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表现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景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只是对认知水平的考核,缺乏对德育实效的综合评价。下面,笔者就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实施情感教育并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一般规律

实施情感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教学活动要体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统一上。

(1)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健康、高尚的情操。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敬业爱生、职业道德良好的称职教师,否则教师就无法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爱护学生。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情感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把书本知识同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结合起来,同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变思想政治课堂为青少年成长的舞台。

2.实施情感教育,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情感教育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用情感代替原则。而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育情,心灵浇灌。在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需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

1.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特别要注意运用暗示教学法。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情感极易受到暗示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把握课程的暗示性,创造健康的教学环境,进行积极的情感渲染,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2.善于调节情绪,采取积极的情感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1)课前做好情感备课。教师要注意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干扰,保持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认真钻研教材的思想情感色彩,并揣摩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感情波动起伏,能控制引导学生情感的正确发展方向。

(2)上课要演好“情感角色”。首先,精心设计“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或抒情或激励,或时政分析,或情景设置,三言两语,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走进课堂要启动真情实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表现出相应的喜怒哀乐,声情并茂,形象逼真,让学生始终陶冶在美的情感中。再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表情、动作、手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情感。

3.善于运用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端正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学生情感的稳定性,及时进行教育思想,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美,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4.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

思想政治课堂评价要反映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这有助与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

(1)在评价方式上,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高低来量化评价学生的方式,实现鼓励评价、书面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心理发展、活动表现、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各方面。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36-03\[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和实践”(2012JGB262)。

\[作者简介\]李博豪(1981―),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肩负社会责任、传承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的大学生。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际联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供需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等原因,致使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研究型教学注重发挥学生探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问题导向和针对性较强,可以说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是指在综合把握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务实的创新型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理论的科学认知和主动实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双主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师的“话语权”,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设计,且知识诉求基本被忽视。而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推到教学前台,教师成为学生知识追求和价值诉求的服务者。学生不仅可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而且可以登台组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教学结论。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解决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为主要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密。而研究型教学则在教材理论知识指导下,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周围寻找佐证理论的素材,关注并解决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三)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方法或手段应灵活、多样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教学。而研究型教学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形式全方位或立体式地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问题导入、师生研讨、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剖析教学内容,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和培养。

(四)社会实践方面,主张开辟第二课堂,拓展实践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基本忽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研究型教学则坚持理论来源于现实、理论应指导现实的原则,主张学习小课堂必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五)在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评价方面,注重评价因素的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期末一张卷的方式,用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判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能力的高低。毋庸置疑,这种评价模式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容易误导学生把考试当作一种目的而非一种工具或手段。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则主张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考评体制,增加课堂教学考评环节,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研究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贯通,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现实需要。\[1\]

(一)实施研究型教学能更好地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它除了要遵循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还有自己的学科特殊性。

第一,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限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它更注重价值观教育,且科学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和归宿。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遵循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服务于科学价值观教育的规律。而要做到让学生认同理论是科学、实用的,首先必须让学生认可和接受其理论的真理性及方法论的可行性。这就要求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对相关真理进行思考、揭示和讨论。教育者要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声音,不能用压迫或强制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德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或压迫式的说教,它是一种“由言到行”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进行自我教育。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主客体交替与互动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由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营造师生间平等、民主、积极的交流和学习空间。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内涵的深刻认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感和践行意识。因此,课程教学必须将学生动员起来,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证实理论的科学性,而非仅仅在书本上模糊地接受理论。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基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成长变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思潮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独立自主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和意识不断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有所降低,期望摆脱来自各方面的约束而展现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及自己的诸多困惑,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增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决定对各种观点的取舍。

第二,平等、民主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作为心智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平等、自尊观念,希望社会能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群体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能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诉求。因此在包容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思想强制和说教。

第三,关注自身个性发展和展示意识增强。随着社会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个人发展受到的约束逐渐减少,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在更大空间寻求得到认可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他们非常希望课堂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分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独到见解,当然也非常期待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第四,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增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发声并期待自己的呼吁能落地践行。因此在剖析社会问题的课堂上,他们希望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层面,而要和现实挂钩,不回避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用合理的途径和方法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2\]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网络信息化和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社会问题曝光率迅速提升,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带来较大冲击,也由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正能量带来一定的压力。如何有效地规避来自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纯粹理论上的说教和美化无法回应学生的质疑,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并消除学生内心的偏见。

第二,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信息量激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地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主导权,并使得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教师要做的不是死抱着“权威”去主宰课堂,而应和学生友好地分享课堂,努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举措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它不仅肩负着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价值观、真理观和实践观的教育功能。因此,将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给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当今大学生展现和突出自我的意识增强,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需求趋向多元和丰富,因此教学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需求,努力建构师生间双向互动或“群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拓展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和敢言敢为的冲劲为课堂增添活力。

第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致使学生缺乏基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勇于尝试,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多样和信息化时代接轨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采用专题模块教学。采用专题教学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将相关知识聚集在一块,增强解读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同时便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参与空间,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力求使教学方法具有丰富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有的是理论解读,有的是现实剖析;有的需要庄重严谨,有的需要活泼有力。同时学生因专业而异,学习心态、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它在理论解读和现实案例剖析的灵活展示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传递知识的效率提升。另外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课后探讨延伸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这种时髦的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积极拓展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印证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和传播真理。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操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主要形式是教材研读、社会热点讨论、经典进课堂、学术沙龙、理论争辩等;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就社会上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亲自体验等,让学生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的体验感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斯云.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2\]吴倬.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9).

\[3\]李雅莉.近代新媒介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3).

\[4\]罗云.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10).第3卷 第10期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政课 高校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明确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途径,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1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1.1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成人”又“成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高校的思政课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在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可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从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说,必须重视思政课的作用。

1.2思政课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教育品质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从提升高校教育品质的目标出发,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把思政课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学习“共赢”的局面。

1.3思政课教学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以来,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志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谆谆嘱托,也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们国家对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课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一,因此说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的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2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只有真正地做到“教师爱讲、学生爱听”,思政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大多仍是在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是“大班授课”为主的方式,那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一方面,可以在课下的时候,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他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共性,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这种“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能够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2.2夯实思政教师的基本功

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形象。

(1)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高尚的师德,不仅能受到学生的爱戴,而且学生也会受到熏陶和影响。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只有自己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

(2)要具有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一本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关联度。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有当老师讲的内容是自己关注的或是和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才会用心去听去想。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出发,将所要讲的理论和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3)要具有娴熟的技能。新时期下的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冲动好强、个性差异大。面对这样的群体,思政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2.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转变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坚持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每学期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相关实践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并鼓励大学生根据思政课拟定的调研题目开展各项调研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思政课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实践报告,了解到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思政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从多种途径入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格素养 高校 思想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巩在峰(1966- ),男,山东莒南人,凯里学院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贵州 凯里 5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凯里学院规划课题“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14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形势的改变,我国当前教育机制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正是培养学生人格、情操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性,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面临更多的挑战,高校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满足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把教授学生知识与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建立人格素养培育的模式。

在国内外,研究人格素养培养问题的学者很少从思政课教学角度对高校生人格素养培养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探讨,所以笔者决定以“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为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模式。

一、高校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1.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处于精神发展状况的特殊阶段,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造就了人格素养的养成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通过对高校生人格的调查分析,我们可将高校生人格素养培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其过分注重物质条件。高校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需求强烈且丰富。他们既需要衣食住行、社会的关注、教师的关怀等外在物质条件,又需要友谊爱情、为社会贡献、美德等内在精神需求。从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对社会发展利益的需求,往往忽视社会发展对于自身的需求。由于学生更加注重实惠,使得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前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缺少贡献意识。

二是由于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由于高校生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验积累的增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知世界、观察世界。同亲人、教师、同学之间等各种情感使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复杂起来。在与社会、外界接触的时候,往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由于学生情感丰富、经验不足等心理问题,使得情绪波动较大、忽冷忽热,导致情绪与理智自相矛盾。

三是高校生责任意识的薄弱。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时,只依靠自身的感知、思想做出判断,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略他人,团体意识淡薄。只知道盲目追求利益,忽视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

2.影响学生人格因素的分析。学生的人格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略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教育与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内在的需求与内心的想法;高校的各科教学把人格素养的教育都推给思政课,致使学生的人格培养模式形成了单一引导的局面,而忽略各科的协同作用;高校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忽视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教师思想道德水准不高,缺乏对教学的热情。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含“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由于各门课程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使得思政课对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分为社会人格培养与法制人格培养。

1.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人格的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重视思政课教学,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明辨是非、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等优秀品德的社会人格,为祖国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

一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学生诚实为人。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可以为我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正确的方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重视对于学生是非观的教育。正确的是非观教育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的是非观包括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正是现在的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地方。他们虽然拥有对生活、事业的热情与激情,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性的引导,使得他们经常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行为盲目。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无法代替理性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是非观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的理性。而正确的认知理性可以促进学生诚实品格的形成,科学的价值理性会使学生形成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当今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人格培养的模式,以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善于探索,克制盲目蛮干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引导学生诚实待人,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

二是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乐于助人要求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和乐于施善的品质。关爱的力量可以使他人充满希望、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目前,关爱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他们只懂得享受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忘记了自身也应该为他人奉献。所以,当前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首先,要认知和了解他人。对他人的了解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其次,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关心、同情的情感升华为一种爱国、奉献社会的利他情感,从而形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第三,将关爱之心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三是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感,即责任心或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的心理反映。根据责任的对象涉及的社会关系,我们可将一个人的责任划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国家责任和全球责任五类。面对各种责任,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精神疲软,缺少社会义务感,只知索取、不思回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将教育的重点放到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上。思政课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教育,使得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不到位。责任教育过于理想化,缺乏务实性。

2.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不仅包括社会人格,还包括法制人格素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社会人格、良好的专业水准,更要具备良好的法制人格,以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处理问题。稳定的法制人格可以减少事物的纠纷,增加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法制人格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第一,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的精髓,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理性面对社会上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法制人格提供理性批判与辩证的思维保证。第二,将我国的历史、国情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的发展选择社会主义、选择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科学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与辨别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认识到我国法制的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推动法制社会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丰厚的历史底蕴。第三,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建设我国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推进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教学中,强调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坚实的民主素质基础。第四,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传授给学生,深入讲解法律理论、法治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人生理想,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确立法律信仰。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偏差,使得其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法制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与学生法制人格之间关系的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增加社会的实践教学。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格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模范作用与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品行、思想、言行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外界力量无法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的美好情感及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教师本身可以将坚定的政治信念与道德威信、渊博的知识与人文素养、高瞻远瞩与创新能力、和谐精神与博爱精神集于一体。

由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广泛而全面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素养。具体包括:一是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素养,使学生的人格社会化。教师是学生人格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其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素养。二是构建学生和谐的心理品质,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冲击,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在思政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外界的不稳定因素时,可以使学生以轻松、和谐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提高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方向产生了偏差,过于崇尚外国文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了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性的重要措施,而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崇尚社会主义所提倡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

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揭示了高校生人格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作用,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师的作用,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提升高校生的人格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品格,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与和谐、美好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虹.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及塑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2(3).

[2]陈璐.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文教资料,2012(16).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转向

思政课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的主渠道,也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回顾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无论是从宏观的大思政层面,还是从微观的具体课程层面,都设计了极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有效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尽管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尚不统一,但广受学生欢迎的事实已不容否认。据某项专门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必要的占84.8%,表示愿意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占68.9%,在回答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时,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重要。”[1]数据表明: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不二选择。本着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必须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推动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的客观结果,与理论教学如一体两翼,相互支撑。实践教学转向的形成,既符合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合乎当前高校育人的形势需要。

第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新形势下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课程吸引力不足和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一方面,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学习有一定重复,且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大多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关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双方难以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断走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中央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时间,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热”蔚然成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专题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非常之多,频现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实践教学由于贴近大学生行为特点和兴趣指向,更加合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较其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言,实践教学自出现之后就一直担任着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角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回应。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说明,掌握理论并不是终极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现实世界发生客观改变,否则理论再好也是无用之谈。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学习者必备的素质,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恰好就是提升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偏重理论,思辨性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束缚。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把理论问题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提高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转向也是思政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转向,并未和其他理论课一样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立足育人根本,把握理论重心,循序渐进地助推思政课教学实效。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处理好两组范畴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二者同为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目的极具相关性,但它们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践的先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理论教学的归宿。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只能辩证统一。二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前者一般被视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后者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兴趣为导向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并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方式。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都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其形式、过程、目的等非常相似,课程属性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与思政课的直接关系方面,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实践则不尽如此。总之,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二者又密不可分。实践教学近似于社会实践,但二者亦不能完全等同。

实践作为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结合思政课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3]由此可知,实践教学是内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认知,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难发现,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有很大差异,它具有较为清晰的三个层次:“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4]

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完美拼图,是深化理论教学的有效路径。在着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必须密切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工作路径,扎实有效地提高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由于各高校教学模式以及客观条件的差异,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方式及实际成效也不尽一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在推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落地方面做足文章,注重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实效性。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上各高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有效连接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教学模块,即主题明确的实践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劳动锻炼、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见行体悟、读书研讨等。[5]这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教学措施,即在教学模块的统筹下,立足学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实践内容。例如:在劳动锻炼模块,依托农村或社区等基层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村调研;在志愿服务模块,加强与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的联合共建,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构建微和谐社会;在社会调查方面,设置校内问题或社会热点,通过调研提出处理和应对相关问题的理念或举措;在读书研讨模块,围绕“阅读经典”的主题选取的经典文本进行研读,提升理论修养等。因此,虽然实践教学的设计内容及实施方式各不相同,但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都是致力于教学内容走出课堂,回归社会实践,通过现实生动的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教学的认知。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实践教学跳出了传统授课模式,依托实践基地或具体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也离不开配套制度保障。首先,学校要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度化,从学时和学分等方面体现其价值,并逐渐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其次,学校要给予实践教学必要的支持,配备指导教师、安排实践场所、资助活动经费等。最后,学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梳理,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其重要性仍在不断凸显。

首先,从思政课自身发展角度看,实践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对于课程内容建设和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思政课是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十年来,思政课统编教材一直在不断修订,从学理上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推动理论入脑、入心。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处于不断更新中,多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以及互动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方法陆续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学经过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改革和方法探索的洗礼,但并未产生本质性改观。最终,只有实践教学落地生根,不但活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状况。

其次,从大学生的兴趣喜好角度看,实践教学合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是实现大学生快乐学习的最佳方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它发生在课堂之外,且具有形式灵活、操作性强、直观鲜活等特点,寓教育内容于实践活动中,深得大学生喜爱。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为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磨练平台。”[6]可见,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大学生人才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从高校学习生活发展趋势看,实践教学把学习拓展到教室之外,是开放办学的鲜活体现,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育。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在高校中不仅收获专业知识,还应习得在社会环境中立足发展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使这样一种理念成为了现实,它“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施加的是非系统、非连贯的影响,它没有单纯停留在思想政治知识的认知层面,而是通过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其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7]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以从理论上合格育人,而且能够在实践上锻炼人才。

综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是应时之需、必然之举。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认识模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缺乏彰显,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8]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向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9):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162.

[4] 寇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7.

[5]李晓霞.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应用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76.

[6]阎占定,陈静.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快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1.

[7]宁克强,王维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1.