁,将剩余的玻璃瓶、金属垃圾等处理掉。

上述只是针对日常生活垃圾而言的。对于废弃的家电、家具等大型垃圾,则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放在指定的地点等待专人回收,绝对不能乱放乱扔。记者的朋友试过把旧椅子扔在地下室垃圾间,就被大楼清洁工找上门。

瑞士的垃圾分类法规之复杂严苛,不说世界之最也是名列前茅。根据瑞士联邦环保部门提供的垃圾分类指南,基本分类就包含23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回收方式。瑞士各州政府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颁布各自的垃圾分类处理法规,如苏黎世州政府颁发的垃圾分类手册就厚达108页。

根据规定,在瑞士的任何地区,所有垃圾和废旧物品必须分门别类处理。每个社区配备旧玻璃瓶、金属回收箱,根据瓶子颜色分别回收;硬纸板与报纸杂志必须分开系成捆后放在指定地点;废旧灯泡、电池、塑料瓶须统一交回超市;普通生活垃圾必须使用超市购买的指定垃圾袋;丢弃不用的电脑、电视、家具等更是要花钱预约相关公司上门回收,或按照指定日期指定地点放置回收;可回收利用的f衣物鞋子可以用专门的塑料袋投进社区的衣物回收箱中,或在规定日期前放到门口,等专人收走,做进一步处理和捐赠。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信箱里都会收到当地政府制作的邮寄小册子,里面是垃圾回收指南和年历。年历上清楚地用图标标明了每月每天收垃圾的计划,还有当地所有垃圾回收站的地图,哪里收家具,哪里收电器,哪里收装修废材,一清二楚。各种垃圾的不同回收日,在政府的官网上也可以查到,细致到每一条街道:输入你所在的街道,选择一种垃圾类别,便可以看见这类垃圾的回收日期。如果错过了,就必须存放垃圾直到下一次回收。

偷偷丢垃圾?罚!

瑞士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成效可谓显著。据统计,在瑞士,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71%的塑料瓶和近90%的铝罐以及75%的锡罐都得到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率达到了2/3,均居欧洲领先地位。

严苛的法规必须辅以严格的执行和遵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虽然瑞士人从小就接受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课程”学习,分类处理垃圾也早已成为绝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习惯,但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的也大有人在。

直至90年代初期,在瑞士扔垃圾或一些不能放进垃圾袋里的大型废旧物品一直都是免费的。而今天,几乎所有的州都规定,垃圾回收的费用由个人承担,但很多人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不说花钱请人上门运走大件垃圾,贴有垃圾回收贴的垃圾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卷10个35升容量的垃圾袋,价格是17瑞郎,相当于人民币119元。这当然不是袋子的成本,实际上算是垃圾处理费,也可以说是环保税。

非法乱扔垃圾的人,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为了节省垃圾袋,有人在厨房中偷偷把垃圾切成小块然后扔到厕所中冲走;有人为了省事儿,则将空瓶子、报纸广告纸等扔在公共垃圾箱中。曾有报道说,卢塞恩一位82岁的退休人员,将自己的一个废旧电冰箱锯成数块放入塑料袋中,开车40公里越过州境,把塑料袋藏在一个森林中。但最终,还是被警察发现,未能逃脱罚款的惩罚。

近些年来,瑞士非法(未付费)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统计,瑞士平均每人每年非法扔放在住宅附近的垃圾重量达12~15公斤。

垃圾巡警工作忙

从2013年1月引入付费垃圾袋体系以来,在12万人口的洛桑,垃圾处理违规事件呈上升趋势。2014年8月,市政府决定雇用来自私营安保公司的6人充当垃圾巡警,为此每年花费35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46万元),其职责就是在大街小巷中搜寻发现违规扔垃圾的人。

这些垃圾巡警会在傍晚和周末时出没于城市主要的大街小巷中,寻找违规的滥置垃圾者和没有按时按地扔弃的垃圾。

如果在现场抓到前来扔弃垃圾的人。他们会告诉对方第二天才是扔垃圾的时间,请对方不要抛掷垃圾,必须将垃圾带走;如果在社区内发现了违规扔弃的垃圾袋,他们会通知城市清洁部门,不一会儿,几位清洁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会前来取走垃圾袋,并进行“解剖”,查找相关人的蛛丝马迹。

洛桑城市清洁监督和质量部门的负责人皮埃尔・安德烈・莫奈说:“我们总能找到责任人,通过一个信封,一张付费单,一张药品的包装纸……如果证据被撕碎,我们还要进行拼图的工作。”

雇用垃圾巡警的前8个月,洛桑城市清洁部门向警察局递交140多起违规案件,发出112张警告书和罚单。一个不按指定地点扔弃的垃圾袋或者没有采用标准垃圾袋扔弃的垃圾将为责任人带来2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400元)甚至最高400法郎的罚款,此外还要加上300法郎的行政处理费。如果属于再犯,罚金可以提高到800瑞士法郎。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启示

一、国外绿色物流发展分析

1.政府绿色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美国、欧洲、日本这些物流发达国家,政府对于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相当重视,他们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对发展绿色物流进行引导和调控。

(1)美国政府对于绿色物流的政策支持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其物流发展也处于龙头地位。美国的物流业务数量巨大且异常频繁,因而就决定了美国政府对绿色物流的更大关注和支持。

首先,美国政府通过政策进行宏观引导。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其次,美国政府制定相关绿色环保法规。如2003年年初以来,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港口“绿色”环保法规及新补充措施,对集装箱车和其他货运汽车在港口码头出入口外的等候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2)欧洲各国政府对于绿色物流的政策支持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绿色物流的国家之一,欧洲联盟的建立更是为欧洲物流的绿色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随着资本、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自由转移,关税壁垒拆除,欧洲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对于物流的各种限制性关卡或措施不复存在,形成了遍布欧盟大地的绿色物流通道。另外,欧盟各国普遍重视标准化工作,都设有由政府大力支持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欧盟国家的企业和市场上,统一的欧盟标识、欧盟标准随处可见,由于欧盟国家经济的先进性,这些标准或标识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国际统一的标准和标识,促进全球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效率化。

(3)日本政府对于绿色物流的政策支持

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概念,从此就将物流业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日本政府对于绿色化物流活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一方面,政府制订了构筑绿色物流体系的相关规定。如在2001年出台了《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规定从2002年起在海运、铁路等运输业,通过货主、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合作,来实施降低环境负荷的相关举措。在确认取得一定成效后,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可持续发展协议,如《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个协议主要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防止地球变暖,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2.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

物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不恰当的物流活动却会使环境污染加剧,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紧张,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出发,制订一系列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物流措施。国外企业早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通过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来实现物流领域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1)绿色运输

在国外,企业所采用的运输绿色化的策略有: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降低各种运输方式的环境影响。比如,日本的SHARP公司用电力驱动的叉车代替燃料驱动的叉车,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能够降低功率消耗。其次,选择环境更友好的运输模式。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水运、海运具有更低的噪声和能源消耗,所以许多国外企业在物流系统中,尽可能利用铁路、海运、水路运输或这几种运输方式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运输模式。最后,在企业内宣传绿色物流理念,鼓励员工从细节做起。如,SHARP公司在认识到发动机空转等待时排出的一氧化碳、铅化合物等废气量是正常行驶的若干倍时,就在货车上粘贴一些标语和海报,并对驾驶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鼓励司机们在等待装货、卸货的时候,关掉汽车发动机引擎。

(2)绿色包装

包装技术一样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点。由于包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这引起了世界公众及环保界的高度重视。绿色包装技术已经成为成功企业必需的技术。国外企业主要使用以下三种绿色包装材料:①可食性包装。②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像啤酒、饮料、酱油等包装所采用的玻璃瓶。③纸质包装。例如,瑞典开发出的“利乐砖”无菌保鲜纸盒包装,内藏食品无需冷藏即可保鲜6个月,该包装回收利用后可以用来制作家俱、装饰材料,这种无菌“利乐砖”保鲜纸盒包装已经成为欧洲液体食品包装的主流。

3.注重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美欧这些发达国家相当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各大企业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

比如,美国的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积极地与政府部门、协会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及打造绿色环境的计划。UPS在加州Palm Springs的服务设施是通过145片的太阳能镜板,来提供该服务中心的相关电力,而公司在加州也有14个中心,使用植物如玉米等产生的绿色能源。UPS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方式,是先由其内部做起,建立良好的制度及环保章程,然后再往外推广至合作伙伴端,提供合作伙伴相关的服务。

4.重视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与顺向物流相对的物流过程以及管理,是为了重塑产品价值或资源再利用,在―定的成本下,对未实现其价值的产品及其相关部件进行重新规划、利用、分配和管理的过程,是绿色物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量生产、流通、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由于逆向物流强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外政府及企业对其高度重视。

在政府方面,欧洲许多国家已通过法律条例,要求产品生产厂家必须从消费者那里回收已经到了报废期的产品。如在废弃电池回收方面,荷兰在1995年提出了《电池处理法规》,要求电池生产商和进口商对其投放到市场的电池承担回收和处理责任,并规定90%的废旧电池应得到分类收集和处理。

在企业方面,他们也通过实际行动实现逆向物流。如UPS对于必须要运用到纸张的部分,但凡文件信封、计算机纸张、再次送件的客户通知单等,公司皆使用再生纸,并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再生的物资再次利用。

二、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启示

1.政府加大绿色物流的政策支持

我国要发展绿色物流,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必须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2.加强逆向物流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宏观的引导下,我国应该将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那么企业物流系统也必须以此为根据重新构建。不仅要考虑为前向供应链提供快速的、环境友好的物流服务,还必须考虑废弃旧产品的回收、翻新、改制等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物流网络。

3.企业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得通过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运输环节,要利用单元装载系统,运用各种“绿色”运输工具,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在包装环节,企业要认真选择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

4.推进绿色供应链战略

发展绿色物流,要求在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分销、使用的整个阶段,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最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最小。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将环境问题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变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改造,使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求,实现这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蒋满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物流运输绿色化的途径与方法分析--以SHARP公司的绿色运输实践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8):47-50

[2]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194-195

废旧电池回收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垃圾分类 现状 调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25-04

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垃圾分类,有利于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环保意识较高的群体之一,其结果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反映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折射出相应的问题。

一 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先后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2.研究方法

第一,实地调查法。对上述13所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编制了实地调查具体细则及记录表,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回收标志设置、垃圾分类状况、垃圾主要成分等指标。

第二,问卷调查法。通过自行编制的《关于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问卷》,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垃圾分类态度与行为实践、垃圾分类知识了解渠道及掌握程度、对学校垃圾桶设置的满意度、现状原因调查及责任意识等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第三,深入访谈法。拟定了《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调研访谈提纲》,并抽取部分学生及学校基建后勤处相关领导及老师进行访谈。学生访谈主要侧重于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为,通过渐进式的问题,挖掘出其态度与行为是否背离的深层原因;老师的访谈则更多地侧重于目前高校是否出台系列垃圾治理的措施、对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是否做到很好的宣传、目前工作的进展和垃圾分类现状以及如何高效地管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

二 实地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1.各高校是否设立分类垃圾桶

在13所高校中,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有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其中仅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师范大学在生活区及教学区中均设立了分类垃圾桶;没有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学校则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

2.垃圾桶分类标准是否细致

观察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垃圾分类仅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项,仅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增设了“有害物质”一项。

3.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在垃圾分类方面,绝大部分有分类的垃圾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形同虚设;在回收方面,仅塑料类得到较好的回收,并且回收工作主要是由处理生活垃圾的物业环保人员进行。

4.垃圾桶设置是否合理

通过整理归纳后得出,目前各高校垃圾桶存在“口径相对较小”“投掷口高度较低”“垃圾清理不便”“设计单调,易坏易锈,有损校容”“容量相对不足”“无分类标识”“摆设地点不合理”等问题。

三 问卷调查

1.被试基本情况

结合实地调查问卷与网络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问卷35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0%。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68名;年级:大一92名,大二152名,大三76名,大四16名,研究生学历以上20名;专业:人文社科类152名,理工科类204名;居住地:城市119名,乡镇110名,农村127名。

2.垃圾分类必要性

在问及“是否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有91.01%的学生回答必要,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60.67%,认为有必要的占30.34%;另外认为垃圾是否分类无所谓的占总体的6.74%,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占总体的2.25%。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具有其价值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

3.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在提及“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问题时,有44.66%的学生表示从不进行垃圾分类,而表示仔细分类后投到相应垃圾桶的仅占总体的1.40%,另外,令人欣慰的是有53.94%的学生表示会对部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处理。结合垃圾分类意识与本题数据情况易得,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4.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

本题以表格形式给出,给出八个常见垃圾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垃圾类别。题中所给的废纸、塑料制品、易拉罐、废旧电池均属于可回收垃圾,其余的均为不可回收垃圾。我们规定,每个选项1分,满分8分,总分为7~8分的为优良,5~6分为一般,3~4分为较差,3分以下为差。统计结果见图1、图2。

图1 垃圾分类知识得分频数图

图2 垃圾分类知识得分饼形图

由上图可知,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但不够完备,不足以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5%,而剩余的85%中有30%的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较差,无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5.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

在问及“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时,电视与广播、网络等新媒体、课堂教育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体的68.54%、58.43%、51.69%,另外通过报纸杂志等纸媒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占43.82%,而经高校宣传获得垃圾分类知识的仅占总体的13.4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主要获取渠道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课堂教育,而高校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做得仍不足。

6.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

对于垃圾实施分类困难的原因,“嫌操作麻烦”“分类意识薄弱”“无分类垃圾桶”这三项位列前三,分别占总体的79.78%、70.79%、60.67%;有57.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即便是看到分类垃圾桶也不会对其进行分类;另外,表示自己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倡导的占总体的24.72%,认为回报少的占总体的29.21%。

7.责任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清晰,有58.43%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当是公民的责任;有23.60%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还是有17.97%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是环卫人员的责任。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认识较为到位。

四 宏观、微观环境下的解读――基于设计行为理论

1.理论概述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种行为。而社会公民是该行为的执行者,也是整个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的起点。因此,对公民行为进行分析,创造行为的有利条件,是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有效方法。加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一种社会心理模型――设计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对促进群体环境下的个体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这个理论,作为结果的行为是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和个人准则”以及“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所导致(见图3)。“态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对事物的了解程度、行为本身具备的价值含义及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综合作用于此。“主观准则”依赖社会影响,如朋友或家人进行或支持该项行为。“个人准则”基于先前经验的个人喜好,亦可称为个人习惯。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在适当的周遭环境下,长时间培养出来的,垃圾分类行为亦是如此。“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人们进行某项行为时对周边环境因素、成本和便捷性的预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某项行为时的周遭环境,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进行该项行为的意愿。因此,主要的努力方向在于培养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居民主观个人的行为准则并提高居民对这一行为可感知的行为控制。

图3 行为设计理论三因素

研究认为,通过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设定目标和社区间竞争等方法可以逐渐将目标行为成为个人的行为原则。上述三个因素一起作用,加上一些人为的“激励”,诱导行为的产生,将行为慢慢变成习惯,就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2.宏观环境的解读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即理论中“态度”与“可感知的行为控制”间的抵触而造成。从宏观环境下窥见,我国垃圾分类着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教育不重视,宣传不到位。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群体仅占总体的15%,可见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缺失;加之,社会中缺少提倡和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也会导致社会民众无法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及意义所在,这也是导致“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第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诸如垃圾桶摆放位置、容量设置、是否设置回收标志等问题,都使垃圾分类成为公民的负担,使公民实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成本上升,便捷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即便是公民对垃圾做了较好的分类,政府部门在垃圾收运作业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实际的分类处理,因此大大降低了公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欲望。

第三,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大部分公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结果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

第四,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技术相对国外落后,致使分类回收处理收益低于成本。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垃圾填埋法和堆肥法,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回收率低,发达国家虽然也采取此类方式但仅仅处理不到15%的垃圾量。

第五,我国混合式垃圾收集方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较低,政府与公民缺少沟通的桥梁。2005年,我国西部第一座BOT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投产。然而不久之后,很快濒临破产。事后调查发现,由于垃圾分类程度低,致使发电厂发电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公民为谋求利益,往塑料瓶中添加石头添重,导致发电机经常故障,大大地提高了维修成本。另外,由于初期政府缺少与垃圾发电厂当地居民的沟通及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当地居民认为垃圾运输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强烈的抵制。

3.微观个体的解读

第一,个人主义盛行。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可以用鲁迅先生口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做较贴合实际的描述,个人主义的盛行是微观个体中导致垃圾分类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责任意识的模糊。调查表明,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部门、环卫人员的职责,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位,也是致使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责任意识的模糊,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仍有部分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较差,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实践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缺少针对性的教育,缺乏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塑料类的分类情况好于其他类别的垃圾,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不够,塑料类已是广为人知的可回收垃圾类别,但是对于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医药用品等垃圾类别却无法区分是否能进行垃圾分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行为的践行。

第四,嫌操作麻烦,缺少相关人为“激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垃圾分类实行者进行垃圾分类活动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换句话说,就是边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因此,增加经济利益对驱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有效的诱导因素。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饮料瓶罐收集和回收”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项目用来收集和回收省内一次性的饮料容器。消费者在购买饮料的同时对饮料瓶罐支付一定的押金和环境处理费。消费者可以将饮料瓶罐交回到省内71个指定回收点中的任何一个,并收回押金。该项目在实行的一年时间内,共回收237亿个饮料瓶罐,占全省指定饮料瓶罐总量的87%,足见成效。

五 反思与建议

1.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及法规

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再到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各地方规定,它们的法律效力在逐级递减,而实际有效性却在逐步提高。面对垃圾分类处理,我们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法律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不仅要确保其广度,还要保证其深度。例如,对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设立垃圾分类机构、制定相关垃圾收费制度。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及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性问题,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垃圾分类法规。

2.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从宣传形式上看,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可以加入新媒体元素,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开展“病毒性”宣传,无论从成本开销及宣传效果来看都是不二选择。从宣传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及价值所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通过小区垃圾分类游戏竞赛活动,让广大老百姓在游戏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知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同时对垃圾分类付诸实践。对高校大学生可开展以“垃圾再利用”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高校可适当开设环保任选课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于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其培训力度,对垃圾处理流程做好标准化的管理与规定,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学的垃圾分类体系

在实践调查及民众反馈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单位,应当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展开实际的调查。对于垃圾桶摆放设置、垃圾桶大小规格、具体分类标志等应结合该地区人口容量、垃圾产量及垃圾回收处理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民众意见的反馈,对设置不合理的相关设施予以更换。

此外,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行机构,建立系统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管理的运行体系。对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可以借鉴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设置不同颜色及标志的垃圾收集容器,由群众做好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可根据是否可回收做分开的收运,对不可回收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按现行方式进行运输处理,对可回收的垃圾用特殊标记的垃圾车进行逐一回收;对于回收到的垃圾,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站进行人工分类,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